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體驗式教學在心理健康課程中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培養高素質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徑。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和主戰場,如何上好一堂生動有趣、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心理課尤為重要。
與其他心理健康教育途徑相比,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學生的影響最為廣泛,不僅有助于學生增強心理危機預防和心理保健意識、學習心理健康相關知識、提升心理調節能力,還能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進而達到自助且助人的目標。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紀80年代,發展至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和主戰場,如何上好一堂生動有趣,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心理課尤為重要。
一、體驗式教學在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應運而生
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集知識傳授、心理體驗與行為訓練為一體的公共課程,2018年7月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的《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要求不斷創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手段,有效改進教學方法,通過線下線上、案例教學、體驗活動、行為訓練、心理情景劇等多種形式,激發大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如何才能讓心理健康教育課真正發揮作用,值得每位教師認真思考。
(一)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現狀
高職學生由于學習能力較弱,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部分學生有自卑、焦慮、抑郁、悲觀消極等心理問題。少數學生因留守經歷、原生家庭、沉迷網絡游戲等問題,在情緒管理、人際交往、團隊協作、自我意識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但同時應該看到,高職學生具有動手能力強、積極活躍、樂于實踐等優秀品質。但是傳統的教學模式以輸入式、說教式、灌輸式教學為主,教學方法單一,教學工具陳舊,少數教師因缺乏專業知識而出現根據教材內容照本宣科,互動性、實踐性、體驗性差。課程目標學科化、理論化傾向普遍,講授的知識專業性理論性較強,但實操性內容較少。另外,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相比,具有心理專業知識背景,或專職心理教師數量較少,為解決這一問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大都采用大班授課方式,常導致專業性、針對性較欠缺。
(二)體驗式教學的內涵
國內大多數學者將體驗式教學的內涵理解為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通過創造可以實現的,具有實際意義的重復性的情境和機會,呈現課本上的教學內容,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理解知識構架,同時產生與教學內容相匹配的能力,進而產生情感,了解學習意義的教學模式。體驗式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建構情景,學生從實踐或者心理的體驗中學習知識、培養能力。在體驗式教學中,教師扮演著帶領者的角色,帶領學生在各種情境中學習課本上的內容,對高職學生來說,有利于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學習興趣,激發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以寓教于樂的形式了解知識的深層內涵。
(三)體驗式教學的優勢
相比傳統教學模式,體驗式教學的優勢在于:一是體驗式教學轉換課堂主體,將傳統教學模式中以教師為主體轉換為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了足夠的參與感,強調讓學生實踐,親身感受;二是體驗式教學在知識的傳授上拒絕“填鴨式”,通過親身經歷情景或活動,在體驗與感悟的基礎上,有利于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有助于提升學生對教學的認同感;三是體驗式教學集知識性、互動性、實踐性、趣味性于一體,常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習能力;四是體驗式教學有利于教師的教學創新,幫助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課堂中運用音樂、心理短片、心理影片、心理故事等,設計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如運用心理情景劇、團體輔導、心理游戲、心理知識相關的辯論、演講等,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
二、體驗式教學在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應用
(一)校園心理情景劇與課堂結合
校園心理情景劇是在心理情景劇的理論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校園戲劇形式,是把學生在生活、學習、交往中的心理沖突、煩惱、問題、困惑等,以小品表演、角色扮演、情景對話等方式編成“劇本”進行表演。在課堂中運用可以是即興的,再現一種情景,如在戀愛章節中,面對不喜歡的人對你的表白,或戀愛分手等情景,通過角色互換、鏡觀、空椅子、獨白、雕塑、替身等技巧,演繹出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可能或曾經經歷過的處理方式與方法,隨后再展開討論,總結出適宜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真正做到從經驗中學、從做中學、從直覺中學,這樣使得課堂中蘊含的知識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校園心理情景劇也可以提前安排主題,學生在課外進行情景劇編排,學生分工合作,共同參與,完成作品。比如在人際關系的教學中,要求學生編排心理情景劇《宿舍你我他》,以講述自己宿舍中真實發生的故事或身邊發生的事情為主。學生在上課期間分組進行展示,展示后進行感受分享。學生在與宿舍或班級其他學生編排作品的過程中,就會切實經歷人際交往與互動,同時作品中展示的人際問題,會讓學生對相關知識與經驗進行再學習,真正實現教學內容深入人心,實現知識與技能、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在該章節的授課中師生的創新意識都得以提升,課堂氣氛活躍,課程效果較好。
(二)團體輔導與課堂結合
近年來,團體輔導已成為學校心理工作的重要方法,特別適用于成長中有著共同或類似人生發展課題的學生團體。團體輔導重在團體成員的互動,實踐性與體驗性強,內容生動有趣、形式豐富多樣。團體輔導進入心理健康教育課堂,特別是在新生心理適應、自我意識、團隊協作、職業生涯探索等章節中可以發揮很好的作用。如在新生心理適應章節中,通過大風吹、滾雪球等熱身活動,迅速打破學生間的陌生感,消除隔閡,形成積極活躍、熱情友好的氣氛。然后,進行尋人游戲、獨一無二、你是我的眼等主題活動,增進成員間彼此相識,幫助學生盡快熟悉人際環境,加強集體凝聚力,增強歸屬感,實現教學目標與團隊目標很好的契合,更好地提升教學效果。
(三)心理健康案例分析與課堂結合
案例分析法在19世紀末興起時,主要用于高級經理和管理精英的培養與教育,因其有利于激發教師的教學興趣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課堂參與度。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主動建構所學內容的知識框架,實踐性強等優勢被廣泛應用于教育教學中。心理健康案例分析應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師會以豐富生動的心理健康案例,借用案例分析法的教學技術與方法,給學生提供積極參與和深入體驗的情景,如在自我意識章節中,以瓊瑤為例進行教學,瓊瑤有著豐富的性格底色,她自卑又自戀,敏感而堅強,叛逆卻務實。在現實自我、理想自我、鏡像自我、自卑、自戀、自信等自我意識相關概念的講解中,節選瓊瑤自傳《我的故事》一書中的內容,以頭腦風暴式的討論,讓學生結合瓊瑤對自己的認識及自我意識的發展,分析討論自己如何認識自己、評價自己、成就自己。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自我意識的相關知識,建構自己的知識框架,同時有利于幫助學生進行自我探索,形成積極的自我認識與評價,客觀理解自己的優缺點,悅納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自我。
(四)課外活動與課堂結合
為積極營造校園心理健康教育氛圍,學校會積極開展豐富多樣的心理活動,以山西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每年上半年以“5·25大學生心理健康日”為契機,開展“5·25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動,下半年以世界精神衛生日為契機,開展以綠絲帶大學生心理健康系列活動,具體包括校園情景劇大賽、心理知識競賽、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心理素質拓展活動、心理沙龍、讀書會、心靈電影賞析活動等,另外還有學生心理協會等社團組織的其他活動。除了在課堂上進行教學外,還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其他心理活動,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在課外實踐中運用心理健康知識,做到課內課外相結合,與課堂教學形成合力,在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中起到相輔相成、互相補充的效果。
三、結語
體驗式教學有助于學生獲得直觀感受,教師應在學生直接體驗與思考感悟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體驗和感悟到的知識經驗,進行理論提升,向學生講授相關的心理學理論、方法、技術等知識,使學生在認知上獲得提升與整合,并不斷融入自己的知識系統。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強調知、情、意、行的統一,是集互動性、實踐性、體驗性于一體的課程。作為教師,只有不斷創新教學手段,改進教學方法,讓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真正發揮作用,才能不斷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李紅霞.試論體驗式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課中的應用[J].渤海大學學報,2017(5).
[2]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廳〔2011〕5號[A].2015-05-28.
[3]中央教育部黨組關于印發《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教黨〔2018〕41號[A].2017-06-14.
作者:李宏 單位:山西林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