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社會需求下信用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內容摘要】近年來,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不斷加強,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宏觀和微觀信用管理專業人才對社會信用體系的高質量發展,金融行業、工商企業以及個人信用領域的健康穩定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分析了高校信用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及面臨的問題,闡述了信用管理學生培養的相關建議,包括從培養目標上與傳統學科金融學等相區別;設置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根據已有教材和社會需求合理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更新等。
【關鍵詞】高等教育;信用管理專業;人才培養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逐漸從貨幣經濟轉向了信用經濟,信用經濟已成為經濟運行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隨著信用經濟的不斷發展,信用管理失敗的案例卻時有發生,如:層出不窮的惡性大學生校園貸款、以及“P2P網貸平臺”爆雷事件等。這些信用問題的發生不僅給投資者、借款人、以及金融機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還危害了經濟金融的穩定發展。因此,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信用管理專業人才對金融體系的發展、社會的穩定、以及經濟發展的影響至關重要。然而,盡管現階段市場對信用管理的專業人才需求度較高,我國的信用管理專業設立卻起步較晚。目前,全國設有“信用管理”專業的高校很少(僅25所),且多為近些年建立。然而,信用管理專業在發展過程中卻面臨著諸多問題,如:由于信用管理專業屬于新興專業,盡管市場需求量較大,但目前在學生中認可度很低。因此,在市場對信用管理專業人才需求如此巨大的背景下,如何定位對信用管理專業的發展,增加專業的特色,提升專業吸引力,值得探究。
二、信用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及面臨的問題
(一)信用管理專業與金融等熱門專業相比缺乏比較優勢,專業對學生吸引力低。目前,我國各高校信用管理辦學面臨的首要問題在于:信用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與金融學、金融工程學培養目標的區分度還有待提高。以南京財經大學信用管理專業為例,2016年該校信用管理專業培養目標是“培養符合現代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需要的,具有國際視野、社會責任、創新精神和創業潛質,系統掌握信用管理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能勝任信用中介、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企事業單位、政府部門相關工作,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應用型復合人才。”然而,這一培養目標與金融學專業的區分度不大。另外,以南京財經大學為代表的諸多高校的信用管理專業均面臨著專業對學生吸引力較弱的問題。南京財經大學信用管理專業自2014年開始招生,每年招生規模為50人,在學生學習一年后如果專業排名滿足相關要求可申請轉專業至更心儀的專業。在這一政策的背景下,大量優質學生從信用管理專業轉出至熱門專業如金融、會計等。本文統計了南京財經大學信用管理專業歷年的轉專業數據,相關結果如圖1所示。從圖1可以看出,信用管理專業每年轉專業人數較多,2018年和2019年的轉專業人數均超過了20人,2019年專業轉出人數占比達50%。
(二)師資力量不足,專業性不強。現階段,我國各高校信用管理專業發展的另一突出問題在于師資力量的嚴重短缺。具體來說,全國設有“信用管理”專業的高校較少,與信用管理專業相關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更是鳳毛麟角,這一定程度上為各大高校引進信用管理專業師資帶來了極大的困難。以南京財經大學為例,信用管理系現階段共有專職教師10人,雖然全部具有博士學位,然而真正在本科、研究生或者博士期間從事信用管理、信用評級方面研究的極少,大多數均是從金融學、金融工程等相關的研究方向中轉入。從不同研究方向轉入的信用管理專業師資對該專業本身的了解程度相對較少,適應專業的教學工作還需要加強自身學習,教學上手速度慢,也難以培養出真正符合社會需求的信用管理專業的本科人才。
(三)教學資源相對匱乏。根據2018年教育部出臺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信用管理專業主干課應包括《信用管理學》《征信理論與實務》《企業信用管理》和《信用風險度量方法》等。然而,這些主干課程中大量課程可選教材有限,僅一兩本與這些課程高度相關,并且這些教材修訂頻率極低,并沒有引入符合當前現狀的案例,甚至在知識點的講解上也較為陳舊,無法與社會需求相匹配。例如,《信用風險度量方法》課程目前市面上的可選教材較少,僅魏麗等主編的《信用風險度量》(2015版)與該課程高度匹配,然而該教材的最新修訂日期為2015年,顯然難以適用于2021年培養與社會需求相符合的信用管理專業人才。另外,該教材涉及到的內容從理論程度上講也不夠深入,覆蓋面較少,難以滿足信用中介機構、金融機構等單位的人才需求。
(四)培養過程理論不夠深入,實踐性不足。從課程設置來看,現階段高校信用管理專業的培養過程存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的諸多問題:一是高校信用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均以基礎的理論知識為主,體現信用管理專業內涵特點的專業課程較少,專業特色不突出,難以培養出真正符合社會需求的信用管理專業人才。二是目前絕大數課程均為基礎理論知識的講解,知識相對枯燥,這些問題的存在最終導致了很多信用管理專業的畢業生在畢業設計的選題上與金融學專業的識別度低,而且很多畢業論文設計選題大而泛化,難以符合信用管理專業的培養要求。三是課程設置中定量分析方法課程和實踐課程占比很少。
三、信用管理學生培養的相關建議
(一)從培養目標上與傳統學科金融學、金融工程等相區別。從本質來說,現代信用管理體系是建立在大數據分析、建模和應用基礎之上的智能決策系統,涉及經濟學,金融學,管理科學,信息科學,計算機科學等交叉學科,這一學科定位與傳統的金融學和金融工程等具有顯著區別。因此,以南京財經大學為代表的一般財經類高校應將其培養目標定位于符合現代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需要,具有國際視野、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系統掌握信用數據分析,信用風險識別、度量和管理等專業知識與能力;能夠滿足信用中介機構、金融機構等單位人才需求,或從事學術研究的復合應用型信用風險管理專業人才。
(二)設置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信用管理專業課程設置應以培養掌握全面系統的信用和風險管理專業知識的人才為目標,聚焦微觀信用管理的專業特色,充分挖掘、建設體現信用管理專業內涵特點的專業課程,認真調整專業課程體系設置,增加信用管理專業必修課程及定量分析方法課程比例,加大與金融學專業的區分度,形成專業自身特色。本文在廣泛調研和研討論證的基礎上,認為在信用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上,應增加體現信用管理專業特色的必修課程及數據挖掘、機器學習及Python、R大數據語言等定量分析方法、工具類課程比例,進一步聚焦于信用風險識別、度量與管理的培養。
(三)根據已有教材和社會需求合理設置教學內容。目前,國內適用于本科教學的優質“信用管理”教材奇缺,嚴重影響課程教學質量。因此,在參考現有教材的基礎上,一定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及時完善教學內容,在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嘗試編寫出版具有一定特色的“信用管理”研究型教材。新興學科的課程建設,教材建設是重要的基礎,應嚴格把好“三關”,突出信用管理人才的專業性和特色:一是根據社會需求和學校對“信用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定位,明確教材受眾;二是重視理論、實踐、應用三者協調,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主題;三是教材內容和形式力求多樣化,如融入一些配合課外教學活動的案例分析、問題引導等內容,使教材適用于開放性教學組織。
(四)教學方式的更新。信用管理專業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如何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專業人才?本文認為在明確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還要進一步強調教學方式的創新。本文以金融機構信用管理理論為例進行探究,由于該部分的現代信用風險衡量模型非常復雜難懂,單純的填鴨式教學會喪失學生學習的興趣。對于理論篇的學習,在課程教學設計時可以采取列舉并評價案例的方式講授。例如,對于現代的信用風險衡量方法中的CreditMetrics模型,如何利用該模型進行信用風險計量,可以通過對某BBB級債券信用風險的衡量來演示,首先,估計其信用轉移矩陣,其次,估計其違約回收率,然后,利用每個級別的貼現率對該債券市值進行估值,最后,根據違約概率和市值可以計算出該債券的標準差,利用VAR法就可以計算出該債券的信用風險。通過這些案例,可以讓學生直觀地了解應該如何利用模型進行信用風險的計量。
四、結語
目前,黨中央、國務院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2021年,我國已步入了全面加強信用法制建設,依法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之年,以浙江省、蘇州市為代表的地方政府相繼發布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十四五”規劃》,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已被提升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高度。在這一形勢下,高校信用管理專業應優化各個環節,這樣才能培養出“寬基礎、重實踐、高素質”的應用型信用管理專業人才,以適應當前信用管理體系構建的需要,助力信用管理行業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軍.高校信用管理專業建設探討[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19(13):236~237
[2]梅春.國內院校信用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商訊,2020,8:180~181
[3]張靜.高校信用管理學課程育人功能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觀察,2019,8(28):32~33
[4]熊曉娟.應用型本科院校信用管理人才培養研究[J].科技經濟導刊,2019,27(21):112~113
[5]李晶,白韜喆.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金融機構信用管理”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7
[6]張征予.論臨時仲裁制度在我國的建立[D].華東政法大學,2018
[7]王娟,兆晶,楊曉宇.基于崗位能力的高職大數據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分析[J].河北農機,2021,3
作者:黃佳琳 單位:南京財經大學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