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技術下的新聞節目播音主持創新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提要]在媒介技術的推動下,新聞傳播活動被賦予新動能,新聞節目播音主持的內容生產創作、主持傳播方式等方面都發生了變化。本文結合評論播音、消息播報、現場報道等不同的新聞播音樣態,闡釋新技術環境下新聞節目播音主持的創新路徑。
[關鍵詞]傳媒技術;新聞節目;播音主持
近年來,技術發展給新聞生產帶來了巨大影響,中國傳媒正在融合創新的道路上不斷探索。當前,媒體融合在5G技術快速布局的驅動下,實現人人融合(即人才的跨屏跨平臺流動)、思想融合(即互聯網思維的全面融入)、媒介融合(即突破行業壁壘,衍生基于互聯網經濟平臺的多邊經濟平臺)的媒體新秩序的衍化。而智能技術的滲透,也成為傳媒發展的新動能。例如,2019年11月20日,我國首個國家級5G新媒體平臺——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綜合性視聽新媒體旗艦平臺“央視頻”正式上線。這些廣電行業內部的自覺行動都為新技術環境下新聞節目播音主持的改革創新提供了強大的驅動力。
一、新技術賦能新聞節目播音主持
信息傳播技術的創新重新構造了人與社會的連接方式,也推動了傳統媒體技術模式的變革。“在技術強權的驅動下,未來的智能媒體時代將依托AI+5G+VR的新技術體系”[1]。5G拓展傳播容量、提升傳播速率、統一傳播平臺,“5G+新聞傳播”的具體應用探索表現在媒體專用切片與高清質量保障、背包提供便捷直播工具、5GLAN支持智能的云端視頻處理、5G網聯無人機實時直播等方面。AI改變內容端,滿足用戶多樣化產品需求,而VR改變著消費習慣,提升用戶體驗,同時也促進AI的全息化和全程化生產。這些都為新聞節目播音主持賦予新的能量提供了前提保證。新聞節目是“報道真實的、新近發生的具有新聞價值的事件(或人物)的節目的總稱”[2]。作為廣播電視節目中的主干內容,新聞節目播音主持的最主要職能是傳播新聞信息、發表評論、輿論監督等,其形態的展現有消息播報、新聞配音、新聞采訪、現場報道、新聞評論、新聞直播等,因此新聞節目及其播音主持必須緊跟時代步伐,積極探索新技術、開發新應用。
二、新聞內容生產方式變化下的播音主持
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和獲取的渠道變得多元,受眾的媒介使用能動性進一步增強,新聞信息的傳播主體不再只是傳統新聞媒體,受眾不再滿足于被動接收信息,其參與內容生產的熱情迸發,希望通過參與內容生產獲得話語權。融媒體時代新聞內容生產方式主要包括UGC(UserGeneratedContent,即用戶生成內容、用戶原創內容)、MGC(MachineGeneratedContent,即機器生產內容)、PGC(ProfessionalGeneratedContent,即專業記者生產內容)等,與之相對應的新聞節目播音主持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如下三點。
(一)UGC進一步增長,播音主持原創表達意識增強UGC的生產內容可以是用戶在網絡發表的任何音視頻、文字、圖片等。正因為UGC的內容來源和質量良莠不齊,媒體人尤其是新聞節目主持人更應具備敏銳的觀察力,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維護媒體公信力、傳播正能量,同時以UGC思維生產出多元豐富、生動有趣的新聞信息以滿足受眾需求,這也是新聞工作者的職責所在。原創表達意識在新聞節目播音主持中的體現以評論播音為主。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中,新聞評論節目播音主持起到了針砭時弊、弘揚正氣、加強監督、引導輿論、達成共識的積極作用。例如,新聞評論節目主持人白巖松主持的《新聞1+1》《新聞周刊》等節目因其原創性表達和深刻性見解一直備受社會關注與觀眾喜愛。被稱為“被新聞耽誤的段子手”的朱廣權,對節目內容的引入或評論用排比押韻的修辭方式和詼諧幽默的風格表達,鮮明的個人特色和獨特的播音風格在社交平臺頻頻引起熱議和好評。白巖松和朱廣權因兩種不同的言語風格,在內容原創上保持鮮明特色,吸引受眾思考和關注。
(二)MGC被廣泛應用,播音主持人格化傳播價值凸顯MGC需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由機器智能生產,經過遠端的業務中心處理后,才有明確的含義。在新聞傳播活動中,MGC已成功應用。新華社搭建的中國第一個人工智能媒體平臺“媒體大腦”于2017年12月生產了首條MGC視頻新聞。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媒體大腦”從5億網頁中梳理出兩會輿情熱詞,僅耗時15秒,生產并史上首條關于兩會的MGC視頻新聞《2018MGC輿情熱點》。可見,MGC能將人與物鏈接,準確、迅速、智能獲取新聞線索和來源,提升媒體生產力。在新聞節目播音主持的各種形態中,傳統的電視新聞播音形式之一“消息播報”受MGC影響較大,引發討論最多的是簡單的消息播報是否會被機器或是人工智能取代。長期以來,“播報”是國內外主流媒體、主要新聞消息類節目普遍采用的方式,傳播者和受眾就“播報”語體已達成默契,認可其權威性和公信力。人工智能主播在滿足某一個平臺全天候、不間斷地播放新聞,創新閱讀新聞方式的同時,也為盲人、老人等特殊人群獲取新聞資訊提供了新的途徑。隨著技術進步,全天無休、隨時輸出內容、狀態穩定、永不疲勞的人工智能主播正在迫使傳統的“消息播報”播音員、主持人邊緣化,甚至有聲音對播音主持行業“唱衰”,引發業界和學界討論。但不論是使用人工智能主播的媒體還是受眾,都表示當前技術水平下的人工智能主播或語音合成“機械化”明顯,不如真實的主持人有代入感、親和力。尤其在重大時政新聞播報中,人工智能主播的莊重感、分寸感等播音語言特點無法體現。以真實的主持人來表達內容和觀點,使得傳播更具“人格化”,這種“類人際”的傳播效果,也正是節目主持活動不同于其他傳播活動的意義所在。同時,對于人工智能主持人,我們也應當以開放的胸懷辯證看待,建立起更好的“人機”合作關系,這可以在一定程度降低主持人的工作強度、解放生產力,讓其有精力投入更具價值的工作中。
(三)PGC會有更大需求,播音主持的專業性、權威性將成為優勢資源新聞節目需要播音員、主持人出現在新聞現場的現場報道,是新聞紀實魅力的集中體現,也是PGC思維實踐運用的代表。以電視新聞現場報道為例,豐富、集約的信息結構和人性化、個性化的報道方式更容易受到觀眾歡迎,也使得電視新聞現場報道成為電視新聞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而進行電視新聞現場報道也是新聞主播和新聞節目主持人非常重要的業務能力。在現場報道中,現場報道者的角色既是記者也是播音員、主持人,其專業性體現在專業化的信息挖掘和處理能力、高標準的職業道德、對新聞報道的公共取向等方面。在2019年10月1日的國慶閱兵直播中,除了現場解說,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陣容強大的現場報道記者團隊引人注目,出鏡記者中有始終堅守新聞一線的記者,也有長坐主播臺的知名主播,這讓我們看到了什么是“有稿播音錦上添花,無稿播音出口成章”。用心觀察、認真體驗、深度分析所帶來的是專業的現場報道作品。可見,強大的語言功底、豐富的鏡頭經驗是現場報道的制勝法寶,權威可靠是從事現場報道工作的播音員、主持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在這個眾聲喧嘩的時代,專業化生產帶來的是準確、真實、客觀的信息,給予的聽覺抑或視覺享受又不失美感,PGC的強大需求得以印證。
三、播音主持傳播方式的變化
隨著媒介技術的更新換代,傳統的單一傳播模式向多向、實時、交互的傳播模式演變。隨著超高清視頻和物聯網的深入發展,視聽信息成為最高效、最主要的信息傳播方式之一。在跨時空、多渠道傳播情況下,4K、8K、AR、VR等先進技術將傳播細節放大、信息交互加強,信息體量和傳播速率進一步提升。這也給新聞節目播音主持帶來更加廣闊的前景。
(一)“短視頻+”推動播音主持融入移動客戶端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新聞從圖文轉向視頻化思維,長新聞節目向短視頻新聞演變,“短視頻+新聞”擴展了傳統媒體的傳播渠道。“短視頻新聞具有便捷、直觀等優勢,播放時長一般都控制在五分鐘之內,最短可壓縮至十幾秒鐘,非常適合當前移動互聯網時代碎片化的閱讀場景”[4]。短視頻因時長剪短、內容精煉,在網絡信號覆蓋的場所就可以使用手機等移動客戶端瀏覽新聞、獲取信息。在新聞節目播音主持中,電視播音“以視聽結合為特征,利用播音員的有聲語言和非有聲語言(包括眼神、面部表情、體態、服飾等)全息性地傳遞信息”[5]。在短視頻浪潮的影響下,最具代表性的電視新聞播音節目央視《新聞聯播》與新聞新媒體中心精心準備,于2019年7月29日正式推出短視頻欄目——《主播說聯播》,并設置抖音、快手官方賬戶,由當天出鏡的主播結合當天重大事件和熱點新聞,用通俗的語言、輕松的表達方式傳遞主流聲音,展現新聞主播自然、生動的另一面。《主播說聯播》重點在說聯播,欄目定位是輿論宣傳、國家重大事項,相比《新聞聯播》是宣傳主力,《主播說聯播》則是補充,強化輿論引導力、吸引新媒體受眾。《新聞聯播》主播們面對節目的新拓展得心應手,言辭犀利、立場堅定,短評接地氣、風趣幽默,為老節目注入新能量,以短小精悍的評論內容獲得受眾好評與肯定。
(二)VR、AR等超視頻產品將增強播音主持的“在場感”VR,即虛擬現實(VirtualReality),AR,即增強現實(AugmentedReality),新聞媒體通過VR、AR技術能夠為受眾構建身臨其境、虛實融合的沉浸式新聞內容,受眾將與新聞記者、當事人一起“共享”整個新聞事件,成為“新聞現場”一分子。VR、AR技術大大提高了用戶交互性和沉浸感的體驗。在新聞節目播音主持中,隨著時代變化,新聞理念的差異促成了播音的多樣化發展,當前,消息類節目的播報已經呈現出多樣化格局。除了傳統的“規范播報”,國內最早以陳魯豫主持的《鳳凰早班車》為代表的“說新聞”的方式,如今已屢見不鮮,說新聞一般較親和、輕松、貼切,多用于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新聞、民生新聞、地域新聞,相比規范播報,說新聞的播音語言樣態或是演播室設置顯得更生動活潑。說新聞的語言特征修辭和表達更加口語化,鏡頭狀態上,鮮明的“擬態交流”狀態使得傳播者的主動給予感增強,與受眾的交流感增強,而隨著5G技術保障下的VR、AR超視頻的加入,這種“在場感”會更加強烈。2018年9月,美國遭受颶風“弗羅倫斯”肆虐,天氣預報節目《TheWeatherChannel》的報道借助實景動畫模擬,電視屏幕的演播室呈現的是滿是洪水的畫面,隨著主持人的播報,變幻出雷暴天氣、冷暖交替的場景畫面。這種由VR、AR技術支持,以混合現實的形式呈現的電視畫面,讓觀眾更直觀地了解節目信息,更具沉浸式體驗感。江蘇衛視于2012年開播的《新聞眼》也將虛擬技術運用到實景演播室的演播過程中,虛實景結合的播報方式,讓觀眾形象、直觀地了解新聞事件發生的全過程。
(三)“萬物皆媒”拓展播音主持傳播的新空間如果說互聯網使得人與人鏈接,物聯網使得物與物鏈接,那么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則進入“萬物互聯”,天下萬物具備連接屬性,信息和數據可以自由流動,人、物、流程、場景的結合使得連接有效、有所值。而在5G技術的支撐下,網絡接近零延時,萬物互聯后疊加生成的強大計算能力,帶來萬物皆媒的變革,即萬物皆終端,“使得我們可以隨時隨地利用各種設備作為互聯網的接口,融入到虛擬世界之中”[6]。5G技術極大拓展了新媒體的觸角,也悄然改變著新聞信息的傳播方式。新聞節目播音主持從制作室走向廣闊的空間,隨時隨地可進行內容的生產、消費,個人短視頻、微新聞等實現了實時化、高清化,成本更加低廉、普及范圍更廣、傳播更快。從新聞的制作程序來看,采訪是關鍵的一步,是其他新聞活動的基礎,是新聞節目播音主持的信息來源。在電視新聞采訪中,外在的表現形態有現場聲畫、電話采訪、飛機航拍、衛星傳輸等,有了多樣的信息來源渠道和技術承載方式,電視新聞采訪的內容才得以立體、全方位地傳播。例如,近年的全國兩會報道現場,記者的“直播神器”頻頻出現,可穿戴設備助力記者獨立出鏡報道,只需一個人就可以實現視頻、全景、VR等內容的同步直播與錄制等等。隨著5G技術的成熟,新聞采訪的媒介設備將向著更小型、集約型創新演進,真正實現“萬物皆媒、人機結合、自我進化”,不久的將來,新聞采訪或將是“5G+無人機”的時代,新聞節目播音主持的信息采集和傳播渠道愈發豐富多元,同時節省人力、物力成本。
四、余論
新的傳媒技術對新聞節目播音主持,乃至新聞傳播活動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但是,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無論傳播介質如何變化,人們永遠需要深刻多元的思想、優質稀缺的信息和溫暖心靈的情懷。融媒體時代的傳播格局已經開始發生變化,播音員、主持人隊伍應根據技術變化,在媒介格局變動之際抓住人類本質上的交流與互動需求,加強內涵建設,把握傳播內容和傳播形式的變革,適應時代的要求,與新媒體融合發展。這樣的播音主持語言傳播才會不斷創新,永葆青春。
作者:林陽 徐樹華 單位:林陽系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