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論虛擬經濟的功能及作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我們看到世界各國之間商品和勞務的交易無論是在規模上還是在增長速度上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與國際資本市場間的資金往來相比,商品和勞務的交易額實在是小巫見大巫①。因此,我們可以說,經濟全球化本質上就是虛擬經濟的全球化,正是虛擬經濟的發展使國際經濟聯系空前密切。另一方面,從家庭或個人的財富結構來看,在經濟虛擬化的今天,虛擬財富在人們收入中的比例也呈現也不斷上升的趨勢。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家庭部門的金融資產和房地產價值之和占其總資產價值的比例就達到了90%,近些年來還有進一步上升的趨勢,其他主要發達國家也有類似的情況②。因此,在發達國家,虛擬財富已經成為家庭財富的體,整個社會財富呈現出一種“倒金字塔”狀的結構,位于“倒金字塔”底端的是人們的工資收入和除房產以外的其他耐用消費品,位于“倒金字塔”上方的是以房產、股票、債券等為重要代表的虛擬財富,整個財富結構呈頭重腳輕的形態[1]。這一變化導致了這樣一個后果,在發達國家,隨著人們財富的增加(主要是虛擬財富的增加),在財富效應的作用下,人們往往會加大消費支出,甚至是透支未來的收入。而在發生經濟或金融危機時,隨著人們財富的縮水,他們的消費支出也會劇烈下降。內在價值的不穩定性是虛擬財富的重要特點,人們的財富總額會隨著經濟狀況的改變而發生巨大變化,進而又對人們的消費行為產生重大影響。例如,2003年至2007年期間美國房地產市場高速成長,房地產價格的上漲為美國家庭凈財富貢獻超過6萬億美元,長期以來,消費需求占美國總需求的比例一直在70%左右,突然增加的巨額財富無疑會對美國的家庭消費進而對總需求產生強烈的刺激作用[2]。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不經過生產而憑空增加的財富也是真實的財富,在財富效應的作用下,人們突然增加的大量財富會大大促進消費和信貸。但是,隨著金融危機的到來,這種虛擬財富又在短時間內迅速化為烏有,消費者不得不節衣縮食,削減開支。這一過程對于消費支出占總需求60~70%的消費驅動型的發達經濟體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擾動,并且這種擾動會隨著世界經濟的一體化向其他國家傳遞。傳統金融理論在對金融市場的研究上,往往只是研究其中的個別市場或幾個市場之間的聯系,很少把虛擬經濟領域涉及的所有市場綜合起來進行研究,更缺少對虛擬經濟在世界范圍內運動和發展的研究。這就使得我們不能正確認識和把握當今世界經濟運行的規律。因此,我們必須超越傳統金融理論對經濟運行規律的認識,從虛擬經濟理論的角度來考察經濟虛擬化的特征及其對實體經濟的作用。
按照經濟運行方式的不同,我們將整個經濟系統分為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兩個部門。在虛擬經濟發展的早期階段,虛擬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實體經濟成長的基礎之上的,可以視為是實體經濟的衍生物。隨著經濟虛擬化程度的加深,虛擬經濟逐漸脫離實體經濟成為一種獨立的經濟形態。那么,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系統,虛擬經濟的日益膨脹和獨立化運行會對整個經濟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呢?或者說虛擬經濟在整個經濟的運行中究竟扮演著一個什么樣的角色呢?具體來說,虛擬經濟部門有如下幾個方面的作用:
(一)資源配置功能
古典經濟理論認為,相對價格及其變化決定了資源的流向,是市場經濟中資源配置的基本決定因素,這就是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原理的核心思想。在經濟日益虛擬化的今天,相對價格機制的作用不斷被削弱,虛擬經濟部門日益成為資源配置的決定性力量。從國際范圍來看,1971年美元與黃金脫鉤后,美國通過向全世界提供各種金融資產實現了全球財富向美國的轉移,并實現了在低通貨膨脹率的情況下美國經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經濟的持續增長。按照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儲蓄率的高低是決定一國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但是,美國的國民儲蓄率卻非常低,甚至可以說微不足道。1995年,美國的個人儲蓄率只有5.7%,2005年至2007年間這一數字幾乎等于0。2007年底,美國平均家庭債務余額占其可支配收入的比例達到了創紀錄的133%,1992年至2007年間,美國年均實際經濟增長率達到3.2%,美國是如何在如此低的儲蓄率的情況下實現了較高的經濟增長率的呢?答案只有一個,即美國憑借其發達的虛擬經濟系統從世界上其他地區吸取了大量資源來實現了自身的經濟發展。美國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比例約為6%,卻消耗了世界35%的資源,美國在實現經濟增長和滿足其揮霍的日常消費的同時,把環境污染、資源枯竭、血汗工廠和健康問題留給了其他國家。所有這一切也只能在美元充當國際本位貨幣和虛擬經濟的發展為前提。歐元自其誕生之日就沒有停止過謀求世界本位貨幣的努力。當前,歐元在世界官方外匯儲備中所占的比例約為26%,僅次于美元65%的比例。歐元也憑借其不斷上升的國際貨幣地位,加速向世界提供各類債券和有價證券,占有和消耗其他國家的資源和財富③。在流動性過剩的今天,房地產由于其相對稀缺和不可再生的特點,日益受到市場流動性的青睞,房地產業聚集著越來越多的資金,成為重要的資金聚集地。我們看到在世界各地,越是經濟發達的地方,房地產價格越高。對當地經濟來說,較高的房地產價格可以吸納其他地區的多余資金,在本地產生資金聚集效應,有利于加快本地區的經濟發展。因此,在經濟虛擬化的今天,主要是虛擬經濟而不是相對價格機制調節著資源和資金在國際間的流向和配置[3]。事實上,隨著1976年牙買加體系的確立,浮動匯率制度成為世界、特別是發達經濟體之間的主要匯率制度安排,實際匯率越來越接近其購買力平價水平,由相對價格機制所主導的國際資源流動就逐漸失去了動力。
(二)流動性儲備池功能
所謂流動性儲備池,是指一定時期內,暫時或永久游離于實體經濟循環之外以獲取高額利潤為目的而滯留于虛擬經濟系統內的貨幣資金。當前,包括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外匯市場、房地產市場、期貨市場以及各類收藏業等虛擬經濟系統積聚了大量的貨幣資金。由于受生產成本和技術的限制,實體經濟部門的利潤率是不可能在短期內有較大提高的,并且在平均利潤率下降規律的作用下,實體經濟部門在一定時期內甚至會出現利潤率的下降。虛擬經濟本質上是一種“以錢生錢”的活動,決定虛擬經濟部門利潤率的關鍵因素就是貨幣的可得性,只要有貨幣進入,就會有利潤被創造出來。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進入了不斷增長的經常性貿易逆差時代,從1982年的52億美元一直上升到2007年的7000多億美元。同時,美國各級政府的財政赤字占GDP的比例也不斷提高。這種持續的“雙赤字”在世界范圍內催生出了大量流動性。1999年,歐元正式誕生,為與美元爭奪貨幣霸權,贏得貿易競爭優勢并獲取巨額“鑄幣稅”收益,也加入到了濫發貨幣的行列。正是美國和歐洲自私的內外政策,造成了當前全球性流動性泛濫③。但是,世界流動性雖然空前膨脹,而世界各國的物價水平卻保持了大致的穩定,出現了所謂的“貨幣失蹤之謎”現象。那么,海量的貨幣哪里去了?唯一的解釋就是虛擬經濟系統吸收了大部分的流動性,最終推高了虛擬資產價格的大幅上升,而實體經濟部門的價格保持了大致穩定甚至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即流動性儲備池通過自身近乎無限的儲藏能力吸收了海量市場流動性[4]。基于這一點,我們可以說虛擬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穩定實體經濟的積極作用。對于上述問題,我們可以通過M1、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和PPI(生產者物價指數)的大致關系來發現這一規律。圖1顯示,20世紀70年代之前,美國M1的變化與CPI和PPI之間還有較為一致的關系,它們的變動方向大體相同④。此后,三者之間的走勢發生了顯著變化。其中,CPI和PPI的變動趨勢還是基本一致,但貨幣供應量的變動趨勢卻與它們逐漸分離。我們以1986年為例,當年美國M1供應量較上一年增長了16.9%,而同年CPI只上漲了1.9%,PPI甚至下降了1.4%。若考慮政策的時滯效應,1987年的CPI和PPI比前一年也只分別上漲了3.6%和2.1%。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大多數年份里均存在類似情況,特別是2007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這種現象表現更為明顯。隨著美國經濟虛擬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虛擬經濟系統日益成為聚集流動性的主要場所,“多余”的貨幣進入了虛擬經濟的流動性儲備池,這是造成貨幣數量與物價水平分離的根本原因。貨幣主義大師弗里德曼認為,通貨膨脹自始至終是一種貨幣現象,即過量的貨幣發行一定會導致通貨膨脹。對于實體經濟占主導地位的經濟體系來說,這一結論無疑是正確的,但是,我們看到隨著經濟的虛擬化,這一結論并不完全正確。
(三)貨幣創造功能
金融發展,特別是金融創新使得我們越來越難以對貨幣下一個確切的定義。從本質上來說,貨幣就是金融機構發行的債務。在經濟虛擬化的今天,貨幣供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場力量內生決定的,而不是外生可控的。當前,非銀行金融機構已經成為貨幣創造的重要力量,實證分析表明中央銀行對貨幣創造的影響力在逐漸減弱,從而使貨幣供給變得越來越具有內生性。金融機構的貸款業務導致了內生的貨幣創造,虛擬經濟系統可以根據需要來創造必要的金融資金。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蘇聯的解體和冷戰的結束,大量物理學家和數學家涌向華爾街,金融工程學也正是在這一時期開始興起,各類金融創新不斷出現。金融創新的原動力一方面是金融機構為了獲取更多的利潤,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規避政府監管。本世紀初,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破滅,美國經濟進入了下行通道,為穩定經濟和就業,2001年,美聯儲在一年之內將聯邦基金利率從6%降至2%以下。在極其充裕的流動性的刺激下,房地產業以及各種金融衍生品在美國迅速膨脹,房地產抵押債券(MBS)、債務抵押債券(CDO)、信用違約掉期(CDS)等金融產品在美國蓬勃發展,并通過與其他國家的資本項目交易輸往世界各地。金融衍生品作為金融機構發行的債務,從本質上說也是廣義貨幣的一種。因為作為債務憑證,此類債券可以作為支付手段或質押,在實際流通中執行著貨幣的職能。正是因為虛擬經濟的發展,貨幣所涵蓋的范圍越來越寬泛。由于虛擬經濟系統內在的不穩定性,各類金融產品的價值也往往在短期內發生劇烈變化,對貨幣需求的變化預測也經常會出現顯著偏差,貨幣增長與通貨膨脹和名義產出增長等變量之間的關系也變得越來越不穩定。正是由于貨幣數量越來越難以測度,在實施貨幣政策時,西方主要發達國家逐漸放棄了對貨幣數量的控制,而是根據物價水平的變化通過利率這一中間變量進行政策操作。
虛擬經濟研究的理論價值
(一)虛擬經濟研究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現實經濟運行
虛擬經濟是一種隨著商品經濟發展和信用深化而出現的新型經濟活動。當前,虛擬經濟的重要性已經超越了實體經濟,成為發達國家主要的經濟活動。在經濟虛擬化的今天,虛擬經濟已經取代了相對價格機制,成為市場經濟中主要的資源配置手段。從這一視角出發,我們就能很好地理解當前的國際經濟秩序。美歐發達國家憑借美元和歐元的國際貨幣地位及內部發達的虛擬經濟系統,消耗了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大量資源和產品,這也造成了被麥金農稱之為的“去工業化”現象,即虛擬經濟的興起和實體經濟部門的相對衰落。因為,通過股票、債券和各類金融衍生產品,甚至各類概念和創意等“清潔無污染”的方式就能獲取高額利潤,何必再去費時費力地去生產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呢?新興市場經濟國家通過向美歐等發達國家輸出大量日常消費品和其他初級產品,換到手中的是沒有任何內在價值的美元和歐元紙幣。通過這種交易,美歐滿足了其日常消費需要,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則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其國內就業及生產能力過剩的問題,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相互需要,所以這種模式具有很強的慣性。當然,這種“游戲”的前提是美元和歐元的國際本位貨幣地位。所以,與傳統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關系不同,即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提供廉價的原材料和初級產品,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傾銷工業制成品。今天的實際情形是發展中國家往發達國家輸出產品,而不是相反。這一逆轉發生的根本原因就是虛擬經濟的發展所形成的新的經濟形態[5]。因此,通過虛擬經濟研究,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當前的經濟運行機制,采取措施維護自身的經濟利益。
(二)虛擬經濟研究有助于我們正確處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
在商品經濟發展的早期階段,社會的信用化程度也比較低,虛擬經濟是作為實體經濟的衍生物而存在的,其價格也不會脫離其所代表的實際資本價值太遠。隨著商品經濟和信用的發展,虛擬經濟逐漸脫離實體經濟而呈現出獨立運行的態勢,例如各類高級金融衍生品的出現,其本身基本上不與任何實際資本發生聯系。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的統計,2008年6月,全球金融衍生產品的名義價值高達684萬億美元,十余倍于當年的全球GDP總量。2007年年初,在美國次貸問題浮出水面之前,僅信用違約互換(CDS)這一類金融衍生品,其市場價值就達到了63萬億美元,亦相當于美國當年GDP的數倍⑤。只要有貨幣資金進入虛擬經濟系統,虛擬經濟就可以通過自身的運動創造出大量利潤,這也是在全球流動性過剩的背景下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加速膨脹的根本原因。虛擬經濟的發展對實體經濟有其有利的一面。例如,可以吸納市場上過多的流動性,穩定實體經濟部門的價格。但是,任何問題都有其兩面性,從根本上來說,虛擬經濟系統不可能完全切斷與實體經濟部門之間的那點哪怕是極其微弱的聯系。一方面,在虛擬經濟膨脹時期,會有大量資金進入虛擬經濟部門,即使是在流動性膨脹的情況下也有可能造成實體經濟部門的通貨緊縮。另一方面,虛擬經濟過度膨脹的后果一定是發生經濟泡沫,而只要是泡沫肯定會破滅,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一旦人們的預期發生逆轉,虛擬資產價格就會急速下挫,這時出于規避風險的考慮,就會有大量資金進入到實體經濟部門,會對實體經濟的正常運行帶來巨大擾動。如何動態地把握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合理比例,避免經濟的過度波動,虛擬經濟研究將我們認識這些問題提供一個新的分析視角。
(三)虛擬經濟研究蘊藏著理論創新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新凱恩斯經濟學是當前兩大主要經濟學流派,但不管是從理論層面還是從政策層面來看,二者對現實經濟的解釋力都日漸衰弱。著名經濟學家哈佛大學教授格列高利•曼昆(GregoryMankiw)曾擔任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在理論界和實際政策層面均有重要影響。2006年6月,其在一篇文章中寫到,“對于我們這些經濟學家們來說,現實世界中的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過程是令人沮喪的。一個讓人不安的事實是,過去三十年的宏觀經濟研究盡管在理論上取得了很大進展,但其對實際貨幣和財政政策分析幾乎沒有影響……這一情況表明,現代宏觀經濟研究本身并不服務于實際經濟政策的制定過程。經濟學作為一門科學也許是成功的,但它對宏觀經濟政策卻鮮有貢獻”[6]。2008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PaulKrugman)甚至宣稱“宏觀經濟理論在過去30年中所做的工作,客氣一點說沒有什么用,不客氣地說,甚至是有害的”[7]。對于任何一種主流經濟理論,之所以能夠得到廣泛的接受和承認,在于其對現實的洞察和對未來的準確預測,如果和現實產脫離了關系,我們就要考慮其背后的原因了。新古典經濟學和新凱恩斯主義是當前兩大主流的理論派別,從本質上來說,新古典經濟學描述的是一種實物經濟,而新凱恩斯主義雖然也強調貨幣市場對產品市場的作用,但該理論更加適用于實體經濟占主導地位的經濟形態,經濟的虛擬化使他們所暗含的理論前提都發生了改變。例如,對于此次金融危機,美國和西歐各國政府均拿出巨額資金收購金融機構的大量呆壞賬⑥,用國家信用支撐私人信用,這一做法與中國1999年成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剝離銀行呆壞賬的做法如出一轍。但是,這一做法我們從主流經濟學中找不到任何理論根據。從虛擬經濟理論的角度來看,在呆壞賬的產生過程中,經濟中實際流通的資金并沒有減少,總需求和總就業量也沒有減少,整個社會基本上沒有多少損失。所以,從宏觀上來說,呆壞賬只不過是銀行賬面上的數字罷了。通過核銷銀行呆壞賬,可以避免銀行倒閉所引起的信貸緊縮及經濟衰退[8]。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催生了凱恩斯經濟學的誕生,70年代初的滯脹又促成了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在西方世界的復興。當前,世界經濟運行方式的改變——虛擬經濟的興起以及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不對稱發展,要求我們重新審視以往的經濟理論,打破舊有理論教條的束縛,虛擬經濟理論就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重新認識世界經濟變化的有力工具。(本文作者: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