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村牧區學校教育扶貧的責任及擔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以往的教育扶貧是扶持教育的貧困,如在貧困地區建設先進的教育教學設施和設備,改善教育教學條件,配備教師,穩定教師隊伍,資助貧困家庭的學生等,也就是在精準扶貧中貧困地區的學校是被扶持的對象。本文立足于田野調查,從農村牧區學校的視角探討如何參與脫貧攻堅戰,讓教育扶貧在精準扶貧中積極發揮“扶志”和“扶智”的作用。
關鍵詞:教育扶貧;農村牧區學校;脫貧攻堅戰;途徑
我國計劃于2020年貧困地區中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消除絕對貧困,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確保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農村牧區學校是指嘎查村學校或鄉鎮中心學校。施行整合教育資源的政策以來,內蒙古東部地區中小學集中到鄉鎮辦學,嘎查村基本上沒有學校。隨著精準扶貧政策的逐步落實,在教育扶貧方面主要是資助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孩子完成學業,包括義務教育、高中、職業教育和大學教育,從而減輕貧困戶教育方面的負擔,為貧困戶如期脫貧起到重要作用。要實現上述目標,教育扶貧是最基礎性的,同時也是最關鍵的途徑。教育扶貧旨在通過教育投入,使貧困人口增加收入,脫離貧困。而教育投入的重要內容包括物質資本投入和人力資本投入兩個方面,物質資本投入是改善學校教學設施設備,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而人力資本投入是一種人力驅動的集約型經濟增長模式,旨在通過提供多種形式的優質教育來提高國民創造財富的能力,進而提升社會整體經濟發展水平。本文在田野調查的基礎上,嘗試探討農村牧區學校教育扶貧的具體途徑和方法。
一、提升思想認識,教育服務于地方文化發展
農村牧區學校是當地文化教育的基地,培養人才的搖籃,也是人才聚集的架構,擔負著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重要任務。因此,如何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發揮學校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責任感實為關鍵。理論是行動的指南,學校層面要組織全體教職工領會中央和各級政府關于精準扶貧工作文件的重要精神,認真學習扶貧政策。筆者在扶貧工作實際及講座、輔導中了解到,很多學校領導和教師對脫貧攻堅戰的具體內容并不了解,顯然也很難有效參與扶貧工作。學校領導應主動對接當地政府,了解政府脫貧工作特別是教育扶貧工作的計劃和安排等,研究和部署參與教育扶貧工作的具體途徑和方法。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教育扶貧的重要任務。加強對貧困地區教育扶貧的力度,才能讓貧困地區真正實現脫貧致富。教育扶貧要保證教育資源質量,要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上下功夫。校方應加強與教育發達地區的教學交流,提高本校教學質量。可以主動聯系周邊地區教學質量好的學校,以“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啟發和引導貧困地區農村牧區學校的教師改善和提高教育教學方法。如興安盟扎賚特旗胡爾勒中心學校,通過通遼市教育局邀請到了通遼市蒙校的四位名師到學校講課,對提高本校教育教學質量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之后,兩個學校成為了友好學校,建立了長期交流合作機制,獲得了良好的效果。有些農村牧區學校,教育教學模式單一,照搬照抄城鎮學校的教學方式和管理方式,缺乏自己的特色。且農村牧區學校教師學歷層次普遍較低,從事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的積極性不高,長此以往,會給教學帶來極大危害。農村牧區學校教學對象、教學條件、師資水平均有其特殊性,城鎮的教學模式、教學方式并不完全符合農牧區實際。照搬城鎮學校的教育教學模式,實現所謂“教育模式的現代化”,不一定能培養出優秀人才。真正成功的教育,應在教學內容設計、素質培養、提高能力等方面下功夫。地方教育管理部門應加強調研,分類指導,不能完全按照對城鎮學校的要求來檢查和規劃農村牧區學校。要注重挖掘潛力、發揮特色、突出優勢,真正做到讓教師們用心、用情和用力投入到教學中、投入到培養孩子身上,這樣才算是成功的教育。
二、突出素質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目前,農村牧區學校都是寄宿制學校,招收本鄉鎮的學齡兒童,他們的教育對象是沒有選擇性的,學生入學時的水平參差不齊。面對這樣的群體,如何進行有效的教育和培養,顯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從這個意義上講,農牧區學校教育面臨著新的挑戰。基于此,在設計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的時候,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力求做到科學、有效、實事求是。要堅持因材施教、立德樹人的原則,將思想教育、知識教育、能力教育和素質教育結合起來。在重視升學率的同時,也應關注學生的品德教育、意志力錘煉和職業素養培養。事實上,農村牧區學生升入本科院校繼續深造的比例不是很高,有一部分學生,限于條件,在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后往往選擇了務農或自主擇業。那么,學校所給予的能力和素質教育,必然會直接影響其生活質量;如果素質和能力低下,極有可能成為潛在的貧困戶。在素質教育理念下,學校應結合實際,逐步改進管理方法,完善管理制度。農村牧區學校普遍存在管理制度簡單化、評價制度單一化的現象,只注重教師的出勤考核,忽視教師的職業素養培訓,“出勤不出力”的現象普遍存在。鑒于此,學校應該著力于教學氛圍的建設,給予教師們更多深入農村牧區社區、接觸家長和農村社會大環境的機會。此外,學校可以協調主管部門和當地政府,動員家庭、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構建農村牧區“留守兒童”健康發展的教育和監護體系,切實有效地對留守兒童進行系統地教育和管理。學校可以定期開展“親子”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到家庭溫暖,同時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確保學生身心健康,快樂成長。政教部門應關注如何發現特殊家庭孩子、如何與貧困家庭孩子進行對接、如何對有輟學危險的孩子進行引導教育等問題,并有針對性地開展相關工作。
三、發揮主導作用,提高教師參與教育扶貧工作的主動性
教師是教育和培養學生的直接責任人和實施者,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學生的一生。因此,在教育扶貧工作中如何發揮教師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教師應把握住三個主人公:自己、學生和家長。把這三個主人公作為切入點,同時應處理好三個主人公之間的關系。教師的教學要突出地方特色、農村牧區特色,不能一味地模仿城市學校教育模式。一定要接地氣,要面向廣大農村牧區的農牧民及區域文化和經濟生活實際,在教學中要多引入“三農”主題的案例和實踐。這就需要教師經常深入農村牧區和學生家庭生活當中去,了解實際,貼近生活,只有這樣才能使課堂更豐富、有內涵,也更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如前所述,在當地教育主管部門規范化教學模式的要求下,目前農村牧區學校的教育教學模式基本上與城鎮學校一致,這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規律——往往是學校下了很大功夫,最后效果不盡如人意。農村牧區存在特殊性,寄宿制學校決定了學生主要的時間都在學校度過,教師應該采用多樣教學模式,動靜結合,借助農村牧區的環境優勢,給予學生接觸農村牧區實際的機會,從小培養他們從理性的角度充分認識和分析農村牧區現狀,教育他們從小樹立改變家鄉貧窮落后面貌的遠大理想。避免出現蔑視自己的家鄉、不愛自己的家鄉、嫌棄自己家鄉的心理。教師要多關心貧困家庭的孩子,爭當學生的良師益友。無論班主任還是任課教師,要格外關注、關心和關愛貧困家庭、特殊家庭的孩子和留守兒童。農村牧區特殊家庭孩子、留守兒童所占比例有逐年加大趨勢,長期的親情缺失所造成他們成長中的身心健康問題日益凸顯。家庭的不完美影響孩子的行為,導致孩子孤獨、性格內向,不愿跟同學溝通交流,不敢接觸教師,不跟教師說實話,極度不自信,部分留守兒童因在教育過程中無人或少有監管而產生了厭學甚至輟學的情況。所以,教師應多接近他們,給予這些學生以溫暖和鼓勵。要經常走訪貧困家庭和特殊家庭了解情況,尤其是了解家庭的動態變化,對學生從感情上多投入、多關心、多關懷、多鼓勵、多愛護,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對那些學生可能會是莫大的鼓舞和安慰。在教育教學中,教師在要求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還要教會學生踏實做人、誠實做事,把立德樹人始終放在前面。這些學生中,有一部分人回鄉務農創業,他們將來就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我們在教學中貫穿“小題大做”的做法,比如讓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自己洗自己的衣服,學習健康保健常識,回家當父母的監督員,學會勤儉節約,懂得計劃消費等,珍惜勞動成果,要有感恩之心,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教師除了授好課,管理好學生以外,還要注入自己的愛心、熱心和責任心,這樣才能培養出身心健康的學生,從而達到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的最佳效果。
四、建立良性互動機制,充分激發家庭教育潛能
家長、學校和社會是教育孩子的三個重要環節,其中,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因此,在教育和培養學生中要注重家長的配合,培養與家長的良性互動。學校和教師應主動接觸家長,用情、用心去跟他們溝通和交流。教師在學生和家長的眼中是文化人,除跟家長談論如何培養孩子的事情以外,還可以幫助家長出謀劃策,解決日常生活和生產中遇到的困難。學生是家長的希望,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學好文化,長大后能有出息,孩子在父母心中的地位很高。因此,在教育和管理學生的過程中,教師應發揮學生能影響督促家長的作用,幫扶貧困家庭。比如,有的家長因懶惰、不思進取而貧困,有的家長因賭博、嗜酒等不良嗜好而導致家庭貧窮。教師就可以多設計與勞動、家庭、致富等有關的教學內容,從而讓學生從小關心和參與家庭生活和生產活動,督促家長勤勞致富。學生回到學校以后鼓勵他們大膽講出家里的故事、鄰居的變化、生產發展等情況,從小培養孩子對家鄉、家庭的情感,開闊思路,拓展思維,培養學生勤勞樸素、吃苦耐勞的傳統美德。農村牧區有著優秀的文化養分,這是孩子們一生中不可估量的財富,這一點也是城鎮孩子所不具備的。教師可以設計以“三農”為題材的作文、練習、課外拓展訓練等,讓他們從小接觸農業、農村和農民,學習農業知識,培養學生對農村、農民的感情。寄宿制學校教育實行后,學生一周五天在學校,回家后,大多數孩子在家看電視、玩游戲,有的學生甚至連本村的人都不認識。這是我們的農村牧區教育的缺失。農牧民的后代是建設農村的主要力量,他們的意志、能力和智慧是農村牧區發展的潛在動力。家庭教育是由父母及家庭中的其他年長者對子女及年幼者施加的教育和影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并稱為教育的三大支柱,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它對孩子的人生觀、世界觀和思維模式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家長是家庭教育中的主要責任人,那么如何在教育扶貧中充分調動家長的積極性呢?首先,要提高家長對教育的認識程度,幫助家長樹立“知識改變命運,教育成就未來的”觀念,再苦不能苦教育,再窮不能窮孩子。要努力改變有些家長“讀書無用論”的思想,無論怎么樣都要重視孩子的學習問題,不能讓孩子輟學。建議貧困家庭的家長跟孩子真誠交流,告訴家庭致貧的原因,教育孩子如何克服困難,勤儉節約、減輕家庭負擔,刻苦學習,成就未來。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在小時候經歷一些困難,對孩子的成長有一定好處,能磨煉意志、鍛煉斗志、明確奮斗目標。但不能一味地教育,家長面對孩子的一些優點要給予表揚與鼓勵,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其次,要引導家長運用正確的理念教育子女。“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家長要重視榜樣對孩子的影響作用,注意創造條件,讓他們去學習正面、積極的人物事跡,從中受到教育。由于親子關系的特質:親密距離和長時間的接觸,家長要給子女樹立榜樣,讓孩子身體力行,參加各種力所能及的實踐活動,從中得到鍛煉。家長不能過分溺愛孩子,應該讓孩子適當參加勞動,在困難和挫折面前懂得勇于面對,堅持到底。另外,教師要引導部分家長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挫折教育,因為人生不會是一帆風順的,不能只看到眼前,要為孩子的未來鋪路。再次,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在培養和教育孩子中,每個教師都應主動聯系家長進行溝通,坦誠交流,和家長達成統一認識和目標。父母都有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這樣的目的促使父母對子女的唯一要求就是集中精力學習,而忽視了對孩子生活能力的培養,使孩子缺乏適應社會的能力。部分父母還會把自己的理想加在子女身上,這樣的目標往往是不切實際的,具有一定的理想化成分。教師要理解家長的這種心態,并在旁引導家長正確把握。有的家長過于溺愛孩子,不理解教師對孩子的嚴厲教育,從而導致教師和家長之間認識不統一,甚至對立起來,進而影響了孩子教育,達不到培養目標。對于類似現象,教師要積極與家長建立良好的溝通,加深家長對教學理念以及目標制定原因的了解,互相適應、互相配合,家校聯手培養學生,從而使家庭教育作用最大化。貧困是一個世界性問題,消滅貧困是一個世界性課題。在反貧困理論研究和實踐中,教育扶貧對脫貧攻堅成果的長期鞏固具有重要作用,一定要牢牢抓住農村牧區學校這個根據地,以教師為主要實施人和責任人,圍繞學生尤其是貧困家庭學生和留守兒童展開相關工作。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工作者應全面落實國家教育扶貧計劃,充分調動學校、教師和家長的積極性,努力做到素質提升、能力提高,擺脫絕對貧困,進一步減少相對貧困,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黃勇榮,吳宗約.地方教育服務精準扶貧的路徑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9,(12).
[2]仲敏.民族地區教育精準扶貧:內在邏輯、現實困境與路徑建構[J].民族教育研究,2019,(12).
[3]蔡增正.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的計量分析———科教興國戰略的實證依據[J].經濟研究,1999,(2).
[4]閔維方.教育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中的作用[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3,(4).
[5]杜育紅,趙冉.教育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要素積累、效率提升抑或資本互補[J].教育研究,2018,(5).
作者:葛越 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