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優良學風培育建設機制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內容摘要】在新時代新形勢下,高校的優良學風是高校培養德才兼備優秀人才的重要基礎和根本保障,針對應用型高校學風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成因,通過優化高校學生管理制度,形成剛柔并濟以人為本的管理體制;通過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同步互動教學模式;通過靈活多樣的學風養成及形成建設機制,通過優良教風促進良好學風形成的長效機制,促進應用型高校優良學風的形成和建設,多信息融合,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優良學風形成,提高應用型人才的創新實踐能力和綜合培養質量。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立德樹人;學風建設;教學管理
一、引言
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在高等教育教學實踐進程中,通過對教育事業規律的不斷探索,在認識和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了許多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堅持立德樹人的總目標,不斷優化高校全過程育人以及全員全方位育人體制和機制,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夢想添磚加瓦。而應用型高校中本科教育過程是其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不僅要立足現在的形勢和需求,還要面向未來的發展趨勢,應用型高校要把立德樹人,提高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作為其教育教學的核心和基礎,適應新時代教育發展的目標,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和提升提供堅實基礎。當今世界正在經歷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在科技文明快速發展的新時代新形勢下,高校的優良學風是其培養德才兼備優秀人才的重要基礎和根本保障,因此在高校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把優良學風建設作為重中之重,鼓勵學生努力學習,引導教師教書育人,構建學風形成建設的長效機制,實現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
二、地方應用型高校學風建設的現狀
從高校大學生的整體學風概貌以及升學就業去向追求分析,有理想,有道德,有追求,求上進,負責任,肯擔當的新時代大學生是高校學生的顯著特征,但仍然有小部分大學生存在學習態度不夠端正,學習目標不夠明確,學習以及生活態度不夠積極上進,組織觀念以及紀律觀念較差的問題和現象;也存在部分學生學習動機應試傾向嚴重,對于考試考核方式的專業課理論知識學習重視,而忽略以應用能力鍛煉培養為目的的實踐教學環節;更有甚者追求享樂,在大學生活中沉湎于手機游戲和電腦游戲的虛擬世界,嚴重影響大學的學業進程。也存在極少數教師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從嚴執教,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教書不重視育人的現象和問題,這都不利于高校優良學風的形成。隨著高等教育的教學規模的擴大,目前許多高校的辦學條件升級與其辦學規模不匹配,其師資力量的配化也比較緊張。高校的軟件建設的諸多方面,從制度建設到師資引進,從專業設置的合理性、培養目標和教學改革的適用性、學生綜合考評體系等都需深入適應新時代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因此,在新時代新形勢下,優化優良學風培育建設機制,是應用型高校進行高素質人才培養和人才輸出的必要條件,也是應用型高校的立校之根本。優化構建優良學風培育形成建設機制,對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優化學習目標,端正學習態度,對于提高其應用實踐能力都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三、應用型高校學風培育建設的對策及建議
(一)優化學生管理制度,通過剛柔并濟的管理模式培育優良學風。管理機制的優化和完善是構建形成學風長效機制的必然要求。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管理模式為剛性管理,比如堅持在新生中開展早、晚自習,目的是幫助新入學大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培養學習習慣,但結果往往造成晚自習時間結束,教室中空無一人的現象,也有很多學生容易受班級的學習氛圍和極少數不學習學生的負面影響;柔性管理機制的實施是高校管理體制的改革和進步,是一種新型的管理模式,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剛柔并濟的管理模式與學習過程考核以及期末考核有效結合,使得大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形成我要學習的氛圍,對于促進高校的學生自我管理理念形成、優良學習風氣的形成以及學風建設長效機制形成都有十分重要的積極影響,對于提高高校的教學管理水平,提高當代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都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二)采用同步互動教學模式,形成主動學習氛圍。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對當代大學生的吸引力在逐漸減弱,在課堂上存在學生上課精力不集中,課前課間玩手機,課上打瞌睡的現象。因此需要通過優化教學模式來提高大學生課堂學習的主動性,特別是對于以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的高校,要根據當代大學生的時代特征,堅持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扎實掌握基礎理論知識,積極引導并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其應用創新能力是高校人才培養努力的方向。在理論與實踐結合比較緊密的專業基礎課以及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緊密結合,通過采用同步互動教學模式,突破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不同步不同時的脫節問題,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同步交互進行,通過考試考核方法的改革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進一步加強自身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同步互動教學模式使得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在課堂教學過程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同步進行實踐練習,既有利于提高大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增強大學生進行探索學習的興趣,又有利于大學生在提高理論水平的同時完成實踐能力的有效鍛煉。通過利用軟硬件平臺和多媒體平臺的結合,充分發揮教師的示范能動作用,構建課程同步互動教學系統,通過系統的集成交互特征,通過創建真實豐富的學習場景,實現課程的理論學習與操作設計過程的同步交互,使得學生思維與實踐同步,使學生感受學習對象工作原理和實際工作過程,不斷強化學生的理性認知,同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理論教學過程和同步實踐的有機結合,在幫助學生理解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有效將其轉換成自身的工程實踐應用能力,是適合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的高校的教學模式。
(三)優化學風形成模式,形成優良學風氛圍。在大學生的學習生活過程中,朋輩教育往往起到重要的示范和輻射作用。高年級學長的學習思路和方法,以及身邊同年級同專業同學的學習狀態都對大學生自身的學習目標和學習過程產生重要的影響。學校院系可以通過學業互助或者個體學業幫扶活動,形成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提升學業成績。通過優秀學生朋輩輔導,為學生提供靈活多樣的學業輔導,充分發揮朋輩教育的互助作用形成優良學風。運用大數據思維,健全日常管理評價體系,加強過程考核在期末考核中的占比,通過定期課堂考核,引導學生形成全過程學習的習慣,而不是搞以期末考試通過為目標的集中突擊學習,讓學生全程處于良好濃厚的學習氛圍中。通過豐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動,以“挑戰杯”競賽,各級各類科技競賽,各級各類創新創業競賽為載體,擴大學生的參與面和參與度,使得大學生在科技競賽實踐中成長創新,提高創新應用能力,形成優良學風。通過宣傳優秀學子就業創業、學習考研、科技創新等方面典型事跡,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形成優良學風。
(四)教學融合相長,以優良的教風促進優良學風建設。總書記指出,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地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2]。在教學過程中,高校教師要以自己閱歷經驗指導學生學習,以深厚的理論功底為學生授業解惑,以科學生動的教學過程激發大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在高校學風形成建設過程中,要注重教師教風的引導,激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教書而且育人,不僅潛心科研而且潛心教學,不僅能夠言傳而且能夠身教的教學氛圍。鼓勵教師進行創新性的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和應用,優化教師教學質量的過程考核機制,努力形成學生主動學教師用心教,教學相長的良好氛圍,以優良教風促進優良學風的培育和形成。
(五)多信息融合,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優良學風形成。校園文化是高校發展的精神和靈魂,是匯聚師生思想、彰顯學校形象、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關鍵因素,是高校保持核心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3]。信息技術以及新信息傳播媒介在各行各業中迅速發展,改變了傳統信息的傳播渠道,同時也改變了新時代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方式。新時代大學生是信息融合環境下新媒體使用的主要對象,也是校園文化服務的主要對象。通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主要由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個層面構成,以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時刻圍繞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結合應用型高校行業特色融合創新的手段為校園文化注入生機和活力。努力將校園文化建設成為一種積極的物質、精神氛圍,從外化行為到內化精神,逐步實現啟迪、規范、引導和提升大學生對美好人格的追求,讓校園文化培育成為大學生優良學風形成一個有效的、重要的途徑。將學風形成融合于校園文化建設的發展歷程中,以校園文化活動為主題,以校園精神為積淀,讓校園文化成為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成為促進大學生成人成才優良學風建設的需求。黨的報告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4]優秀青年人才的培養需要優良的學風保障,而優良學風的形成和建設需要常抓不懈,需要綜合運用制度、教育、輿論等手段,從大學生成長過程的各個階段各個方面綜合施策,齊抓共管,同時還要不斷深化課堂教學模式及機制的改革,創新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不斷優化大學生質量評價的體系和學業過程考核的體系,充分調動大學教師進行教書的同時同步育人的創造性,激發大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通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教學管理工作的關鍵環節,努力形成校園文化從外化行為到內化精神的良好氛圍,促進優良學風的培育形成,提高高校應用型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質量,為國家培養優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推進我們黨和國家的事業不斷前進[5]。
【參考文獻】
[1]李欣.準確把握當代青年的特點,提升高校青年工作的實效性和創新力[J].中國高等教育,2019,623(5):27~29
[2]王鴿.新時期做好高校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以西安科技大學為例[J].文教資料,2018,17:111~112
[3]胡華榮.弘揚人本理念提高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水平[J].教育探究,2013,1
[4]朱吉政.培養有擔當的新時代青年[J].現代教學,2017,24:20~21
[5]宗集.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推進教育結構性改革—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就《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答記者問[J].人民教育,2017,z1:31~35
作者:于洪國 單位:濱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