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協調發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內容摘要:作為經濟運行的反映模式,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各有不同特征卻又相互關聯。資本化定價系統是虛擬經濟基礎,成本價格系統是實體經濟基礎,兩者的運行特征獨特,且彼此互相作用。深入分析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協調發展內涵和規律,可發現作為虛擬經濟的基礎,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協調發展,才更有利于整體宏觀經濟發展。而不同的虛擬經濟發展模式,將會對實體經濟產生不同的作用表現?;诳偭颗c結構視角下,本文對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協調發展進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對策與建議,有助于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為我國市場經濟的安全、可持續發展提供思路。
關鍵詞:總量結構虛擬經濟實體經濟協調發展
一、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協調發展內涵及其規律
(一)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協調發展的內涵
將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分別作為兩個子系統,通過兩個子系統的有效運轉,其內部要素的數量和結構均衡搭配,最終實現整個系統的最大化經濟利益狀態,即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協調發展。從本質上來說,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協調發展并非靜態、局部的發展觀察,而是要進行深度、動態考量的過程。兩者之協調關系,并不單純取決于總量關系,還要考察其內部結構的關聯程度與耦合性。因為即使兩者的總量比例相當,但內部要素發展不均衡,也會造成兩個子系統的不協調發展。從理論性而言,對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考察,要細致入微,從供求兩個方面入手。供給方面,實體經濟的產出并不具備充分彈性,更多的取決于定量的勞動力、資金與其他生產要素;需求角度,實體經濟具有連續性與穩定性,存在邊際效益的遞減效果。整體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可以借助經濟增長與經濟穩定兩個方面表現,即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與物價水平的穩定性。一旦存在經濟指標的大幅度波動或居民收入減少的情況,則會導致經濟危機的爆發,體現出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發展不協調。
(二)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協調發展的規律
第一,實體經濟是虛擬經濟所依托的基礎。從本質上而言,虛擬經濟是以資本化定價為特征的價值體系。虛擬經濟自身無法創造實際的利潤價值,其存在的意義主要是服務于實體經濟的良好發展,分散其風險,滿足實體經濟的資金融通需求。追溯虛擬經濟的產生與發展歷程,可以發現虛擬資產誕生于實體經濟的需求,是實體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自然產物,例如股份公司與股票的出現、債券與金融衍生品等工具。在虛擬資產規模擴張的形勢下,效規避了實體經濟的潛在風險。客觀而言,虛擬經濟并不創造價值,但通過虛擬資產價格波動,將會影響到實體經濟發展,在虛擬經濟中的資本化財產重新分配,也將由實體經濟的生產活動來決定。第二,適度的虛擬經濟發展,會促進實體經濟進步?;谶m度基礎上,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存在著資源配置調節作用。虛擬資產在資本化定價基礎上,與實體資產的增長模式不同,其價格更多依托于市場預期,不存在邊際收益的遞減規律約束與投資成本限制。簡而言之,市場需求旺盛則會無限積累虛擬資產,直至出現資產泡沫及其破裂。在此理論下,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協調發展,需要適度規模比例,保持兩者的協調性,并不因為某一方的劇烈波動,導致另一方發展功能失效。根據研究發現,基于適度發展原則下,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促進作用表現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虛擬經濟會向實體經濟提供其發展所需的融通資金。以經濟發達國家為例,其實體經濟快速發展階段,大都離不開債券、股票及其他虛擬資產的融資支持,尤其在新興科技、新能源與高新技術產業方面。融資需求越大,風險越高,單一化的實體經濟主體難以承擔市場風險與投資收益的不確定性。而在虛擬資產的風險分散下,為新產業發展提供了規模性的融資支持。與此同時,在良好的虛擬經濟體系表現下,可以有效準確地呈現市場信息,助力實體經濟的產業優化與升級;另一方面是分散市場風險,簡單來說,就是采用多樣化的虛擬資產,為實體經濟提供多樣化的規避風險途徑與工具。舉例說明,在股票與債券發行的背景下,企業與公司的風險便得到了分散與轉嫁,眾多股東與單個投資者的風險不再集中且相對可控。諸如此類的金融衍生工具,讓傳統金融資產的風險也得到了更優質化的分配與重新組合,再次保障了其規避風險的作用和價值。第三,虛擬經濟獨立運行規律日益明顯?;ヂ摼W時代、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虛擬資產的膨脹性擴及全球范圍,隨著現代信息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與金融自由化程度不斷加深,在資本定價基礎上,虛擬資產的自我增值和積累運行規律越加獨特,其自我機制的深度與廣度不斷加強。第四,虛擬經濟的不同發展模式,會對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協調發展產生不同影響。受金融體系、社會文化與政治制度等多方面影響,在不同國家的虛擬經濟差異性特征表現下,則會形成不同虛擬經濟發展模式,例如英美以虛擬經濟為主導的“需求追隨”特征模式;日德以“供給領先”為特征的虛擬經濟發展模式;再比如發展中國家以實體經濟為主,虛擬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等發展模式。不同的虛擬經濟發展模式,由于其風險分散、信息產生于傳導等特征不同,其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作用效果也會存在差異性的表現。
二、總量視角下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協調發展
與實體經濟成本加成定價的方式不同,虛擬經濟的價格決定機制主要由虛擬資產的未來資本化收入流決定,即虛擬經濟的價格決定機制,是以心理預期等要素為支撐的價格體系。從本質上而言,虛擬資產與實體資產的根本差別就是資本化的表現。在市場交易機制中,虛擬資產的特征表現為價值符號特征與實體資產依托特征。基于國民賬戶核算體系,包括金融衍生品與股票、基金、其他有價證券等,均可劃分為虛擬資產范疇。除了房地產與金融資產之外,虛擬資產構成還包括藝術品與知識產權等。對虛擬經濟進行規模測度,需要從流量與存量兩個角度入手,前者是某段時期虛擬經濟部門交易規模的反映,后者是虛擬經濟結存規模的表現。劉林川(2014)研究表明,隨著宏觀經濟波動,虛擬資產總量指標也會呈現明顯波動特征,且波動走向受國家宏觀政策與制度影響尤為明顯。在實體經濟總量測度方面,劉林川采用了MPS與SNA轉化的方法,并借助耦合協調度測算發現,基于總量視角下,我國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系統間各指標關聯度較小,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耦合重點、協調性發展與關聯程度,均在不同經濟階段存在不同特征表現?;诳偭恳暯窍拢摂M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協調發展,還可以從金融業、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的發展來進行觀察。一方面,當前實體經濟的發展所擁有的資金存量,難以滿足其產業或企業的擴大再生產所需資金量。所以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實體經濟產業或企業必須向多元化與高精尖技術化方向發展,并需要有大量資金作為支持。目前國內的實體經濟雖然有相互拆借的融資方式,然而依舊難以解決資金不足的情況,不利于實體經濟產業的整體持續發展。作為實體經濟發展的主要資金來源,以銀行為核心的金融產業通過吸收社會閑散資金的方式,將有力推動實體經濟快速與穩定的發展。根據原銀監會數據顯示,我國商業銀行分別在2015年、2016年為實體經濟產業或企業注入7.82萬億元、8.31萬億元資金,為實體經濟在供給側改革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另一方面,在經濟全球化與產業轉型升級的發展進程中,銀行的資金支持也難以在很短的時間為企業提供實時幫助。與此同時,銀行借貸還會給企業造成較重的還本付息壓力。在此背景下,一些實力較強的企業開始尋求新的資金支持,即通過上市融資的方式,在短時間內獲取無需償還本息的發展需求資金、資本。
三、結構視角下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協調發展
基于結構視角下,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內部結構,決定了兩者的協調發展情況。作為虛擬資產的重要部分,金融資產與金融市場的結構關系密切,在不同金融發展模式特點下,虛擬經濟與金融資產結構關系有所不同。不同金融發展模式的資產構成不同,例如在銀行主導型虛擬經濟發展模式下,銀行作為全能型金融服務機構,其經營范圍涵蓋廣泛,且在部分國家大型銀行、國有銀行或財團,將直接決定市場經濟的走勢?;诓淮_定性資本市場環境下,由于交易效率、信息產生模式與風險傳導機制的差異,不同虛擬經濟發展模式會對實體經濟的增長與穩定性影響產生差異。從實體經濟增長角度來說,金融部門資源配置功能的表現,將直接決定實體經濟發展的穩定性。Merton和Bodie、劉林川等人的研究中,分別從微觀、中觀與宏觀三大角度,分析了金融發展模式的差異性特征,及其對實體經濟增長的不同影響效果。在企業微觀治理結構方面,從當下國內企業的發展潮流來看,包括阿里巴巴和華為等知名企業,都在跟隨著公司治理結構的最新發展趨勢,采取多元化股權和員工持股的方式,來順應市場的需求和發展的需要。多元化的股權體系構建,允許非金融企業參與,吸收新股東,不僅可以建立產權清晰的現代企業制度,而且還有利于強化經營管理體系。員工持股的方式,不僅可以調動廣大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將職工和企業融合在了一起,而且還有助于構建現代化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在現代化的治理模式下,市場主導型公司治理結構將會借助金融市場,助力實體經濟發展。在產業結構化中觀層面而言,通過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也將推動對外貿易市場結構的高層次轉化,促進對外貿易的穩定發展,二者相得益彰。學者Dollar和Balassa通過研究發現,出口貿易是影響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Lee等通過研究表明,進口資本產品可提升國家勞動生產率,促進產業升級與經濟增長。通過選取馬來西亞的對外貿易發展相關數據,Milner團隊在研究中得出結論,即相較于初級產品而言,制成品出口對GDP的影響更為明顯。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發展背景下,國際間產業轉移現象越來越明顯,且產生了國家性梯度轉移。例如英美等市場主導型金融發展模式,其新興產業的興起,均源自于實體產業與虛擬產業的協調發展。從資金配置宏觀角度而言,長期穩定的融資關系更有利于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v觀目前我國中小實體企業發展的阻力,就是資金不足且投融資市場不健全造成的,近年來國家不斷推動金融市場發展,旨在為實體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2008年的金融危機,暴露了虛擬經濟自身抗風險能力較弱的弱點。通過觀察一些國家的金融危機經濟發展情況,可以發現一旦虛擬經濟的風險爆發,甚至會導致金融產業產生“塌方式”崩潰。因此,自金融危機后,全球各國紛紛在增加對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視度,并不斷提高支持度。以我國為例,雖然金融危機期間我國受到波及較小,但是依然開始注重實體經濟的發展,在戰略上通過虛擬經濟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
四、總量與結構視角下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協調發展策略
健全監管與預警體制,規范發展。針對現階段我國虛擬經濟發展現狀,建議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第一,強化虛擬經濟的核算,完善虛擬經濟統計體系。要從理論與實踐兩個角度,完善虛擬經濟統計核算的制度與方法,把握虛擬經濟的運行規律,借助虛擬經濟部門數據和資料,為虛擬經濟的深入發展提供支持與解決策略;第二,打造動態性、全局性的虛擬經濟監管機制。在深化改革階段,我國要注重政府職能的轉換,明確各類金融機構部門的職能,著眼于虛擬經濟發展現狀,構建整體性的管理體制,依托于現有監管模式,積極打造協調機制;第三,構建虛擬經濟部門風險預警系統。為了規避市場風險,面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所產生的資本風險與危機,建議要結合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構建虛擬經濟預警指標體系,確保虛擬經濟的穩定發展。規范貨幣資金管理,合理導入實體經濟。在市場經濟活動逐利性心理特征下,無論實體經濟還是虛擬經濟,產業與企業的資本投入其實都蘊含著逐利性特征,其資本的投入會以最大獲利區域為目標。在短期內,虛擬經濟的這種逐利性投資行為,會為其獲得短期的快速發展,增加獲利性并吸引更多外部資金加入。但受限于虛擬經濟的逐利性特征,其潛在的風險也非常大,不利于國民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所以需要采取規范貨幣資金的管理策略,從實體經濟的角度,確保虛擬經濟的風險能夠得以控制。在金融產業的資金支持下,確保實體經濟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推動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協調發展,可以采取以下兩個策略:一方面,建議央行強化對地方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的監督與規范,尤其是其對于企業的借貸行為,需要根據相關法律法規進行約束,確保金融機構所開展的金融業務符合法律要求。在央行的宏觀把控與引導下,要規避虛擬經濟投資風險,同時也為實體經濟發展輸入適量的資本;另一方面,建議各個商業銀行或金融機構,對于獲得貸款的企業資金使用情況應予以監督并約束管理,確保借貸的資金能夠真正應用于實體經濟的企業發展當中。在有效的監督與管理背景下,可降低企業進行虛擬經濟炒作或使用資金做其他用途,可以確保資金的合理使用。強化虛擬資金供給效率,推動實體經濟創新發展。供給側改革不斷深化發展進程中,我國現階段的實體經濟發展趨勢良好,但是中低端企業較多,高端企業較少,金融業需要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支持實體經濟的產業升級與轉型,促進實體經濟的高端化發展。在此背景下,依然需要政府發揮其宏觀調控與引導職責,拓寬傳統金融機構的發展思維,發揮資金供給的真正價值,進而確保實體經濟的有效發展。第一,建議逐步放寬技術性民營企業的信貸限制條件,為高新技術產業提供良好的信貸政策,激發起信貸的信心和積極性,利用資金推動民營企業的技術革新。政府可以通過聯合金融機構的方式,開展信貸管理改革,為高新技術產業營造良好的信貸環境,并投入更多的資金到高精尖領域;第二,基于市場資源配置原則下,對低端產能進行資金投入,優化產業結構,釋放更多的潛在產能。尤其是對于國營企業的管理,要通過資金的合理投入,減少落后產能,提高優質產能,將低能的資金投入轉移到高能的產業發展當中。遵循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第三,優化金融產業的市場發展環境,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的融資途徑。對部分地區、落后區域,提供更高效、更有針對性的融資對策,促進地方經濟的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吳永超,張紅偉.金融資產結構與實體經濟的關聯度分析[J].貴州社會科學,2017(9)
2.王守義,陸振豪.以虛擬經濟促進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研究[J].經濟學家,2017(8)
3.文婕.民間資本支持實體經濟的空間計量實證[J].商業經濟研究,2017(5)
4.楊留華.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相關性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6(34)
5.彭劭志.我國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間協調發展研究[J].中國市場,2015(38)MacroVision
作者:葉云 施和平 單位:景德鎮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