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戲曲文學對戲曲發展意義淺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戲曲文學的發展過程是涵蓋劇本內容、形象塑造以及戲曲表演藝術形式的融合式發展過程。戲曲文學的發展推動了中國戲曲的不斷發展,并對戲曲發展產生相當多樣的影響。本文從戲曲文學的發展入手,通過多維角度分析,發現戲曲文學以戲曲語言為媒介,對我國戲曲的發展產生多方面、深層次的影響,進而認識到戲曲文學對中國戲曲文學價值和表演水平等方面的意義,再對戲曲文學推動中國戲曲舞臺表演的發展,進行較為客觀的研究和評價。
【關鍵詞】戲曲語言;戲曲文學;中國戲曲
戲曲文學是中國戲曲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反映群眾生活的經典劇本和豐富語言。人們所喜愛的各具特色的戲曲表演,是戲曲文學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地域文化內容。對戲曲文學進行語言表現、劇本內容等方面的細致探討,能夠發現戲曲文學對中國戲曲發展的重要意義,并理解中國戲曲在舞臺表演上存在的價值,推動中國現代戲曲發展進程,讓年輕人能夠了解到更多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一、戲曲文學的本質作用
(一)提供劇本內容
戲曲文學自誕生之際,就給文學領域帶來了驚喜。很多表演藝術都注重表演者的詞曲演唱,并要求他們具有豐富夸張的表情,使觀眾能夠受到詞曲情緒的感染,從而形成了以舞臺表演為主的重要發展脈絡。而戲曲文學以詞曲的創作過程為主要內容,次之為表演者自身的整體表演過程。在演員與觀眾面對面的互動中,通過表演者的表情、動作、演唱,使觀眾充分感受到豐富的故事情節或者對某個歷史事件的評判,這樣的戲曲文學為中國戲曲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可用劇本。
(二)塑造豐富形象
戲曲文學對于劇本的使用和發展,讓戲曲劇本衍生出了昆曲劇本、京劇劇本等多個種類。而劇本的發展,使表演者角色逐漸分化出了以滿足劇情需求為標準的多個形象。在中國傳統戲曲中,用臉譜表現不同人物形象,展現人物公正忠孝、奸詐多疑等性格特點,使觀眾能夠通過直觀形象和戲曲唱詞,準確了解文學劇本所要講述的故事情節,并產生有利于劇本創作的有效建議,使中國戲曲在藝術表演、人物塑造等方面保持長期發展趨勢。
(三)指導戲曲表演
在我國戲曲發展歷程中,由于各地地域特色和人文環境的差異,產生了不同類型的劇種以及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但在相同劇目演出的過程中,其故事情節、人物對白等內容卻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戲曲文學,換句話說,就是表演形式、特色絕活、演出節奏、聲光器樂雖多種多樣,但核心內容是戲曲文學的展現。
二、戲曲文學對我國戲曲發展的意義
(一)推動中國戲曲的發展進程
1.中國戲曲的藝術形式逐漸豐富
中國戲曲不僅僅強調藝術表演形式,還對中國民間歌舞進行舞臺形式、演出內容上的不斷豐富。廣受大家喜愛的評劇和豫劇,以唱腔和唱法為表演重點,這讓不少觀眾把演唱當成了戲曲的主要講究方向。而中國戲曲還有一種被稱為滑稽戲的藝術樣式,曾流行于中國上海、蘇州等部分區域,已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起源于清末民初至抗日戰爭時期,存在對北方方言和粵語等的模仿橋段,與當時存在的文明戲和獨角戲有著相當密切的相互推動作用。滑稽戲對于不同人物的塑造,剛開始以表演者的對白談話為主,后來逐步添加了唱詞,以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戲曲內容。但中國戲曲的劇本文學,并沒有將中國戲曲的發展僅僅限制在唱念的創作中,而是融合了多種藝術表演形式、多個社科領域的文學內容、多重地域文化特色,從而形成種類繁多的中國戲曲。
2.中國戲曲的藝術特點逐步展現
在民間戲曲表演過程中,容易出現詞曲配樂和劇本內容的矛盾性,給表演者的角色分配帶來了不便。這讓劇作家們意識到了文學劇本的不成熟性,想要創作出能夠反映群眾生活的優秀戲曲作品,又想要擺脫劇本寫作中這種具有一定限制性的創作手法。明代初期改良了最初的劇本結構,增加了豐富的表演劇情和人物角色,但出現了不合理的詞曲唱念。后來,中國戲曲突破了唱詞和念白的屏障,更加重視戲曲表演過程中的劇情需要和劇情結構,減少了大段不合理的人物對白和唱詞內容,使詞曲唱念都能夠發揮推動劇情發展的作用,增強了戲曲在劇本內容、劇情表演等方面的藝術性。戲曲文學所做出的巨大改變,讓中國戲曲衍生出能夠獨自執掌舞臺表演的多種藝術形式,能夠根據任務和劇情的發展需要,進行舞臺時間和空間的合理性過渡和科學性處理,串聯起原本不夠完整的劇本主線,使中國戲曲逐步展現出以藝術表演為中心的特點。
(二)提高中國戲曲的表演水平
1.提升戲曲語言的豐富性
戲曲文學中的劇本語言,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極大的分化,后被提煉為表演者的唱詞和念白。為了增強戲曲內容的可讀性,部分劇本會參考民謠唱詞和小說故事,在唱詞中體現通俗化的小說情節,將更多的生活語言用于創作。中國早期的說唱文學,就與唱詞語言的豐富有關。說唱能夠很好地平衡方言在唱詞中的腔調,使中國戲曲具備通俗易懂的唱詞格式,并區別于與之相似的古代詩詞唱段。戲曲語言在藝術表演中的長期發展,除了較為嚴格的唱詞格式外,還要求語言內容具備敘述完整故事的獨特能力,使戲曲語言體現出戲曲文學表現形式上的統一。戲曲文學對劇本唱詞內容的豐富,讓中國戲曲可以容納多種地域方言和語言藝術,呈現出較為普遍的民間藝術表演形式和傳統舞臺藝術表演形式,大大提升了中國戲曲的語言表現能力。
2.擴大中國戲曲的影響力
戲曲文學所包括的念白部分,存在相當繁瑣的表演程序要求。念白的出現要區分出唱詞和說詞的語言內容,進行體現人物立場的詩朗誦和唱詞過渡,將戲曲文學語言通過藝術表演形式轉化為大家能夠讀懂的戲曲舞臺語言,讓中國戲曲表現為合適普通觀眾觀看的藝術作品。面對面的中國戲曲表演方式,不能夠讓觀眾進行戲曲文學語言的細細品讀,會出現很多晦澀難懂的地域方言。此時中國戲曲要減少過于口語化的表演內容,靈活運用唱詞和念白這兩種戲曲語言,才能讓自身的發展具有強大的文化動力。隨著戲曲文學逐步以地域語言為分界點,正式形成多個地方劇種和有重點的表演方向,中國戲曲的影響力便已經擺脫了以往的束縛,同時在藝術表演和藝術文學方向上不斷前進。
(三)彰顯中國戲曲的文學價值
1.戲曲文學涌現出許多杰作
戲曲文學經歷了劇本創作、語言發展等方面的轉變,也留下了不少讓人們得以審視的作品。比如《竇娥冤》至今還被很多人所傳唱,歌頌了古代女性的堅貞品格和犧牲精神。而那段歷史缺乏一定的現實考證,人們無法得知竇娥這個女性形象以及故事情節的原型。《竇娥冤》的創作者關漢卿,這位戲曲文學領域的重要奠基人,有著廣為大眾熟知的“不伏老”形象,在世界文明史中具有十分崇高的地位。關漢卿作為戲曲文學發展早期的藝術家,為大家輸出的劇本情節雖多為虛構,卻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而他以后的許多人,則真正展現出了中國戲曲重點描寫群眾社會生活的創作傾向。湯顯祖作為精通古文詩詞和醫學社科的藝術家,憎恨身邊的不良社會風氣,創作出了大量的戲曲劇本和詩歌作品,他所創作的以《牡丹亭》為代表的“臨川四夢”是中國戲曲史上的杰作。
2.戲曲文學反映了時代話題
戲曲文學所展現的故事情節,大都反映了作者對所處時代的無奈,能夠體現時人的真情實感。其中《鳴鳳記》著重對忠義之人進行歌頌,并把他們的斗爭精神化為“朝陽丹鳳一齊鳴”,諷刺那個時代以宦官為主的朝中勢力是如何陷害人民群眾并影響國家政權的,體現了群眾強烈憎恨奸臣的真實情感。《鳴鳳記》塑造了許多人物形象,揭露了腐敗官場中的內部斗爭,影響到了之后多個劇本的創作過程,為當時的戲曲文學提供了典型案例。雖然也有人認為《鳴鳳記》所刻畫的人物性格不夠突出,語言不夠通俗流暢,缺少藝術價值,且有部分故事情節存在同樣的處理方式。但以此為代表的戲曲文學,確實反映出了不同時代的政治主題,為中國戲曲的發展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四)提升中國戲曲的舞臺表現力
1.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
戲曲文學需要將形象塑造當成首要任務,對劇本故事情節進行有效處理。戲曲文學主要通過“移情于景”的創作手法,側面烘托人物所處的環境及其精神狀態,使每個受眾都具有對事物做出主觀判斷的生命力。戲曲文學與現代話劇,在人物塑造方面有著截然不同的側重點。戲曲文學重視對舞臺表演環境的襯托,能夠通過念白自然地串聯故事情節,讓人物以唱詞著重表達自己的情感,人物獨白則是故事情節的主要推動力。而現代話劇以對白語言為主要的表演方式,同時通過大量的夸張動作和言論來塑造人物形象。戲曲文學屬于中國戲曲這一大的范疇,與現代話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并不相通。
2.體現真實的思想情感
戲曲文學用大量說唱語言塑造整體故事框架,能夠體現出較為真實完整的故事情節,帶給觀眾十分豐富的感官體驗,這是其他藝術表演形式難以替代的。而且戲曲文學對細節描寫的講究,使人物的文學形象得到了真實的體現。中國戲曲在敘事風格方面,要求創作者為人物的每一句唱詞都賦予一定的含義,增強觀眾在欣賞戲曲文學時的獨特美感。例如《西廂記》中崔鶯鶯的唱詞,能夠烘托出她所處的進退兩難的境地,并在不同的故事情節中層層表現出她的相思之情。這與《西廂記》劇本在創作過程中,重視對現實主義內容的客觀描寫,以表現出人物形象的真情實感有關。所以戲曲文學對發展中國戲曲的故事情節,存在十分強大的人物和情節推動力,加強了情感沖突,增加了戲曲舞臺表演中的看點,具有為舞臺表演服務的語言特性。
三、結語
戲曲文學的發展推動中國戲曲在發展進程、表演水平、文學價值、舞臺表現力等方面的不斷進步,是中國戲曲發展的基石和牽引性因素,產生了不可替代的深遠影響。人們應當正確認識戲曲文學的基礎性作用和廣泛性影響,運用戲曲語言創作出更多弘揚優秀傳統、反映時代特征、滿足精神需求的作品,通過發展中國戲曲的多種藝術形式,開拓戲曲的現代化發展道路,為中國戲曲的深入發展奠定藝術文化基礎。
參考文獻:
[1]朱蓓蕾.三十年戲曲文學創作概論[D].上海戲劇學院,2010.
[2]王評章.戲曲文學與表演藝術的關系[J].中國戲劇,2005,(08):21-25.
[3]楊鎮澤.淺析戲曲作品中的文學性與音樂性[J].名作欣賞,2019,(08):175-176.
作者:武藝 單位:山西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