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改革模式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近幾年,國內各高校的生源持續增加,學生管理工作的難度也隨之加大。伴隨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以及科技的迅速發展,國民思維方式發生深刻改變,為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嚴峻挑戰。基于此,針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改革模式展開研究,以期為高校及學生管理工作者創新管理模式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改革模式
引言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與本質,亦是黨的執政理念與要求。明確與實踐科學發展觀,應將以人為本觀念滲透到社會發展的每個角落。高等院校作為高素質人才培育的主陣地,大學生管理工作是落實此目標的主要保證。伴隨國家教改工作的深化,高校招生規模持續擴大,學校后勤社會化發展不斷深化,二級學院與學分制等教育管理變革的廣泛推行,以及互聯網的縱深影響,大學生思想觀念越發復雜,原有管理體系中的管理制度、管理觀念以及管理模式已無法適應新時期發展需求,學校必須明確以人為本的管理觀念,持續創新和改革管理體系與管理理念[1]。
一、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改革的必要性
(一)強化服務管理建設工作的必要前提從根本上說,管理即人的活動,是以人作為核心,呈現的亦是人的本質力量。基于現階段教育發展及社會發展現狀而言,推行以人為本的管理觀念,應注重人的因素,注重人性化管理,明確服務觀念。而服務就是為滿足受眾需求,受眾與供方間接觸活動與供方內部活動生成的結果。簡言之,服務即為滿足受眾利益而執行的活動。對我國高等院校而言,管理是實施全面服務建設的著眼點。高等院校管理服務建設是以全面服務平臺為依托,融入學生群體日常生活及學習當中,從而滿足其個性化需求,解決實際問題與道德建設融合的問題。高校服務建設當中,在服務模式與服務內容等方面的設置上,應充分指向“育人”,從而為大學生發展供給優質條件,集中于學生綜合素養的培育。將以人為本視作指導思想實施育人工作,是將服務作為內核的學生管理工作重要方針。
(二)促進高校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保證高校應明確科學質量觀,將推動學生全面發展、順應社會需求視作權衡教育質量的核心指標。同時,教育工作應為國家現代化發展服務、為社會群眾服務,將立德樹人、以人為本視作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為國家培育全面發展的合格接班人與建設者。培育人才作為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務,亦是其核心價值的具體表現。堅定立德樹人與以人為本思想,培育全面發展的大學生是現代高校教育的關鍵性內容與必然要求,有著重要且深刻的現實意義。高等教育應以育人為本,而育人為本首先應以德育人,立德樹人明確了思想、道德與品行建設的重要意義,旨在為國家培育合格人才。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當中,相對于培育出具備高超技能的人才,培育出具備優秀品行的人才更加重要。因此,應借助培育道德素養,引導大學生樹立積極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世界觀,使其成為具備優秀道德素養的公民。
(三)彰顯立德樹人理念的內在需求高校作為國家教育體系的支柱與核心,其將學生發展視作核心,將育人作為教育目的,本質目標便是提高受教者的生命價值與道德品質[2]。在教育管理系統中,“德”對人才評價指標具有重要和直接性的影響。大學生管理工作應全面落實黨在育人層面的核心要求,確保培育目標服務于人才培育工作。所以,在社會變革持續深化以及社會主義社會不斷發展的當下,高校管理工作當中的“德”越發受到重視。彰顯立德樹人理念,必須借助對大學生群體的教育及管理才可落實,而學生管理工作亦必須融合德育才可獲得有效發展。脫離德育工作,空談制度,憑借行政命令處理各項問題,無法達到學生管理的理想效果。同時,脫離制度的學生德育也失去了其工作基礎。學生管理工作,明確要求培育學生群體遵紀守法的思想與行為操守,養成優秀的道德品行,亦要求把未來就業工作和立德樹人觀念充分融合,以此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培育國家現代化發展所需求的合格人才。
二、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面臨的困境
(一)現行管理工作模式落后現階段,高校管理工作者依然沿用陳舊的管理模式,缺乏創新。但在新時代教育環境下,管理工作對象及環境均有所改變,以往的管理模式漸漸顯現出有心無力的疲態。高校現行管理工作模式仍以班級作為單位,并適應院校學年制。然而,當今學生崇尚個性化,崇尚自由,亦崇尚興趣相投。并受網絡交友工具影響,交友方式多樣化,交友面擴大,班級職能會被弱化,班級凝聚力大幅度降低。當前學生教育管理組織對于學生的影響力與約束力已有所降低,難以達到高效的教育管理效果,進而現行管理工作模式難以有序運作。大學生獎懲體系與評價體系是以相對統一的教育方案作為依據,將學業成績視作重要標準的現行評價體系缺失可比性,而以班級與年級來評價基層單位缺失了可操作性,學生評價體系的可操作性與可比性的缺失,致使學生群體獎懲舉措失去了原有作用[3]。
(二)學生管理工作環境封閉學生管理工作旨在培育其發展的能力,為學生終身發展打下基礎。為有效落實高等教育目標,實現學生管理工作根本目的,學校應改變以往封閉的管理環境。學生管理實踐當中,管理人員慣于應用榜樣力量與制度約束的方式,過多干預和建設管理工作環境,映射到管理當中均是正面與積極的因素,忽略實際生活圖景,割裂社會環境、生活環境和校園環境的關系。實際上,封閉的高校管理工作是行不通的。處在“真空無菌”環境下實施的教育管理難以抵制外界侵蝕。伴隨互聯網快速普及與校園網覆蓋面積的擴大和完善,大學生現已成為互聯網受眾的主要群體。基于互聯網時代的社會生活模式,對大學生群體思想及思維產生深刻影響。大學生身份不但是在校學生,亦是與社會具有密切關聯的人,因此不可能獨居學校環境當中。基于此方面而言,大學生管理依托的環境應具備開放性特征,而開放性呈現在學生和管理工作環境中將產生相互作用。
(三)學生管理工作觀念滯后基于當前狀況而言,部分高校學生管理仍停滯在事務管理層面,鮮少關注大學生思想道德層面的發展,并將學生視作被管理者,僅需做到服從管理即可。部分高校將管住學生視作管理工作的著眼點,并以學校內部穩定及發展作為出發點,而不是培育全方面發展的高素養人才。部分管理人員認為初入社會的學生群體如同一張白紙,能夠隨心所欲在學生群體身上刻畫管理痕跡,以管理人員身份自居,面向學生群體發號施令,從而突出其管理地位的權威性,這一管理觀念不但會激發大學生的逆反心理,而且亦會導致管理工作質效大幅度降低,阻礙管理目標的有效落實。另外,對于學生群體的評價亦是采取以往的智育指標,注重成績忽略綜合素養評價。這一管理觀念對管理人員而言雖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其僅將大學生視作管理對象進行管理,將學生群體規劃為“模子產品”,缺失教育管理觀念,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大學生個性化發展造成阻礙,勢必難以獲得較佳的管理效果。
(四)學生管理工作手段單一長期以來,國內高校學生管理始終停滯在應用強制性手段,借助外在規章制度的傳播制約學生行為方面。來自上面或者外部灌輸,將外界規范與標準強加于正處在成長且趨于成熟的大學生,不僅無法推動學生成長,反而會約束其智慧與道德的發展。灌輸既屬于傳授道德的手段,亦非道德的教育手段。在學生管理工作當中,對于機械化管理思想的迎合性以及嚴厲懲罰的迅速見效性,均導致以堵為主的思想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備受推崇。實際上,采用堵截的管理手段、強制強迫的管理手段使學生接受來自外部的規范,把學生視作不具備生命力的“物”,抹殺了大學生群體的主體意識,并不能獲得理想化的管理成效。
三、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改革的有效策略
(一)創新多元化管理模式與手段高校大學生普遍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家庭及生活環境,具備其專屬特征。因此在管理工作實施中,管理人員應創新以往統一化管理模式,切實深入大學生實際生活及學習當中,掌握其心理與思想動態,了解其個性化特征及不同條件,進而更好地改革管理工作模式、創新管理手段[4]。在互聯網時代下,多媒體設備的應用更為廣泛,社會群體之間的交流及溝通不再是傳統單一化的面對面交流互動,而是借助當下主流的微博、微信及QQ等平臺,達到無話不談的效果。學校管理人員可利用自媒體的優勢及特征,創建學生管理群,同時管理人員應掌握學生電話號碼及微信賬號,從而以微信為依托對每名學生實施定期回訪與交流,掌握其學習及生活現狀,對存在生活問題與心理問題的大學生群體可積極引導,最大程度幫助其解決各類問題。另外,管理工作者還可在管理微信群當中組織活動,呼吁學生積極參加到活動中。還可定期舉辦主題班會,在豐富學生課下生活的同時,全面了解與掌握大學生當下學習心態及生活態度,從而更加有效地實施管理工作。
(二)建設文化育人平臺拓展管理途徑高校學生管理中,學校應塑造文化精品,建設校園品牌。首先,深入實施校風建設。應在充分發掘高校傳統資源的同時,融合高校發展規劃及戰略,按照辦學理念與思想,打造善于創造、崇尚科學以及具備時代特征與學校特色的校園風氣。有效進行師德教育,擬定完備的師德規范,強化教師學術道德及思想品德教育,積極建設教書育人、愛國敬業以及與時俱進的良好教風。應設計健全的學生行為規范要求,嚴格管理尤其在考試紀律層面,創設優質的學習環境,形成敢于創新、勤于學習以及誠實守信的學風。借助校風建設,使校園內部生成熱愛祖國與為國家建設奉獻力量的堅定信念與理想,培育學生勇往直前與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其次,強化科學精神及人文素養教育。管理人員應繼續實施素質教育,將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培養貫穿育人全過程,并落實到教育、管理每個角落。學校應建設好文化素養教育基地,真正發揮素質教育基地的輻射及示范作用。
(三)明確以人為本的管理觀念改革高校學生管理模式,應創新管理觀念,明確以人為本的管理和教育思想,將管理工作切實轉變為服務工作。一方面,應增強服務意識,原有的高校辦學思想提倡對學生實施嚴格規范化的管理,高校各部門擔任管理者角色,致使學生群體形成對立情緒。因此,應轉變以往將學生管理工作視作管理學生的偏差認知,將管理轉換為服務。管理部門應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以學生利益作為管理工作的出發點,掌握學生群體存在的關鍵問題、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以及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另一方面,彰顯學生主體地位。應按照科學管理即依法治校要求,明確告知大學生在學校中所享有的權利,并在享有權利的基礎上不可忽略應盡的義務。另外,對于學生群體的合法權益應加以維護,對于學生個體的獎懲,應落實程序正規、證據充分、理據清晰、定性正確以及處分恰當的原則,大學生群體對于學校的處理具有陳述權、申辯權以及申訴權,高校應具有清晰的程序并給予保障。
(四)強化學生管理工作人才團隊建設辦好一所學校的關鍵體現在人才方面,人才不但涵蓋教育及科學人才,同時也涵蓋優質的學生管理人才,因此高校應培育及塑造高素養的專業管理人才團隊。基于學生工作發展態勢而言,高校管理工作人才團隊應向專業化方向發展。高校的關鍵任務在于教書育人,并將大學生培育成擁有奉獻精神、強烈社會責任感以及熱愛國家與人民的人。誠然,高校將教育科研工作作為重點、將育人作為主導,若想落實高校辦學目標,應將管理工作置于突出位置,針對學生管理工作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展開深入研究,并設計相應的解決策略。基于當今高校管理團隊現狀而言,管理工作者數量眾多,但是在整體素質層面仍無法順應國家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就部分高校管理實踐而言,部分高校認為,教育科研工作需要高級人才,而大學生管理工作僅需有人管即可。因此,高校應加強對班主任、輔導員及管理部門工作者的崗位培訓,致力于提升管理者的職業能力,并推廣先培訓、后上崗的教職工準入機制,將職前培訓、日常訓練及骨干培訓充分融合。另外,還應制定完善的管理考評制度。行之有效的管理考評制度,是強化高校管理團隊專家化、專業化以及職業化的主要保障。因而,應在管理者崗位職權范圍內,按照管理者個體特征,強化其工作管理,嚴格要求其履行職責,設計科學與客觀的考評手段。
結束語
綜上所述,伴隨時代與社會的持續發展,以及我國教育體系的深化改革及創新,在高校學生管理層面,管理工作者應摒棄陳舊的管理思維與觀念,更新管理手段與模式。深入到大學生實際生活與學習中,充分掌握其思想與心理動態。同時,學校應建設文化育人平臺,以此來拓展管理途徑,最大程度幫助大學生群體解決現實問題,引導其樹立積極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使其養成積極樂觀的生活、學習態度,持續提高個體專業技能與綜合素養,進而推動管理工作質效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王鵬,孔程程,王天陽,燕雨萌,程鈺茗.新形勢下高校學生輔導員管理模式探索[J].智庫時代,2019(17):143—144.
[2]劉鵬飛,李娟.基于學生主體發展的我國民辦高校學生管理改革路徑研究[J].智庫時代,2019(14):164+168.
[3]雷茂林,李偉,張華嶺,朱紫瑞,劉飛.完全學分制下高校輔導員隊伍發展方向的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9(19):16—18.
[4]回鳳瑾.學分制改革背景下藝術類高校學生工作管理模式的探析[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4):48—49.
作者:何曉芳 單位:曲靖醫學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