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媒體下的檔案文化傳播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廣泛的應用,對高校檔案文化的傳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本文從新媒體特性以及對檔案文化傳播的影響為突破口,分析了我國高校在新媒體時代的檔案文化傳播的實踐探索。明確了數字檔案館建設、數字校史館建設、多元平臺檔案文化傳播與檔案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是未來新媒體時代高校檔案文化傳播的重要實踐路徑。
關鍵詞:新媒體;檔案文化;傳播;實踐
檔案是指人們在各項社會活動中形成的各種形式的具有保存價值的原始記錄,而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能夠被傳承、發展、創造的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合。由此可見,檔案本身是一種文化現象,是傳承文化、傳播文明的重要載體并同時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新媒體時代借助數字電視媒體、網絡媒體和移動媒體等傳播平臺可以使高校檔案文化更廣泛更有效的傳播出去。我們高校的檔案人應當迎接這個挑戰并抓住這個機遇讓檔案文化在新媒體平臺上廣泛傳播,發揮檔案文化的價值。
一、新媒體對高校檔案文化傳播的影響
1.新媒體特性概述新媒體顧名思義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學界眾多學者都同意新媒體是科學技術進步與社會文化發展的雙重結果。究其內涵,張朱博認為新媒體是在20世紀后期科技發展推動下,在信息傳播領域內通過廣泛運用數字技術,實現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交互傳播信息的新興媒體。其特征主要體現在技術領域的“數字化”與文化傳播的“交互性”上。根據CNNIC的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9.40億,全國互聯網普及率67%毋庸置疑,中國已經進入了新媒體的時代。首先,新媒體依托于網絡技術,而互聯網是一個虛擬平臺不受地域限制,因而信息的傳播域廣闊。其次,傳統的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的發行或播出需要專業人士進行前期編輯審查才能讓讀者和觀眾看到,這樣一套流程需要一定的時間來完成,而新媒體環境下通過手機移動端和互聯網信息平臺每個“讀者”又都可以成為“記者”能夠在第一時間發現并資訊,大大的提高了信息傳播的時效性。再者,借助新媒體平臺信息的者和接收者之間可以進行有效的交流溝通,使得讀者與讀者之間、讀者與媒體之間、乃至媒體與媒體之間都能形成有效的互動交流,更好的拓展了信息傳播的 深度。
2.高校檔案文化傳播意義對于檔案文化的定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有學者對其進行研究與討論,雖并沒有給出統一的定義,但在王英瑋的《檔案文化論》中提出檔案文化是“文化”的一種分支概念,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檔案文化一般僅指作為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記錄與反映的檔案信息及其載體,即檔案實體文化;廣義的檔案文化,則除了檔案實體文化之外、還包括人類有效管理和利用這種實體文化成果而采取的活動方式及其創造出來的檔案事業文化。本文主要討論廣義檔案文化的傳播,檔案文化是檔案的延伸,是通過對檔案信息的解讀、再創造的傳播而產生的。如今大部分高校都經過了幾十年的辦學歷史,高校的職能逐漸從單一的教學育人的機構向多元文化傳播機構轉化,高校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與技能更擔負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取向、傳承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與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價值與理想的責任。檔案作為高校文化資源的寶庫,只有通過有效傳播,得到人們認可、理解和吸收,才能使檔案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得以積累、沉淀并發揚光大。
3.新媒體對高校檔案文化傳播的影響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給文化信息的傳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傳統的文化傳播媒介已經不能滿足如今傳播的需求了。針對高校檔案文化傳播來說,主要的影響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檔案文化傳播媒介的轉變,傳統媒介中檔案文化一般通過檔案文獻邊沿、檔案刊物出版、檔案實物展覽以及檔案文化講座等形式,這種傳統的傳播形式受眾面窄、傳播速度慢且形式單一難以受到目前受新媒體影響的新一代的歡迎。另一方面是檔案文化傳播資源的數字化轉變,為了適應新媒體、網絡時代的需求,傳統的紙質檔案資源必須轉換成數字形式才能實現在新媒體平臺上的傳播,這對檔案資源的數字化轉換技術有一定的要求。
二、新媒體時代高校檔案文化傳播的挑戰
1.當前高校檔案文化傳播現狀首先,高校檔案文化傳播依然主要以傳統媒介為主。傳播方式主要是以傳統方式為主,例如:年鑒、檔案數據編研、校史、校史館展覽等。即使現在大部分高校檔案部門都開設了專門的檔案網站,卻由于信息更新不及時、內容枯燥無法吸引高校師生校友等檔案文化傳播受眾的歡迎。其次,高校檔案文化傳播者對于新媒體知識和技能掌握不足,雖然大部分檔案工作者對于新媒體平臺都不陌生,但是對于新媒體技術僅僅是在簡單應用階段,對于新媒體平臺的最新技術、傳播特征、受眾人群、應用領域等并不十分清楚,因此很難做到有效的運用新媒體技術傳播檔案文化。最后,優秀的、能滿足廣大師生需求的高校檔案文化產品較少,新媒體時代新的不僅僅是傳播方式也是傳播內容的形式,當前大部分高校的檔案文化產品內容單一、形式乏味、缺乏新穎的創意,難以吸引受眾。深入挖掘高校檔案資源并高效傳播檔案文化需要高校檔案工作者從廣大師生、校友的需求出發,強化自身的技能,創造出更符合新媒體時代的具有傳播性、可讀性、教育性和娛樂性的多元化的檔案文化信息產品。
2.新媒體時代高校檔案文化傳播特點文化的傳播在各個時代有著不同的特點,在文字還不普及的古代文化是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傳播的、在文字時代文化通過文字、繪畫等方式記錄并傳播、到了如今新媒體時代文化的傳播方式變得多種多樣,文化的傳播范圍也愈加廣泛。面臨新時期檔案文化傳播的挑戰,檔案信息要根據新媒體時代的信息文化傳播特點,將館藏檔案文化資源轉換成符合時代特征、喚起受眾興趣、易傳播、有價值的檔案文化信息。(1)檔案數字化新媒體時代高校檔案文化傳播是以網絡為傳播媒介所以其檔案的數字化是關鍵。通過技術手段將實際的紙質檔案、照片、實物等轉換成可以在新媒體平臺上的數字形式是檔案文化傳播的基礎。然數字化的檔案資源相對于傳統的紙質檔案的穩定性和真實性較差,如何在檔案信息數字化的同時確保檔案信息的準確與真實是當前檔案文化傳播的重點。(2)檔案內容碎片化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工作與生活的繁忙往往導致時間的碎片化,因而人們對于資訊的獲取也從以前的整體獲取轉化為碎片獲取。為了適應現代人這種碎片化的資訊獲取方式,高校檔案文化內容也要進行相應的變化,以往長篇大論式的檔案文化傳播形式已不能適應當前的文化傳播特性不能引起受眾的興趣從而無法實現檔案文化的有效傳播。檔案文化內容的碎片化,需要對原始檔案資料進行深度挖掘并精簡提煉出其中最有價值并具有快速閱讀效果的內容,這需要檔案工作者加深對館藏檔案的認識與解讀。(3)檔案形式多樣化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檔案用戶對于檔案文化的需求形式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傳統的檔案文化形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受眾的需求,檔案形式由單一向多元化的轉變逐漸成為檔案學界的關注點。新媒體時代的資訊內容從一般的文字內容向圖片、音頻、視頻、實物等方向轉化,相比較于文字圖像化的信息更有趣并更加容易理解。為了適應受眾的需求變化,檔案資源的形式也在逐步走向多樣化,在每年新增檔案資源結構中圖片、視頻、音頻等以新媒體技術為依托的檔案資源數量逐步上升,這同時促使檔案信息傳播形態的多元化發展。
三、新媒體時代高校檔案文化傳播探索
1.新媒體時代高校檔案文化傳播途徑探索文化只有在傳播中才能彰顯其價值,高校檔案是承載高校辦學歷史、教育理念、師生理想的物質載體,如何在新媒體時代將這些存在檔案館中的物質文化載體轉換成大眾能接受的文化傳播形式顯得尤為重要。在新媒體時代,高校檔案文化傳播的途徑多種多樣如何選擇適合的傳播平臺是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1)微博平臺微博,即微型博客,是一種通過關注機制分享簡短信息的廣播式平臺。在中國有新浪微博、騰訊微博、網易微博、搜狐微博等、國外有Twitter等平臺,它的特點是一條信息只能140個文字和9張圖片或一個視頻。微博平臺注重信息的時效性與交互性,受眾可以在信息條目下留言發表評論、轉發、點贊等。(2)微信平臺微信是一個為智能移動設備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而微信公眾號就是微信平臺下一個以訂閱機制推送文章的互動分享信息平臺,微信平臺近年來在信息傳播領域應用甚廣,它的特點是可以通過訂閱接收信息,信息的字數和圖片沒有限制,可以信息完整內容詳實的資訊。(3)網站平臺網站是最常見的新媒體平臺,是以展示特定內容、相關資訊的網頁所集合而成的網絡交互平臺。受眾可以通過網址訪問網站以獲取信息,網站的特點就是信息含量不受限制、單獨頁面可以展示大量不同的信息,并且有完整的篩選機制,可以讓用戶進行自由 選擇。
2.新媒體時代高校檔案文化傳播實踐在新媒體時代,各個高校都在進行多元化全方位的檔案文化傳播實踐,通過不同的新媒體平臺展示傳播檔案文化。 其主要成果集中在數字檔案館建設、數字校史館建設、多元平臺檔案文化傳播和檔案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幾個方面。(1)數字檔案館建設2010年6月國家檔案局了《數字檔案館建設指南》,標志著政府對檔案數字化建設的重視,同時也說明了檔案信息化是新媒體時代檔案文化建設的重要基礎。近幾年,國內外的高校圖書館也在進行數字檔案館建設并初見成效。數字檔案館建設主要是將傳統紙質資源數字化,并通過信息網絡技術對資源進行整合與管理,將繁雜、分散的檔案資源重新組合,更利于檔案文化資源的有效利用。臺灣國立中山大學數位檔案館的網站主頁上有一句話:“透過服務,檔案可以創造無限可能”。在這個數位檔案館網頁中,不僅可以對部分檔案目錄進行查詢,還專題的檔案展示以及檔案應用專欄,通過網頁文章的形式全方位的展示了館藏檔案精粹。--這種具有交互模式的數字網站建設能讓更多的受眾參與到檔案文化傳播事業中來,也便于積極的拓展檔案文化資源的來源。(2)數字校史館建設校史館是檔案文化傳播的重要大本營,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都已經建立了校史館。在各高校校史館的檔案中有十分重要的藏品,但是由于校史館受到地域空間的限制對于文化傳播的廣度和深度不夠。因此,近幾年各大高校為更好的傳播檔案文化紛紛進行了數字化校史館的建設,通過虛擬技術與新媒體平臺將校史館的珍藏放到網絡中,并開設校史相關的專題展覽供廣大師生校友參觀。(3)多元平臺高校檔案文化傳播如今的高校檔案文化傳播途徑已經是多種多樣了,通過微博、微信、網頁等多元平臺的交流傳播已經被主流學界所認可。然而真正在實踐中應用多元化平臺的高校卻并不多,經筆者粗略統計全國116所“211工程”大學檔案館中,幾乎全部開通了檔案館獨立網站,卻僅有10所大學開通了微博、微信。究其原因,首先是如今高校檔案工作人員配置不足,很多高校檔案館只有幾名工作人員卻管理著十幾萬卷的館藏檔案同時還要兼顧檔案收集與查詢,其次是高校檔案工作人員對于新媒體傳播知識和技術的缺乏導致的。(4)檔案文化創意產品通過文化創意產品來傳播檔案文化是近幾年才興起的一種檔案文化傳播方式。通過對館藏檔案資源的深度解讀與再創造,運用設計學的實踐方法把虛幻的檔案文化與實際的設計創意相結合,創造出新的文化產品。檔案創意產品的開發最初是在博物館、藝術館開始的,而后延伸到檔案館,例如著名的臺北故宮博物館的“朕知道了膠帶”和北京故宮博物館的“朝珠耳機”就是比較典型的案例,再如美國國家檔案館的“獨立宣言復制件”。臺灣大學的檔案館就率先開始了檔案創意工作,提出了“又綠 又新 又老 又多變”的檔案創意理念,并對創意衍生產品提出了“舊瓶新裝”、“素材轉換”、“跨單位合作”、“加入檔案素材”等七項具體的檔案文化創意設計理念,同時在臺灣大學檔案館網站開設專門店進行創意產品的展示與售賣。就國內高校而言,檔案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還處于初步探索階段,對于館藏資源的深入挖掘和與藝術設計、文化創意等學科的交流合作都還有待發展。
四、結語
新媒體技術的普及為高校檔案文化傳播創造了一個自由、創新、高效的環境,也對高校檔案文化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各個高校已經在新媒體檔案文化傳播的探索與實踐中初見成效:樹立新媒體檔案觀、建立數字檔案館(校史館)、加強多平臺檔案文化傳播以及檔案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這些新媒體時代下檔案文化傳播的實踐為高校檔案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更廣闊的展示舞臺,也為高校檔案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我們檔案工作者應該順應時展合理運用新媒體技術、創新檔案文化傳播觀念、適應大眾文化需求,深入挖掘檔案文化資源最大限度的發揮檔案在文化傳播方面的作用,打造一支能駕馭新媒體技術的綜合素質強的檔案管理隊伍,從而全方位的提高高校檔案服務水平。
參考文獻:
[1]徐海靜.我國近二十年來檔案文化研究成果綜述[J].檔案學通訊,2011
[2]張朱博.新媒體環境下大學校園文化建設面臨的機遇、挑戰與對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
[3]張小蘭.新媒體環境下檔案文化傳播策略及途徑探析[J].山東檔案,2015
[4]CNNIC第39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J].網際時政,2017
[5]王英瑋.檔案文化論[J].檔案學通訊,2003[6]王芳.數字檔案館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許越鷗 單位:西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