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統戲曲走進地方高校的困境與出路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教育部等的倡導下,戲曲進校園已經走過十多年,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由于宏觀層面的機制不健全、中觀層面的校領導不夠重視、微觀層面的經費短缺,導致其陷入了困境,表現為觀眾少、受眾面狹窄,學生戲曲社團建設乏力,師資隊伍缺乏、教材建設與課程設置空白,宣傳報道不足,等等。針對此,需完善機制,在政府相關部門的領導下,在劇協和專業演出院團的支持與幫助下,在地方高校成立專門的領導機構與組織機構;在地方高校成立戲曲名師、大師藝術工作室或傳承基地;進行課程融合建設,開展實踐教學;加強“三微一端”的建設,強化宣傳報道的力度。以此幫助傳統戲曲擺脫在地方高校的困境,使地方高校成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讓大學生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鍛造高尚情操,提升個人修養,既傳播、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又成長為欣賞美、創造美的完整的人。
關鍵詞:傳統戲曲;地方高校;戲曲進校園;高雅文化;學生戲曲社團;青年劇評團
一、傳統戲曲進地方高校遭遇的困境
(一)觀眾少,受眾面狹窄
由于文化消費方式的多樣化、文化娛樂觀念的多元化,學生可以選擇的文化休閑娛樂方式豐富多彩,并且傾向于選擇網絡、手機等移動終端,既免費又快捷,既輕松自由又無時間空間的限制,受此影響,很少有學生走進劇場觀看演出。有的地方高校在專業演出團體送戲進校園演出時,實行由團委、學生會、工會等部門統一組織,以班、團為單位集體組織觀賞的方式,雖然“能夠保證上座率,但是很多時候會流于形式,‘觀賞’效果未必會落到實處”;有的高校實行自主領票、自愿觀賞的方式,卻又可能遭遇上座率低的風險;也有的高校將與傳統戲曲有關的課程設置為綜合素質選修課,在演出時“由學生自主領票、事后刷卡記學分,獲得了部分學生的歡迎,但是也不排除有個別學生為了學分而觀賞演出的狀況”,但無論以何種形式觀看演出,都不排除某些地方高?!伴_展活動時只是注重統計數字,以集體組織方式進場,導致中途退場率較高,不但干擾了藝術家的演出進程、影響觀賞效果,而且破壞了學校的形象。并且,因為通過組織來落實觀眾,學生缺乏選擇權,容易造成有興趣的學生沒有機會看,有機會看的學生缺乏興趣的雙輸局面”。⑧在有的地方高校,傳統戲曲走進來的機會不是每年都有,例如筆者曾于2017年11月8日在成都大學官方網站上對相關報道進行搜索,以“戲曲”或“川劇”為搜索的關鍵詞,以2006-2017年為檢索年限,檢索到川劇《欲海狂潮》分別于2006年、2007年走進成都大學,川劇《馬前潑水》分別于2010年、2012年、2015年走進成都大學,川劇《卓文君》于2013年走進成都大學;另有2015年5月31日下午由四川大學、四川農業大學、四川音樂學院、四川師范大學、西華師范大學等12所高校的戲曲社團走進成都大學進行的“四川省首屆高校戲曲聯合匯演”,表演了越劇《回十八》、京劇《三家店》、川劇變臉、川劇《貴妃醉酒》、京歌《梨花頌》;還有2015年12月14日下午舉辦的“‘成都有戲'———川劇藝術進成大”活動,由表演藝術家馬麗、王超、羅興康等表演了川劇戲歌、川劇丑角戲《九流相公》、變臉吐火、木偶變臉。由此可見,在12年間,共有8場傳統戲曲演出活動走進成都大學,年均演出0.67場,師生能夠在校園內觀賞傳統戲曲的機會不多?!队?癯薄贰恶R前潑水》《卓文君》這幾部戲都是由川劇表演藝術家陳巧茹表演的,另外的表演藝術家還有蔡少波、王超等;劇目都是經典劇目,本應該讓眾多大學生乃至教職工享受表演的視聽盛宴,可是由于演出場地的限制,在2015年之前,一場演出最多能夠吸納200-300名觀眾,2015年9月開始才升級到可以容納600名觀眾,相對于兩萬名的在校學生群體以及兩千名左右的教職工群體,這樣的受眾面太窄了,即使在最大的演出場地也僅有3%的學生可以現場觀賞,其影響的擴散微乎其微。這樣少的觀賞體驗、這樣少的觀眾群體,能產生的作用實在是太小了。因此,文化消費方式的多元化、觀賞演出的機會與次數稀少、演出場地的限制,等等,都是傳統戲曲走進地方高校遭遇困境的突出表現。
(二)學生戲曲社團建設乏力
作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主力群體———學生社團,是傳承、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者。為了響應《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一些地方高校在校團委的組織下紛紛成立了戲曲社團。但是,一些地方高校的戲曲社團從創辦伊始,由于學校的局限,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學生戲曲社團在戲曲傳承方面的特殊功能,便沒有從更高的層面上積極主動地尋求省市文化部門、劇協及政府機構的支持,而僅僅依靠學生自己組織活動;更由于沒有經費,沒有指導教師,沒有開展活動的場地,基本上沒有開展戲曲方面的活動。一個地方高校的戲曲社團要具有生機與活力,既需要文化部門、政府機構的政策支持與經費支持,也需要劇協、專業演出院團的專業指導,還需要學校領導層面的統籌規劃以及學生活動部門的具體協調,但是,目前在某些地方高校在這些方面都沒有落到實處。僅有少數充滿熱情和興趣的學生參與,僅有充滿熱情和興趣的專業教師或具有專業素養的非專業教師的指導,偶爾小范圍地開展一些零星的活動,沒有形成群體效應。與此同時,學生社團需要舉辦、開展各種活動來鍛煉社團成員的能力,而這些也是需要經費的支持,即使學生憑著熱情與熱愛可以不提報酬、即使指導教師可以為了對戲曲的熱愛而不計任何報酬地免費指導學生,但是,戲曲服飾、道具、化妝品、樂器等等的購置,走進劇場觀看演出,請專業演員來校開辦講座等等,都是需要經費的,沒有經費的支持就是一句空話。如果什么活動都不開展,那么這樣的學生社團是維持不下去的,也沒有存在的必要,更不可能在傳播、傳承傳統戲曲方面有所作為。
(三)師資隊伍缺乏、教材建設與課程設置空白
傳統戲曲進高校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僅是傳統戲曲演出團體進高校演出,還包括了傳統戲曲在高校的傳播與傳承,涉及到對學生的熏陶、培養與提高學生的文化藝術修養。而這一切,離不開高校的師資隊伍、教材建設與課程設置。但大部分地方高校沒有專職教師隊伍,缺乏師資力量,且教師對傳統戲曲藝術的研究成果缺乏,校園推廣戲曲文化的理論根基缺失;沒有課程設置,傳統戲曲進校園缺乏陣地;沒有教材,傳統戲曲進校園缺乏媒介,而且有別于專業的戲曲學院與戲曲專業,作為傳統戲曲進高校的教材,應有別于專業學院的教材,但目前國內都是一片空白,如此等等成為了限制傳統戲曲進入地方高校的瓶頸。例如,筆者在某地方師范學院高校網站教務處查詢其課程設置,于2017年9月18日在其教務處網站掛出的《2017-2018-1學期課表》⑨中有行政系開設的《戲曲鑒賞》(網絡課)、《古代名劇鑒賞》(網絡課)、《昆曲經典藝術欣賞》(網絡課)、《戲劇鑒賞》(網絡課),這4門課程各計2學分,課容量都是200人,課程選中人數都是200人,另有選擇了該課程而未選中的人數分別為126、99、112、111人;在其2017年11月6日的《關于申報2017-2018學年度第二學期通識教育選修課程的通知》中“鼓勵開設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創業指導及實訓類課程、開設……《戲劇鑒賞》……《戲曲鑒賞》等課程”,要求“所開設的課程原則上要在本院或全校舉辦過同類專題講座或不同形式的課程且教學效果良好,所開課程應是教師從事或熟悉的研究領域”,⑩“每門課程開設一學期,授課總時數不超過32學時”,但在其“通識教育選修課課程庫目錄”中沒有《戲曲鑒賞》課程,可見與傳統戲曲有關的課程不屬于通識教育課程,這便必然限制了學習傳統戲曲的學生人數;在其2018年1月4日的“2017-2018學年春季學期綜合素質選修課程目錄”◈1中,行政系開設了《戲曲鑒賞》(網絡課)、《古代名劇鑒賞》(網絡課)、《戲劇鑒賞》(網絡課),每門課計2學分,課程容量200人。由此可見,與傳統戲曲有關的課程屬于某一學院或某一個系開設的綜合素質選修課程,而非面向全校的通識教育課程,而選修課程的容量有限,部分有意愿選修的學生最終未被選中修習該課程,同時這些選修課程是“網絡課程”,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地方高校在這些課程方面缺乏師資,而網絡課程缺乏戲曲表演與欣賞的現場感,其效果大打折扣。以上現象不僅僅在一所地方高校存在,而是普遍現象,凸顯了傳統戲曲進入地方高校遭遇的困境。
(四)宣傳報道不足
傳統戲曲進地方高校之后,應該有詳細的新聞報道或宣傳,以擴大其進高校的后續影響。但是在報道形式、媒體介質多元化的時代,傳統的紙媒、廣播,信息化時代的學校網站等傳播媒介的影響日益式微,每篇新聞、報道的瀏覽量、點擊量、關注率不是很高,多則上千,少則兩三百,而且報道形式單一,或者是圖片加簡單的文字報道,或者是純文字報道,關注度都不高。仍以筆者于2017年11月8日在成都大學官網上的檢索結果為例,在17條檢索結果中,有13條報道涉及傳統戲曲主要是川劇表演,包括傳統戲曲走進校園表演、師生在校外觀賞表演、成都大學教師參與校外團體舉辦的相關學術研討會、紀念活動時觀賞了傳統戲曲的表演等;有3條是關于川劇講座的新聞報道;有1條是關于“川劇表演藝術家口述史”書籍出版的新聞報道。這些報道的點擊量、閱讀量都不高,最高者為2007年4月30日的報道———《川劇〈欲??癯薄底哌M成大》,◈12閱讀點擊量為1401條;其次為2010年5月19日的報道———《欣賞川劇精品感受傳統藝術》◈13(對川劇《馬前潑水》表演的報道),閱讀點擊量為1153次;其余報道的閱讀點擊量都在1000次以下,點擊量極少的是2017年關于3場講座的報道,分別為73次、24次、21次:所有17條新聞報道的閱讀點擊量總計6692次。由此可知,12年間,極少的讀者關注了該校對傳統戲曲進校園的新聞報道,如果以12年間的學生總人數約20萬人次計算,人均點擊閱讀量約0.033次,簡直可以忽略不計。這固然與新媒體迅速發展導致學校官方網站瀏覽量斷崖式下跌有關,但也與學校新聞報道方式僵化、新聞傳播渠道狹窄、新聞報道手段單一等息息相關。四川師范大學官方網站新聞中,有在演出前幾天對演出的預告,以便學生提前知曉,并安排好觀看事宜,提前查閱相關資料,以便對劇情、劇中角色有所了解,觀看時才更容易入戲,引起共鳴,加深理解,達到戲劇進高校的目的。而反觀成都大學的官方網站,基本上查不到演出預告信息,觀眾沒有提前做好功課,其觀賞效果大打折扣,這也是某些地方高校在關于戲曲進校園宣傳報道方面的普遍困境。
二、遭遇困境的原因
對于傳統戲曲走進地方高校陷入困境的原因,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本文從宏觀、中觀、微觀層面入手,發現三個層面不是截然分開的,是相互交織的,共同作用造成了上述困境。
(一)宏觀層面:機制不健全
雖然國家層面出臺了相關文件與政策,省市相關部門根據國家文件制定了相應的實施意見,但都是粗放型的,缺乏具體細則,針對性與操作性不強。具體到省市文化部門、教育部門、專業演出團體、地方高校等相關各方的管理職能、具體職責、經費劃撥與管理、運行機制、評價機制、監督機制等等都沒有統一的意見與規定。有的地方高校目前基本上采用黨委領導,由宣傳部等牽頭,由學工部、團委、工會等組織實施,這一機制雖然有集體組織的優勢,但是缺乏全盤規劃,各部門缺乏相應的職責、各部門之間缺乏統籌,有時存在推諉扯皮的現象;加之有的傳統戲曲專業團體走進高校演出的場次有限,有的地方高??赡芤荒曛怀薪恿艘粓鲅莩錾踔烈荒甓紱]有一場演出,所以地方高校在這方面的運作多是臨時性的,沒有固定的機構長期規劃與運作,缺乏工作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導致傳統戲曲走進地方高校的效果不明顯,影響不深入不持久。而學生藝術修養的提高需要長期的熏染,這種不健全的機制阻礙了傳統戲曲走進地方高校的進程。
(二)中觀層面:學校領導層面不重視,缺乏意識
在部分地方高校,教學、科研等是其工作的重心與中心。由于經費短缺,有限的經費都投入到了見效快、看得見的工作上。而學生素質的培養、學生傳統文化修養與藝術修養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可以量化考核的,甚至有的領導認為學校的任務就是讓學生畢業,至于學生素質與人文修養的高低似乎不屬于其工作考核的范疇。還有的領導認為,學校工作中的大事、重要的事太多了,那些吹拉彈唱、咿咿呀呀的東西既不是科研也不是教學,既不能提高學校的排名也不能擴大學校的社會影響,所以沒有必要成立專門的機構。沒有專門的組織機構負責,就不能常態化地開展工作,有時某個領導為了某種目的或者為了配合上級部門的工作安排,而臨時要求學校宣傳部等部門牽頭組織一兩次“傳統戲曲進校園”的活動,表面上看似熱熱鬧鬧,實則缺乏持續的、長久的跟進措施,再也沒有組織后續的系列活動,導致藝術氛圍營造的缺失。這種在中觀層面的領導意識缺乏、活動不能常態化開展的后果便是傳統戲曲在地方高校曇花一現,對于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藝術素養的作用微乎其微,達不到傳承優秀傳統化的目的。
(三)微觀層面:經費嚴重不足甚至沒有
國家財政針對這個項目撥付了一筆經費,但經費不是直接撥付給演出團體、也沒有撥付給參與的高校。經費到底應該從哪兒來、經費到底應該給誰、劃撥經費的具體流程應該是怎樣的、接收經費的演出院團應該怎么使用經費、開展傳統戲曲活動的地方高校的經費從哪兒來、哪些項目可以使用經費以及使用的比例怎么分配、經費使用后的績效評估由誰負責、經費使用的監督問題,等等,都沒有明確具體的規定。專業戲曲院團進地方高校演出需要演出成本,但接收的高校沒有經費支持,導致演出院團即使有進高校演出的意愿也進不了高校演出,高校有請演出院團進校演出的需求也因為經費問題而無法落實。有論者撰文,以廣西戲劇院為例,分析2017年3月在全區范圍內作為試點單位開展廣西“戲曲進校園”活動時,“在南寧市外高校開展一場完整的大型劇目不僅人力成本高昂,而且一場演出的設備運輸和安裝、演職員食宿費、車輛租賃費、裝置損耗等等一系列費用相加高達十多萬元,即使是劇目片段展演,演出成本也在五萬元以上”。由此可見,“高昂的演出成本不僅束縛了專業戲曲院團在高校傳播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也對高校積極推進戲曲文化在學生中生根發芽造成了困擾?!?#9672;14因此,從微觀層面而言,經費嚴重不足,既阻礙了專業演出團體送戲進高校,也阻礙了學生戲曲社團的建設,甚至是造成其他方面困境的最現實的原因。
三、突破困境的出路
(一)完善機制,成立專門的領導機構與組織機構
為了推進、落實傳統戲曲進地方高校,各省市相關部門應該成立專門的領導機構,建立完善的機制,促進國家政策的落地。一是省(區、市)建立宣傳部門牽頭,教育、財政、文化等部門參與的戲曲進校園工作組織和協調機制,指導和支持各地方高校開展戲曲進校園工作。二是各省(區、市)的劇協要統籌安排具體的、可操作的細則,落實由哪些專業院團將地方戲曲送進地方高校、將哪些傳統戲曲劇目送進高校、項目的經費怎么使用等。三是專業院團要將送戲進地方高校當作一項常規工作,在送戲進高校的過程中創作、演出、傳播、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在送戲進高校的過程中培養專業人才。四是地方高校也應該成立專門的機構,對接、促進傳統戲曲走進高校。地方高校各級領導、各個部門要從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切實把傳統戲曲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擺上重要日程,加強宏觀指導,提高組織化程度,納入學校發展總體規劃,納入學校考核評價體系,納入各部門工作、各學院教學的重要內容。黨委宣傳部門要發揮綜合協調作用,整合各類資源,調動各方力量,推動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群協同推進、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校師生共同參與的新格局。各有關部門和群團組織要按照責任分工,制定實施方案,完善工作機制,把各項任務落到實處。◈15不能夠被動地等待戲曲表演機構送戲進校園,而應主動聯系傳統戲曲演出團體進校園,積極組織學生走出校園去演藝場所觀戲、學戲、研戲、賽戲,將傳統戲曲走進地方高校當作常抓不懈的一項重要工作,將相關活動常態化、常規化,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在地方高校成立戲曲名師、大師藝術工作室或傳承基地
在地方高校成立戲曲名師、大師藝術工作室或傳承基地,由學校提供固定的場所、辦公室,還可設立小型展覽室或展覽館,或服裝道具陳列室,臉譜墻、劇照墻等等,營造出濃厚的藝術氛圍。每一件服裝就是一個戲劇人物的故事、戲劇主人公的人生縮影,主人公在不同的人生時期,演員的表演著裝不一樣,例如閨門旦、正旦、老旦等就可由不同的戲曲服飾加以區分……學生置身于這樣濃厚的傳統戲曲氛圍中,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引發興趣,產生近距離接觸、觀看、欣賞的愿望,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地走近戲曲、學習戲曲、傳播戲曲、傳承戲曲。設立戲曲大師工作室,一方面既可以指導學生及學生戲曲社團開展戲曲活動,也可以指導熱愛傳統戲曲的教師,還可以開展戲曲藝術講座;另一方面,可以帶領專業戲曲演出團體的演員在地方高校提供的固定場館排練,讓學校的教職工、學生“圍觀”甚至親密接觸,參與其中,充分體驗傳統戲曲的魅力。在這方面,地方高??山梃b成都理工大學的成功經驗。成都理工大學與四川省藝術研究院于2014年達成共建川劇傳習展示基地的協議,基地建成以來,學院通過川劇傳習進表演課堂、舉辦川劇講座、開設公選課、制作川劇紀錄片、編著川劇教材等多種形式開展川劇傳習、推廣等工作,取得積極效果。2015年1月“被四川省藝術研究院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川劇傳習展示基地’,并獲得了首期啟動資金。這是全國高校首個川劇傳習展示基地,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川劇傳習工作與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深度融合的一次試點”。
(三)加強學生戲曲社團建設與指導
作為傳播、傳承傳統戲曲藝術的學生社團,肩負著吸引學生群體、培養學生興趣、開展戲曲活動的重擔,其建設水平反映了一個學校的校園文化,反映了傳統戲曲文化在高校的群眾基礎與影響力。可循序漸進,分類分步走。先是化整為零,與相關專業融合,當在校園營造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氛圍,培養學生的濃厚興趣,有了一定基礎之后再上一個臺階,再大面積推廣,范圍由小到大,受眾由少到多,影響由弱到強。只有培養起了大批真正有興趣的學生,他們才會想方設法走進戲曲演出場所親身接觸戲曲,才會真正地坐得住而咀嚼其中的唱念做打,才會對生旦凈末丑的悲歡離合、酸甜苦辣產生強烈的共鳴。在這方面,江蘇大學的學生藝術團蘭韻戲曲社的建設堪稱典范,值得地方高校學習與借鑒。江蘇大學將蘭韻戲曲社作為戲曲鑒賞課的第二課堂,以“唱響青春,傳承國粹”為宗旨,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豫劇為主要劇種,“積極參與學校的重要活動:參加了奧地利格拉茨大學孔子學院代表團來訪、先進材料國際會議接待演出、亞洲杰出青年論壇中國文化體驗等活動?!辈邉澚恕白砻蓝岁栐挵咨摺倍宋鐕庹寡荨ⅰ扒榕鹎镂乃嚮菝瘛髮W生藝術團送戲進社區”“留學生中國文化體驗之旅———京劇魅力”、師生戲曲專場晚會等活動,得到了廣泛好評。由于其在傳統戲曲方面取得的良好成績,其藝術團演出活動被中新社、《新華日報》《新民晚報》(美國版)、七彩戲劇頻道、江蘇城市頻道等多家媒體轉載報道。蘭韻戲曲社還與度、傳播廣度、傳播效度的提升。鼓勵學生在專業人士或教師的指導下,創建微信公眾號、開設微博、制作微視頻、創建客戶(學生受眾)端,以加大宣傳報道的力度,并培養學生受眾的興趣。在創建微信公眾號方面,有的省市在“青年劇評團”微信公眾號建設方面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如“寧波有戲”“廣州市青年劇評團”等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雖然不是由地方高校相關組織或機構創建的,但可以為地方高校在這方面開展工作提供借鑒。值得一提的是,由成都大學青年教師王淼與成都市川劇院、四川省川劇院專業人士于2017年共同創辦的“成都市青年劇評團”微信公眾號,在不到一年的短短時間內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已經受到省市文化主管部門的關注與重視,有成員400多名,里面有四川省川劇院、成都市川劇院甚至重慶市川劇院乃至山西、陜西、北京等專業戲曲戲劇研究院團與演出團體的專業人士、表演藝術家、編劇、劇評家,也有高校的戲曲文學研究人員、熱愛戲劇戲曲藝術的年輕教師與青年學子,還有其他機構的戲曲愛好者及文博單位的工作人員,影響日益擴大。劇評團堅持預告戲曲演出、通過專業人士的幫助獲得免費贈票、集體訂票、報道戲劇表演活動、發表觀后感或評論,介紹戲曲作品與推廣戲劇藝術、發起并組織愛好者參與相關活動、舉辦藝術沙龍,一片欣欣向榮。群公告中點明“成都青年劇評團”由川內戲劇人發起,堅持“兼容并包,自由表達,求同存異”原則,“提倡觀摩劇目撰寫評論,旨在發出戲劇評論的成都聲音,促進戲劇良性發展,構建評論新生態”;觀摩形式為“群內所有看戲觀摩活動,無論免票購票,均由群主統一組織,有票源或信息要主動聯系群主”。◈182017年6月1日-12月18日,成都青年劇評團共組織成員觀看52場演出,共有86名劇評團成員在成都青年劇評團微信公眾號發表評論計157篇,十多名成員在多家報刊媒體公開刊發劇評18篇,◈19其中有些劇評就是學生撰寫的,這不僅培養了學生觀劇、評劇的能力,而且擴大、加深了傳統戲曲在學生群體中的影響,有利于促進傳統戲曲走進地方高校的進程。綜上所述,傳統戲曲的發展在遭遇了多年的不景氣之后,要讓其在地方高校扎根、開花、結果并非一蹴而就。傳統戲曲進校園是手段、是橋梁,提升大學生的人文藝術素養,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才是根本。傳統戲曲走進地方高校既是國家的文化戰略,也是國家的教育事業的重要方面;既是為了傳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國家軟實力與文化自信,也是為了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修養,是學生成長吸收精神食糧的重要通道。雖然目前仍然遭遇了不少的困境,但通過各方努力,通過采取各種措施,必將沖破困境,走向文化舞臺的中心,迎來勃勃生機。
作者:李文玉 王淼 單位:成都大學期刊中心 成都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