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心元膠囊冠心病心力衰竭治療療效觀察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觀察心元膠囊治療冠心病心力衰竭的臨床效果及其對患者心功能及血脂的影響。方法患者152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及實驗組各76例,對照組采用西醫常規治療,實驗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增加心元膠囊。將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血脂指標、心功能指標與治療后不同時間段的癥狀體征總評分進行統計并對比。結果實驗組總有效率94.74%,高于對照組的80.26%(P<0.05)。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數均增加,左室收縮末期內徑、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左室收縮末期容量與左室舒張末期容量均降低(P<0.05),實驗組患者的增加幅度與降低幅度均更大(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均顯著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總膽固醇水平與三酰甘油水平均顯著降低(P<0.05);與對照組比較,實驗組患者的增加與降低幅度均更大(P<0.05)。實驗組患者治療后不同時間段的癥狀體征總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增加心元膠囊對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進行治療能夠起到理想效果,可有效緩解患者的癥狀體征,并改善患者的心功能與血脂水平。
【關鍵詞】冠心病心力衰竭;血脂水平;心元膠囊;臨床療效;體征癥狀
冠心病心力衰竭是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會導致患者出現多種臨床表現,對其生活質量影響極大,病情嚴重者可能危及生命[1]。目前臨床對該疾病主要采用藥物進行治療,以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并改善其心功能,以往主要使用常規治療,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給予其利尿劑、強心劑等藥物,雖然具有一定效果但總體不佳,因此筆者認為可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增加心元膠囊[2]。為分析應用心元膠囊治療冠心病心力衰竭的具體效果,筆者在本醫院接受治療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為觀察對象進行對比研究。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病例選擇
納入標準:符合冠心病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3];年齡40~80歲;臨床資料完整;知曉研究具體內容且簽字同意;積極配合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臨床資料缺失或中途退出研究者;存在精神疾病、嚴重系統疾病或惡性腫瘤疾病者;治療依從性差者;對研究用藥存在過敏反應者。
1.2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3月到2020年2月在本醫院接受治療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152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各76例。對照組男性39例,女性37例;年齡42~79歲,平均(62.04±10.11)歲;心功能分級Ⅱ級32例,Ⅲ級20例,Ⅳ級24例;病程1~12年,平均(8.77±3.35)年。實驗組男性41例,女性35例;年齡43~78歲,平均(61.76±10.35)歲;心功能分級Ⅱ級31例,Ⅲ級22例,Ⅳ級23例;病程2~12年,平均(8.91±3.42)年。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3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治療,參照《中國心力衰竭診斷與治療指南》[4]。包括:洋地黃、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強心劑、擴血管藥物、阿司匹林、他汀類藥物、利尿劑等。實驗組患者則于常規治療基礎上增加心元膠囊[吉泰安(四川)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10970090)]口服,每日3次,每次3粒(0.9g)。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1個月時間。
1.4觀察項目
1)心功能:使用超聲心動圖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心功能進行檢測,包括:左室射血分數、左室收縮末期內徑、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左室收縮末期容量與左室舒張末期容量。計算平均值并相互比照。2)血脂指標:測量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的血脂指標,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總膽固醇水平與三酰甘油水平。統計均值并互相對比。3)癥狀體征評分: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后3、7、14、28d的體征癥狀評分,包括:心悸、水腫、胸悶、乏力。每項體征癥狀的評分為0到3分,評分越高則提示體征癥狀越嚴重。
1.5療效標準
參考文獻[5]擬定。顯效:失眠、多汗、心悸等臨床表現全部或基本消失,其心功能改善超過(含)2級。有效:失眠、多汗、心悸等臨床表現有所緩解,其心功能改善為1級。無效:失眠、多汗、心悸等臨床表現沒有緩解或加重,其心功能改善小于1級或增加。總有效率=(有效率+顯效率)。
1.6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2.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實驗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2.2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見表2。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數均增加,左室收縮末期內徑、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左室收縮末期容量與左室舒張末期容量均降低(P<0.05),實驗組患者的增加幅度與降低幅度均更大(P<0.05)。
2.3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
見表3。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均顯著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總膽固醇水平與三酰甘油水平均顯著降低(P<0.05);與對照組比較,實驗組患者的增加與降低幅度均更大(P<0.05)。
2.4兩組治療后不同時間段的癥狀體征總分比較
見表4。實驗組患者治療后不同時間段的癥狀體征總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冠心病是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會出現心悸、失眠、多汗等臨床表現,且會增加患者出現心肌梗死后綜合征、心臟破裂、心室壁瘤等并發癥的概率,部分病情嚴重的患者還會出現心力衰竭,對患者的生命安全產生威脅[6]。以往臨床對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主要采用常規治療,即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給予其對癥治療,但總體效果并不理想。基于此筆者認為可采用中藥治療,中醫學認為冠心病心力衰竭屬于“胸痹”“心悸”等范疇,以標(血瘀、痰飲)本(氣虛)兼治為治療原則[7-8]。心元膠囊成分中制何首烏具有降脂化濁、止痛舒經與養血滋陰的效果,現代藥理學認為其可起到抗動脈粥樣硬化與降血脂的作用;丹參具有消癰涼血、止痛通絡與化瘀活血的效果,現代藥理學認為其可起到提高冠狀動脈血流速度、擴張血管、改善心肌缺氧缺血的作用;麥冬具有生津養陰、化痰瀉熱的效果,現代藥理學認為其可起到防止心律失常與改善心功能的作用等;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增加心元膠囊可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臨床表現,并改善其心功能;同時心元膠囊的安全性很高,其成分沒有毒副作用,于常規治療基礎上使用不會增加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概率[9-11]。本研究中,兩組患者治療后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均增加,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總膽固醇水平與三酰甘油水平均降低,且比照對照組,實驗組患者的增加與降低幅度均更大,該結果符合申磊[12]的研究結果,說明于常規治療基礎上增加心元膠囊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相比于對照組患者,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更高,該結果與帥秋杰等[13]的研究結果類似,說明于常規治療基礎上增加心元膠囊能夠提高治療效果,表明心元膠囊治療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有效性;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心功能指標均改善,且實驗組患者的改善程度大于對照組,該結果與張娜等[14]的研究結果一致,說明于常規治療基礎上增加心元膠囊可提高對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功能的改善作用;相比于對照組,實驗組患者治療后不同時間段的癥狀體征總評分均更低,該結果與王冀東等[15]的研究結果相同,說明于常規治療基礎上增加心元膠囊能夠緩解患者的體征癥狀。綜上所述,于常規治療基礎上增加心元膠囊對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進行治療能夠起到理想效果,可有效緩解患者的癥狀體征,并改善患者的心功能與血脂水平。
參考文獻
[1]溫偉,楊穎,赤藝.中醫治療冠心病心衰研究進展[J].四川中醫,2020,38(3):221-223.
[2]宋熙彬.中醫治療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進展[J].內蒙古中醫藥,2020,39(2):139-141.
[3]崔愛超,王寶寶,曹宇,等.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中醫辨證論治研究進展[J].新疆中醫藥,2020,38(1):75-78.
[4]韓景波,楊芳華.冠心病心力衰竭中醫內治法的研究進展[J].湖南中醫雜志,2020,36(1):146-148.
[5]付婧婷,張明雪.冠心病合并慢性心衰的中醫證候探析[J].中醫藥信息,2019,36(6):49-51.
[6]李蕓,杜玉祥.心元膠囊治療缺血性心肌病心功能不全的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19,28(8):1466-1468.
[7]崔圓圓.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50例療效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8,27(6):83-84.
[8]楊明月,杜曄,王丹丹,等.中醫藥治療冠心病心力衰竭的研究進展術[J].中國中醫急癥,2018,27(9):1664-1666,1683.
[9]皮靜波.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伴急性心力衰竭49例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9,28(7):83-85.
[10]祝英杰,王強.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進展[J].廣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9,22(1):70-73.
[11]孟慶賢,張新元.冠心病心力衰竭中醫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急癥,2018,27(7):1307-1309.
[12]申磊.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心力衰竭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9,14(17):128-129.
[13]帥秋杰,李國文,崔燕,等.心元膠囊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療效[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8,26(2):138-140.
[14]張娜,張雯萍,郝福慶.心元膠囊聯合福辛普利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的療效觀察[J].現代藥物與臨床,2017,32(2):213-216.
[15]王冀東,謝雁鳴,廖星,等.心元膠囊用藥安全性系統評價[J].中國中藥雜志,2016,41(9):1744-1753.
作者:姚萍 苗春華 楊新君 朱江紅 單位: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