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鄉村振興下新農村文化建設探思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調研了浙江省部分鄉鎮在新農村文化建設方面存在的不足,借鑒其他地區在數字鄉村、美麗鄉村建設等方面的成功經驗,提出新農村文化建設助推鄉村振興的策略及建議。
“社會主義新農村”概念自20世紀50年代提出,為有效促進新農村建設,國家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法制等五個方面落實新農村的建設與發展。鄉村振興離不開鄉村文化振興,本文通過調研浙江省部分農村文化建設現狀,著重分析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缺失,提出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實施途徑。
1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現狀分析
1.1村民文化素質參差不齊。總體上來看,浙江省的農村發展一直處于全國前列,但各方面并不均衡,尤其是農村文化建設方面的缺失,表現為村民的文化素質不高和配套教育設施落后等,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制約著農村經濟和環境的高質量發展。通過對瑞安市馬嶼鎮所轄的行政村調研得知,村里的青壯年大多外出經商、就業,留守人員主要為老人、兒童,以及部分從事農業、手工業的農民,他們對外接觸交流較少,環境意識及文明素質不高;農村業余文化生活方式相對單一,大部分家庭僅限于看電視、閑聊、打麻將等,甚至聚眾賭博等不良陋習時有發生。
1.2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缺失。浙江省于2003年開始啟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在大力發展人居環境、特色經濟、鄉村旅游、文化傳承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以瑞安市馬嶼鎮朱岙底村為例,村里的道路進行了翻修,原本高低不平的石頭路變成了平整寬敞的柏油馬路,貨物運輸、生活出行變得更加便利。穿村而過的小河加裝了護欄,修建了涼亭、加裝座椅,村民的休閑生活也豐富了。但縱觀村莊的整個生態環境,仍存在不少問題,一是民居分散,整體風格雜亂,建筑質量參差不齊,且房前屋后堆積生產用具及生活用品。二是農作物種植散亂無規劃,鄉村經濟發展與保護生態的矛盾突出。三是村民生態保護意識及健康意識不足,無垃圾分類意識,垃圾收集不到位,有的村民在治理后的小河邊洗衣服、洗菜,污染環境。四是公共廁所數量不足,布局不合理,且公廁標識不明顯,難以滿足村民及往來人員的日常需求。
1.3文化建設隊伍人才不足。在鄉村走訪中發現,農村文化建設人才稀缺是普遍現象。一方面,留守的成年村民大多是老人和部分受教育程度較低、在城市較難立足的人,他們思想觀念固化,對了解新事物、學習新技術積極性不高,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有限。另一方面,現有的農村文化人才普遍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接受新知識能力較弱,而且農村也缺少文化組織和管理人員,因此積極向上的文藝活動很難成功舉辦[2]。
1.4數字化農村建設水平不高。當前城鄉信息化水平存在一定差距,電子商務、物流快遞等新業態在農村發展相對緩慢,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制約因素:首先,缺設備。浙江省為多山地區,許多山村受自然環境的影響網絡建設不足,導致農村的網絡普及率較低。其次,缺知識。部分村民對電腦、智能手機等硬件設備及網絡平臺的使用不熟悉,甚至有的村民不會使用智能手機,農民文化水平制約著信息化建設。第三,缺物流。農產品物流配送不成熟,農村的配送點相對來說比較分散,存在運輸難、成本高難題,阻礙農民通過網絡平臺銷售農產品和采購生產、生活物資,影響鄉村經濟的發展。
2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實施途徑
2.1因地制宜,構建特色的農村生態建設格局。治理農村環境,建設美麗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一步,也是一項惠民利民的民生工程。農村自然地理環境存在差異,因而人居環境整治不能千篇一律,而應充分利用當地自然人文景觀,因地制宜,讓美麗鄉村各具特色。如何將特色文化融入鄉村建設規劃,在浙江省美麗鄉村建設中已有探索。例如,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到余村調研,創造性地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為余村人指明了發展方向[3]。余村痛下決心關停礦山和水泥廠等污染企業,依托“竹海”資源和獨特的自然環境,開發白茶、竹制品產業,打造農家樂、民宿、漂流等生態休閑旅游項目,靠著綠水青山,實現了“金山銀山”,成為全國文明村。又如位于瑞安中南部的“中華進士第一村”———瑞安曹村,歷史文化底蘊濃厚,政府與有關部門以山、水、田、村等自然生態和民俗、宗教、耕讀等人文內涵為核心,將曹村打造成集農業生產、生態旅游、親子研學、戶外運動、文化體驗、休閑度假等功能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核心景區。發展鄉村旅游經濟,傳承鄉土品牌文化,不僅增加了農村經濟收入,而且為曹村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4]。
2.2骨干帶頭,群眾參與的農村文化活動模式。針對人才不足問題,一方面,鄉鎮通過引進人才,再“送師下鄉”,開展文化培訓課堂,為熱愛文化藝術的村民提供免費指導學習。另一方面,培養本土人才,將農村有知識、愛文化的人才匯集起來,特別是民間文藝團體、文藝愛好者等,成立農村文化骨干隊伍,帶動群眾共同參與文化活動。“政府搭臺,百姓唱戲”,鄉鎮、街道文化站每年可定期舉辦系列文化宣傳活動,滿足村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像浙江金華婺城區開展的文化進萬家活動[5],包括鄉村“村晚”、文化廟會、百姓才藝大賽、美食節以及非遺演出等多種形式,在“互聯網+”時代,大部分活動都可以網絡直播,但是如何吸引年輕人參與到農村文化活動中來,還需要政府出臺一定的措施,鼓勵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返鄉創業”。
2.3抵制“不良文化”,開展多元化的文化生活。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村民不再為吃飽穿暖而憂,生活觀念也在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但賭博、迷信等“不良文化”現象在農村時有發生,農村紅白喜事仍存在大操大辦現象,不僅浪費、擾民,而且嚴重影響社會文明進步。如何開展多元化的文化生活,滿足農民除物質需求之外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值得關注的社會問題。“破陳規陋習,樹文明村風”,一是以制度約束農村陋習,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文化傳統,制定村規民約,開展移風易俗活動,文明舉辦婚喪嫁娶。二是加強宣傳引導,黨員干部走進鄉村,制作宣傳欄,發放宣傳手冊,宣講黨的政策,提倡崇尚科學、健康娛樂、鄰里友善,反對邪教迷信、涉黃賭毒、拉幫結派。近兩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村民更應自律,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想群眾所想,辦群眾所需”,政府在“送戲下鄉”、“送書下鄉”的同時,真正為民辦實事,如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行為,以農村集市、小超市混雜的假貨和過期商品為要點,增強村民品牌意識,提高生活質量。近期人民日報發文《我們的生活越過越好》,點贊杭州臨平區塘棲鎮莫家橋村開辦老年食堂,不僅讓村里老年人吃上新鮮可口的飯菜,而且為獨居老人搭建了交流的平臺[6]。如今,村民不再滿足于一日三餐的單調生活,而是擁有了琴棋書畫、騎行健身、唱歌跳舞、休閑旅游等豐富多彩的健康文化生活。
2.4“互聯網+”助力新農村文化建設數字化發展。互聯網為農村經濟快速發展插上了信息化翅膀,為美麗鄉村文化建設開拓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比如杭州市蕭山區臨浦鎮橫一村,以“綠色+農文旅”為主題,依托鎮整體智治平臺“臨云智”,探索“互聯網+農業”模式,構建形成了具有橫一特色的數字鄉村模式[7],橫一村成為集自然野趣、鄉村休閑、智慧生活等于一體的“蕭山未來大地”。尤其是利用閑置資源改造而成的鴨棚咖啡、鄉村云播客基地、Hi稻星球、如意山房等,成為蕭山網紅打卡地。還有鄉鎮通過與高校合作,引進高校的創新理念和科研成果,產教融合,發展鄉村數字化經濟。如浙江仙居縣溪港鄉與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開展“校地結對共建”交流合作,打造校、企、村共贏模式。在美麗鄉村經濟建設方面,利用校方的技術優勢,發展與完善農產品電商銷售平臺,實現農產品定制化銷售,形成農產品網絡營銷產業鏈。在美麗鄉村文化建設方面,利用校方的藝術優勢,結合鄉村實際需求,進行黨史館設計、村容村貌微改造、農特產品包裝設計、文化衍生產品開發等一系列的文化宣傳工作。
作者:余子涵 單位: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