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畜牧業發展調研報告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全程機械化生產促進烏蘭察布市主要農作物生產全面發展,同時也為發展畜禽養殖提供了飼喂原料保障,而發展畜禽養殖極大的促進了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產發展,從而形成一了個完整的良性循環發展產業鏈。
[關鍵詞]全程機械化生產;畜禽養殖;良性循環
引言
烏蘭察布市耕地1130萬畝,可利用草原面積5178萬畝,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常年穩定在800萬畝以上,年糧食產量25億斤左右,肉產量30萬噸,是傳統的農牧業大市。烏蘭察布市以綠色發展為導向,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圍繞馬鈴薯、冷涼蔬菜、燕麥雜糧雜豆、肉羊、肉(奶)牛、生豬等主導產業,優化產業結構、強化投入品管理、推進農牧業品牌化、標準化建設,扎實推進農牧業綠色發展。2018年畜牧業年度養殖總數1365萬頭只,其中牛161.58萬頭,羊1172.09萬只。近年來,不斷深化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減羊增牛”戰略促進畜牧業又好又快發展,加快肉牛肉羊產業化發展步伐,積極采取措施引進推廣優良品種,切實抓好黃牛改良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
1采取的措施及效果
強化農牧業投入品管理。一是全面推廣水肥一體化、測土配方等施肥技術,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化肥施用量。2018年全市施用化肥9.66萬噸,同比減少1.2%,實現化肥施用量負增長。二是全面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2018年全市農藥使用量641t,較上年減少0.62%,實現了負增長。三是全市地膜覆蓋面積300萬畝左右,地膜年使用量約1萬t,廢舊地膜回收利用率達到75%,地膜殘留量為2.83kg/畝,低于國家標準(5kg/畝)。隨著節水農業項目的陸續實施,全市覆膜面積逐年減少。2018年,依托國家、自治區項目,累計投入資金2000余萬元,在前旗、中旗、四子王旗、涼城、商都開展廢舊地膜回收利用和降解膜的試驗示范,逐步建立地膜回收運行機制,培育地膜回收加工企業,提高廢舊地膜回收利用率。四是全市主要產生秸稈作物面積900萬畝左右。秸稈總產量160萬t左右,其中可回收資源量約130萬t。通過政策引導和技術示范推廣,截至2018年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3.5%,同比提高0.5個百分點。
2扎實推進畜禽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
統籌兼顧環境承載力與畜牧業發展,以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鎮人口聚居區和文化教育科學研究區等區域作為重點,劃定畜禽養殖禁養區195個,總面積1403.4km2。關停禁養區內規模養殖場5家。在涼城縣、察右前旗、集寧區、豐鎮市、興和縣、化德縣、商都縣7個旗縣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投入中央、自治區項目資金1.67億元,同時統籌利用農機購置補貼,支持規模養殖畜禽糞污處理設施配套,逐步提高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2018年,全市畜禽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裝備配套率達到50.4%,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4.4%。
3培育綠色農牧業品牌
以“三品一標”為抓手,大力推進農牧業商標品牌建設。全市認證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畜產品231個,其中無公害產品83個,綠色食品80種,有機農畜產品68個。“烏蘭察布馬鈴薯”“四子王旗杜蒙羊肉”“察右中旗紅胡蘿卜”等9個農畜產品通過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先后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命名為“中國馬鈴薯之都”和“中國燕麥之都”,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內蒙古烏蘭察布馬鈴薯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推進農牧業生產標準化,大力實施農牧業生產標準化行動計劃。重點圍繞馬鈴薯、冷涼蔬菜、燕麥雜糧雜豆、肉羊、肉牛、生豬等優勢產業,制訂推廣農牧業標準化生產技術73項,2018年農作物標準化生產面積達到450萬畝,農牧業標準化生產及配套技術覆蓋率達到45%。同時,支持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鼓勵龍頭企業和農牧民合作組織制(修)訂企業標準,帶動農牧民按標生產,培育具有區域優勢特色的名牌產品。集成推廣農牧業先進實用技術和綠色農牧業發展模式。實施質量興農興牧科技支撐行動計劃。圍繞良種繁育、綠色種養、農牧循環利用、農牧業生產全程機械化和“互聯網+農牧業”,培育引進一批優良品種,研發和推廣一批提質量、保安全的農牧業生產新技術、新模式,全市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保持在97%以上,畜禽良種化率達到90%以上,優質凍精實現全覆蓋,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逐步建立健全良種繁育體系、農牧業科技創新和推廣服務體系、構建農牧業大數據平臺,提升科技對農牧業發展的支撐保障能力,將大數據、電子商務等互聯網技術與農牧業生產、加工、銷售等產業鏈環節結合,推進農牧業發展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
4結束語
得益于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助推,烏蘭察布盟在青貯、牧草種植方面取得了長足發展和進步,為發展促進畜禽養殖提供了飼料儲備,而發展促進畜禽養殖業又助推了全程機械化生產發展和有機肥產業化發展,這是一個完整的良性循環產業鏈,必將為烏蘭察布盟全面發展作出應有供獻。
作者:張錦斌 單位: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機械技術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