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回族學生數學學習能力培養策略淺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回族、東鄉族學生因為流動性較大,加之父母的育人觀念和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無法給予孩子應有的幫助和輔導,導致他們在漢族學校學習能力較弱,尤其數學學習方面問題突出。因此,促使他們愿學、樂學、會學數學,就成了提升他們數學學習能力的關鍵。我們在研究實踐中總結出了一些可行性做法:引領家長成為孩子學習的助力者;抓好學生基本數學素養是核心;課后多管齊下揚自信;日常學科整合融一體。
【關鍵詞】回族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策略
筆者所在學校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招收的少數民族學生占全校總人數的25%。他們的家長絕大多數屬于文盲或者半文盲,平時忙于生計,對于孩子的學習關心甚少,對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更無從談起。最令教師頭疼的是他們的學前教育,為了節省開支,很多家長都不愿意讓孩子上幼兒園。孩子入學后,識字能力幾乎為零,理解能力更弱,這些學生每班都分布有12人左右,課堂上教師盡管極力實施差異化教學,但時間有限,對于他們的學習需求和困惑無法一一滿足。為了培養他們的數學學習能力,我們歷經兩年的實踐研究,總結了一些可行性做法,分享如下。
一、引領家長成為孩子學習的助力者
(一)以身邊的事例不斷感染家長
一些少數民族學生的家長因為學歷低,所以不重視孩子的教育。2017年高考,玉門市**中學回族學生馬某某以668分的成績考入了清華大學。這在回族家長群體中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他們一談起那個孩子就眉飛色舞。于是,教師在家長會上就以馬某某的父母為榜樣,共同剖析實例,盡管馬某某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孩子為什么那么優秀,就是家長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注重和教師溝通,共同培養了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還有就是少數民族的家長不愿意讓孩子參與班級的文娛活動,我們就把玉門市**學校的孩子去香港表演舞蹈大受關注的視頻播放給家長看,孩子們的出色表演引來家長們的贊嘆不已,他們都不曾想到自己的孩子能有這么大的本事……通過本民族身邊事例的交流分享,他們的理念變了,思想認識變了,甚至有些有遠見的家長,盡管家中孩子較多,但是周末還能把孩子送到校外輔導機構去參加各類培訓學習。
(二)巧用媒體平臺的語音功能加以引導
我校少數民族的學生家長主要從事的職業是養羊、牧羊。平時的教學工作中,發文字性的消息大多數家長都說看不懂。為此,教師專門建立了少數民族班級群,主要針對學生平時學習和生活中存在的問題發語音、圖片等,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我班60%的少數民族學生因為基礎差,接受新知慢,所以學習吃力。為了讓他們能跟上“大部隊”,我利用微信的語音功能,每天晚上抽出1小時針對家庭作業中的問題對他們進行一對一的講解。經過一學期堅持不懈的努力,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了,成績也有顯著提升。
(三)成立少數民族優秀家長宣講團并不斷輻射
期中檢測后的家長會,個別少數民族學生家長總是不能按時參加。于是,學校決定以年級組為單位,專門召開少數民族學生家長會。各班抽選優秀的家長組成宣講團,每次安排3~5名家長對配合學校、教師工作,學生的良好學習、生活習慣的養成等方面進行宣講。有時候還利用他們居住相對集中的特點,宣講團深入社區或居民點,把他們聚集到一起,使用他們的方言,一邊溝通學情,一邊交流做法。經過多次宣講,家長的認識不斷提高,教育理念也不斷轉變,形成了很好的家校教育合力。
二、抓好學生基本數學素養是核心
(一)從課堂“六個優先”來抓數學素養
即座位優先、作業優先、發言優先、練習優先、輔導優先、批閱優先。座位優先,就是前三排“黃金座位”統統安排回族孩子。作業優先就是課堂檢測和家庭作業分層布置,簡單作業優先安排他們,等到達一定水平后,再逐漸增加思維含量,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快樂,走向成功。
(二)將課堂教學游戲化、情境化來抓數學素養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為了使學生喜歡數學、愛上數學,教師從導入新課到重難點的突破,都千方百計用活動模塊組織教學,真正讓學生調動各種感官參與課堂。
(三)利用生活化的數學引導數學素養的達成
回族學生的基礎知識薄弱,面對稍快的課堂節奏容易出現畏難情緒。因此,教師“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想盡各種辦法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如:在講解三年級上冊“認識小數”時,教師結合回族學生使用人民幣得心應手的現實情況,讓他們匯報花銷記錄。在引入元、角、分的基礎上,再引出小數,他們接受知識就會更加輕松自如。
(四)充分利用微課資源升華數學素養
寒暑假,少數民族的學生可謂“散兵游勇”。大人們外出打工、孩子們無所事事,為了讓他們安全上少出紕漏,我通過網絡資源找到了數學預課資源,每課5~6分鐘。每天給他們私發一個小視頻,之后通過語音回復聽懂了什么,哪兒沒聽懂。開學后,給他們提供展講的機會,結果90%的學生都躍躍欲試。
三、課后多管齊下揚自信
1.專設少數民族學生獎項。學校定期評比少數民族優秀學生和進步獎、自律獎等。2.走訪入戶送教送溫暖。學校定期組織班主任、任課教師協同作戰,深入少數民族學生家庭,開展輔導和送溫暖活動,把缺漏的知識和學習用品送到學生家中,拉近了不同民族之間的距離,增進了民族融合的感情。3.“兵幫兵,兵教兵”已蔚然成風。為了落實轉化學困生的工作,教師將學生分為幾類,基礎最弱的要緊緊抓在教師的手中,基礎相對好的學生安排班里A層學生去輔導。這樣分層落實,使每個自卑怕學習的學生都感受到了集體的溫暖,從而增強了學習信心。
四、日常學科整合融一體
(一)數學教師常扮演“母語老師”
學好語文是學好數學的前提,但許多回族學生的識字能力極弱。面對這種情況,數學教師常給他們教寫一些常用的漢字,將語文和數學進行了有機融合。
(二)將數學與美術、體育課有機結合
例如,在學習“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連除、乘除”的過程中,學生對于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理解不深入。這時,教師可以不失時機地出示他們美術課辦的小報,以一張小報共有1200字,分為了3欄,每欄分為了10行,每行有多少字?結合實例出示算式1200÷3÷10和1200÷(3×10),讓他們說一說兩個綜合算式分別先算的是什么,再算的是什么。利用小報,很輕松地讓學生理解了不同算法的含義。總之,回族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既要有靜待花開的耐心,更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靈活多樣的方法。參考文獻:[1]譚愛平.讓班主任工作快樂起來[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2]葉瀾.教育研究方法論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張曉紅 單位:甘肅省玉門市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