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計算機網絡技術中西方文化課堂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近年來,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逐漸成為我國高校教學改革發展的趨勢。與此同時,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滲透于教學革新的全過程。文章以《西方文化概論》對分課堂為例,從對分課堂課前預備、思維方式的培養、考核評分體系三個方面探討如何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有效解決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技術;對分課堂;應用實踐
計算機技術的進步使多媒體教學模式已基本取代了黑板粉筆的傳統教學方式??墒?,這種改革僅限于技術層面的東西,無非就是利用多媒體,擴充了教學信息量,更深層次的教學革新則付諸闕如。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講授,學生被動接受,師生互動很少,這種填鴨式教學并不因為賦予了多媒體教學方式而促進學生探索精神及學生思維能力。討論式教學占用課堂時間過多,教師講授時間過少,教師的能力無法得到更好地發揮。而對分課堂則有效填補了討論式教學與傳統教學的紕漏。對分課堂的關鍵理念是“把一半課堂時間分配給教師進行講授,另一半分配給學生以討論的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類似傳統課堂,對分課堂強調先教后學,教師講授在先,學生學習在后。類似討論式課堂,對分課堂強調生生、師生互動,鼓勵自主性學習?!盵1]對分課堂教學則把教學分為教師教授、學生課后復習探討、分組討論三個時段。首先在對分課堂上,由教師首先“介紹基本框架、基本概念,著重講授重點、難點,但并不窮盡教材內容?!盵2]學生通過教師講授后,掌握了大概內容,降低自學難度,再依據個人特點與節奏與完成消化吸引。最后,通過討論,與教師同學進行較深的交流互動,加深鞏固所學知識。對分課堂錯開了講授與討論的時間段,打破了傳統當堂討論課因接觸新知時間短,無法深入理解,因而無法討論的窘境。這亦非常符合心理學認知規律,甫經問世,即受到教育界的廣泛關注。把計算機網絡技術與對分教學課堂模式有效銜接,學生與教師的信息溝通得到充分的挖掘,可以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互呼應,形成合力。
一、利用網絡技術布置《西方文化概論》對分課堂討論課前預備工作
《西方文化概論》課程需要學生具有較為廣博的知識涵量。而現在的學生囿于高考的壓力,沒有閑暇閱讀西方經典典籍,絕大多數學生對西方文化知識一知半解。因此,這門課程上課前必須布置大量閱讀書目,對分課堂教學才能措置裕如地展開。對分課堂的步驟是:先由教師進行講解,其次學生課后指向性閱讀,最后才是討論,深化知識結構。對分課堂,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與引導者,而教師利用網絡技術引導學生課后進行指向性閱讀,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率。教師講授課程主要內容后,布置好課后閱讀任務。當然,教師得掌控課程教學設計的總過程。教師把搜集整理的基本材料,綱舉目張地懸掛于教師制作的課程主頁抑或教師主頁上,讓學者閱讀,抑或教師通過QQ群、微信群等通訊工具與學生互動交流信息,布置學生查找相關資料,圈定學生閱讀重點,闡明下周討論課程內容。學生通過上網,瀏覽教師搜羅的材料,抑或自己去搜尋擴展相關材料,從而獲得豐富的知識圖景??鬃釉唬骸爸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盵3]教師機械性灌輸知識遠遠比不上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索知識。教師講授終覺疏,要知真知須自探。學生伴隨自己的好奇心不斷地搜尋思索答案,讓他們深長思索后懸著疑問去上課,上課時能有問題可提,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從而保障課堂教學的活躍性。而不是傳統教堂教師唱獨角戲,學生則一臉茫然。西方文化類課程對分課堂需要一定的條件,學校須組織教師培訓,幫助教師建立自己的教學網頁,從課堂教學到網頁制作,學校網絡中心應該為教師提供優質服務,做到西方文化類課程等主要課程都有統一完善的網頁。其次,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教師通過網絡建立對分課堂課程教學網頁,教師得付出艱辛的勞動。然而,這一切是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成功的重要環節。否則就會陷入目前討論式課堂的流弊。教師制作網頁,搜集相關資料雖是費神勞力的事,隨著資料逐年增加,實際上,以后的教學工作既高效又省力。同時,教師通過資料的搜集整理,也是導引自己提升寫作能力的重要路徑,在此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思想相互激蕩,形成自己對西方歷史文化的見解。最后演化成自己的思考,形成論文。通過網絡技術可以縮短師生的距離,使學生能通過網絡隨時接受教師的指導,獲得更多的幫助。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運用,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遠距離的拘囿,使師生關系更加親密,更加互信,為下一階段的討論課程奠定良好的根基。
二、利用網絡架設師生交流渠道,由重知識講授的傳統教學模式轉向注重思維方式培養的對分課堂討論模式
傳統的西方文化類課程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多著墨于對西方歷史文化敘事的構建,而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育則涉獵甚少。多年的填鴨式知識灌輸使學生的思維方式非常兩極化,要么是好,要么是壞,不承認事物好壞之間的中間灰色地帶。這種簡單對立式的思維方式無法形成對西方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的獨特見解,多是鸚鵡學舌,人云亦云。這種教學效果與我們設置西方歷史文化類課程的目標相去懸絕。舊的套路走不通,那么如何達到培育學生思維能力的目標呢?在西方歷史學家看來,歷史無非就是六個W(WHO,WHEN,WHERE,HOW,WHY,WHAT)。前三個W涉及基本的歷史史實,這點分歧不多。然而,關于西方歷史的變遷、歷史演化背后的原因、歷史演化的性質是什么,目前眾說紛紜,不一而足。這些就涉及到學生思維方式的上下分殊。我們在對分教學課堂實踐中是這樣訓練學生邏輯思維能力。首先,在對分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布置學生廣泛閱讀西方政治哲學書籍。課程思維方式的培育亟需其它學科知識的拓延。哲學素養的提升是人類思維能力迅猛發展的助推劑。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事物發展是曲折的,不可能是整齊劃一的。歷史在演化的過程中,是不可能一蹴而就,其發展必然是在新與舊之間流移徘徊。歷史人物面目亦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而不是當今一些理論課程所宣講的那樣,黑白二者間涇渭分明,絕對沒有相交接的地帶。這種非白即黑的思維方式貽害無窮,絕對不利于學生思維方式的創新。因此,我們在引導學生閱讀西方歷史文化典籍時,一定要引導學生關注歷史的復雜性與多面性。讀出歷史人物的蒼涼與困頓,讀出歷史人物人性的復雜性與多面性,從而能夠同情性理解歷史人物的歷史性決斷。其次,在對分課堂討論教學過程中,既要引導學生歷史性解讀人物,又要抽象出具體的語境,解構中西歷史人物所作出歷史判斷的異同,且以此為根基,拓展學生對中西歷史文化異同的深度理解。傳統教學模式因為沒有課前閱讀環節,沒有根基的中西文化解讀多浮于表面,無法解析中西文化異同。馬克思曾經說過:“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盵4]西方歷史人物的行為,扎根于西方歷史文化的土壤汲取養料。因此,我們必須溯流探源,考究其歷史行為背后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再如,在講授中世紀文化一節時,就通過講授分析了西方人文素質較高的歷史原因。上課時我們教師僅僅講授宗教改革的內容及影響,沒有刻意提到宗教改革對西方人文素質提升的作用。事后布置學生閱讀陳樂民的《歐洲文化十五講》中世紀文化一節,布置思考題:為什么西方人文素質普遍較高?待下一周上對分課堂討論課時,學生就展開激烈的爭論。教師提醒學生中世紀西方的政治特征是什么?就是四分五裂,諸侯并立。在漫長的中世紀,除去短暫的統一外,西歐絕大部分時段都是處于分裂的狀態。這與大部分時段都是大一統的中國迥然不同。那么這種長期處于分裂的態勢對西方人有何影響?西歐社會諸侯林立,使諸侯國面積非常小,諸侯周圍的老百姓時常出入諸侯服役。他們的行為舉止深受宮廷文化的影響。上層貴族的禮儀就像滇池的水,潤濕昆明的氣候一樣地深刻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禮儀。藉于此,西歐整個社會的文明禮儀逐漸發榮滋長起來。眾所周知,西歐中世紀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在此,教師不是直接導出結論,而是引導學生討論,歸納出中世紀的格局對西方人的深遠影響。再次,在對分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大膽置疑相沿成習的課程定論。明代大儒陳獻章特別推崇“學貴置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的懷疑精神。西方歷史文化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的藝術。說它是科學的,是因為史實的唯一性,然而我們在解讀歷史時,卻不可避免地摻雜我們讀者的意識。我們在引導學生不講錯史實的基礎上,可以讓學生從不同的視角來解讀西方文化的史實。只有這樣,才能以扣人心弦的西方文化材料,激蕩學生的思維火花。只有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中,引導學生對很多流傳久遠的舊式觀點提出置疑,才能培育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那么如何引導學生以質疑的精神對待已有的西方文化類課程結論呢?筆者認為,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閱讀相關材料,尤其是搜尋與現行教材不相契合的材料,且由此及彼,層層拓展開來,畢竟“同一時代之事不可須臾相離也”,肯定是有大量相類似的材料。搜引大量相似材料后,引導學生探討是不是可能存在另一種與傳統相對立的觀點呢?最后讓學生通過自我探討,形成與現有傳統學術觀點大相徑庭的新看法。
三、計算機網絡技術在對分課堂考核評分體系的應用
教師是對分課堂的引導者,學生仍然是對分課堂的靈魂與主導。那么,如何調動學生在對分課堂教學積極參與的興趣呢?教學考核是對分課堂中的“東風”,即便萬事俱備,若是缺乏科學的課堂評價方式,學生課前精心準備、課堂中踴躍討論的積極性勢必受到影響。“學生是教學話動的直接參加者。教學也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學生是認識過程的主體,當然也應成為評價的主體?!盵5]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設計出課后教學評價表,引導學生對自身及其它同學課堂表現作出評判。我們通過計算機技術,統計學生課前搜集的書籍,上課時引用了哪些書籍的相關內容。你自己的發言是否有新穎的見解?上課時討論是否積極參與?獨特的思維結果源自于書本的熏染還是來自我的思考?同學對你思考的結論反應如何?這一切的評定都可以在課前設置好網絡考核問卷,討論課后,讓學生自我填寫,班委審核,最后反饋給教師,教師作為期末考核的依據。通過網絡化問卷評定學生平時表現,讓學生勇于探索,敢于發言,樂在其中表現自我。討論課程思維火花的相互激蕩,使學生體驗到深層次思考的魅力,大大提升自我探索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育。傳統授課模式下教師全堂灌輸,學生被動接受信息。完全沒有課程參與的主動權,而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二者平分,首先是教師的講授,當然,講授是勾玄提要式的,不是傳統教學的滿堂灌輸,留下學學生思考與探討的核心內容,通過課后與學生互動,布置好讀書書目,最后討論課因為有一周的閱讀準備,最后呈現出相互辯駁,相互啟發。教師最后臨門一腳,達到古賢“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學至高境界。這樣一來,學生學有引導,論有依據,共同關注教學的某一討論話題。由傳統教學強調的敘事性講授教學轉為學生自我閱讀簡單的敘事,教師引導學生探索新論點,然后讓學生課堂討論,教師總結提升,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很好的鍛煉。然而,這一切的探索均須計算機應用輔助技術的佐助。無論是教師的講授、課中閱讀材料的布置、討論課后的評價,有了計算機的輔助,就會如虎添翼。
參考文獻:
[1]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5-10.
[2]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47.
[3]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劉德榮.探究式歷史教學模式的探索與研究[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7,(12):21-24.
作者:米海燕 歐德良 單位:河池學院外國語學院 河池學院政治與歷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