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心力衰竭論文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從2001年~2009年本院共收治了7例低血糖合并左心力衰竭,男3例,女4例,年齡64~75歲;本組的7例患者均有糖尿病史8~20年;為5例口服降糖藥物所致,注射胰島素所致1例,注射并口服降糖藥所致1例。合并高血壓性心臟病3例,冠心病有3例,高血壓性心臟病+冠心病1例,其中合并糖尿病腎病4例。
1.2癥狀及體征
本組的7例患者在臨床上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精神癥狀,大汗淋漓、面色蒼白、呼吸急促及端坐呼吸等病癥。7例患者中3例表現為煩躁不安,3例表現為意識朦朧,1例患者昏迷;7例患者的血壓均有增高,3.37~2.95/2.08~1.65mmHg,5例患者的心率明顯變快,105~142次/min,2例患者心率增快不明顯80~92次/min,肺部聽診有干、濕啰音。
1.3輔助檢查
6例患者便攜血糖儀測毛細血管葡萄糖濃度(毛糖)均低于3.0mmol/L,同時抽靜脈血實驗室檢查血漿葡萄糖濃度(血糖)在(1.5±0.6)mmol/L,另外1例患者主要是在抗心力衰竭治療療效不明顯之后才檢測毛糖。白細胞(15.3±5.0)×109/L,血鉀(4.5±0.9)mmol/L,尿素氮(17.7±9.8)mmol/L,肌酐(266±132)μmol/L,心電圖均顯示心肌勞損、左心室肥厚。
1證候研究
心力衰竭是一種慢性進展性疾病,證候表現與疾病性質、病程長短等有一定規律。黃平東觀察102例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的中醫證型特征及其演變規律。將充血性心力衰竭常見癥候分為氣虛、血瘀、水停、陽虛4類。結果顯示:心力衰竭的常見證型依次為氣虛血瘀、氣虛血瘀水停、陽氣虛血瘀水停和陽氣虛血瘀,前兩型多見于心力衰竭輕癥,后兩型多見于心力衰竭重癥。陸姣姣等通過借助現代統計學方法,分回顧性和前瞻性兩部分,對符合條件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證候和證候要素進行規范。結果顯示:充血性心力衰竭最常見的證候依次為心血瘀阻證、心氣虧虛證、痰阻心脈證、心陽虧虛證、心腎陽虛證;病位類證候要素在回顧性和前瞻性病例中分布一致,從高到低依次為心、腎、肺、脾、肝;病性類證候要素中,回顧性病例中前5位的依次是血瘀、氣虛、痰濁、陽虛、陰虛,前瞻性病例中前5位的依次是氣虛、陰虛、痰濁、血瘀、陽虛。馮利民等利用數據庫收集該院22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住院資料,進行了回顧性調查,并運用現代統計學方法進行分析,表明在中醫辨證中本虛證中以氣虛最多見,標實證中血瘀、痰阻者所占比例最多。
2辨證論治
2.1辨證分型治療:辨證分型是中醫治療的基礎,目前國內尚無統
一的心衰中醫辨證分型標準,臨床醫家多從八綱結合臟腑辨證來分型,大多數臨床研究采用《中藥新藥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對慢性心力衰竭進行分型,具體分為6型:心肺氣虛、氣虛血瘀、痰飲阻肺、氣陰兩虧、陰陽兩虛、陽虛水泛。鄧鐵濤認為心衰五臟相關,以心為主。心衰雖有氣血陰陽的不同,但氣屬陽、血屬陰,心氣虛日久損及陰陽,故將本病分為心陽虛型和心陰虛型兩大類。立溫心陽和養心陰為治療心力衰竭的基本原則,代表方為暖心方和養心方。王素琴將本病分為
①氣虛血瘀型,治以益氣活血、健脾利水;
②氣虛陽虛型,治以補氣活血、溫陽利水;
1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慢性心力衰竭位在心,跟肺脾肝腎都有很大關聯,證屬本虛標實,本質為心陽氣虛衰,血瘀水停之證為標,以心悸、胸悶、氣喘、尿少浮腫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危重病癥。陳可冀認為CHF的本質病機是內虛,歸根究底是氣虛血瘀。鄧鐵濤認為CHF的病機是本虛標實,并提出了“五臟皆致心衰,非獨心也”,應“心從脾論治”。于清華等認為慢性心力衰竭早期的重要標志就是氣陰兩虛,演變到心力衰竭階段必然會累及心之氣血陰陽。袁國強等[6]基于中醫脈絡學說研究了此病的病理機制,認為此病主要病機是氣陽虛乏、絡息成積、絡瘀水停。
2辨證分型及治則治法
2.1臨床分型
目前,臨床上基本上是根據2014年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的《慢性心力衰竭中醫診療專家共識》,將本病分為三型,分別為氣陰兩虛、氣虛血瘀以及陽氣虧虛血瘀。
2.2常見的治法
2.2.1溫陽逐水活血法。孫武等通過對比研究對照組(強心劑、利尿劑及血管擴張劑等西藥治療)與試驗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采用溫陽活血法治療),發現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溫陽活血法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6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患者入選標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其年齡在37~80歲的,符合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功能分級制定的II、III級標準;病史至少3個月以上,病情穩定,病因主要為高血壓心臟病、擴張型心肌病、冠心病;超聲心動圖證實左室舒張末內徑(LVEDd)>55mm(女)或>55mm(男),左室射血分數(LVEF)≤0.40。6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齡最小37歲,最大80歲,平均年齡62.4歲;其中高血壓心臟病16例,擴張型心肌病18例,冠心病34例。6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隨機分為常規治療組36例和阿托伐他丁組32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史、心功能分級和疾病構成比上以及服用降脂藥物劑量進行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正常對照組3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最小39歲,最大78歲,平均年齡61.5歲,均經超聲心動圖和冠狀動脈造影證實無器質性心臟病。
1.2方法
1.2.1用藥方法
常規治療組給予地高辛,每日0.25mg;血管轉化酶抑制劑(個體目標耐受量);利尿劑(視液體儲留情況調整)等。阿托伐他丁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服阿托伐他丁每次20mg,每天一次。治療觀察均為24周。
1.2.2心臟結構和功能的測定
臨床研究論文質量一直是醫學類中文科技期刊進入世界一流期刊的短板,中文醫學類期刊發表的論文一直未能得到較高的評價和廣泛認可[1]。因此,提高臨床研究論文質量,提升中文期刊的國際知名度,亟待臨床研究人員以及期刊編輯的共同努力。影響論文質量的因素有很多,研究設計是一篇論文的靈魂所在,設計質量的高低關乎整篇論文質量的高低,統計分析則是論文的基礎。本文對影響論文質量的諸多設計以及統計因素進行了總結。
1研究設計中的常見問題
1.1研究設計類型有關問題
一個選題的產生可能發生在臨床醫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明確選題之后,研究者應確定相應的研究設計以及研究思路。臨床研究可分為前瞻性和回顧性2種性質,或者分為試驗和調查2種類型,包括前瞻性試驗研究、前瞻性調查研究、回顧性試驗研究以及回顧性調查研究。許多作者對自己的研究是什么類型都不清楚,研究實施結束甚至撰寫完文章之后,還處在一個糊涂的階段,導致分析結果所采用的統計方法不準確,論文撰寫質量也不高。一般在臨床研究中,常用的研究設計方法有隨機對照試驗(RCT)、臨床隨訪研究、回顧性試驗研究以及回顧性調查研究。這些研究方法都有各自的特征,錯用情況如下:臨床隨訪研究沒有交代隨訪時間以及失訪情況,進行多因素分析結局的影響因素時,不考慮隨訪時間,錯用Logistic回歸代替Cox回歸。對于回顧性試驗研究,在描述分組方法時誤用隨機數字表進行分組。研究設計是一篇文章的基石,設計不嚴謹、不正確的論文,其結論的可信度也將大打折扣。
1.2不重視研究背景的介紹
寫文章就如同寫故事一樣,研究背景就是故事發生的背景。首先應交代研究思路是怎么產生的,然后再引出要研究的問題,擬得出的結果。通過背景部分的娓娓道來,讓讀者能在讀文章前對文章思路有充分的了解,有助于充分認識研究的意義,了解文章的價值。同時,還能對文章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否合理有更正確的判斷。如果背景知識介紹缺乏條理,會使文章缺乏立項依據,文章的可讀性也變差。例如,有研究探討KIR2DL4基因多態性及促凋亡基因HtrA2在老年白血病病人中的表達及與預后的相關性。在前言背景介紹的部分,應該針對研究思路的產生、既往KIR2DL4基因多態性及促凋亡基因HtrA2關系的研究結果以及兩者相關的可能機制進行簡要闡述,以使研究有理論依據。但是該文作者在前言部分只交代了白血病的基本概述以及KIR2DL4基因與疾病的關系,對于白血病與KIR2DL4基因有關的假設依據絲毫沒有提及,導致研究假設沒有理論支撐,研究說服力不夠。
1.3所選取的樣本不能代表總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