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陜北秧歌學校教育傳承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延安大學開展“陜北秧歌腰鼓大學堂”活動。“陜北秧歌腰鼓大學堂”是延安大學校歷屆藝術節長期堅持的品牌活動之一。舉辦該活動的目的,是讓大學生充分領略陜北黃土文化的獨特魅力,促進了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同時也是對陜北民間藝術的傳承和發揚。2013年,延安大學校第十五屆“校園之春”文化藝術節之“陜北秧歌腰鼓大學堂”活動在窯洞廣場舉行。這次活動共有200多名大學生報名參加學習,活動持續4天,主要學習了陜北秧歌和安塞腰鼓的基本步法和套路動作。紅火熱鬧的秧歌,粗獷灑脫的腰鼓,讓學生們感受了到陜北秧歌和安塞腰鼓的無窮魅力。延安大學定期舉辦陜北秧歌教職工大賽,進一步傳承創新陜北民間藝術,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展示我校陜北秧歌的獨特魅力,豐富校園文化生活。2012年12月,延安大學工會委員會主辦的喜慶“十八大”暨迎新年教職工陜北秧歌大賽在延安大學禮堂舉行。本次大賽共有15個基層工會和分會的代表隊表演并參加了比賽。2014年12月,由延安大學工會委員會主辦的第二屆教職工陜北秧歌大賽在學校大禮堂舉行,學校領導、全校各部門和各學院主要領導與千余名師生共同觀看了比賽。全校17個基層工會選送的代表隊參加了比賽。在兩屆比賽中,每支代表隊都精心編排了自己的秧歌形式,傳統秧歌和新秧歌交替展現。角色不僅有傳統的傘頭、文武身子和丑角,還穿插有旱船、跑驢、大頭娃娃、蠻婆蠻漢等社火節目;表演程式不僅有傳統的大秧歌和踢場子,還糅合了安塞腰鼓、銅镲舞、單人和雙人舞等元素。各參賽隊伍風格迥異,形式多樣,各具特色,精彩紛呈,展現了陜北民間文化藝術的精髓。
二、部分高校課堂教育傳承陜北秧歌現狀
延安大學和榆林學院開設陜北秧歌的選修課。教學目標是將本地區民族民間音樂(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音樂項目)運用到音樂課程中來,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揚延安精神。在具體教學中,掌握陜北秧歌的基本動作特征和基本藝術風格。教學內容:教授大場秧歌的基本道具和基本動作。如傘頭持道具的基本動作,文武身子擺動腰綢的基本動作,拿捏手絹的基本動作等。秧歌基本動作小、中、大擺十字步,小、中、大擺三進一退步,二進二退步,前進扭步轉角步,十字跳躍步等。教學方法:動作講解法、動作示范法、口令提示法等。
陜北秧歌進入北京舞蹈學院教學課堂。長期從事陜北文化研究的榆林市群眾藝術館館長孟海平與北京舞蹈學院副院長明文軍,多次研討,達成共識,確定將陜北秧歌“搶救、保護、傳承”等作為雙方共同合作開發的一項科研項目。并且,把陜北秧歌藝術從理論上進一步完善提高,在表演內容和技能上得到長足發展,從而使陜北秧歌這一民間舞蹈與現代舞蹈相融互補、相互滲透,自成一體。其中既要保留陜北秧歌的基本動律,還要適合現代教學訓練的不同環節、不同部位、不同民間舞蹈的特殊技能。由北京市高層次人才項目資助的“陜北秧歌教材”于2013年12月在北京舞蹈學院進行實驗匯報。教材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民俗舞蹈文化"以民俗文化為依據,整合陜北多個秧歌類舞蹈樣式,旨在讓學生體認秧歌文化內涵;第二部分"課堂訓練"以陜北秧歌類舞蹈為素材,提純、凝煉其典型形態特征,進行風格化的身體規訓;第三部分是安塞腰鼓套路組合,其不同于傳統腰鼓的風格。明文軍意圖在教材中實現,將陜北秧歌作為有機的文化整體的組成部分,能夠傳遞陜北獨特的民俗文化特征的藝術形式;陜北秧歌作為陜北特定族群集體記憶的文化編碼符號和文化基因要素;陜北秧歌作為教育過程中立體化重新呈現民間舞蹈原型全貌的方式,并提出三個重要的教學理念:“即民俗儀式的功能性重構、職業化身體的去規訓化,以及身感教學的理念探索和實踐操作。
作者:于麗 單位:咸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