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融合信息技術的思想政治課教學結構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思想政治課實施“雙主”教學的必要性
唯物辯證法兩點論認為:認識復雜事物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這就啟示我們,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和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結構都只看到了課堂教學結構的某一方面,宣揚一方而否定另一方,其結果會陷入一點論。因此,雙主教學結構是遵循兩點論的科學思維方法。根據系統論的觀點,系統是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組成,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有機整體。探究“雙主教學結構”需要認識教學系統內各要素的特點,準確把握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需要對教學要素進行全面統整,需要對教學要素進行優化組合排列等,使整體功能最大化、教學效果更優良。思想政治課的意識形態屬性強,承擔著“三觀教育”特別是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的根本任務。學生認識社會及世界觀形成離不開教師的主導作用,而思想政治課的實效又必須依靠學生的主體性。
課堂教學結構是眾多要素參與的系統。有學者認為,從必要性看,教學要素分為基本和非基本要素,課堂教學的六個基本要素有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時間、空間。盡管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是課堂教學結構要素的“鐵三角”,但是隨著信息技術融入教學活動,師生獲取資源的途徑更便捷、更多元,從而使教學內容更豐富深刻、教和學的方式更靈活高效,教學空間從課堂延伸到課外,教學基本要素的樣態發生了很大變化。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是思想政治學科的根本任務,主要表現在學生能用正確的觀點和方法應對復雜現實社會問題,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信息技術具有強大的信息收集功能,能及時反映當前政治經濟文化狀況,為思想政治課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時提供大量復雜現實社會問題素材,生成教學需要的諸多真實情境問題,這與思想政治學科任務高度契合,是思想政治課與信息技術融合區別于其他學科融合的顯著特征。綜上所述,思想政治課的教學要素有其獨特性質和功能,特別是信息技術為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特殊任務提供了有效載體,能幫助學生提高分析復雜社會問題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三觀”。
三、融合信息技術的思想政治課雙主教學結構
思想政治課的雙主教學結構,“以課程標準為依據,以信息技術為手段,以真實的情境問題為主線”,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設計和思維引導方面的主導性,充分發揮學生在尋找線索和解決問題方面的主體性。
(一)教師主導的多元化學習
教師依據教學目標,使用信息技術手段收集適當的情境材料,設置情境問題,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深化認識的過程。課前,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傳輸自學任務清單,實現學生對知識的淺層加工;同時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收集自學情況,尤其是學生質疑的內容,做出教學設計調整。課中,教師預設真實有效的情境,以觸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探究問題的欲望。課堂提出的問題有價值、有思考空間,是真問題,要指向教學目標和學生思維。教師對學生的思維引導要收放自如、層層遞進,有延伸、有突破、有創新?!扒榫愁A設,問題驅動,思維引導,總結深化”是教師主導的課堂脈絡,體現了教師對課堂的頂層設計和教學主張。課后,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對學生進行遠程輔導或在線答疑,以拓展延伸教材內容,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二)學生主體的探究式學習
學生主動進入情境問題,善于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獲取相關知識信息,幫助自己思考并解決問題,不斷獲取新知,促進思維發展。課前,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和教材完成自學任務,并將自學疑問或問題反饋教師。課中,學生閱讀情境材料并提取情境中的有效信息,通過獨立思考或合作探究解決問題,通過練習鞏固新知或發現新問題,通過發現新舊問題的內在聯系提升思維品質。“進入情景,積極思考,解決問題,鞏固升華”是學生發揮主體性的課堂學習方式。課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自主學習、同伴學習、師生互動式學習或社區學習等,以提升學習理解水平。不難發現,在雙主教學結構系統中,無論是課前、課中還是課后,信息技術都是聯結教師和教材(資源)、教師和學生、學生和教材(資源)便捷有效的手段。特別是針對思想政治課的政治性,信息技術手段能迅速傳播時政資訊,活化教材內容;針對思想政治課的動態性,信息技術手段能及時捕捉熱點新聞,補充教學資源。同時,利用信息技術繪制問題解決思維導圖,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品質,推進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與學方式變革。
四、融合信息技術的思想政治課“雙主”教學應用原則
情境的真實性原則。思想政治課要培養學生處理復雜現實問題的能力,應用的情景材料一定是真實的,能貼近學生生活,引起情感沖突和思維沖突。既要避免單一寡淡、無味無趣的一問一答式情境,也要避免似是而非、歧義連篇的繁瑣冗長情境。問題的統合性原則。問題源于情境又指向教學目標,還必須觀照學生已有的經驗。所以課堂問題需要統合,避免孤立性。我們把直接針對教學目標的問題叫做“主問題”,為理解“主問題”設置的相關問題叫做“子問題”,因此教學情境問題應該是問題群,關聯經驗,層層遞進。預設問題的質量關系到學生思維發展和教學目標的實現,這是雙主教學結構師生互動的關鍵路徑。思維的發展性原則。無論是發揮教師主導還是學生主體作用,本質是調動學生思維,促進學生通過自主、合作學習,主動重構知識信息,解答情境問題,達成學習目標。教師主導并不意味著教師講得多,而應側重于思維引導;學生主體也不是學生活動時間長,而是深入思辨。所以,思政課雙主教學結構的靈魂是學生思維力的發展。技術的適切性原則。只有好的教學才需要好的技術,好的技術只為好的教學服務。思想政治課與信息技術融合,首先要把育人目標放在第一位,在實現目標過程中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傊?,融入信息技術的思想政治課雙主教學結構,不僅能促進教材內容更新、學生思維發展,還能重構獨特的學科教學結構,提升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何克抗.教學結構理論與教學深化改革(上中下)[J].電化教育研究,2007.
[2]馮磊.課堂教學結構研究的進路與焦點綜述[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17.
作者:謝世君 單位:四川省成都市中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