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影響因素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畜牧業是支撐西藏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產業之一,依托于獨有的自然資源優勢,可以提高牧民收入水平,創造良好的綜合效益。對西藏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意義深入分析,提出西藏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因素,探索西藏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重點方向,為實踐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西藏;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影響因素;發展方向
引言
西藏畜牧業在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于推動國民經濟增長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創造了豐富的就業機會,改善了西藏牧民的生活條件。可持續發展理念對于我國社會經濟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指明了未來發展的道路與方向,有利于提高資源利用率,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力度,解決粗放式發展模式下的諸多問題。西藏畜牧業也應該順應時代的潮流,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不斷調整產業結構,為集約型社會建設創造可靠保障,避免造成嚴重的污染問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然而,當前畜牧業發展也會受到諸多影響因素的制約,導致整體發展速度減緩,必須依托于西藏地區的現實條件及畜牧業發展目標,制定有效的改進措施,確定未來重點發展方向。
1西藏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1.1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可持續發展理念可以增強畜牧業的長久發展動力,避免造成竭澤而漁的狀況,從長遠角度來看可以提升本地區的總體經濟水平。尤其是在畜牧生產中產生的很多原料,是支撐本地區工業發展的關鍵,包括牲畜毛、絨、骨和皮等。在農業發展中也可以利用牲畜滿足運輸需求,同時動物糞便也可以為農作物生長提供養料,促進各個產業之間的協同發展[1]。
1.2創造更高的社會效益
由于西藏地區的自然環境較為惡劣,很多區域長期處于高寒天氣下,人們需要補充豐富的蛋白質和熱量,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滿足了人們的飲食需求,可以提供更多的牛羊肉和牛奶、羊奶等。同時,可以提高牧民的收入水平。
1.3創造更高的生態效益
可持續發展理念要求在生產實踐中做好環境保護工作,畜牧業生產會產生較多的動物糞便等,通過資源再生利用可以提高資源利用率,避免直接排放到周圍環境中而造成嚴重的污染問題。逐步使遭受破壞的生態系統功能得到恢復,降低惡劣自然環境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2西藏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因素
2.1思想觀念滯后
大部分牧民都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因此思想觀念十分滯后,缺乏高素質的專業化人才,限制了西藏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傳統的養殖觀念導致自身的整體經營效益受損,不符合當前市場經濟的發展趨勢。
2.2自然災害頻繁
由于西藏的地理環境特殊,因此會出現較多的自然災害,會對牲畜及人類安全形成威脅,對畜牧業造成破壞。比如在部分地區會出現嚴重的雪災,出現極寒天氣,不僅會造成牧場的機械性破壞,而且較低的氣溫也會對牲畜的正常生長造成影響,容易引發各類疫病問題,牧民遭受不同程度的經濟損失。同時,鼠災會對牧草質量產生影響,無法滿足牲畜的食用需求。
2.3草場退化
自然因素是限制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從目前實際情況來看,西藏地區草原退化問題十分嚴重,容易受到開荒工作、沙化和鼠害等問題的影響,無法確保牧草質量達到牲畜的食用需求,牧草產量也呈現出逐年下滑的趨勢。部分牧民在實踐中缺乏生態保護意識,容易造成嚴重的人為破壞,這是引發草場退化的主要原因。草場的逐步退化會導致牲畜無法獲得穩定的食物來源,對其健康狀況造成威脅,嚴重時會引發死亡的狀況。
2.4生產方式落后
受到傳統生產方式的影響,在西藏畜牧業中最常見的生產方式就是游牧,可以提高草場利用率,然而在新時代背景下該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限制了畜牧業經濟效益的提升。如果局限于傳統生產模式下,在可持續發展中缺乏創新意識,則不符合當前市場化發展的趨勢,降低了地區畜牧業的整體競爭力。
2.5畜種結構不合理
相較于普通牛和羊而言,良種產奶量和產毛量都較高,因此西藏畜牧業發展會受到畜種改良程度的直接影響。當前畜種老化和單一問題十分嚴重,這是限制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以自然選擇為主,雖然具備了較強的環境適應能力,但是生產性能相對較低,無法滿足定向生產的要求[2]。中小牲畜的整體數量較少,而且母畜占比不高,結構失衡問題逐漸顯現,不利于行業長期發展。
3西藏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重點方向
3.1增強可持續發展觀念
應該逐漸轉變思想觀念,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解決粗放模式的弊端,引入精細化管理理念,提高資源利用率,逐步形成本地區的特色品牌,增強西藏畜牧業的影響力與競爭力。除了要從生產角度入手外,還要關注產品的銷售和流動等環節,實現生產加工和銷售的一體化管理。逐步增進畜牧業和其他行業之間的密切銜接,包括農業和工業等,在“大畜牧業”體系下創造更高的價值。政府部門要做好頂層設計工作,加強對各地牧民的良性引導,使其轉變傳統發展模式,積極順應現代化建設的要求,增強畜牧業發展動力。明確當地經濟發展水平,以畜牧業為核心開發優勢產業,提高產業融合度。此外,還要逐步構建完善的服務機制,包括檢疫和防疫工作、技術推廣工作等,為牧民創造更加可靠的生產條件[3]。避免出現照搬其他地區先進經驗的情況,要結合西藏資源優勢和畜牧業發展現狀科學規劃,始終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減少轉型升級的阻力。
3.2提高生態意識
除了要關注畜牧業的經濟效益外,在可持續發展模式下更要做好生態保護工作,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防止生態系統受到嚴重破壞。積極開展宣傳教育工作,幫助牧民掌握正確的放牧方法,避免生產方式不合理而造成草場退化和資源浪費等狀況。在選擇牧草品種時,也應該了解本地區的氣候特點、土壤性質和牧草生長習性等,提高牧草的成活率,逐步解決嚴重的退化問題,增強生態系統承載力與穩定性。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為草場的灌溉和施肥、病蟲害防治等工作提供支持,多采用綠色化肥料,引入生物防治措施,避免造成土壤、空氣和水源的污染。針對當地畜牧業的發展狀況實施評估,了解牲畜的具體數量和食草需求,動態化控制牧草生長量。
3.3推進以草定畜
草原自身具有一定的載畜量閾值,一旦超過相應的指標,則會造成生態失衡的情況。為此,應該構建“以草定畜”模式,在了解最佳載畜量的基礎上,逐步提高草原生產力水平,這也是有效控制退化問題的主要途徑。結合當地市場需求,對存欄量加以控制,逐步提高草場的單位占有量,防止牲畜產品品質受到影響。雖然從表面上看會降低整體收入,但是隨著產值的提高,牧民收入水平也會逐步增長,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要求,同時恢復遭受破壞的生態環境[4]。
3.4完善基礎設施
完善的基礎設施體系,也是推動西藏畜牧業快速發展的關鍵,只有不斷改善基建環境,才能在市場經濟體系下拓展畜牧業的廣度與深度。首先,應該創造良好的通信環境。在政府部門的引導下,積極建設全面的通信網絡,引入先進的通信技術和設備等,拓展網絡覆蓋范圍,滿足牧民與外界的信息交流。在網絡信息技術的支持下,牧民可以獲得更多的市場信息,根據市場需求及政策信息等制定更加合理的養殖計劃,防止出現信息孤島和信息不對稱的情況,最大限度維護牧民的合法權益。其次,應該建立完善的路網體系。在傳統發展模式下,交通條件會對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形成限制,特別是部分地區的交通狀況十分惡劣,影響了畜牧業的向外拓展。為此,應該以公路建設為核心,提高畜牧業產品的市場流通度,解決物流效率低的問題,滿足市場需求,提高本地區的生產力水平。在政府和當地企業的支持下,逐步拓展交通運輸形式,為信息交流與經濟交流創造條件。
3.5改善草場環境
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成效會受到草場的影響,因此在未來發展中應該逐步改善草場的整體環境質量,協調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之間的關系。輪流放牧模式的實施,可以使牧草獲得更多的時間恢復良好的生長狀態,通過在不同區域劃分圍欄,解決了傳統放牧工作中的混亂性問題,減少外界天氣因素對畜牧業的影響,在牲畜喂食中做到有備無患,防止牧草數量下降而造成牲畜生病和死亡的情況[5]。加快人工草場的建設步伐,選擇生長狀況良好的牧草,無論在哪一個季節都可以滿足牲畜的食用需求,解決自然草場的局限性問題。充足的水源是促進牧草健康生長的關鍵。因此,應該建設現代化灌溉體系,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的同時,確保牧草獲取充足的水分。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降低對牧草質量的影響。
3.6做好畜種改良
牲畜品種是決定畜牧業發展高度的關鍵因素,應該逐步擺脫傳統思維觀念的限制,在養殖原始品種的同時要做好品種改良工作,以提高居民收入、增強可持續發展動力。全面分析西藏地區的自然環境及氣候特點,在改良工作中更具針對性,逐步縮短各類牲畜的繁育周期,提升畜牧產品的營養價值,贏得人們的歡迎和喜愛。畜種改良工作也應該以市場需求為依據,鼓勵牧民全面分析市場狀況,實現畜牧結構的全面調節與優化,提高銷售量。引導牧民認識到市場經濟環境下生產效益對于自身及地區發展的重要性,避免受到傳統養殖觀念影響而造成出欄率下降的情況。
3.7完善制度體系
為了提高西藏畜牧業發展的規范性,應該加快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的建設,強化對實踐工作的科學指導,尤其是在草業發展中要做到有法可依,為畜牧業經濟建設創造良好的環境。針對法律法規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以彌補法律法規體系漏洞,解決實踐中執法不嚴的問題。加強對市場秩序的嚴格整改,增強畜牧業發展規范性,創造良好的生產環境,逐步提高監管力度,防止出現違法開荒等問題而破壞牧草的生長。做好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工作,督促牧民增強法治意識,嚴格遵循《草原法》中的相關內容,提高畜牧業的綜合效益[6]。草原承包制度的實施,可以為規模化經營創造條件,必須嚴格規范各個主體的責任和義務等,避免在畜牧業發展中出現不必要的糾紛和矛盾問題。加快輪牧體系的建設,改善牧草的生長環境,解決惡性循環的狀況。
4結語
促進西藏地區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可以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及生態效益,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增強畜牧業內生動力。但是,在發展進程中也會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比如草場退化、畜種單一、自然災害頻繁、生產方式落后和思想觀念滯后等,不利于畜牧業的長遠健康發展。為此,應該通過轉變傳統觀念、提高生態意識、推進以草定畜、完善基礎設施、改善草場環境、做好畜種改良和完善制度體系等途徑,逐步構建完善的可持續發展體系,促進畜牧業的轉型升級,落實循環經濟的建設要求。
作者:央宗 單位: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墨竹工卡縣唐加鄉人民政府農牧綜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