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學科建設論文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一、我院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的具體實踐
作為國家、北京市公立醫院改革試點醫院,我院在穩步推進各項改革的同時,近年來在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工中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取得了新的突破和更多進展,并逐步向“綜合優勢明顯,專科特色突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大學醫院”的發展目標邁進。
(一)發揮綜合優勢,強化“品牌”意識,提高醫院學科建設水平
2007年醫院召開專題科研教學研討會,提出了“找差距、鼓干勁、謀發展、上水平”的發展要求。以此次會議為契機,全院樹立起“科教興院”的意識,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工作呈現快速發展的良好局面。2008年醫院再次召開科研教學工作會,醫院學科建設委員會對院內14個科室的重點學科進行了綜合評價及專項討論,遴選確定了我院的四個特色專科,包括:胃腸、肝膽、胰腺疾病診治;泌尿系統疾病診治及腎移植;熱帶病和寄生蟲病診治;中西醫結合。特色專科的確定使醫院發展目標更加明確,學科建設思路更加清晰。醫院堅持以重點學科為“龍頭”,以高新技術為依托,以疾病診治鏈為紐帶,以重大研究項目為切入點,著眼于建設優勢學科群,短時間內促使我院的優勢學科占居顯赫的位置,創造出更大的“名牌”。
(二)強化科教興院,構筑高水平的學科建設平臺,為學科的長足發展提供硬件保障
為進一步將學科建設規范化、制度化,根據對全院各個學科、各類人才的前期調研,我院在2009年制定出臺了《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引進)實施方案》,并根據實施情況逐年完善。2010年討論并出臺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中西醫結合學科建設發展五年規劃(草案)》,進一步明確了我院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的目標、方向。為建立醫院中長期學科發展規劃及支撐體系,2012年制定出臺了《友誼醫院學科發展十年規劃》、《學科支撐體系建設計劃》和《學科建設重點項目推進計劃》等。這些方案、規劃的出臺為醫院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的可持續推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帶動和提高醫院科技發展的整體水平,加速和強化醫院學科建設,醫院投入近1700萬元用于搭建科研平臺,進一步整合全院科研平臺資源、進行布局調整、人員配置,并不斷爭取到更多資金用于科研建設。通過建立高水平的臨床樣本庫和資源庫,搭建臨床科學研究平臺。采取分級動態管理,健全和完善科研分級管理機制,使科室科研方向和核心課題更加明確。加強重點學科專科平臺建設,鼓勵申報重點學科,完善學科建設體系,打造優勢學科群,構筑高水平的學科建設平臺。
(三)樹立“人才立院、科技興院”的思想,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第一篇
一、主要做法
(一)整合資源,形成統戰學學科建設研究的專門群體
統戰學學科建設是一項從無到有的開創性事業。統戰的理論要成長為一門完整的學科,必須厘清統戰學學科建設的研究對象和重點領域,必須有更多的專家和學者參與其中,有更多的理論成果支撐。為此,就必須整合資源,形成強有力的專門研究的團隊。學院領導經過反復思考與調研,首先決定在社院成立專門的研究部門———教研部,將對統戰學學科建設感興趣且有一定科研實力和科研水平的副教授、博士集中到一個處室,通過整合本院的科研力量來加強統戰學學科建設的研究。其次,建立面向全國的統戰學學科建設課題招標制度。學院在經費緊張的情況下,每年撥出5萬元面向全國進行統戰學學科建設的課題招標,吸引全國其他科研機構的知名學者參與研究,將全國其他地方從事統戰學學科建設研究的專家、學者的力量與我院的科研力量進行一個有機的整合。再次,要求我院的學報每期開設專欄,通過約稿、采稿等方式整合部分統戰學學科建設的研究力量,與一些知名學者和科研機構建立長久的聯系合作。
(二)凝聚共識、加大對統戰學學科建設的宣傳力度
統戰學學科的建設要取得成功,必須得到全社會的廣泛支持和認可,必須通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式動員得到全社會特別是社會科學研究機構的認可才可能建立。因此,加強宣傳,凝聚全社會對統戰學學科建設的共識,是必不可少的。為此,我院領導通過自身的影響力,積極加強了與省委宣傳部、省委統戰部、省社科規劃辦、省社科聯及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和國防科技大學等機構的聯系,希望他們能夠動員其他知名專家和學者參與統戰學學科建設的研究。同時,我院還積極召開了各種形式的有關統戰學學科建設研究的學術沙龍,通過約請全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顯著的專家、學者來社院講學,與他們共同探討統戰學學科建設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在探討中學習,在辯論提問中形成統戰學學科建設的共識。
(三)確立統戰學學科建設的重點,用重點攻關
一、監獄學學科建設面臨的新形勢
(一)面臨的公共安全形勢———仍然嚴峻
當前,我國的社會治安、公共安全大局總體上是穩定的,但在社會轉型過程中,我國仍處于刑事犯罪高發期,重大公共安全事故時有發生。在人民內部矛盾凸現、刑事犯罪高發、對敵斗爭復雜的新形勢下,滋生和誘發犯罪的消極因素增多,監獄在押罪犯的構成日益復雜,重大刑事犯、暴力犯、涉黑涉毒涉恐等罪犯數量不斷增多。隨著一系列新修訂刑事法律法規的實施,尤其是勞教制度的廢止,全國監獄的押犯數量將迎來快速增長。罪犯數量不斷增長與監獄關押容量不足的矛盾,要求不斷調整完善監獄布局,而且帶來監管改造的一系列新問題。因此,監獄在新形勢下肩負著重要的責任。面對新的形勢,需要監獄學學科建設能夠切實解決社會治安、公共安全實踐中出現的與監獄工作相關的重大課題,更好地為確保監獄安全穩定、減少重新違法犯罪、促進平安中國建設、社會和諧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服務。
(二)面臨的根本任務———不斷提高教育改造質量
每一門真正而獨立的學科都有其關心的獨特的核心問題域。例如經濟學所關注的是資源稀缺問題,社會學所關注的是社會的構成與運行問題。那么監獄學所關注的核心問題是什么呢?從根本上說,監獄學應當是一門人學,即研究人的學問。做人的工作是最難的。以人的工作為職業,以人為教育對象的職業,應該是世上最復雜的職業。而在做人的工作的職業中,監獄職業又是難上加難的。因為面對的對象是非正常的社會人,他們是具有主觀惡性、惡習和心理殘疾的人,而監獄工作的中心任務就是教育改造罪犯,使之重新做人,順利回歸社會,成為守法公民。在新形勢下,監獄工作說到底,就是要始終貫穿改造人這個宗旨,不斷緊緊圍繞教育改造罪犯,提高教育改造質量,降低刑釋人員重新犯罪率這個核心運轉。為了加強教育改造工作,不斷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質量,切實降低重犯率,教育改造罪犯的科學性有待進一步增強,這也對監獄學學科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需要大力加強監獄學學科建設,特別是應從人學的角度探索如何深化罪犯教育的研究,充分發揮監獄理論對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質量實踐的指導作用。
(三)面臨的國際背景———合作與斗爭并存
一方面,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監獄工作也開始走出國門,對外進行合作交流,國外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的監獄官員以及相關學者到中國一些監獄進行合作交流,國外的好做法、好經驗也需要我們去借鑒吸收,需要加強這一方面的交流。這幾年在全國一些監獄開始試點的“循證矯正”,就是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罪犯矯正方法的一個例證。另一方面,隨著國際政治斗爭的開展,我國監獄行刑為國際社會的關注一直未有所稍減,甚至成為與某些發達國家人權斗爭的焦點之一。因此監獄學學科建設要密切關注國際動態。既要堅持對外開放不動搖,及時將國外的成功經驗和好的做法吸收進來,為我所用,又要以有分量、有說服力的研究成果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監獄制度的優勢和成績,昭示世人,以正視聽,捍衛國家尊嚴。
1.基層學院學科建設的若干舉措
1.1科學研究方面
具體思路:凝練出適合基層學院未來科研發展的方向和領域,優化、整合科研資源配置,完善科研運行機制,改善科研條件和環境,積極構筑大平臺、組建大團隊、承擔大項目、培育大成果,進一步提高學院自主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為國家建設、國防安全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貢獻。進一步加強基礎性、探索性和前沿性領域的研究,爭取獲得原創性學術成果,加大重大科技項目和各類高層次項目的申報力度,并在國家重大項目上有所突破,力爭實現學院千萬級項目數量上的持續增長。發揮多學科和學科交叉優勢,與有實力的單位合作爭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積極策劃與組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973計劃項目、863計劃項目、總裝探索等重大高層次申報。在保持原有傳統優勢領域和方向的基礎上,積極拓寬研究領域,結合學院科研特色,提煉出適合學院未來科研發展的若干重點科研方向。推進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加強結構調整和制度創新,抓大放小,全面提高科技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對重點科研領域進行扁平化管理,對重大重點項目做好全過程跟蹤管理。引進科學、完善的激勵機制,充分調動每個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在繼續對論文、獲獎、專利等科研產出進行獎勵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將科技創新成果迅速、有效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優化、整合科研資源配置,改善科研條件和環境,營造誠信寬松的科研氛圍,更新管理理念、創新管理機制、提高管理隊伍素質、完善科研評價體系。
1.2師資隊伍方面
具體思路:一是依托國家、地方和學校各類人才計劃的政策,制定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的目標責任制和相應的激勵政策,調動學院核心崗位和骨干教授的積極性,實現學院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的有序發展,進一步擴大以院士(培育和雙聘)、長江學者、杰青、“千人計劃”入選者等為標志的高層次人才群體,學科(方向)帶頭人才、后備骨干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形成梯隊規模,形成若干個高水平創新科技團隊,引領和帶動相關學科群的人才隊伍建設。二是大力培養中青年后備人才,制定遴選考核與激勵扶持政策,結合各學科特點和發展戰略,運用重點扶持、平臺推薦、海外研修、團隊融入等多種方式,激發其積極性和潛能,促進成長。遴選一批有創新意識、發展潛力、業務突出的中青年優秀為后備人才隊伍,為學院師資隊伍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三是有序提升師資隊伍總量,只有足夠數量的師資隊伍才能撐起基層學院交叉學科的發展需求。
1.3國際化發展方面
具體思路:一是進一步深化國際交流合作的深度,從常態化的國際合作交流逐漸過渡到“深寬廣”的國際合作交流,努力實現國際聯合項目的突破。二是進一步促進促進“請進來”和“走出去”的協調發展,一方面力爭在國內(我校)建立高水平的聯合實驗室、研究中心及合作辦學機構,另一方面力爭在國外(對方單位)建立合作聯合實驗室或辦學機構,作為合作交流的嘗試,進行研究探討。三是營造優良的國際化環境,努力完善學院雙語標識系統和雙語網站建設,加強英文課程建設,營造雙語教學環境和課程平臺,逐漸使學院走向國際化舞臺。
一、方法論的學科借用
中國民族民間舞本科教改方案和課程設置正是在這種思考下展開的,依據有關規定在北京舞蹈學院的專業設置中,中國民族民間舞、中國古典舞、芭蕾舞、音樂劇都劃歸在表演專業之下,與舞蹈學、舞蹈編導相區別。盡管中國民族民間舞本科教學只有一個表演專業,但在2002版本科培養方案中,在表演專業結構框架內,對于具體的課程內容設計,不僅注重了學生表演能力的培養,還刻意強調了“表”、“教”、“編”、“研”等系統課程的協調搭配,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例如在學生表演能力培養上,設計了基本功訓練、中國民族民間風格舞蹈課群(漢、藏、蒙、維、朝、傣風格舞蹈單元課、風格舞種專門化、中國民族民間舞傳習課、中國民族民間舞傳統、典型組合課)、中國民族民間舞劇目與表演、戲劇表演、中國民族民間舞表演基礎理論與實踐等相關課程;在教學能力培養上,設計了由中國民族民間舞教材分析課、中國民族民間舞編創組合、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法、畢業實習(教學實習)這幾門課構成的教學法課群;在編創能力的培養上,開設了中國民族民間舞即興與編創、中國民族民間舞動作分析與編舞這兩門課程;在學術研究能力培養上,開設了舞蹈形態學、舞蹈概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舞蹈教育學、中國民俗舞蹈、舞蹈作品賞析,以及文化人類學。開設文化人類學是因為中國民間舞蹈文化、中國民俗舞蹈這兩門課程,其課程性質類似文化人類學中的民族志研究,授課重點不在于學術理論和研究方法的探索,而是著重強調對中國不同民族地域仍在傳承的、有特點的民族民間舞蹈的詳細介紹。任何一門學科沒有自己學術研究的方法論,無論如何都是不完善的,借用文化人類學(民族學)的理論范式與研究手段,填補與完善中國民族民間舞學術研究方法論的不足,是當時設計這門課程的最初思考。該課程2003年正式授課,雖因多種原因在2006版本科培養方案中被撤下,但在2011版本科培養方案又以限選課的形式被重新納入。今天,不僅北京舞蹈學院,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等其他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為教學重點的教學單位,也都開設文化人類學概論或民族學通論這樣的課程。
二、理論范式的補充
中國民族民間舞學科選擇文化人類學彌補自己方法論上的不足,不是一時興起之作,而是一種深思熟慮的必然。記得北京舞蹈學院對中國民族民間舞學科有著突出貢獻的許淑媖教授,生前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中國民族民間舞要想解決自身的學術問題,必須要借鑒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這是她游學世界后一個最為深刻的體會,據說她生前在香港還做了一臺人類學意義上的舞蹈專場晚會。當然有著類似認識的不僅就她一人,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舞蹈學院、中央民族大學等諸多研究中國民族舞蹈的老師,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文化人類學的理論方法做研究。“人類學是研究人性(普同性)和文化(多樣性)的一門學科。與其他社會學科強調自我(theself)的研究不同的是,人類學注重對他者的系統研究(theStudyofOtherMan),并相信通過研究他者能夠比僅僅研究自己能更深刻地認識自己。即通過研究時空和結構中的異文化來理解人類共性(humancommonality)、自性(self-identity)和他性(other-ness,orother'sidentity)。‘他者’(other)在人類學的理解中,不僅僅是指與自己不同的人群,更多是指與自己不同的文化(Culturalotherness),而是文化意義上的他者性。”如果將這個概念加以引申,發現中國民族民間舞也是一門研究人性(普同性)和文化(多樣性)的學科,每一位中國民族民間舞人不約而同地也都是一位他者文化的傳承者與研究者。諸如現今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民族民間舞教材中的藏族、蒙古族、朝鮮族、傣族、維吾爾族等民族舞蹈教材,每一個對于學習這些舞蹈的漢族師生來說都是他者。即便是漢族舞蹈教材,諸如山東秧歌(膠州秧歌、鼓子秧歌、海陽秧歌)、安徽花鼓燈、贛南采茶、云南花燈、陜北秧歌等這些在田間巷頭、桑間濮上傳承的民間舞蹈形式,對于來自不同省份在都市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師生來說也都是他者。所以,用文化人類學的理論研究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的事情。“理論(theory)是通過對已知事實的推理得出用于解釋某事的一整套觀點。理論的主要價值在于促進新的理解。理論體現的模式、聯系和關系可能為新的研究所證實。”理論作為包含了一系列命題的解釋框架,最有價值的是能為幫助我們理解為什么提供一個框架,讓研究產生預盼性以及能夠多視角地深入展開。對此,理論的積累與深入的研討是各個學科建設的重中之重。舞蹈界相對于其它學科,運動的人體(舞蹈動作語匯)是其本體,舞蹈表演是其中心(舞蹈只有跳出來才能呈現),所以“實踐永遠走在理論的前面”是一個被業界默認的“共識”,“重實踐輕理論”也是一個大家都明白也都看到的問題。當技術和學術之間的不平衡達到一個臨界點時,即舞蹈的學理建設沒有跟上舞蹈實踐發展的需要時,舞蹈實踐會陷入原地打轉、止步不前的怪圈,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理論指導實踐,科研促進教學,思想引領創作”的作用,缺少了學理支撐的實踐是不可持續的。對于中國民族民間舞的理論建設也是如此,盡管一些專家、學者花費畢生精力從事相關的研究,也提出“中國民族民間舞的五大文化類型劃分法、語言劃分法、地理劃分法”、“兩類三層說”、“中國民族民間舞原始舞蹈遺存”等一些精辟的理論,也有過《中國民族民間舞的集成》、《中國民間舞蹈文化》、《中國原生態舞蹈文化》等相關優質的著作,但這些相比文化人類學在他者文化、世界民族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無論在理論深度、廣度、厚度以及理論著作的數量上都是不能成正比的。諸如在理論范式上,文化人類學對他者文化研究積淀的理論就有古典進化論學派、傳播論學派、法國社會年鑒學派、歷史特殊論學派、英國功能主義學派、文化與人格學派、新進化論學派、結構主義人類學、象征人類學、解釋人類學、后現代人類學等諸多學派。關于理論闡述的經典名著也是碩果累累,甚至每年都會有不同新的論著產生,借用這些理論范式與研究成果研究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問題,無論從哪個方面說都是必要和必須的。
因為,在當下中國民族民間舞有許多理論問題尚待研討,例如我們今天所說的民族是國族(na-tion)的概念,還是族群(ethnic)或人群(people)的概念?民間和民俗的關系是什么?民族民間這個合成詞前者與后者之間的關系是并列?是從屬?還是偏正?職業化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傳統指的是什么?是世代傳承下來具有同一性的東西?還是當代人發明的新傳統?在職業化的過程中如何堅守民族民間舞蹈原有的神圣感、儀式性與多樣化?中國當今的56個民族的“民族識別”是怎么一回事?如何看待已被劃分好的民族下面的不同支系的族群舞蹈?民族民間舞蹈與社會,民族民間舞蹈與宗教,民族民間舞蹈與政治,民族民間舞蹈與生態,民族民間舞蹈與文化變遷等等,相關的問題都需要深入研究,也都需要一一解答。這其中,很多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研究中,還沒有涉及或者鉆研不深的問題,在文化人類學中大多已經有了很深入的研討,將這些研究成果加以借用和積極轉化,能使我們的研究少走彎路事半功倍。人們常說:“名不正言不順,理不直氣不壯”。許多學科的發展問題不能名正言順的回答,甚至連自圓其說都不能滿足時,自然就會遭到多方質疑以及各種責難。我們不能永遠用“你不懂舞蹈這句話”加以搪塞,是將我們的所思所想加以表述的時候了,“思維決定行為,想不清楚也就做不明白”,這是一個非常淺顯的道理。當我們在某些方面力所不及時,借“它山之石,用以攻玉”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當然會出現文化人類學個別理論因過于高深而無法應用的情況。但類似《中國少數民族》、《中國少數民族簡史叢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簡志叢書》、《中國少數民族自治地方概況叢書》、《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中國民族志》這樣的民族問題研究叢書,以及《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涼山彝家》、《湘西苗族考察報告》、《云南民族調查報告》、《臺灣畬族之原始文化》、《羌在漢藏之間:川西羌族的歷史人類學研究》、《鼓藏節:苗族祭祖大典》、《克木人:中國西南邊疆一個跨境族群》、《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民族志》、《從闡釋到建構:納西族傳統文化轉型的民族志研究》、《圣歌里的芭蕉箐:富民縣東村鄉芭蕉箐苗族村民日記》等類似的民族志作品,能給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研究提供很多翔實的資料,以及理論范式應用上的思考。
三、研究方法的完善
文化人類學作為研究人類社會與文化,即描述、分析、闡釋和說明社會和文化異同的分支學科。“為了研究和闡釋文化多樣性,文化人類學家從事兩類活動:民族志(ethnography)(基于田野工作)和民族學(基于跨文化比較)。民族志提供對特定社區、社會或者文化的描述。在民族志田野工作中,民族志收集他或她組織、描述、分析和闡釋的數據,并以專著、文章或者電影的形式來建立和展示描述。傳統上,民族志者曾居住在小型社區中,并研究當地的行為、信仰、風俗、社會生活、經濟活動、政治和宗教、藝術。……民族學(ethnology)考察、闡釋、分析和比較民族志結果———從不同社會中搜集到的資料。它運用這些材料對社會和文化進行比較、對比和歸納。發現特殊之后更普遍的東西,民族學家試圖辨認和解釋文化異同,檢驗假設并建立理論以提升我們對于社會和文化體系是如何運作這一問題的理解。”從引文中可以看出,田野工作和比較研究是文化人類學最為核心的研究方法,甚至被學者們認定為“看家的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