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粵劇教育論文:粵劇教育的推展探討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粵劇教育論文:粵劇教育的推展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粵劇教育論文:粵劇教育的推展探討

        本文作者:徐燕琳 單位:華南農業大學人文學院

        傳統藝術在現代化社會中不可能擁有幾十、幾百年前一樣的文化空間和生存環境。它的傳承維系,很多時候需要通過學校教育的引導和普及。香港教育部門適時承擔起這一職責。他們通過積極研究和實踐,將粵劇逐步引入中小學課程,增進學生對本土藝術的了解和興趣。教育署輔導視學處1997年成立粵劇教學研究工作小組、課程發展處1998年成立粵劇課程發展實驗小組。粵劇課程發展與實驗小組2000年多次籌備粵劇實驗教學工作坊,培訓中文和音樂科教師。2003年,教育局編定《音樂科課程指引》,推動學生對包括粵劇在內的不同的樂種和音樂的學習。⑤由于重視和積極努力,2009年推行的新高中課程中,粵劇音樂已經列入音樂科。學生除了在“聆聽”單元研習粵劇音樂,還可以在“演奏”單元選擇演唱粵曲,在“創作”單元選擇創作粵曲,以及在“專題研習”單元內自行研習粵劇相關課題。此外,新高中課程在“其他學習經歷”的“藝術發展”部分,學生可在新高中三年內繼續學習藝術,其中可包括粵劇的內容。在通識課程的專題研究中,學生配合其他課程知識,進行有關課題的探討。在新高中中國語文科的“文化專題探討”選修單元,和中國文學科“戲劇文學評賞”選修單元,學生亦可研習有關粵劇粵曲的課題及內容。⑥

        繼而加入的是民政事務部門,并為粵劇教育組織和建立長期、穩定和社會化的資金支持。2004年,民政事務局成立粵劇發展咨詢委員會,次年成立粵劇發展基金,以籌募捐款、支持資助有關粵劇發展的研究、推廣及延續粵劇發展的計劃和活動。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措施,充分組織和調動社會力量,令粵劇教育和粵劇發展有了堅實的財政后盾和長期的支持。基金會主席周振基表示,僅到2006年10月,基金會就撥款超過408萬元支持44項粵劇計劃,其中包括香港大學的“粵劇小豆苗———粵劇融合中國語文科新高中課程及評估計劃”。亦撥款超過104萬元支持24項新秀及推廣性演出計劃,撥款近62萬元支持12項兒童或青少年文化交流、藝術教育、培訓及演出計劃。另外,還支持了粵曲創作比賽、藝術講座、粵劇和粵曲書籍出版,以及戲棚演出試驗計劃等。基金會得以全方位支持粵劇的發展,有賴熱心人士及機構的捐助,包括華永會承諾捐助900萬元、華人廟宇委員會承諾捐助700萬元、香港華都獅子會基金有限公司捐助10萬支持粵劇推廣青少年大使交流活動,以及有熱心人士承諾捐贈遺產。⑦

        政府的啟動和全方位的支持對香港粵劇教育發展至關重要。前教統局課程發展處總課程發展主任(藝術教育)湛黎淑貞博士撰文稱,自1997年進行課程研究以來,香港終能把粵劇帶入中、小學的學校課程內,有系統地進行普及粵劇教育。⑧2011年9月,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指出,在過去5個財政年度,政府積極推動人才培訓和粵劇推廣工作,2010年粵劇發展基金再獲撥款達6900萬港元。這些措施取得良好效果,如今每年粵劇在各劇場的演出仍有約1000場次之多。粵劇音樂已列入新高中音樂課程,正規粵劇課程已在中學試點展開。香港演藝學院正在考慮設立粵劇學位的可能,若得以落實,將有助提升粵劇師資的專業水平。另據報道,學位課程預計于2013年開辦,會招收大約12至15位學生。⑨

        高校粵劇教育的推展

        專業院校和普通高校師資、教學、組織、研究力量充分,能夠也承擔起香港粵劇教育社會化的重要任務。以學院或學校方式開展粵劇教育,始于八和會館屬下粵劇訓練學校。1979年,第八和會館理事會決定開辦粵劇訓練學校,并得到訪港的廣東粵劇同業籌款支持,是年成立籌委會,1980年初正式招生,培養了五屆學生。1996年,八和粵劇學院得到市政局及藝術發展局的資助,與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學院合辦“粵劇培訓證書課程”,1998年改為與香港演藝學院合辦夜間粵劇培訓證書課程。1999年,香港演藝學院在“粵劇培訓證書課程”的基礎上,舉辦兩年全日制粵劇文憑課程,訓練專業粵劇演員,并在2000年協辦粵劇進階課程。2004年,八和粵劇學院獨立舉辦“粵劇培訓證書課程”,開設獨立的鑼鼓課程,2005年亦開辦粵曲伴奏課程及社區粵劇學院季度短期課程,學生迅速增加,課程包括“粵劇精研課程”、“技能提升計劃”⑩等。

        在專業院校培訓之外,一些大學也結合自身需要和所長,開展粵劇教育研究和實踐。2006年,香港大學教育學院中文教育研究中心得到任白慈善基金、港大人文基金和粵劇發展基金支持,與中學協作,開展為期3年的“粵劇小豆苗———粵劇融合中國語文科新高中課程及評估計劃”,旨在把粵劇融合新高中中國語文科課程,引導學生認識、欣賞、尊重粵劇文化,使本土粵劇的優良傳統能夠承傳與延續。以前,因粵曲的關系,粵劇歸入音樂科,并編入現時經審核使用的中小學音樂教科書本內。該計劃把粵劇擴展至其它學科(中文科著重劇本研習、文學科著重原著比讀、通識科著重戲棚文化探究、其它學習經歷的藝術發展著重粵劇觀賞),擴闊粵劇教育的學習空間。另外,以前,粵劇教育以課余活動的表演教習為主,該計劃把粵劇融入正規課程,植根學校教育。

        計劃培訓課程包括“劇本教學”和“表演教學”兩大部分,并資助學生到劇場觀賞粵劇演出,邀請粵劇名伶到校主持導賞講座,安排學生到戲棚作粵劇文化的實地考察等。2008年編制了1000本《帝女花教室》供全港中學參考。這是粵劇融合中文教育的第一本專著,從作品導讀、課程設計、教材教法及學習成果四個環節著手,把作為文化與作品的《帝女花》融入中國語文科課程的選修單元內,讓學生通過劇本賞析與編演,學習語文知識,認識人情物理。內容包括粵劇名伶梁漢威《粵劇源革與表演程序》,學者尚學鋒等《粵劇〈帝女花〉歷史、文化及人物考證》,粵劇編劇葉紹德《唐滌生〈帝女花〉劇本評析》等。而隨著中國語文課程的改革及發展方向,編者更提出多種可引進語文課堂的可能模式。香港大學教育學院中文教育研究中心同時授權香港教育城網站,于學科新天地平臺推廣此套教材,供教師學生自由下載、免費使用。2009年又出版《紫釵記教室———搭建粵劇教育的互助學習平臺》一書,以《紫釵記》的教學為中心,分課程發展、教師的專業發展、教材、教法和評估、文本研究等方面,為粵劇教育提供參考資料。該計劃在施行中采用全面而有系統的模式。在課程發展方面,采用啟動表演、導賞講座、參觀后臺、劇場觀戲、表演教習、戲棚考察、聯校匯報,包含粵劇多元的教習內容;在教師界發展方面,開展教師培訓和工作坊、資助觀戲、聯校共同備課、學者回饋教案、學者到校支援和探訪課堂;在教法和評估方面,除該計劃的學者研發教法、編制參考資料外,協作學校的教師已自行開發校本教材、實踐教法、制定評估。該計劃在學術研究方面也取得成果,包括粵劇劇本考證及研究、劇本創作學習及研究、名伶老倌研究等。至2009年已有11所協作中學,約11000人參加,反饋良好,并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2009香港藝術發展獎的“藝術教育獎”銅獎。

        在完成“粵劇小豆苗計劃”后,研究團隊擴展并推行“香港大學粵劇教育研究及推廣計劃”,致力推動粵劇融入學校正規課程。2011年9月,計劃總監吳鳳平博士獲頒香港大學“學院知識交流獎”。該獎項由港大各學院選出對知識交流作出重要貢獻的教員,表揚他們對社會帶來的經濟、社會或文化影響。

        在粵劇發展基金資助下,香港教育學院2007年開始進行“粵劇教學試驗計劃”,組織專業導師與4間中小學老師合作,探索粵劇教學。經過11個月的實踐,在此基礎上改善和修訂,并獲優質教育基金資助,于2009-2012學年開展“中小學粵劇教學協作計劃”。計劃包括:邀請委派資深粵劇工作者,前往60間中小學,與音樂課教師合作,設計合適的課堂活動及制作教材,加強現行中小學音樂科課程中的粵劇教學,提升音樂教師對粵劇的認識和教學效能,從而培養學生對本土藝術的欣賞和重視,增強學生對國民身份的認同,亦藉粵劇教學拓展新一代的粵劇觀眾,讓粵劇藝術在本港得以推廣和承傳。該計劃期望更具規模和有系統地在中小學進行教師與粵劇導師的協作教學計劃,從而廣泛地在小學及初中層面推廣粵劇藝術,為學生日后了解和認識此項傳統藝術打下扎實的基礎。同時希望透過推行此計劃,提升在職音樂教師的粵劇知識,讓他們能夠獨立及有信心地施教粵劇課程。通過八和會館支持下的12名專業粵劇導師為音樂教師提供18小時的專業培訓及在正規音樂課協作教學,讓未受粵劇教學的音樂教師可以由課程策劃至進行教學都得到粵劇工作者的專業支援,從而獲得粵劇教學經驗和教學信心。教學以全方位學習形式配合,例如校內的粵劇周、粵曲編唱、參觀香港文化博物館、觀賞粵劇劇團演出及訪問劇團,并對音樂教師進行粵劇教學培訓,同時,對粵劇工作者進行基本教學培訓,讓粵劇工作者了解學校教學狀況,從而協助音樂教師策劃課程和編排教材,適時在課堂內示范和講解,配合教學。計劃進行中,進行教學成效研究,探究學與教和學習評估的方法,并制作成功的教學示例光碟,舉辦校內活動、校際交流會,向全港學校推介。計劃亦會將教案、短片及教材制成三張教學光碟,供全港音樂教師參考使用。與此同時,相應的藝術、教學和學術研討也在進行。2011年5月,由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主辦、香港八和會館協辦“粵劇創造力國際研討會”,邀請本港及海內外學者、專業演員、教師參加,專題研討內容包括“中國藝術之創意”、“粵劇表演的創意”、“粵劇劇本的創意”、“粵劇音樂的創意”及“粵劇創意之傳承”,并上演粵劇劇目《趙氏孤兒》。

        “中小學粵劇教學協作計劃”自開展以來,已有44間中小學,82位音樂教師、近6300名學生參與,并于2011年10月獲國際音樂議會(InternationalMusicCouncil)頒授MusicalRightsAward獎項,肯定其對推動音樂教育的貢獻。評審團贊此獲獎計劃既全面且獨特,讓年輕人有機會學習粵劇這種要求嚴謹和講求表現力的音樂語言,同時確保這極需關注的音樂傳統得以承傳。香港教育學院張炳良校長認為,這不但是肯定教院對本地藝術文化的貢獻,更重要是肯定粵劇本身的傳承價值。香港教育學院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副教授兼計劃負責人梁寶華博士表示,此計劃在師生、藝術家、家長間推行,以培養年青一代對傳統藝術的欣賞和重視,“希望每位學生都能參與,而不是局限于有興趣的學生。更不希望將來香港只有粵劇演員,卻沒有觀眾。”來年目標是將計劃推廣至全港60家學校,讓粵劇可以在學界發揚光大。

        2008年,香港公開大學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開始實施“安利粵劇戲曲藝術推廣計劃”,開展多項粵劇戲曲文化藝術培訓課程,經培訓合格,學員可以獲得相應證書———“粵劇曲藝基礎證書”、“粵劇曲藝中級證書”、“粵劇曲藝高級證書”、“粵劇曲藝高級進修證書”。該校還組織“粵劇戲曲藝術講座系列”和“粵劇曲藝高級研習班”,邀請著名樂師、粵劇導師、名伶老倌執教。該計劃得到社會認同和支持。

        目前,香港演藝學院舞臺及制作藝術學院也開辦粵劇證書課程,包括全日制及兼讀制的演藝證書(粵劇)及演藝深造證書(粵劇)課程,與演藝文憑(粵劇)及演藝深造文憑(粵劇)課程并進。2010年,香港演藝學院亦得匯豐銀行慈善基金贊助“匯豐銀行慈善基金粵劇獎學金”計劃。高校作為現代社會文明的引領者、文化傳承的守望者,有必要承擔起為傳統文化存亡續絕的社會責任。從現實效果來看,專業院校和普通高校的加入,成為粵劇教育發展的堅定堡壘,有力地推動了香港粵劇教育的組織和發展,使得粵劇教育更有規模、更有體系,并促成更多的以此為事業、具有獻身精神的年輕人傾力投入,亦使粵劇的延綿更有希望。

        香港粵劇的經驗和啟示

        香港粵劇教育是在“隨著社會的演變,香港粵劇的發展遇到一定困難”的情形下艱難展開的。目前,香港粵劇正在謀求與新高中學制的實施相配合。粵劇音樂已列入新高中課程音樂科的必修和選修單元內;教育局亦正研究選取某些粵劇、粵曲片段,為中國文學科制作教材,供學校使用。粵劇發展基金亦支持香港八和會館與一所中學合辦、香港教育學院協辦粵劇教學協作計劃,在中學推行正規粵劇課程。香港演藝學院已為新高中應用學習課程提供戲劇及舞蹈的課程,并正考慮開辦粵劇學位課程,以提升粵劇師資的專業水平。成績的取得,在于全方位的努力。其中不少經驗值得我們學習。

        1.多方面力量團結協作,共同推進傳統藝術教育。香港粵劇教育和傳承有賴于政府部門、學校、業界和民間團體的大力推動。九十年代以來,各方面密切合作,前期以政府為主導,目前基本以高校為龍頭帶動,以中小學為教學傳承基地,在業界和各種基金的大力支持下,擔當起推動粵劇教育和傳承的重任,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相關活動,互相配合,系統開展粵劇教育。在這個過程中,各方面各司其職,各盡其能,很好地發揮了其作用。香港特區政府為了民族文化的發展,著力推動粵劇教育,采取各種措施,給予各種支持,包括粵港澳三地聯合申報粵劇為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并獲成功等。雖然這些支持不一定能滿足所有的需要,但這種態度和示范的力量是可嘉和有效的。各級高校在參與粵劇教育活動中,能夠很好地結合自身特點,開展教學研究。如香港大學側重粵劇與中文、通識教育,香港教育學院側重音樂,開發各種粵劇課程,向中小學推廣,不斷改進完善。種種有重點地開展的粵劇教育,既充分發揮了戲曲作為綜合藝術的特點,又調動了本單位的專業優勢,達到了工作效果,又促進了教學科研。為了推動本土藝術的發展,香港八和會館、各種基金會、團體對各種粵劇工作計劃也給予大力支持。比如“香港學校粵曲推廣計劃”得到林家聲慈善基金、華都獅子會、香港學校音樂及朗誦協會的支持,每年舉辦粵曲演唱比賽。這些民間團體和熱心社會人士是重要的動力。來自業界的支持更是成功的保證。學校與業界代表八和會館互動頻繁,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包括學校、政府、民間團體等所有項目均由資深粵劇工作者參與,相關研討也由多方組織進行,也是一個很好的經驗。

        2.加強中小學粵劇教育,注重師資培養。從前文分析我們看到,香港高校是繼政府之后,進行粵劇教育研發、體制確立、推動粵劇教育實施的主力。這是大學教育職能的體現,也與大學作為社會知識中心、人才中心、推動社會文明和文化進步的中堅的身份符合。但是,香港粵劇教育的目標重點不在大學,而在中小學。這是非常有道理的。因為觀眾和興趣的培養,一定要從小開始。根據筆者此前所作調查研究,年齡越小的學生對戲曲越敏感、越容易受到戲曲的影響。但是,據新加坡戲曲學院創院院長蔡曙鵬介紹,相較新加坡、日本和中國臺灣的學生,中國內地的中小學生幾乎沒有任何觀劇經驗。的確,從我們目前的中小學教育來看,雖然有一些課程可能涉及戲曲內容,但因為經費、師資、組織、教學安排等方面的問題,基本上很少學校能夠組織學生外出觀看演出或參與戲曲活動,亦基本上沒有課堂的系統教學。到了大學階段,在課堂上接觸到戲曲的亦不多,更遑論參與傳承。這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教育的缺失,同時也造成了社會許多民眾對傳統的隔膜與疏離,以及藝術氛圍淡漠和傳承發展的危機。倪惠英等有識之士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并大聲疾呼、大力推動學生進劇場,也取得了不少成績,但更多的工作還需要更多人、多方面的努力。從香港的情況看,在大學主導的粵劇課程計劃中,協作學校都非常多。比如香港教育學院2011-2011年度“中小學粵劇教學協作計劃”,協作學校有三水同鄉會禤景榮學校、大埔循道衛理小學、大埔舊墟公立學校、五邑鄒振猷學校、元朗官立小學、天主教領島學校、天主教總堂區學校、東華三院鄧肇堅小學、保良局蔡繼有學校、南丫北段公立小學、海怡寶血小學、圣若翰天主教小學、樂善堂小學13所小學;中學有:九龍民生書院、中華基督教會蒙民偉書院、可風中學、東華三院呂潤財紀念中學、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陳震夏中學、棉紡會中學、嘉諾撒培德書院、樂善堂王仲銘中學、灣仔區學校網絡———高中音樂課程協作計劃(包括何東中學、玫瑰崗學校、香港華仁書院、香港真光中學)。三年內還將推廣到60所學校。這樣展開的粵劇教育,一方面能夠實現粵劇教育的普及、觀眾的培養,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教學經驗的總結和積累,形成長期有效的教學機制。開展中小學的粵劇教育,關鍵是師資培養。單靠粵劇從業人士是不夠的。香港的做法是,牢牢抓住普通教師培訓。比如香港教育署在推廣中、小學粵劇粵曲教學時,即開始為教師舉辦研討會、研習班和音樂會。課程發展處1998年成立“粵劇課程發展實驗小組”,繼續研究探討粵劇課程內容和教師培訓的方法和形式。1999-2000年,教育署得到香港教師中心協助,舉辦10次“聽聽唱唱學粵曲”教師培訓工作坊,并安排結業演出,以增加教師實習機會,教師反應熱烈,每次平均有七、八十人出席。據湛黎淑貞博士介紹,2008/09學年,新增“粵劇在學校的學與教”工作坊,2009/10學年加入“習唱小曲及念白”、“粵劇名作欣賞:《帝女花》及《胡不歸》”。為配合新高中課程,過去三年內兩次開辦“新高中粵劇音樂入門”課程。同時教育局還專門編寫了教學資料《粵劇梆黃分析》和《粵劇南音分析》,并上載教育局網頁。類似的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坊、集體備課等方式,有效地提高了中小學相關教師的執教水平,為粵劇教育準備了相應的人才。同時亦以專業人士扶持了普通教師的粵劇教學。目前,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的音樂系、香港教育學院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香港演藝學院中國戲曲課程,均有為未來教師提供有關粵劇或戲曲的課程。香港教育學院“中小學粵劇教學協作計劃”由粵劇工作者與音樂科教師在音樂課內進行協作教學,讓未受粵劇教學的音樂教師,由課程策劃至進行教學,都得到粵劇工作者的專業支援,從而獲得粵劇教學經驗和教學信心,也有利于實現粵劇教育的常規化、經常化、自給化。

        3.研發教材,多元教學,建立系統化的教學機制。香港粵劇教育從設計到實施都非常有系統和規范,同時也在不斷總結經驗、加以改進。2004年,教育統籌局研究小組經過仔細設計和編排,發展了一系列粵劇教學單元和豐富的視聽材料,制成教材套,以幫助教師在課堂教授粵劇和學生學習。教材套包括五個教學單元,分別是“粵劇基本知識”、“白欖”、“詩白”、“小曲”和“身段和鑼鼓”,此外還有粵劇常用詞匯、曲譜和曲詞、粵劇常用鑼鼓點口訣、折子戲和工作紙。此教材《粵劇合士上》得粵劇大老倌阮兆暉親身演示教習,公開置于教育統籌局的網址,以供教師、學生和公共人士瀏覽和使用。各校,如香港大學、香港教育學院設計的課程也多有系統,互相配合,實現了教學的常規態與延續性。各高校粵劇研究和推廣計劃中往往包括網絡平臺的建立。香港大學教育學院中文教育研究中心“粵劇小豆苗計劃”除了將《帝女花教室》、《紫釵記教室》置于網上,還開發網上學習平臺,以配合課程發展。包括不同模式的學習平臺,如粵劇名伶多面睇、粵劇導賞、戲棚文化(網絡探究)、專題研習。除促進學習外,網上平臺旨在通過現代資訊科技,把粵劇這種傳統文化藝術,向青少年推廣,以利培育新一代的粵劇觀眾。計劃統籌蔡啟光認為:“用網志來推廣粵劇,可洗脫粵劇‘老套’的印象,并把粵劇融入日常生活,且藉著互動交流,產生同輩效應。通過全面而有系統的課程,配以網上學習平臺,培育新一代的粵劇觀眾,而且是有賞析能力的粵劇觀眾。”為此還注冊了“港大粵劇教育”賬號,與內地粵劇界、教育界聯系,加強交流。香港教育學院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中小學粵劇教學協作計劃”亦建立網站,鏈接和集中多個粵劇教學資源以分享。計劃亦會將教案、短片及教材制成三張教學光碟,供全港音樂教師參考使用。此外,各校在開展粵劇教育的過程中,善于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尤其重視實踐教學,開展多樣的教學活動,提高學生興趣。比如送戲到校園、資助學生、教師外出觀劇等。這些活動伴隨著對粵劇知識的介紹和互動環節,使得學生能夠加深了解,能夠有現場的經歷和體驗。香港大學教育學院“粵劇小豆苗計劃”亦安排師生參觀后臺、對比民間戲棚和劇院演劇,了解幕后運作,并與工作人員交談,從而更全面地認識粵劇。亦有表演教習,委托粵劇專業演員擔任導師,開展教學,讓學生試唱試做,切身感受和體驗,進而認同和尊重粵劇。這些配套活動促進課程教學,提高學習成效。

        4.逐步推行水平等級評核考試,開展和推動社會化的粵劇藝術教育。參照其他藝術類型,開展戲曲考級,是現階段以社會力量,推動戲曲教育的一個比較好的方式。民政事務局粵劇發展咨詢委員會及表演藝術委員會成員、香港電臺第五臺節目總監葉世雄2006年在粵劇發展咨詢委員會倡議成立“粵曲水平等級評核考試”和“粵劇水平等級評核考試”,以建立粵劇粵曲的社會認受性。青少年參加一個受認可的公開評核試考獲的成績,有助他們升學,家長也更樂意讓自己的子女學習粵劇粵曲了。這個建議獲得周振基主席和部份委員的贊同,并在此后成立承傳小組下的“粵劇粵曲分級評核試研發工作小組”,以曾任校際音樂節總干事的衛承發為召集人,于2006年3月開始第一次會議,形成初步意見,包括同意聯絡相關機構和業內人士,蒐集對成立聯合委員會的意見。工作小組倡議設立粵劇粵曲水平等級評核考試,并建議邀請香港八和會館作主辦機構,香港考試及評核局作承辦機構,在香港地區舉辦等級考試。評核對象為一般學習者,不是專業評核,不影響專業訓練。此評核考試會有鼓勵市民學習粵曲、粵劇的效果,對業界也可提供工作機會。此后幾年內,相關工作陸續開展。據粵劇發展咨詢委員會學校前戲劇推廣工作小組召集人、前教統局課程發展處藝術教育總課程發展主任湛黎淑貞博士函告,八和會館與香港教育學院已經開始聯合籌辦粵曲公開評核試。這是粵劇、曲發展與傳承的一個新階段,亦是值得海內外戲曲工作者慶幸和快慰的好消息。在香港同仁已經將設想變成現實的鼓舞下,是否可以借鑒相關經驗和既有成果,在內地開展粵劇、京劇等戲曲試點,同時相關部門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扶持傳統藝術,更期待我們的努力。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在线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欧洲综合997久久 | 亚洲综合在线精品 | 亚洲男人aⅴ第一成肉网 | 亚洲制服丝精品在线精品 | 亚洲2020天天堂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