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產教融合下的新聞傳播教育改革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數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新聞傳播教育在教學改革實施上有了新的要求。面對新機遇和新挑戰,地方高校如何根據實際情況創建適合自身發展的新途徑,培養新型新聞傳播高素質人才是目前高校教學和發展的重中之重。地方高校要積極加強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打造更專業的師資隊伍,完善并改革原有的教學體系。本文對產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新聞傳播教育的改革與實踐進行闡述,希望為新聞傳播教育提供參考。
關鍵詞:闡教融合;地方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改革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方式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1]。當今社會需要的是具有綜合素質的專業型人才,高校產教融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增加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更優人才,從而推進社會的發展。在我國新聞行業里,地方院校占得比例比較大,在服務地方經濟的發展中有重要的作用,所以積極推行教育改革和產教融合對培養高素質的新聞傳播人才有重要的意義。
一、產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新聞傳播教育的特點
地方高校在新聞傳播教育改革和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堅持開放的教學理念,讓學校和企業的合作越來越深入,致力培養新型的應用人才。產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具體特點有以下幾個:第一,教學思路的創新。高校在進行新聞傳播教育的過程中,要將產教融合做到位,并逐漸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打破傳統教育的束縛,對應用型人才進行培養,做到教學相長、企業與學校共贏的局面,發展產教融合理念,調動校內校外的資源,強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第二,在人才培養機制上實現創新,在校企的深度合作中,共同協作培育人才。校企聯合辦學,將企業的技術和經驗融入到教學課程中,聘請有經驗的企業管理人員或專家在校授課,將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機制創新,使高校和企業合作的內涵更加豐富。第三,創新教學方式,借助學校和地方企業的合作平臺,實施雙向互動的實戰化教學。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使教學具有開放性、活動性,注重教學過程,借助實戰平臺進行現場教學演示,讓傳統的單項授課方式變成雙向的、互動的、積極地教學方式,將教學與實踐緊密聯合,讓學生大膽地接受市場和社會的檢驗,這樣也能提高學生的優越感和體驗感。
二、產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存在的問題
首先,地方高校和企業協作平臺沒有保障。新聞媒體是一個變化迅速的行業,學校對人才的培養速度不能趕上媒體行業的需求,高校和企業在合作時需要資金的投入,學校的資金大多來自于政府的補貼,企業自身的資金要靠本企業的經濟效益作為支撐。在雙方合作時需要有實踐基地、教學設備等投資,在這方面,學校和企業之間不能達成共識。其次,在地方高校和企業合作進行產教融合的過程中,新聞傳播教育的教學模式以情境訓練為主,在實際操作中,缺乏實戰機會,學生沒有相關經驗,在專業能力提升上非常困難。很大一部分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后都不能從事本專業相應的工作,轉投幕后工作或其他行業,喪失了對新聞傳播專業人才培養的意義。最后,師資隊伍建設的問題。很多地方高校新聞傳播專業的教師缺少媒體業界的從業經歷,不具備實戰經驗,在教學中不能更好地發揮專業水平。對于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實戰的應變能力不能給予專業性的幫助。
三、產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措施
(一)建立校企合作,培養社會急需的新聞傳播人才首先,學校要做到支持建立校企合作平臺,雙方共同對人才進行培養,共同制定培養和教學方案,并在教學體系中融入企業的核心技術,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需建立數字媒體應用實踐訓練基地,按照企業的標準建立數字媒體信息化實驗室,將數字媒體產教融合創新應用到實際操作中。企業應派具有經驗的專家來校任課或進行講座,同時企業也應為地方高校的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和崗位。在這樣的合作教學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進行實際操作,具有一定的經驗和操作水平,對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幫助。學校也應對校企合作基地加強建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產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新聞傳播教育也要打造特色的應用學科,進一步融合產教研用,為學生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實踐、應用基礎。
(二)學校和地方合作,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產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新聞傳播教育要充分利用其專業優勢,開展學校和地方間的合作。近年來,通過校地合作取得了很多不錯的成效,例如:高校和政府部門、企業簽訂合作協議,負責企業公眾號的內容編輯和運營,對企業進行形象推廣,成立運營團隊,公眾號新媒體方面要成立編輯組、運營組、推廣組等小組,每組由教師帶領一批學生負責,教師對每個攝像、編輯著作、運營策劃方面進行全程指導和跟進[2]。把教學課堂直接遷移到社會實踐中,指導學生一邊學、一邊做,在學習中增長實踐經驗,在實踐中鞏固基礎理論知識。當實踐獲得一定成效時,學生能深切地體會到成功帶來的愉悅,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也提高了動手操作能力。
(三)打造更優的師資隊伍產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在對教師的培訓中要著重培養教師的專業性、創新能力和與時俱進的長遠目光。定時組織教師前往媒體企業掛職鍛煉或在學生寒、暑假期間組織全體教師赴外地進行高端培訓,如香港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等,定期考察走訪中央電視臺、地方各電視臺等企業媒體獲取實戰經驗,領略實際工作環境,還可以組織教師參加新聞傳播教師研修班進行學習。在校內學習生活中,學校可聘請有關專家做客教授,邀請國家、國際知名的學者分享經驗,傳授理念,讓教師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開闊眼界,了解環境的變化和媒體行業的走向;高薪聘請多媒體教學專家在校任職教學,指導學生的實踐課程。
(四)構建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產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新聞傳播教育要將培養應用型人才作為培養目標,科學合理地規劃實踐教學,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圍繞學生應用能力的全面提高為目標,搭建實踐基地、校內基地和校外基地,設置基礎實驗課程、綜合實驗課程和創新實驗課程進行實踐教學。構建有層次、開放性的實踐教學體系,由淺入深逐次循環,學生在校學習期間不斷地訓練和實踐,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實踐水平。通過地方高校和企業的合作,共同培養人才,學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在專業水平上有很高的提升,這對學生的學習和今后的工作起到了非常大的助力作用。
(五)學校和企業共同試行培養方案,優化課程設置產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新聞傳播教育要緊跟外界傳媒的發展趨勢,邀請有關專家一同制定人才的培養方案,調整和改進專業課程,開設新型的課程體驗,緊跟時代的發展趨勢,運用新型的技術和多媒體手段增加課堂的豐富性,也可根據時代的要求新增實用型課程,例如:開設影視工作坊、新媒體工作坊、新媒體運營等課程[3]。在這樣的校企聯動下,學校可以及時調節和改進教學方法,完善課程制度和實踐教學,為教學增加特色,強化新聞傳播專業的建設。當今的媒體行業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地發生著變化,這就對新聞傳播人才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不僅要具備新聞思想、職業操守和行業精神,更要有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學校和地方企業要積極配合,協作培養人才。地方高校要緊密對接行業需求,改進教學環境,進一步完善教學體系,提升師資水平,增加實踐項目,從而為社會輸送更多的具有高素質專業性的新聞傳播人才。
參考文獻
[1]金雷磊.地方高校新聞教學改革的理論選擇與路徑設計:基于產教融合的背景[J].滁州學院學報,2018,20(3):125-127.
[2]游靜.新聞傳媒對高職教育產教融合市場化的影響[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7(37):254.
[3]宦佳,趙楚榕.以融合理念促新聞傳播學科價值提升:第二屆“何微新聞獎”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論壇綜述[J].新聞戰線,2018(11):113-114.
作者:梁正云 單位:貴州盛華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