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職學生管理會計職業能力培養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現代化科學技術的普及與市場經濟的發展,網絡信息技術已經成為各行各業發展的重要支撐,促使我國會計行業進行創新改革。高職院校作為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如何在信息化發展背景下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綜合型專業應用管理會計人才,是當前我國高職院校管理會計專業改革創新的重要環節。本文從信息化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管理會計職業能力需求定位出發,結合信息化背景下高職學生管理會計職業素養與職業能力培養現狀,對如何在信息化背景下培養高職學生管理會計職業能力提出改進對策。
關鍵詞:信息化;高職管理會計;職業能力
前言
當前我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畢業生就職市場呈現出“底層人才供應過剩、高級人才供不應求”的局面,這種人才供需矛盾是國家教育與企業發展間長期對立矛盾。從本質上講,這是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培養出的學生與實踐用人單位人才需求之間的嚴重脫節,不符合信息化背景下社會對高職院校學生管理會計職業能力的衡量標準,導致學校教授的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之間信息不對等。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如何緩解脫節狀況,深入挖掘高職會計專業學生潛在能力,提高學生的管理會計職業能力,促進我國高職管理會計就職市場長久穩定發展,是我國相關教育學者關注的重點。
一、信息化背景下高職學生管理會計職業能力需求定位
與普通高校教育不同,高職院校更側重于對學生專項應用技能的培養,高職會計專業的畢業生通常會就職于各中小企業的賬務會計、出納等職位,但信息化時代的發展,改變了傳統會計職業能力標準與就業企業。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日益成熟,在會計領域引入人工智能技術已經是社會發展必然趨勢,這會給傳統會計工作造成嚴重沖擊。而財務智能機器人的出現與應用,在提高財務管理工作綜合效率與服務質量,降低財務管理成本與時間耗費,為企業創造更大經濟利益的同時,也造成了至少70%的會計人員被無情淘汰,這就意味著信息化背景下會計職稱的升級改革。人工智能技術頂替了傳統低端會計工作,使得會計人員不得不向管理會計轉型改造,需要會計人員從以往的財務會計職業能力需求,轉變為當前的企業經營管理與財務經營管理雙向結合的職業能力需求。這就要求學生除了要具備基本的會計基礎技能與現代化信息技術能力,還需要具備融入到企業各項業務中的能力,以保證自身不被現代化科學技術所淘汰。
二、信息化背景下高職學生管理會計職業素養
1.學生管理會計職業品德。會計專業本身就是專業能力與職業道德的高效融合體,但與其余專業相比,會計專業畢業生就職后直接面對的是企業的財務管理相關工作,所以企業在招聘員工時除了關注學生的專業技能,更注重學生的誠信品德與法律規范行為意識。2.管理會計專業能力。在信息化背景下,熟練掌握會計電算化技能,是學生順利就業的重點,是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如果學生連基本的會計賬務操作能力都沒有,怎么能充分掌握企業稅務申報、賬務編制等多項工作。由此可見,這種素養不會因為時代與市場發展有任何轉變。3.計算機實踐應用能力。傳統的會計核算極易受到技術進步與人工智能的影響,信息化技術在企業財務管理部門的應用,在提高企業財務核算等工作效率的同時,要求從業人員具有一定能力的計算機應用技術,尤其是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管理會計領域的應用推廣,迫使會計人員向管理會計轉型升級,需要會計人員融入到企業業務中。4.學習能力。任何時候學習能力都是保證個人不被淘汰、適應時展的重要基本職業素養。信息化背景下,會計從業人員需要完成從傳統賬務管理向財務運營管理的轉變,要能從企業財務數據中提煉歸納出企業戰略決策制定所需的精準數據,這是當前高職會計專業學生需要具備的另一重要職業素養。
三、信息化背景下高職學生管理會計職業能力培養現狀
1.學生會計核算效率低下。會計核算能力與審核能力是企業會計從業人員最根本的兩項職責,且核算職責更是主導性的基本職業素養,也是高職院校需要培養的學生管理會計技能重點。但傳統會計核算教育方式,雖然會使用會計輔助性軟件,但這些軟件往往只針對賬務目錄與報表等的編寫,無法從事納稅申報等眾多流程,很難形成全自動化。2.教學內容過于偏重理論。受傳統應試教育模式影響,我國部分高職院校在設置學生會計專業教學內容時,過于關注對學生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這就導致學校課堂管理會計原則、方式等方面的內容過多,實踐操作方面的內容過少,使學生不能做到理論知識與應用技能的靈活轉換應用,出現“學之無用”的尷尬局面。3.欠缺實踐環境。我國高職院校在教學中并沒有形成“校企聯合”實踐教學模式,多數實踐培訓課程仍舊是在電子閱覽室等進行室內教學,無法使學生真正體會到職場的工作氛圍,不能成長為真正的企業所需管理會計實踐應用人才。
四、信息化背景下高職學生管理會計職業能力培養改進對策
1.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信息化背景下,高職院校傳統的會計職業能力培訓模式,已經完全不能適應現代化社會發展需求,與企業所需會計人才嚴重脫節。因此,高職院校必須要順應時展需求,要以市場會計人才需求為指導,充分考慮相關影響因素,根據智能化信息技術對會計人員的實際需求,將會計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側重點從以往的理論知識培養轉變成理論與現代化專業技能的綜合培養,同時將會計核算技能培養逐漸向“核算+決策”能力的雙向培養方式轉化,提高學生的風險管控能力。另外,要在信息化背景下篩選出適合的企業、機構等,與之建立協作關系,建立人才定向培養新模式,并根據企業發展實際需求規劃出適宜的人才培養體系,組織學生到相關合作企業進行實踐學習,并根據實踐學習實際情況對課堂內容、目標等進行調整。2.構建成熟培訓機制。信息化背景下,高職院校要增強會計專業教師隊伍綜合素質,促使學校教師借助合作企業進行教學創新,通過總結行業運營發展動態、政策措施等,制定符合社會管理會計行業發展趨勢的新型培訓方案,同時學校可以聘請合作企業會計從業經驗豐富的老員工到學校課堂進行實踐講解,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另外,可以根據教師的實際教學水平,將教師送往權威性的會計機構、企業等進行培訓學習,便于教師充分了解信息化背景下會計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所需的各項技能,為后續培養專業性高素質人才提供有力保障。3深化校企合作進程。信息化背景下,高職院校需要深化與權威會計培訓機構、相關企業等的合作,學校要利用合作方實踐培訓場地、實習崗位等,實現對學生實踐能力的重點培養,并根據企業人才需求對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目標進行調整,創建校企雙向共贏的“低成本、高效率”人才培養機制,在提高學校學生管理會計職業能力高水平培養的同時,也為企業提供更多的專項型應用人才。
結束語
綜上所述,與傳統的會計專業不同,信息化背景下的高職會計專業在職業能力上要求更高,對于學生的管理會計職業素養衡量標準也更高,所以高職院校要綜合企業管理會計人才職業需求,創新會計專業培養模式,調整職業能力培養具體內容、方法,不斷深化校企合作機制,幫助學生成長為市場急需的應用型管理會計決策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楊.“互聯網+”背景下高職會計專業學生職業核心素養的培養[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17):80+82.
[2]楊金梅.“互聯網+會計”時代,高職管理會計人才職業能力培養研究[J].財會學習,2018(18):210-212.
[3]王華,陳向紅,溫月振.信息化時代高職會計人才培養現狀及對策[J].河北農機,2017(04):31.
作者:王皚雪 單位:貴州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財政金融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