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西方文化論文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對英語閱讀的影響
文化背景與英語閱讀理解之間的關系是一個相互影響的過程。換句話來說,是否具有相應的文化知識在很大程度上都將會影響到自身對閱讀的理解。本文簡單舉三個例子,來闡述一下中西方文化對英語閱讀的影響。例一,在英語當中“Runalresidents”,用中國文化背景下理解,就會認為這單詞指的是在偏遠地區的經濟不富裕人。但是對西方文化有所了解的人,都是知道住在郊區的一般都是有錢富人,因此這個單詞不可能是按照字面的意思進行翻譯。其在西方當中,這詞意思為運行居民。例二,以“LastnightIwenttovisitJohntwice”為例,這句話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就是昨天我去了兩趟廁所。但是如果不具備相應的西方文化背景,就很難理解“John”的意思就是“廁所”。從這也可以看出來,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是能夠影響到英語閱讀翻譯的。例二,“房東”這個詞在中國文化當中,是指那些將自己房屋出租給其他需要居住的人,并且從中獲得相應的報酬。但是由于中國歷史的原因,就造成對“房東”這個詞理解成指那些擁有土地然后去壓榨勞苦大眾。在西方國家,對于這個詞理解是沒有其他什么意思,就只是單純指一種身份狀態。通過上述三個例子的研究,不難知道英語背景知識是對英語閱讀理解能力有著比較強影響。所以在學習英語過程中,需要加強培養學生對西方文化的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
二、加強文化背景知識來提高英語閱讀理解能力
文化知識的作用就是能夠使得閱讀理解更加方便。簡單來說,文化背景知識學習是能夠幫助學習者在閱讀理解當中提取所需的信息。這也就需要英語教學者引導學生通過學習英語文化背景知識來加強英語閱讀理解方面訓練。通過多年的教學經驗,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下述三方面來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
(一)引導學生對西方文化的學習
想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就需要結合英語現有的文化背景知識以及閱讀材料本身相關的資料,將其進行合理的輸入與輸出,這樣就能夠加深學生對閱讀理解印象。這也就需要英語教學者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引導學生對西方文化進行學習,并且對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進行對比,從而加深學生對西方文化的理解。同樣,這也需要英語教學者,能夠結合自己教學實踐經驗,抓住閱讀訓練當中的重點,從其閱讀中的重點來引導學生對西方文化進行學習。
(二)增加文化背景知識的積累意識
一、中西方文化在英語翻譯方面的差異性
宗教文化也是眾多文化中的一種表現形式,其也會因信仰的不同而產生一定的差異。中國的宗教門派眾多,但是主要的可以分為道家、佛家和儒家這三個主要的流派。不同的教派具有不同的教義,如中國道家主張人和神仙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佛教則主張佛祖則是至高無上的神,其法力無邊,這也可以從我國古代語言中明顯看出。漢語中有“天命不可違”、“借花獻佛”和“不看僧面看佛面”等的語言表達。而西方則主要以基督教為主,他們只承認上帝是萬事萬物的主宰,其無所不能,這在西方語言中也可以明顯的看出來。如“Manproposes,Goddisposes”(謀事在人,成事在天)、“GodiswhereHewas”(上帝無所不在)和“Heavenisaboveall”(上帝高于一切)等。因此,為了達到翻譯忠實原意的目的,我們必須要充分了解中西宗教文化的差異性。
二、提高高校英語翻譯質量的策略
(一)導入異國文化
中西翻譯的差異性。因此,為了提高學生對于英語翻譯的認識度和理解度,教師需要在英語翻譯教學的過程中為學生們導入到量的異國文化。通過將英語翻譯與文化學者進行有機地結合來提高學生們英語翻譯的水平。但是特別需要注意一點就是,教師在導入異國文化的過程中要始終本著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原則。此外,教師除了要為學生們普及一些西方文化知識外,還需要為學生們普及一些西方文化習俗的來源。例如,英語中有“raincatsanddogs”的習語,這句話用漢語可以表述為“傾盆大雨”,但是如果按照直白的翻譯就會理解為“下貓跟狗”,這樣就明顯偏離了翻譯的本意。這句習語主要來源于北歐的神話傳說,傳說貓跟狗對于風和雨等天氣具有很強的預測能力。又如“asstrongasahorse”(壯如牛),但是如果單純的按照意思來理解則成了“壯如馬”了等。如果學生對于這個文化背景不了解,則會出現上述可笑的誤譯現象。
(二)介紹英漢語言結構上的差異性
英語結構區別于漢語結構,其重視主題句和主體結構的構成以及句子結構連接過渡詞的作用,并且側重用介詞和連詞來表示句子和詞組之間的邏輯關系,這種現象在漢語中則很少用或幾乎不用。另外,英語表述中特別忌諱重復,如果出現重復的問題,通常用省略、替換或代詞的形式來加以表示,但是我們漢語中常用重復來表示強調。
1集體主義認同差距產生的中西方文化禮儀差異
對比中西方發展的歷史,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是鑒別中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同時也是產生中西方文化禮儀的重要基礎。西方人認為:每個人有著自己的獨特身份和個性,而千萬個個性和身份獨特的人才能構成豐富多彩的世界,在西方看來,只有尊重每個人的利益,發揮每個個體的優勢,才能夠有社會的發展,特別經常用“天助自助者”來闡述個人主義,這成為西方專有的文化符號,也成為西方文化禮儀的重要出發點。特別是在基督教的傳統中,對個人更是突出和強調,在不斷傳承和發展中尊重個人隱私成為西方文化禮儀中一個公允的價值觀念和基礎,而這一點也經過不斷地發展成為世界上禮儀的共識。應該看到西方文化的個人主義不等同于自私和利己,而是在尊重個人的利益與價值的同時,實現集體和社會的發展。在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認同上的不同出現了西方人特有的對家庭、友誼的不同理解,出現了對個人尊重的西方文化禮儀。在中國的文化和傳承中集體主義一直是廣為推崇和贊揚的美好事物,無論是孔子的仁愛思想還是墨子的兼愛思想都對集體主義有著共同的肯定與鼓勵,在中國傳統意識中,有集體作為基礎才能夠有個人的利益,“大河沒水小河干”就是這一思想的體現。中國傳統思想里更加強調集體的奮斗,個人的成功屬于集體共同努力的結果,同時鼓勵那些為了集體而做出個人利益犧牲的人。在這樣的認知條件下中國文化禮儀更加重視集體主義,往往會出現對集體主義的膜拜,中國文化禮儀在表現形式上就變得更加含蓄和謙虛,帶有強烈的“東方智慧”的風味。
2家庭觀念不同產生的中西方文化禮儀差異
西方家庭結構較為簡單,基本為“父母———孩子”的二元結構,多數老人在經濟獨立或者有自理能力時采用分開居住的方式,老人更愿意從精神和榮譽上給年輕人以指引,而很少從金錢、體力上給年輕人以幫助。而青年人認為自己代表著希望,如果跟老年人長期住在一起將會在榮譽、自尊、能力方面受到損害,因此也不會輕易組成老少幾代、親戚朋友的大家庭,這是西方社會的文化特色,同時也產生了西方文化禮儀的特點,對于西方家庭,成員被視為平等的主體,每個人有平等的發言權,因此,可以看見西方的孩子直呼祖父母的名字,而這一點在中國無疑是大逆不道的行為。中國人的家庭觀念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才是家庭幸福和家族興旺的標志,在情況允許的情況下,中國家庭的結構屬于“老人———子女———孩子”三元結構,家庭成員在一起居住和生活,在家庭中年輕人對老人的尊敬和服從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家庭尊重老人的經歷、付出和指揮,老人在家里有特殊的榮譽和特權,特別是在經濟活動中,中國家庭有彼此支持和相互依賴的特點,這使得中國家庭更加重視自身的修為,避免因自身的不足和缺失,給整個家庭的其他成員帶來損貶,這就使中國家庭成為成員共同認可的單位,因此,中國家庭具有更為強大的生命力和榮譽感。反映在中國文化禮儀上,中國更加注重“尊老愛幼”,遵循在禮儀上突出秩序,在秩序上強化尊重。
3對民族主義認同差距產生的中西方文化禮儀差異
民族主義是對民族的認可,中國歷經了5000年的風雨,中國的國家形式也是由漢族獨自建立的。我們說的社會禮儀標準也是在漢族文化的基礎上獨自建立的。漢族在歷史上通常和他們的祖先生活,在工作期間和社會的連絡用語言表達。只是表達一個微小的行動就能表明一些意義敏感的意思。當你說一半批評或僅僅說一些事物的時候,人們能了解什么。你想要說。如此當他們表達他們自己感覺的時候,人們不需要說出他們所有的意圖。在西方人中的時候,舉例來說例如美國是一個有超過二百年歷史的移民國家。然而,美國人一定清楚地表達他們想要的和需要的。只有這樣聽話者才能很好得了解。因此他們的語言一定說出他們必須說的。6結語中西方禮儀具有著鮮明的地域、歷史特色,共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世界,組成了世界禮儀體系的主流部分、在中西方的文化與歷史演進過程中,形成了各自鮮明特色的禮儀,特別是中西方文化中文化背景不同,價值觀念分歧,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主流認知不同,家庭觀念理解不同等原因,造成中西方文化禮儀存在巨大的差異。當前中西方文化、社會和經濟的交流正在加速,對于發展中的中國應該看到中西方文化禮儀的差異性,要全面認知中西方文化禮儀差異的內在因素,從而把握中西方文化禮儀差異的關鍵,進而在文化交流、社會交往和經濟交換中更好地應用中西方文化禮儀,達到對工作、學習和發展的促進作用。
作者:劉博 單位:黑龍江工程學院外語系
一、從文學角度看中西方文化中的英雄觀念比較
隨著歷史的推移,“英雄”這個詞語內涵得到不斷擴充,中國《古籍漢典》中將“英雄”定義為“非凡出眾的人物。指見解、才能超群出眾或領袖群眾的人”。而英雄一般都與世界的興旺存在著關系。無論是中西方文化,英雄都是多種多樣的。例如氣吞山河、攻城拔寨的將軍,貌似潘安、玉樹臨風的才子,或者是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文人,或是日進斗金、家財萬貫的財主都可能是人們眼中的英雄。這些英雄給后人留下了說不盡的話題,每個時期的人們都會對這些英雄形象有著不同的間接與闡釋。而下文以《奧德賽》與《西游記》兩部中西方經典文學作品為例,從文學角度比較中西方文化中英雄觀念的異同。
(一)中西方文化中的英雄觀念的相似之處
1.英雄漂泊的相似之處
小說《奧德賽》主要講述的是在特洛伊打完十年勝仗的希臘英雄奧德修斯凱旋的故事,這一路上奧德修斯備受折磨,起因僅僅是由于得罪了波塞冬。因此雖然奧德修斯在大海上漂泊了十年之后,卻依然憑借自己的智慧一路降妖除魔,抵擋了各種誘惑,最終回到故鄉。而相比之下,小說《西游記》主要講述的是叛逆的孫悟空一路護送唐僧去西天取經的故事。《西游記》中的四個主人公在外漂泊了十余年,跨過了十萬八千里長的路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取得了真經。縱觀兩部小說的主人公,奧德修斯和孫悟空不僅漂泊經歷相似,甚至在敘事結構與空間方面也趨于相同。兩部小說在敘事空間方面將故事發展定位在了人、神、魔的三層空間內。除此之外,作者在敘事方式上都采用了一明一暗兩條主線的方式。小說《奧德賽》中的明線是主人公奧德修斯歷經磨難在海上漂泊的故事情節,而小說的暗線則是天神宙斯和美神雅典娜對于主人公一次又一次的幫助。而在《西游記》中,唐僧四人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去西天取經是故事的明線,而各路神仙對于他們師徒四人的幫助則是故事發展的一條暗線。由此可見,雖然創作者之間存在文化差異,但是在英雄觀念上存在著一定的相似之處。一般來說,這些傳奇英雄實際會表現出兩層意義,第一層比較容易被大家理解的是,在自然領域中遭遇到磨難象征著人類物質所存在的平凡世界與將要面臨的生存環境;而第二層含義主要表現的是,外來的誘惑象征著人類固有的風光旖旎的內心世界,而人們必須要經歷雙重磨難才可以收獲成熟的心智,實現多彩的理想。
2.女神幫助的相似之處
在希臘神話中具有多個神靈,每個人做什么都會被上天觀察到。在奧德修斯的路程中,天神宙斯一直在天上看著,每當這個英雄遭遇到磨難束手無策的時候,女神雅典娜也會及時出現對其伸出援手。即便奧德修斯智勇雙全,也無法斗得過海神波塞冬,只得屈服于他。孫悟空所處的世界也有諸多神靈,天上有玉皇大帝、如來佛祖,地上有妖怪、野獸、美女等。他跟隨唐僧取經的路上一直被如來關注著,每當師徒四人遭遇到困難的時候,觀音就會前來幫助。盡管孫悟空本領高超,會七十二變,但是終究無法翻出如來佛的手掌心,只得乖乖服從佛祖的安排,護送唐僧去西天取經。這些英雄在經受磨難旅途中都會有一個女性神靈來幫助自己、引導自己,例如雅典娜女神和觀音娘娘。這些女神有時候會以女性面容露面,有時候會變成別的物體,象征了自然中的保護力量,就像人類幼年時期來自于母親的保護力量。坎貝爾曾經說過:“這種保護力量來自于內心……這些英雄們勇敢地走下去,他逐漸會發現所有力量都可以被自己利用。”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大學英語課堂教學
首先,從文化導入的內容來看,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中的文化導入應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的情境,切實貼近學生的所思所想,從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或熟悉的角度出發,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語言文化的探討中來,從而以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培養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能力。另外,在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主要是英美文化,但是有些文化知識離學生本身的知識和經驗相距甚遠,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因此,應該在文化導入中加強中國文化的導入,或將相關的中西方文化相對比,從而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其次,從文化導入的方式來看,應該引導學生通過實驗、獨立探索、合作等方式進行學習;因此,文化導入不應該只是簡單地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文化知識展示出來,更好的方法是給學生提供一個框架,讓學生自己能主動地去查詢資料,對文化知識及相關背景進行積極的思考或將兩種文化進行對比,主動地構建意義,成為學生自己知識庫的一部分。當然,在安排學生的學習任務之前,教師需提供相關“支架”,通過一定的幫助把管理學習的任務逐漸由教師轉移給學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這也就是建構主義教學模式中的支架式教學。在大學英語課堂中教師都是以教材為藍本進行教學的,下面以《新視野大學英語》教材為例,探討在課堂教學中如何結合教學內容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原則來導入文化。
2《新視野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西方文化導入
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國內出版和發行了不少大學英語教材。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鄭樹堂主編的《新視野大學英語》自2002年沿用至今,在很多院校得到了廣泛采用。《新視野》教材以題材為中心組織單元。教材中的文章體裁多樣,風格各異,涉及政治、經濟、語言、文化、科技、體育、風俗人情等各方面。文章難度從第一冊到第四冊由淺入深,詞匯量不斷增加,難度也逐級加大;每一冊中的詞匯復現率較高,便于學生更好地掌握詞匯的用法。同時,《讀寫教程》與《聽說教程》相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這一點與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的要求相符。從課文所承載的文化的角度來看,《新視野大學英語》系列教材中的課文文化內容豐富,由于是以題材為中心組織單元,因此便于在每個單元的教學中更好地引入某個主題的文化。不足之處在于,由于教材中絕大多數課文來自美國,更多呈現的是美國文化,缺失了其他英語國家及亞洲國家的文化,這也是在課堂的文化導入教學中需要補充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啟發我們,課堂中信息的輸入應該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框架為基礎,也就意味著在進行文化導入時要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文化輸入應與學生息息相關。以《新視野大學英語》中的課文為例,第一冊第二單元的主題是親子關系,牽涉到親子關系的中西方文化有不少,根據建構主義的理論,如果只是單純地向學生展示中西方文化的區別,學生不一定能真正理解和吸收。那么在做文化導入時,首先,可以從學生談論自己與父母的關系入手,然后再引入在親子關系上中西方文化的區別。其次,從導入的方式上來說,可以讓學生自己查找相關的資料,了解中西方文化中的親子關系的異同,并得出自己的體會;教師可以給予一定的提示,比如中國文化中的“孝”道,西方文化親子教育中對獨立性的培養等等。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通過這樣的方式導入文化,一方面,能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對自己與父母的關系有一個反思,促進他們在人格方面的成長;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更好地運用英文來表達自我,從而提高英語表達能力。再比如《新視野》第二冊第六單元的課文,這個單元的主題是有關姓名的,教師在導入文化時,可以從學生自身的名字入手,引起學生探討的興趣。同時,可以讓學生查詢相關資料,了解與中西方國家的姓名有關的文化知識,以及中西方取名的差異所折射出的中西方價值觀。再例如《新視野》第三冊第五單元的課文“FiveFamousSymbolsofAmericanCulture”,可以讓學生先探討他們眼中的美國是怎樣的,一說起美國會想起哪些標志性的東西,這樣就把與文化有關的東西與學生自身所了解的內容相聯系;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將中西方文化的標志性東西進行對比,才更能引起他們的共鳴。這樣,學生就是在積極主動地構建意義而不是被動地接收知識。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對于大學英語課堂中的文化導入的內容和方式具有非常大的指導意義,真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意義的構建中來,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英語的學習。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在課堂中以這樣的方式導入中西方文化,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對語言文字本身的學習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當然,建構主義對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起到一個指導作用,在課堂中仍然需要根據學校及學生的具體情況來調整導入的內容和方式,并且需要進一步的探討和完善。
作者:徐瓊 劉海清 單位:湖南警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