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泛科學”在學校教育中的滲透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互聯網+”時代的“泛科學”教育倡導學科內向日常生活與學校教育生活遷移,大量發掘科學元素;更新觀念,創造新的課堂學習方式;提供平臺,幫助學生自主探究;升級工具,獲取動態海量信息。
一、基本概念
“泛科學主義”一詞最早于時期由西方科學思想流入我國。現代社會中,研究“泛科學”最多的是“果殼網”。這是一個開放、多元的網絡社區,以科學思想、科學研究為核心,吸引了百萬名熱愛科學的年輕人。另外還有臺灣“泛科學”(Pansic)網站,內容涵蓋了環球科學、天文地理、生活百科等,性質類似于國內的“果殼網”。近年來,學校教育也逐步呈現科學元素“泛化”的現象。從學習內容看,學生不單從科學課上學到科學知識,更能從其他學科獲得豐富的科學信息;從學習過程看,類似科學探究的學習模式在多個學科流行;從學習效果與評價方式看,學生搜集信息并進行實證研究,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這些都是具有良好科學品質的外在表現。我們把上述現象統稱為“泛科學”教育,它的出現與近年來技術進步、“互聯網+”元素滲透密不可分。教師重視并研究“互聯網+”時代的“泛科學教育”,不光考慮學生如何從課堂中獲取靜態知識,更能全面關注學生整體素養的構成,使之具有更高層次的科學觀、更加豐富的科學知識、更優秀的科學思維品質,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二、具體應用
1.“泛科學”教育培養科學觀察能力科學探究離不開觀察,在現實中并非所有自然現象都能憑肉眼觀察得到。“互聯網+”提供了更多模型及信息,突破觀察條件的局限性。例如《看星座》一課,由于大氣污染、光害等因素,要想讓學生在真正的天空中辨識星座無疑十分困難。教師為學生制訂基于“互聯網+”的“泛科學”學習方案:①提供學習任務單,學生通過Stellar-ium(《模擬天文館》)觀察星空全貌。②學習終端出示若干組亮星,學生發揮想象建立星座,理解星座由來。③學生觀察瀏覽Stellarium場景片段,發現星座的變化規律。④以“北斗七星”為參照物歸納識別星座的方位與名稱。⑤手機或平板下載“觀星指南”APP,學生實際觀察星空后在任務卡中標出自己所找到的星座方位及恒星。上述環節①—④為課內完成,⑤則延伸至課外。再回到課堂上時,學生已經有了感性認識,可以進入更深層次的探究與學習。五下《簡單電路》一課學習串聯并聯時,教師提供三種操作模式:一是利用傳統電路元件組建簡單電路;二是利用電子積木拼接簡單電路;三是PhET虛擬實驗室。這三種手段都有助于學生形成電路邏輯,但很明顯基于網絡的手段更有助于學生理清概念,感受“并聯”與“串聯”之間的差異。同時還具有對學生錯誤“無限容忍”與對材料“零損耗”的優點,學生在家也可以玩得樂此不疲。在未來的學習中,學生借助數字化工具進行觀察與實證的機會越來越多。隨時隨地利用互聯網豐富的資源與開放的APP軟件,幫助學生認識與感知物質世界的多樣性與復雜性,提升對事物的探究水平。2.“泛科學”教育培養數據收集、分析能力利用數字化傳感器測量、統計,不讓數據成為學習的“絆腳石”。例如,三年級學生研究“一杯熱水的降溫規律是先快后慢還是先慢后快”,除了要精確控制時間、測量水溫之外,還要繪制統計分析圖表,完成難度較大。經過調整,學生利用傳感器監測溫度變化,利用平板收集數據并形成統計圖表,順利得出“熱水降溫先快后慢”的結論。課后,學生繼續利用溫度傳感器來進行科學研究。天氣冷了,如何讓教室走廊里的植物溫暖過冬?小朋友找來保鮮膜,做成了小型溫室。可為什么溫室里有些植物長勢良好,有些卻奄奄一息呢?通過上網搜索,學生將植物按習性分類,通過光照度、溫濕度傳感器對植物土壤與棚內濕度進行監控,從而使每一種植物都長勢良好。看似小小的創意,卻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其中既凝聚了科學知識、科學技術的應用,也包含著學生科學思維習慣的逐步養成。類似的還有利用“光亮度傳感器”監測教室光線“亮度”,向學校后勤部門提出合理建議;利用“聲音分貝儀傳感器”監測校園環境噪音,呼吁大家共同關注環境、愛護聽力;還有通過PhE“飲食與T運動”進行模擬,學做“小小營養師”等。可以說數字化工具擴大了學生的認識范圍,為他們開展科學探究提供了更多的便利與更廣闊的天地。3.“泛科學”教育與全腦開發未來社會要培養有個性、會思考、有專屬于自己獨特才能的人。“泛科學”教育主張在生活中學、在活動中學。將學的空間由室內延伸到室外,在彌補感性經驗不足的同時強調科學性。一年一度的“龍娃科技節”通過一系列項目設置將科技元素植入學生的學習與生活,讓學生在體驗性科技活動中增加趣味性,體驗成功感。
三、結語
與一般的家庭旅游、游戲活動不同,“泛科學”教育課程處處關注科學性。它們原先并非不存在,而是存在未被發掘重視,而這些元素又恰恰是平時被傳統學校教育掩蓋起來培育完整的“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多“泛科學”的育人價值和實施策略,有待通過更多的實踐進行開發與檢驗。
作者:李波 單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學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