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芻議學校教育中民族文化傳承的作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通過對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青銅峽市的實地考察,分析闡述了學校教育在民族文化傳承中的作用:課程在民族文化傳承中的作用;民族文化特色課外活動對民族文化傳承的推動作用;青年教師力量在民族文化傳承中的作用;學校教育在民族文化傳承中的意義體現。
【關鍵詞】學校教育;民族文化傳承;作用
青銅峽市,隸屬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吳忠市,以漢族為主,還有回族、滿族、蒙古族、壯族等。在這個多元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文化的傳承便顯得尤為重要。教育與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教育對文化發(fā)展起著促進作用,其中學校教育對民族文化傳承的作用尤為突出。形成以學校教育為主體,家庭教育、社區(qū)教育為雙翼的綜合型、系統(tǒng)型的民族文化傳承整合系統(tǒng),能夠更好地傳承與發(fā)展民族文化。本文將通過三個主要方面即課程、民族文化特色課外活動以及青年教師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來論述學校教育在民族文化傳承中的作用。
一、課程在民族文化傳承中的作用
學校教育中的課程包括國家課程、地方課程,也有以學校為基礎、挖掘本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者有機結合形成綜合性的教育系統(tǒng),既傳播了規(guī)范化、標準化、主流化的科學與文化知識,又挖掘了本學校的特色,培養(yǎng)了學生的興趣,傳承了民族文化。1、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學校的教育課程依據課程政策來設置,課程政策關乎學校課程設置,課程政策更關乎學校教育質量,因此為不斷提高教育質量,更好完成素質教育,課程政策需要根據實踐不斷地進行改革與更新。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政策的歷史發(fā)展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即“國家”模式發(fā)展階段、“國家+地方”模式發(fā)展階段、“國家+地方+學?!蹦J桨l(fā)展階段,第三階段的“國家+地方+學?!蹦J剑舱潜疚乃f明的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的有機結合。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教育廳承擔著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和促進教育公平的責任。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教育廳負責制定基礎教育教學基本要求和教學基本文件,組織實施基礎教育國家課程教材計劃。在《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下稱《決定》)中提出,“加快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是推動寧夏現代化建設的奠基工程;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扎實推進素質教育;重點扶持,大力推進民族教育和貧困山區(qū)基礎教育發(fā)展;完善體系、優(yōu)化結構、提高素質,加強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并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方案,提出了按照優(yōu)化課程結構、調整課程門類、更新課程內容的要求,具體表現在,小學階段加強綜合課程,初中階段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相結合,高中階段以分科課程為主。另外,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作為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民族文化資源備受關注與重視,《決定》中提到要積極促進民族教育多樣化發(fā)展,積極實施“百所回民中小學標準化建設工程”和“百名優(yōu)秀教師支教工程”,提高民族基礎教育的辦學水平,加大貧困山區(qū)普及義務教育攻堅力度。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是規(guī)范化、組織化教育課程,是學校教育的基礎,是教師的基本任務,也是每一名學生應該學習的基礎課程。2、校本課程校本課程是在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基礎上,以學校為基地,為挖掘學校教育特色而設置的課程。其中,民族文化校本課程是在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與挖掘當地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資源,以促進民族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為目的而開發(fā)的一種校本課程,民族文化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是一脈相承的。校本課程的設置正是“擴大學校自主權”、“教育松綁”的體現,也是部分教育權力由地方下放到學校的體現,體現著課程改革向著民主型、發(fā)展型、開放型與創(chuàng)新型的方向發(fā)展。青銅峽市漢壩小學編印的校本教材《崔景岳精神永駐漢壩》,通過對英烈崔景岳的講述,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崔景岳精神作為一種民族精神,屬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學校將民族文化載入校本教材,通過校本課程來傳授民族文化,不僅能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提高其素質品德,也是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另外,青銅峽市漢壩小學從2011年起開始打造“日行一善,善行一生”的善行教育,學生每天做一件善事,學校用善行剪紙、善行剪報將學生們的點滴善行記錄下來,使之有所載體,得以保存。學校挖掘自身的特色,將“善”落到實處,落到學校教育之中,把善行教育與廉潔和善的家風教育聯系起來,在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時,也傳承了民族文化。學校教育通過校本課程將民族文化傳遞給學生,使之從小就接受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熏陶,形成“文化自覺”與“民族認同感”,是民族文化最好的傳承方式。
二、民族文化特色課外活動對民族文化傳承的推動作用
學校教育一方面要傳授普遍認同的科學文化知識,另一方面要注重挖掘學生的個性特長。特色課外活動便可以激發(fā)學生興趣,挖掘與培養(yǎng)學生的愛好與特長。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課外活動以樂于接受、喜聞樂見的方式,讓學生在有趣的課外活動中體驗民族文化的特色與魅力。青銅峽市第四中學自2014年開始開展民族藝術健身活動,為了使學生了解民族文化、增強民族感情,學校大力開展了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學校專門開設了民族歌舞班、刺繡班等3個民族藝術特色班以及珍珠球班、空竹班、高腳馬班等13個民族體育健身藝術班。每逢周二、周三大課間活動,班主任和輔導教師便組織學生進行特色班活動,培養(yǎng)學生積極樂觀、團結互助的民族精神。通過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課外活動,青銅峽市第四中學實現了學校“規(guī)范+特色”,學生“合格+特長”的辦學目標。民族藝術特色班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記憶能力、觀察能力,也增強了學生的生存能力與謀生能力。體育健身活動不僅讓學生們感受到“我運動,我快樂,我健康”的樂趣,也讓學生們在運動過程中提高了身體素質。學生在快樂有趣的民族文化特色的課外活動中接觸與學習了民族文化,增強了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拉近了與民族文化之間的距離,這是一種民族文化傳承的有效方式與途徑。另外,學校實行寄宿制,讓漢族學生與少數民族學生居住在一起,加強了彼此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和諧融洽的民族關系,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和學習彼此的民族文化,對民族文化的傳承也起到了促進作用。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課外活動是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各個民族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世界聯系起來,以輕松快樂的方式將民族文化通過一代代的接班人傳承下來,對民族文化的傳承起著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作用。
三、青年教師力量在民族文化傳承中的作用
教師是當地知識水平較高的文化傳播者,青年教師力量不僅是學校師資力量的展現,也是教學質量的體現,對于民族文化的傳承也起著重要的作用。無論是經驗豐富、年齡稍長的教師,還是代表新興力量的青年教師,他們對于學校教育具有強有力的刺激與推動作用。本段將重點論述青年教師在教育中的作用,尤其是青年教師在民族文化傳承中的作用。青年教師具有態(tài)度端正、虛心好學、充滿活力的優(yōu)點,能更加快速地掌握新型教學方式,能激發(fā)出更多的想象力。學校運用青年教師所具有的優(yōu)勢,通過青年教師這一傳播媒介,帶動全校學習民族文化的氛圍。另外,青年教師由于年齡的優(yōu)勢,易于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通過青年教師的力量可以使民族文化以更有效、更快速、更全面的方式傳播開來,讓學生與青年教師共同學習民族文化??梢哉f,青年教師一方面?zhèn)魇谥?guī)范化、標準化的科學文化知識,一方面擔負著傳承民族文化的責任。青年教師不僅可以在學習與生活上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比如相關知識講解、民族文化班會活動的開展、各民族同學日常生活中的關系協調等;還可以掌握民族文化技能,帶領學生學習,比如大課間的民族文化特色運動等。青年教師與民族文化傳承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一方面,青年教師通過自身力量傳承民族文化,讓學生學習民族文化;另一方面,通過對民族文化的傳授,青年教師更加拉近了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更利于提高教學質量,獲得更多的教學成就??梢?,青年教師教育在民族文化的傳承中具有深遠持久的意義。
四、學校教育在民族文化傳承中的意義體現
青銅峽市高度重視民族文化的傳承與民族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積極挖掘與開發(fā)民族文化資源,在民族文化傳承上取得無數成果,并不斷推動民族文化事業(yè)的大發(fā)展與大繁榮,為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發(fā)展提供了物質支持與精神支持。學校教育在民族文化傳承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成果首先體現在對民族文化進行有效的傳承,通過對青少年的教育,將民族文化溶于青少年的學習與生活。其次,民族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也是民族文化傳承中所取成果的體現,如博物館、圖書館、藝術中心的建立,文化站、文化室、文化戶的成立,都展現了當地在民族文化傳承中取得的豐富成果,也提升了當地的文化內涵。再次,民族藝術創(chuàng)作展演、民族文化活動是民族文化傳承中所取成果的組成部分,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近年已舉辦了三屆中國寧夏國際文化藝術旅游博覽會,六屆中國西部花兒歌會等大型活動豐富的民族文化表演活動,開展了開齋節(jié)、古爾邦節(jié)系列活動,豐富了當地人民的物質與精神生活;當地還極穩(wěn)定地開展著民族文化的保護工作。另外,民族文化傳承成果還體現在民族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上,傳統(tǒng)的民族文化產業(yè)與當地旅游業(yè)結合起來,也是民族文化的向外輻射。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民族文化的對外交流活動,尤其是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青銅峽市“中阿之軸”的建立。當地不僅舉辦“文化周”、“文化月”,還接待國內外訪問、考察、會議等文藝演出,青銅峽市“中阿之軸”的建立體現了中國與阿拉伯國際的文化經貿交流與合作,加強了雙方在文化、投資、經濟、人力資源等方面的合作交流,促進了民族文化的“走出去”,這都是當地在民族文化傳承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五、結語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統(tǒng)計局1976年編訂的《國際教育標準分類》,其中認為“教育是有組織地和持續(xù)不斷地傳授知識的工作。”并指出,“知識”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指人的行為、見聞、學識、理解力和態(tài)度、技能以及人的能力中任何一種可以長久保持(而并不是先天或遺傳產生)的東西??梢姡爸R”其實就是一種“文化”,這樣的“文化”正是教育的基礎,傳授與傳承“文化”正是教育得以存在和進行的意義所在。不同于社區(qū)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更加普及化、科學化與規(guī)范化,使孩子從小開始接觸民族文化。當然,以學校教育為主體,也需要家庭教育、社區(qū)教育的輔助和補充,形成綜合型的整合傳承系統(tǒng),使民族文化得以全方位、多層次、更加全面地得以傳承與發(fā)展。學校教育是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的教育系統(tǒng),是傳承民族文化的主要力量,在民族文化的傳承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參考文獻】
[1]尚玲玲.學校教育在羌文化傳承中的重要意義以蒲溪小學為例[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
[2]劉軍.校本課程民族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徑[J].中國民族教育,2007.05.
[3]鐘志勇.學校教育視野中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傳承[J].民族教育研究,2008.
[4]張飛,曹能秀.學校教育中的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研究以云南省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六哨鄉(xiāng)為例[J].云南農業(yè)大學學報,2008.
[5]錢民輝.斷裂與重構少數民族地區(qū)學校教育中的潛在課程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07.01.
[6]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教育廳官方網站文件.
作者:胡淼 單位:陜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