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工作能力下城軌機電課程體系建設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前職業教育專業課程設置仍然像普通高等教育那樣按照學科邏輯設置,沒有將“工作”作為整體看待,無法實現認識的“關聯性”和“全面性”,很難培養人的全面的工作能力,無法滿足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的需要。大多數教學設計反映了一個大家普遍接受的行為主義思想(學習理論知識—重復性練習—掌握能力—學會工作),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是主動的,學生是被動的,處于灌輸知識的狀態,學生的創新能力、適應企業的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將大打折扣。從現有職業教育實際教學中存在問題及人才培養目標出發,探討基于工作能力發展的城市軌道交通機電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及課程開發。
[關鍵詞]專業課程體系;課程;工作能力發展;城市軌道交通機電技術;校企合作
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院校和專業群(“雙高”)建設項目明確指出要“推行面向企業真實生產環境的任務式培養模式”“深化教材與教法改革,推動課堂革命”,這對高職院校課程改革提出了新要求。近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加快發展職業教育作出的重要指示中指出“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2019年2月,國務院印發了《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文件中明確提到“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啟動“1+X制度”試點,X是“職業技能水平的憑證,反映職業活動和個人職業生涯發展所需要的綜合能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改革發展任務,即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說到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我們首先要明確培養什么樣的人。我們要培養的是具有解決不可預知問題的能力、有一定發展潛力的技術技能人才。而世界技能大賽也考察的是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能力。如何實現我們的培養目標呢?既然是教學,自然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和課程顯得尤為重要。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H.Dreyfus(當代工業心理學家)發現所有人的能力發展,都是從初學者到專家的職業能力發展的邏輯發展。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EdgarDale)1946年提出“學習金字塔”理論,指出有效的學習是學生在真實工作情境中對工作的任務、過程和環境進行的整體化的感悟和反思,必須進行整體化的課程設計,讓學生不但學習專業知識技能,而且能夠在工作過程中獲得職業認知,并最終形成對工作和技術的“設計(Gestal-tung)能力”。而德國的職業教育,主要是合作教育(雙元制)模式,近期州文教部長聯席會議提出了職業學校課程采用的“學習領域”結構,即將課程切分為一個個面向職業的任務和流程,并彼此關聯的主題單元。從中我們不難得出專業知識板塊間的關聯性很重要,學生對課程體系的整體把控、板塊間的邏輯關系理解為他們工作后解決實際問題奠定基礎。英國的職業教育采用市場化的技能培訓,由雇主、大學和專業機構共同設計職業標準和綜合學位課程,由雇主設計的學徒標準描述了學徒完全勝任這種職業所需的核心技能、知識和行為。在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中,需要把工作的要素聯系起來,并作為一個整體全面看待。因此,城軌交通機電技術專業基于工作能力發展的課程體系建設和課程開發值得探索、實施。結合國內外職業教育發展及課程體系建設情況,以及實際教學中遇到的突出問題,我們需要堅持問題導向,貼近教育教學實踐,從專業課程體系設置及課程開發著手,優化課程體系,創新育人模式,構建科學的課程體系,理實結合,內容緊扣工作能力需求,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開展課程建設,進行教學形式創新,使得課程體系及課程內容更加適合城市軌道交通機電技術專業的發展需要、對口企業需要。做到育訓結合,并實質性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所有人的職業能力發展都經歷了從初學者到專家的過程。比如教師這個職業,從新教師到骨干教師再到專家、教授,不同階段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務是不一樣的。新教師階段,需要學會如何上好課,提升個人教學能力;骨干教師階段,需要積極參與專業建設、課程開發等。如果是職業院校教師,還需要提高對社會的專業服務水平。也只有掌握了每個階段的典型工作任務才能更好地工作、更好地適應工作需要、更好地貼合教育行業的發展。又比如電工,其成長經歷了從初級到中級到高級再到技師等階段。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難發現對于后續的課程,是很難在學校開展的,沒有相關設備及工作條件,因此需要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來進一步實現。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不斷重視,對校企合作的不斷探索及相關政策、制度的不斷完善,使得基于工作能力發展的城市軌道交通機電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及課程開發、實施成為可能。具體思路如圖1所示。基于以上思路探究基于工作能力發展的城市軌道交通機電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及課程開發。
一、城市軌道交通機電技術專業人才需求及發展前景分析
首先,基于現有的人才培養方案,通過深入對口典型企業(城市軌道交通運營公司、國有鐵路、地方鐵路等交通運輸等)和崗位(從事城市軌道交通低壓配電及照明系統、給排水及水消防系統、站臺門系統、電梯系統、環控系統、氣體滅火系統、FAS/BAS等系統的運行管理、維修保養工作),了解及調研企業對機電專業人才的需求及各崗位的技能要求,對專業職業進行分析。其次,關注國家戰略發展方向,從“政府工作報告”及“十四五規劃”中展望未來行業發展趨勢。用數據進行行業分析,從相關研究院發布的人才需求趨勢、就業大數據報告中看專業發展前景。再對調研的資料和數據梳理,通過理論研討和論證分析,最終確定本專業人才需求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
二、組建實踐專家組
邀請校企合作企業機電相關專業專家或有豐富經驗的優秀技術工人(如班組長、車間主任、優秀畢業校友等),組建實踐專家組。他們的學歷背景最好與被分析的職業相符,有較豐富的工作經驗,每個企業選3~5位專家即可。
三、舉行實踐專家研討會
選擇合適的時間,以研討會的形式,邀請實踐專家組專家參加研討會并列舉他們從“初學者”到“技術能手”再到“專家”的重要階段及每個階段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務,在此基礎上確定有挑戰性的工作任務。專家組成員需要對這些工作任務進行描述,并明確工作對象、使用的工具材料、工作方法以及工作要求等,反映職業/工作的內容和形式。通過對專家組成長過程的典型工作任務梳理,提取出適合本專業人才發展的課程。本專業的核心課程即為每個典型工作任務。每個典型工作任務具體又包括多個小任務或項目,如圖2所示。
四、基于工作能力發展的專業課程體系建設
和專業團隊成員一道,通過匯總實踐專家組自身發展過程不同階段涉及的工作任務及相關內容,梳理并探討出基于工作能力發展的城軌機電專業課程框架,進而構建適合城軌交通機電技術專業的基于工作能力發展過程的課程體系。
五、核心課程的開發
對于專業課程的開發,是基于典型工作任務,比如城軌站臺門的檢修,主要是通過監控系統對相關參數或狀態監測、報警等裝置提示進行檢修及故障排查,故障排除后需要對已完成工作進行記錄。該工作任務的實施,涉及城軌站臺門結構、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工業控制網絡與組態技術、自動檢測技術、電機拖動實訓等前期內容,這些前期內容即為課程涉及的具體小任務或項目。因此,不同工作任務所包含的小任務或項目存在重復的可能。此外站臺門的檢修,其故障原因也不唯一,或是多種原因導致的故障,其答案不確定、不唯一。需要學生帶著任務,通過觀察現象,逐一檢查,最后完成檢修任務,并實現課程考核。不同的工作任務(課程)涉及不同的內容板塊,需要專業團隊教師分工合作,每位教師教學內容是為工作任務服務的,即夠用即可,采用活頁式教材開展教學,進而完成整門課程的教學。其中有的課程在學校開設存在一定難度,需要對口企業的支持。目前,職業院校與對口企業的合作還存在一些困難,究其原因,還在于缺乏相關法律法規,就企業而言,其參與合作的動力、積極性不足,參與度不夠;就學生而言,雖然有定期的實習機會,但大多數學生去實習的崗位缺乏技術含量,被安排在了簡單工作崗位上,甚至有的實習崗位與專業相關度太小,與校企合作的出發點背道而馳。對于職業院校而言,首先,需要企業提供合適的實習、實訓、就業機會;其次,需要企業真正參與專業建設、課程開發、行業技術前沿指導;最后,需要教師參與企業技術研發的機會,提升教師隊伍綜合素質。除此以外,從法律層面上看,還存在學生實習安全保障不夠,已有的政策也未能兼顧企業利益、學校利益等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這是改革開放后職業教育領域一直強調的發展方針,也體現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教育。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越來越重視,對校企合作的不斷探索,職業教育法的研討、校企合作相關制度的完善,很多優惠政策的出臺,將使基于工作能力發展的部分專業課程開設更加合理,也將進一步使專業建設、培養模式和教育教學與產業發展、轉型相匹配。對于部分工作任務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借助企業現有設備、場地開展教學;也可進一步落實現代學徒制,企業選聘優秀導師(工匠),以師帶徒形式開展教學,無形中也將影響學生,在特定時間內帶領學生到企業,學生會受到企業文化的影響,使得學校與企業走得更近,使得企業全過程參與教學目的、課程開發、人才培養等過程,培養的學生也更貼近企業實際需求。在后續課程建設、實施中,也可以參照校企互聘師資管理,引進企業優秀工人或專家以企業導師身份參與學校教育教學,更好地實現基于工作能力發展的課程體系建設和課程開發。當今產業結構不斷變化,職業崗位變動增加,知識技術周期縮短,如何貫徹落實“國務院和教育部關于加強職業院校學生就業能力、工作能力、職業可轉換能力以及創業能力培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成為職教界亟待解決的問題。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EdgarDale)曾提出“學習金字塔”理論,指出有效的學習是學生在真實工作情境中對工作的任務、過程和環境進行整體化的感悟和反思,必須進行整體化課程設計,讓學生不但學習專業知識技能,而且能夠在工作過程中獲得職業認知,并最終形成對工作和技術的“設計(Gestal-tung)能力”。我相信提高職業院校學生的綜合能力的途徑有很多,但我們更多的應該從課程體系、課程開發著手,使得我們的人才培養目標及課程標準更貼近企業實際需求,遵循職業發展邏輯,我們的教育更貼近職業教育的目標。基于工作能力發展的課程體系開發與校企雙主體育人、現代學徒制等職教探究熱點不謀而合。有理由相信,利用基于工作能力發展開發的城軌機電專業課程體系及課程培養的學生更適應于知識更新周期不斷變短的時代,學生的創新性、解決實際工作問題的能力也將進一步提升。
作者:張莉 廖化容 楊靚雨 張芳莉 劉陽 單位:重慶公共運輸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