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高校校園文化教育應用分析(8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校園文化教育應用分析(8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高校校園文化教育應用分析(8篇)

        第一篇:越野行走在高校校園文化中的應用

        摘要:越野行走是一項激勵精神力量的運動,將其運用在我國高校文化建設中,可以引導學生確立奮斗目標,培養(yǎng)其團隊意識。本文主要探討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應用越野行走的策略,旨在發(fā)揮越野行走運動建設精神文明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越野行走;校園文化;應用方式

        越野行走最早起源于北歐,英文名稱為“NordicWalking”,將滑雪運動中使用的拐杖作為身體支撐,在戶外完成階段性的行走運動,包括山地、沙丘、叢林、田地等多種自然環(huán)境的夏季徒步運動。參與越野行走運動,能夠激發(fā)參與者的拼搏進取精神,通過克服運動極限,在對終點的渴望與追求中不斷強化自身的精神毅力,進而為更遠大的目標而奮斗。該運動體現(xiàn)出較高的團隊意識,對于建設高校的校園文化極為有利,所以筆者建議將越野行走運動引入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中。

        一、越野行走運動的文化價值體現(xiàn)

        (一)越野行走運動的“目標”價值

        越野行走運動中的“目標”價值十分突出。心理學家對長期參加此項運動的人員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越野行走運動者的精神品質極為堅韌,無論在自然環(huán)境多么惡劣的情況下,都會以完成原定路線為目標,并在運動過程中表現(xiàn)出較高的鍥而不舍精神?,F(xiàn)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曾經提出目標對于行為管理的重要性,指出原定目標的達成對于參與者的行為約束力。西方現(xiàn)代人際關系教育的奠基人———戴爾•卡耐基也曾提出相關理論,他認為人生規(guī)劃和事業(yè)規(guī)劃必須建立在明確的目標中,才能通過明確的方向讓自身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不斷完善自我,克服困難。對于當代大學生的精神教育來說,培養(yǎng)其鍥而不舍的精神就極為需要“目標”價值的引導,因此筆者提出將此項運動推廣到我國高校中,磨煉學生的精神品質,并融入到高校的校園文化中,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以目標為導向的奮斗方法與價值觀念。

        (二)越野行走運動的團隊精神

        越野行走運動,并非單人能夠完成,其路線規(guī)劃較長,皆以團隊集體參與的模式完成既定目標。在運動過程中,團隊成員需要為同一目標相互激勵與協(xié)助,才能在原定的時間內達成目標。這樣的合作方式與現(xiàn)代企業(yè)的團隊建設極為相似,多數(shù)企業(yè)也會在銷售淡季組織團隊成員參與類似的運動項目。其根本目標在于培養(yǎng)團隊成員的集體意識,并在運動中不斷提高成員的溝通能力與合作能力,進而上升到對企業(yè)文化的認同?,F(xiàn)代教學的宗旨也是將學生推向就業(yè)崗位,在校園生活中樹立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提前培養(yǎng)學生的就業(yè)能力,其與我國高校文化建設的目標相吻合,與我國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目的一致。因此,也能夠明確,我國高校引入越野行走運動具備建設校園文化的優(yōu)勢,對于校園文化的構建也會產生相應的積極作用。

        二、越野行走運動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應用原則

        (一)找準校園文化的契合點

        每一所高校根據(jù)自身的發(fā)展歷史,都會形成自身的校園文化,作為校訓不斷傳承,激勵了無數(shù)學生的成長與成才。越野行走運動在促進校園文化建設上,首先要找準與高校歷史文化,以及校訓精神的契合點,以促進越野運動在高校文化建設上的落實。例如清華校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疤煨薪 敝傅氖墙】担梢耘c越野行走運動的健康追求相結合;“自強不息”要求學生無論遇到何種困難都要秉承鍥而不舍的精神,這種精神品質也是越野運動的文化內涵;“厚德載物”追尋的是學生內在的品格,越野行走運動也需要團隊意識,同時其是對品德的基本要求,如果學生的個人品質不高,也自然不會在運動中幫助隊友共同完成行進目標。高校在引入越野行走運動建設校園文化的過程中,只要找準其與校園文化的契合點,就能發(fā)揮出越野行走運動的文化價值,反之則不利于校園文化的整體建設。

        (二)加深校園活動的體驗度

        將越野行走運動引入高校日常教學中,通過體育活動建設校園文化,需要教師設計參與度較高的越野行走活動內容,為學生提供真實的體驗感。如果學生的參與情緒不積極,完全是被動參與,那么校園文化與越野行走運動的結合也就失去了實際的建設意義。因此,需要體育教師和校方領導集思廣益,為越野行走運動注入新鮮的活動內容,進而提高學生的積極興趣,以保障校園文化的建設。越野行走運動表面上是枯燥乏味的,要想在簡單的運動中提高體驗度,就需要為活動設計游戲環(huán)節(jié)或競賽環(huán)節(jié),進而提高運動本身的競爭魅力,發(fā)揮越野行走運動的“目標”價值。學生在目標明確的活動中,參與感會更加明顯,可體驗到運動樂趣,自然會全身心地投入運動中。之后,再為活動注入相應的文化主題與精神內涵,也就更容易創(chuàng)設校園文化。

        (三)為越野行走運動注入精神價值

        越野行走運動本身的文化內涵與價值并非顯而易見,需要教師予以引導才能讓學生從中領悟,并且需要為越野行走運動注入更多的精神價值,進而發(fā)揮出以運動為載體的文化引導作用。例如,越野行走運動和我國“長征”的歷史文化相輔相成,越野行走的活動也可以開展為“長征精神的歷史回溯”,引導學生體驗在我國特殊歷史時期革命前輩付出的艱辛與血汗,從而為越野行走運動注入更深刻的精神價值。加大對學生思想建設的力度,才能讓校園文化在學生心中生根。與我國歷史文化和精神內涵相結合,才能讓學生對于這種外來運動產生高度的認同感,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在思想上認可越野運動,使校園文化成長對學生發(fā)揮出最大的引導力量,促進學生人格的完善與心理成長。

        三、越野行走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結合路徑

        (一)與校園文化內涵相結合

        根據(jù)《國務院辦公廳轉發(fā)體育總局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運動員文化教育和運動員保障工作的指導意見》(國辦發(fā)[2010]23號),我國高校在引入越野行走運動時,要考慮相關的文化教育成分。[1]基于各校對校園文化的訴求點存在差異,筆者建議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以運動目標為導向,以運動精神為內涵,廣泛開展校園文化建設。一方面,運動目標的設立需要由體育教師根據(jù)高校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通過提前測評學生的身體素質,規(guī)劃相應的運動目標,防止過激的運動目標導致學生出現(xiàn)運動損傷的情況。另一方面,以運動精神為內涵,需要高校教師和領導深度挖掘越野行走運動的文化價值,也就是目標價值和團隊精神。在要求學生達成既定目標的前提下,激勵學生養(yǎng)成鍥而不舍的運動精神。在引導學生團隊合作的基礎上,讓學生樹立集體意識,進而形成互幫互助的校園文化內涵。鍥而不舍的運動精神與互相幫助的內在表現(xiàn),都會對學習和教育產生積極作用,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精神文明的建設極為有利。[2]進而以積極的精神文化內涵,對校園文化達成共識,創(chuàng)設校園文化的雛形。

        (二)與學生的成長相結合

        校園文化建設需要落實在具體的活動中,讓學生參與其中,進而促進學生的體驗感,引導校園文化在學生心中扎根。因此,越野行走運動也要在具體的活動中進行,并且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感,只有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具體的活動中才能為校園文化注入推廣的力量。越野行走即是運動,也是校園文化活動。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也就形成了校園文化的主題。前文提出為越野行走運動注入精神價值的基本原則,也是基于校園文化的認同感而指出。在四年的大學生活中,越野行走運動可以被注入不同的文化主題。[3]第一,大一新生入學階段,學生對于大學生活充滿憧憬,但不明確高校的學習目標。此時教師可以將運動目標與學生的四年學習規(guī)劃相結合,引導學生在越野行走運動中通過自身不懈的堅持達到原定計劃,從而以運動目標引導學生完成學習目標,堅定學生的自信心。第二,在大二和大三學習階段,學生在校園中與社會接觸較為頻繁,也脫離了新生入學的稚嫩,但依舊對社會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缺乏客觀認知,在外界誘惑的情況下極易脫離原定目標與計劃。[4]此時設立的越野行走目標,應以重溫堅韌不拔的精神為主,讓學生在此類活動中堅定對學業(yè)的信心,堅持不懈地為學習目標而努力。第三,在大四即將脫離校園生活步入社會的階段,學生此時更加需要教師和前輩的鼓勵,在實習崗位表現(xiàn)出專業(yè)水準。那么在越野行走的活動中,教師可為學生規(guī)劃更為長遠的路線,讓學生體驗到即便增加了運動難度,依然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達成原定計劃,進而消除對于工作的心理障礙,以在實習期發(fā)揮出應有的專業(yè)技能。在越野運動的活動完成后,教師不僅要表揚學生的運動成果,同時也要引導學生思考運動過程中學習到的精神文化內涵。讓學生在反思中總結自身的努力和目標達成的關系,反思在運動中受到同學的幫助和幫助他人的意義,進而形成團隊意識。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將越野行走運動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需要找準校園文化的契合點,增強校園活動的體驗度,同時為越野行走運動注入精神價值。具體的應用方面,需要建設校園文化的運動內涵,在此基礎上開展基于校園文化的越野行走活動,并在活動結束后引導學生深刻反思,汲取精神力量,引導學生樹立鍥而不舍的精神,構建團隊意識。

        參考文獻

        [1]修艷.我國參與越野行走運動人群的調查[J].當代體育科技,2014,(31):244,246.

        [2]于洋.高校推廣越野行走教學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4,(28):78-79.

        [3]顧春先,鄔紅麗,肖波,等.中國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指標體系研究[J].體育科學,2010,(8):41-48.

        [4]鄭婕,齊云飛.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植入體育元素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7):85-90.

        作者:楊曉敬 單位:山西大學商務學院

        第二篇:西藏高校民族團結校園文化建設

        摘要:西藏高校民族團結校園文化的建設可以分為三個部分:民族團結精神文化建設、民族團結物質文化建設和民族團結制度文化建設,這三大校園文化建設的方式、特點及其運作直接影響著民族團結工作的實際效果。本文主要探討西藏高校民族團結校園文化的建設途徑。

        關鍵詞:西藏高校;民族團結;校園文化西藏高校建設民族團結的校園文化,可以在學校內營造民族團結良好的文化氛圍,為學生提供正確的價值導向,以及精神上的動力和制度保障。

        一、民族團結精神文化建設

        (一)加強民族團結的校風、學風和教風建設校風是廣大師生在長期的教學、生活和學習中,經過共同的努力使一所學校形成區(qū)別于其他院校的一種獨特的、整體的精神實質和風貌。優(yōu)秀的校風會激勵教師為人師表、教書育人,還可督促學生勤奮學習,提升自身的知識水平、價值追求,明確人生理想。學風和教風是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關鍵,“優(yōu)良的學風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是教學改革的支撐條件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前提與保證”[1]。在西藏高校,藏族和漢族學生在學習上有較強的互補性,所以營造良好的學習風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可以通過建立學習小組、科研團隊的方式來培育藏漢學生的合作意識、團結精神。教風是教師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所形成的教學理念,包括教學的方法、價值觀、特色,等等。教師教學不僅是在傳授知識,更是在傳授價值觀。在教育過程中,教師的民族身份也會被學生關注,其言行也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民族關系觀,所以教師要以身作則,規(guī)范言行,用自己的行動踐行民族團結理念,以影響身邊的學生。(二)充分認識和利用廣播、??⑿@網絡等宣傳輿論陣地報刊、廣播、校園網絡是學校宣傳主流價值觀的主陣地,我們要充分發(fā)揮它們的輿論導向作用,占領校園文化宣傳高地,廣泛傳播文明思想,抵御不良思想的影響。創(chuàng)建民族團結校園網絡,融合教育性、趣味性和服務性的思想理念,不斷推進網絡教育內容和形式的創(chuàng)新,比如建設相應的理論專區(qū)和學習互動專區(qū),為學生答疑釋惑,以及為學生的相互合作提供網絡和現(xiàn)實平臺。同時,還要利用校園網絡借助校園論壇、聊天室等平臺促進不同民族學生的交流。(三)開展各種校園文化活動校園文化是校園精神文明的內核,校園文化活動是實現(xiàn)精神文明建設目標的重要途徑和載體。實現(xiàn)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目標離不開多樣化、寬領域、重內涵的校園文化活動,所以在民族團結教育中,要善于利用重大節(jié)日、節(jié)慶,組織、吸引各民族同學共同參與,營造民族團結氛圍;開展各種藏漢學生共同參與的文體活動,比如體育、舞蹈、書法等,在活動中加深彼此的文化認同意識。

        二、民族團結物質文化建設

        校園外部環(huán)境涉及的首要問題是校址的選擇,這要充分考慮一所學校的地理位置和區(qū)域環(huán)境。一座城市所在區(qū)域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文化愈是濃厚、久遠,那么它就越能為學校的民族團結教育和民族交往提供厚重和堅固的歷史和現(xiàn)實文化根基。建設高校民族團結的內環(huán)境,首先要為學生提供族際交往的基本學習環(huán)境、生活區(qū)域、活動場所,為不同民族學生的學習交往、生活交往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圍繞不同民族學生的學習交往改善教學、學習的活動場所和擴充交流媒介;其次,改善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營造溫馨和諧的寢室文化是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組成部分。讓不同民族的學生在“家”的環(huán)境里相互了解、相互幫助,增進彼此的認同;最后,是活動區(qū)建設,比如體育場所、亭榭園圃、花草道路等等,這些活動要件的教育功能是隱性的,其在愉悅學生心情、陶冶心靈的同時,可促使廣大師生走進彼此的心里,促進族際認同的建立,為民族團結奠定心理基礎。

        三、民族團結制度文化建設

        民族團結文化的建設離不開制度的規(guī)約,所以加強高校民族團結文化建設必須建立和完善民族團結制度。首先,本著民族團結的原則,圍繞公平、客觀、科學、規(guī)范的目標,建立和完善民族團結制度。實現(xiàn)這一目標必須使這一制度所反映的利益主體更加廣泛,不同民族群體之間的利益相對平衡。一所高校的民族團結制度所反映的民族利益主體范圍越大,則該制度越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所以制度的設計要兼顧民族因素,盡量平衡民族之間的利益要求。其次,在民族團結制度中滲入“以人為本”的理念,彰顯民主性、平等性原則。“以人為本”的落實要求廣大師生廣泛地參與學校制度文化建設,彰顯主體地位。民族團結制度的建設要以教師為主導,因為教師工作在教學一線,最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所以要讓教師擁有制定學校制度的參與權和質詢權;同時學生是民族團結的主體,學生之間的交往因渠道的多樣化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民族關系,學生既可以在學校的制度內展開交往,同時也可以根據(jù)自身需要在班級、社團等群體內部形成“非正式制度”來擴大交往的范圍,比如班級、社團組織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等等。

        參考文獻

        [1]梁承忠,秦昌盛,高林娜.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24.

        作者:趙磊 單位:西藏藏醫(yī)學院基礎部

        第三篇:臺灣高校校園文化對赴臺交流生的影響

        [摘要]通過臺灣高校校園文化對蘇北赴臺交流生的影響情況調查發(fā)現(xiàn),大陸生對于臺灣校園文化具有較高的認同感,專業(yè)知識的培養(yǎng)有較強的促進作用,臺灣高校校園文化更加注重社會實用性。文章從三個方面歸納了蘇北赴臺交流生對臺灣高校校園文化的認同感所在,分析了半年在臺研習對學生素質養(yǎng)成的影響,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增進兩岸文化交流的建設性措施。

        [關鍵詞]臺灣高校;校園文化;交流生;影響

        大陸高校和臺灣高校的校園文化,都較好地傳承了傳統(tǒng)文化中儒家的基本精神,各校校訓都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的價值觀[1]。隨著大陸與臺灣高校之間交流的不斷推進,臺灣高校校園文化對大陸交換生的影響日益加強,為了了解臺灣高校校園文化對蘇北赴臺交流生的影響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以及到了何種程度,我們對江蘇財經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食品藥品技術學院、淮安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鹽城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財會職業(yè)技術學院共計6所高職院校的赴臺交流生進行了問卷調查。

        一、調查結果與分析

        本次調研是在查閱了相關文獻的基礎上進行的,課題組以“臺灣高校校園文化”“蘇北赴臺交流生”等為關鍵詞在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中檢索了數(shù)十篇文獻資料并研讀了相關論文論著,結合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綜合設計了“臺灣高校校園文化對蘇北赴臺交流生影響調查問卷”,內容涉及臺灣高校校園文化對赴臺大陸生思維方式、社會公德和專業(yè)精神的影響等方面,并對淮安、徐州、鹽城、連云港四市的典型高職院校學生進行了問卷,通過對205份有效問卷的分析,可以初步得出蘇北赴臺交流生在以下三個方面對臺灣高校校園文化有較高的認同感:

        (一)對臺灣校園文化的關注度普遍較高

        蘇北赴臺交流生對于臺灣高校校園文化的關注程度相對較高,在赴臺交流生中,不關注臺灣校園文化的只占8.8%,認為參與度更高的占67.5%。關注臺灣高校文化的同時,大部分蘇北赴臺交流生對臺灣校園文化具有較高的認同感,其中對臺灣校園文化的精神來源于哪里,82.5%的人認為來自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

        (二)臺灣校園文化對專業(yè)知識培養(yǎng)的促進作用明顯增強

        交流生通過觀察、體驗、比較發(fā)現(xiàn),臺灣高校校園文化的精髓體現(xiàn)在教育體制、課堂形式、社團組織、校園文化、宿舍文化等方方面面。其中,73.5%的蘇北赴臺交流生認為校園文化能夠有效促進專業(yè)學習,不僅能夠促進師生課外交流,維護良好的師生關系,無形中還能幫助學生在非正式課堂上鞏固和運用相關專業(yè)知識。

        (三)對于臺灣高校校園文化的實用價值認同感較高

        大部分蘇北赴臺交流生認為,臺灣高校校園文化的學習和鍛煉的確能很好地運用到平時的學習、生活和社會實踐當中,與大陸高校相比,學生認為在臺灣校園中影響力更大的占74.1%,對形成良好社會公德大有裨益的占72.5%。通過走訪了解到,臺灣高校義工工作相對于大陸高校而言,更加普遍、更加彰顯實際成效,更加體現(xiàn)人文關懷。蘇北赴臺交流生認為臺灣校園文化更加具有實用性。

        二、對赴臺交流生的影響

        總體來看,臺灣和大陸高校在校園文化理念,以及具體的教育模式與方法上雖同宗同源,但仍求同存異。臺灣學者更加傾向于研究校園文化的自由、自治和“接地氣”,校園文化建設的著眼點在于個人的興趣發(fā)展,社會公德的養(yǎng)成,專業(yè)精神的塑造,以及個人與家庭、社會的關系。大學的校園文化方面所表現(xiàn)出來的大同小異之處彰顯了各自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和教育理念,體現(xiàn)了不同的傳統(tǒng)思想和文化特色。例如,臺灣修平科技大學在辦學理念上就一貫強調要通過各種途徑培養(yǎng)學生“胸懷人文心”,注重學生的生活教育與規(guī)范,強化品德倫理、服務學習、人際溝通、團隊合作,積極達成共同核心價值[2]。高校將通過建設校園文化精神、打造校園文化氣氛、創(chuàng)建校園文化社團等形式來引導學生的精神成長,對學生在校、走出校園、進入社會都存在著不可低估的影響。

        (一)深入了解同根同祖但頗具特色的臺灣文化

        兩岸高校都在較好地傳承了傳統(tǒng)文化基本精神的基礎上,強調通過教育教學來發(fā)展人的智力,以及個人品質的塑造和養(yǎng)成。但是,實地調研發(fā)現(xiàn),蘇北地區(qū)的校園文化的理想主義色彩比較濃重,而臺灣的校園文化生活氣息則更豐富。例如,在利用校報、宣傳欄、校園網、主題講座和課外活動等方面,蘇北地區(qū)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重視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健康發(fā)展,注重“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重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民族精神的弘揚,而臺灣高校的大學校園文化則更接地氣,更加關注學生日常生活中身邊的人和事,“回歸生活”的教育理念更加清晰。這對赴臺交流生而言,都是一種個人思想的撞擊和融合,能大大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

        (二)體驗同宗同源但頗具實踐性的校園生活

        大陸地區(qū)高校的校園文化社團每逢9月招生總要上演“百團大戰(zhàn)”,以示其形式上的豐富多樣,并且社團一直持續(xù)發(fā)展。但對于學生來說,通常只是將社團活動作為短期興趣,難以持續(xù)發(fā)展,大部分社團只在新生進校時滿足一下其好奇心,由于缺乏圍繞文化核心開展一系列有影響力和實際意義的活動,導致其缺乏長期吸引力。臺灣絕大多數(shù)高校中校園文化超出了我們所能想象的范圍,各種社團活動每天都有許多,其學生社團涉及的范圍也較為廣泛。除音樂、體育、美術等方面的社團,還有很多關注社會問題的社團。另外,臺灣的大學校園社團與企業(yè)的聯(lián)系非常密切,絕大多數(shù)的社團活動都有企業(yè)贊助。交流生可以參加其社團,在豐富學生校園生活的同時,也為學生提供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同時感受到了學以致用的真實價值所在。

        (三)感受求同存異地域文化的素質熏染效果

        大陸高校的學習氛圍比較濃厚,一貫提倡以學習為主,其余活動只是為輔;而臺灣的高校學生在大學校園里更加關注個人興趣的發(fā)展,以及綜合素質的養(yǎng)成。通過走訪調查,部分在校大學生認為,大陸高校學生注重在交往中進行合作,同時引入競爭,有時甚至更加傾向于后者。相比較而言,臺灣高校校園里的人情味更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大多依靠合作,課堂常態(tài)是分組討論,學生擁有更多的自主學習機會,課后作業(yè)的完成形式也通常是小組共同探究。尤其在技職學校,更加強調學習合作共贏,技職學校校園文化既注重人本精神,又講究團隊奉獻,師生均表現(xiàn)出良好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文明禮儀[3]。接受調研的交流生普遍認為可用“溫良恭儉讓”形容臺灣師生給他們留下的印象,這很大程度是由于長期以來形成的校園文化對學生潛移默化的效果。

        三、促進臺灣與大陸校園文化交流融合的建議

        文化認同是民族認同和民族凝聚力的基礎,是國家和民族認同中具備凝聚力和穩(wěn)定性的因素。臺灣文化和大陸文化都屬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如今臺灣高校與大陸高校的交流日益密切,臺灣文化與大陸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響,我們有必要持續(xù)加強兩岸文化的交流與合作。

        (一)加強兩岸青年學生之間的“體驗式交流”

        “體驗式交流”核心在于體驗,兩岸青年在交流活動中可以更加“接地氣”的方式去真實融入彼此的校園生活當中。因為長期積累形成的校園文化可以在優(yōu)秀青年學生身上得到最充分的體現(xiàn),通過增加互動,讓兩岸青年對彼此有更直觀、深入的認知,感受異地文化氣息,汲取營養(yǎng)。然而,兩岸青年“走馬觀花”式的旅游形式總難以給彼此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其實,搭建橋梁讓兩岸青年深入去了解彼此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和生活,以此消除可能存在的誤解,增進相互認知,互相取長補短,而交流的形式與內容可以通過各種方式由兩岸青年人來參與設計,組織策劃應傾聽年輕人的聲音。

        (二)舉辦兩岸青年學生賽事活動、夏令營活動

        通過各種原則共通的競賽活動及其他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動,讓兩岸青年更好地認同彼此,理解求同存異的社會價值觀。在各項競爭、合作的活動中,了解彼此的思想文化、傳統(tǒng)習俗,開闊眼界,各取所長,如兩岸青年學生“一對一”互動、頭腦風暴、思想碰撞,雙方共同體驗文化異同,促進文化共生。例如,還可借鑒臺灣高校校園文化中的“義工文化”,通過加強兩岸公益組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例如,邀請兩岸青年一起參加支教、扶貧等各類公益活動,讓大陸高校,尤其是在蘇北部分對臺交流效果并不明顯的學校中,加速形成一股“正能量”。

        (三)為學生打通臺灣校園文化的正面宣傳渠道

        兩岸高校的校園文化對于本區(qū)域青年學生均有不同層次的影響,但赴臺親身獲得經歷和感受卻只能是少數(shù)學生的“福利”,然而,從交流回來的學生身上,的確能看到校園文化和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正面影響,這對于學生日后生存和生活均有著積極長遠的影響。通過調查,蘇北許多高校學生得知關于赴臺交流的相關信息,大多都希望親身感受臺灣校園文化,但又基于種種原因難以實現(xiàn),因此,高??梢苑e極利用新媒體,主動相關信息,多為學生尋求、打通、建立和維護信息溝通渠道,及時了解和認識雙方社會發(fā)展的真實情況以及最新動態(tài),從而即使沒有親身赴臺經歷,也能從各種真實宣傳中了解和感受臺灣校園文化。大學文化作為一種社會亞文化,是一種隱形課程,不論是高校校園的整體環(huán)境、規(guī)劃建設、文化理念,還是具體的教育模式及方法,臺灣與大陸都有眾多相通之處,兩者均較好地傳承了傳統(tǒng)文化中儒家的基本精神,不但強調通過教育教學發(fā)展學生的智力,還重視個人品質的塑造和養(yǎng)成。但實際上,兩者校園文化在具體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方面的側重點,以及分別取得的實際效果卻不盡相同。雖然臺灣校園受到地域面積限制,但是每所校園的整體環(huán)境都顯得清幽雅致,充滿人文關懷,富有文化底蘊[4]。隨著教育開放程度的日益提高,大陸高??梢灾Υ蛟鞂Υ髮W生更具備吸引力的、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在大學校園中廣泛傳播這股“正能量”,這對兩岸的進一步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加強兩岸教育合作、青年互知、文化交流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劉晴.大陸臺灣大學校園文化之比較[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6):32-34.

        [2]楊迎春.臺灣高?!叭私逃崩砟钆c內地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向選擇[J].肇慶學院學報,2015(5):35-39.

        [3]李永紅.臺灣職業(yè)教育體系與校園文化的特征及其啟示[J].岳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2(11):23-27.

        [4]施成.臺灣技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特色探究[J].才智,2013(4):128-129.

        作者:任李 徐珂 單位:江蘇財經職業(yè)技術學院

        第四篇:社會主義引領下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

        摘要:高校是思想文化和價值觀碰撞更迭的地方,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我國一直以來實施文化強國戰(zhàn)略的重要構成部分,與高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服務對象上具有一致性。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括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以及社會主義榮辱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我國實施文化強國戰(zhàn)略的重要構成部分,是我國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理論基礎,是高校校園文化實踐的指導依據(jù)。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高校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1.1物質方面

        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高校重視文化建設相應的就要加強相關的物質文化建設。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改善教學條件,為促進師生身心健康發(fā)展提供物質基礎。

        1.2制度方面

        高校制度文化建設是一個較為完善的體系。高校堅持以人為本,強化制度建設,在學校規(guī)章、學生守則、場所使用規(guī)定等方面都明文規(guī)定,越來越規(guī)范合理,利于班風、校風等的建設。在發(fā)展過程中對于不適用的相關制度進行調整完善,與時俱進的結合實際開展,為師生提供了保障。在這種環(huán)境下師生的價值觀、道德修養(yǎng)也越來越趨近相關的要求和規(guī)定,利于和諧校園的建設。

        1.3精神方面

        高校都十分注重辦學特色和理念,有自己的校風校訓,還有承載其精神的校歌、校徽等,這些都歷久彌新地傳承著校園精神,形成學校的特色文化名片,體現(xiàn)著在校學生的價值追求,道德操守。高校一般都注重研究,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提高教育的時效性。在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的同時加強精神建設,拓展課堂延伸教育。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高校文化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物質、精神文化缺乏統(tǒng)籌和規(guī)劃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導下,高校的物質基礎、精神追求和文化建設確實得到了完善,但三者仍然相對獨立,并沒有相得益彰。大多數(shù)高校都認識到了顯而易見的物質文化建設,甚至出巨資對校園綠化、雕塑建筑和硬件設備進行革新,他們簡單地認為物質文化可以帶動精神文化建設,學生待久了精神文化自然會提高;樹立學校對外的好形象,更利于學校的宣傳和發(fā)展。因此,高校無形中忽略了精神文化層面的建設,忽略了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忽略了校園精神和校園文化底蘊的挖掘。

        2.2制度建設有待提高

        文化建設需要制度作為保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文化建設體現(xiàn)為一些具體的制度,但校園制度建設仍存在問題。高校在制度文化建設上缺乏規(guī)劃,沒有從長遠出發(fā),缺乏整體觀念及全局意識。其次高校制度文化建設方面忽略以人為本,重管理,導致師生參與度不高,執(zhí)行中產生阻力,實踐過程中沒有長效性的保障。學校制度應該常用常新,需要依據(jù)實際創(chuàng)新發(fā)展,為高校文化建設提供保障。

        2.3方式方法陳舊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方式方法陳舊,對于日新月異的社會來說方式方法需與時俱進。一直以來學生活動的形式基本以活動為主,由學生社團組織承辦,場地也相對固定,久而久之校園中的文化漸漸缺乏關注。校園活動的組織多以學生興趣為主導,有的活動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聯(lián)系不密切,缺乏文化建設的現(xiàn)實意義。當今社會網絡盛行,高校也積極利用網絡系統(tǒng),但多為事務通知等,方法形式單一,難以利用網絡引起學生對校園文化的重視,學校網絡系統(tǒng)也只是為了方便工作,導致其中涉及的文化部分被忽視,參與度不高,只求完成任務,導致社會主義價值觀的融入停滯于表層。

        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高校文化建設的路徑

        3.1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融入性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轉換為科學的意識形態(tài)穿插于校園文化建設,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價值引導,營造良好的生態(tài)文化環(huán)境。在融入的過程中可以從高校的建筑、人文景觀等著手,進行科學合理的規(guī)劃和創(chuàng)新,對于高校的校園識別系統(tǒng)建設,要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并盡可能地體現(xiàn)在建筑或景觀中,在校園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和熏陶氛圍,給人潛移默化的影響,拉近師生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距離。

        3.2發(fā)揮師生的主體性作用

        校園文化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相互配合。因此要強調參與,充分調動廣大師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充分尊重師生,讓他們由被動到主動,深化認同感,進而積極參與和探索,發(fā)揮廣大師生的主體性作用,增強主體觀念增強影響力和號召力,把思想價值觀帶到各項活動中去,通過各式各樣的方式宣傳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創(chuàng)建良好的文化氛圍,引導學生積極開展項目化的校園主題活動,宣揚和發(fā)揮校園典范的作用,努力形成開拓創(chuàng)新,求學務實的學風。

        3.3與時俱進,重視校園網絡載體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網絡在生活中發(fā)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成為日常學習生活的交流工具。高校學生多為青少年,如此看來網絡也占據(jù)著重要地位,文化建設中不可忽視網絡載體的作用。首先,要深刻認識到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重要性,看到其覆蓋面廣、滲透力強和傳播迅速的特點,合理科學的利用網絡載體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服務。其次,需加強校園網絡信息的管理,讓其真正發(fā)揮積極地作用。健全網絡管理機制,加大管理力度,形成系統(tǒng)的科學的管理體系。

        參考文獻:

        [1]孫成武,常珊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探析[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

        作者:朱陽莉 趙艷金 單位:云南師范大學

        第五篇:高校屬地管理模式中校園文化的建設

        摘要:以薩提亞模式以及冰山理論為理論依托,探索高校在大類培養(yǎng)模式下的園區(qū)管理,旨在用“幸福園區(qū)”的建設滿足不同類型的學生的需求,促進學生的成長成才。

        關鍵詞:薩提亞模式;冰山理論;大類培養(yǎng);幸福園區(qū)

        近年來,高校不斷重視校園文化建設,注重培育和凝練校園文化品牌,積極探索校園文化建設的新途徑和新模式。浙江大學秉承“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通識教育為核心,在屬地化學生管理與培養(yǎng)上開拓創(chuàng)新。自2008年起,改革本科生教育體制,建立了獨具特色的學園制教育和管理模式。浙江大學求是學院是大類培養(yǎng)的主要載體,以宿舍樓為依托,下設丹陽青溪、紫云碧峰、藍田三大學園,學生自大類招生到確認專業(yè)的前兩年內,在學園中接受通識教育培養(yǎng)。學園文化建設對低年級學生的習慣養(yǎng)成、性格塑造和學風建設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學生生活園區(qū)文化具有凝聚、激勵、導向等重要功能,它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鍛煉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組織協(xié)調能力和實踐能力,從而陶冶情操,提高修養(yǎng),“成為更好的自己”,進而促進形成良好的學風和校風。

        一、薩提亞模式的相關理論及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適用性

        起源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薩提亞治療模式在國際心理治療領域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積極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塞利格曼認為,薩提亞模式是對積極心理學的補充,又是與其相一致的,因此薩提亞被稱為積極心理學的先驅。目前薩提亞的相關理論被廣泛應用于高校的教育理念之中。1.自我價值感自我價值感不是自我感覺良好,而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觀點,自己是怎樣看待自己的,會在個人的行為中表達出來。薩提亞幫助人們看到改變的希望,學會積極接納、欣賞、關愛自己,同時,要想成為更完整的人,更完滿地去生活,我們要做出必要的改變,來獲得進一步的成長。在從高中到大學的校園環(huán)境和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轉換之中,學生們常會因為抱怨而情緒低落,用薩提亞的理念可以幫助學生意識到,當外在環(huán)境無法改變時,內在的自我的改變是永無止境的,從而引導他們改變自己、適應大學,從而達到為社會培養(yǎng)有責任、有擔當、積極正向和自尊自信的大學生的目的。2.“冰山理論”在心理學領域有很多代表人物提出過自己的“冰山理論”,薩提亞的“冰山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冰山,要想使自己有所成長和改變,就要充分地認識自己的冰山,充分地發(fā)覺暗涌在水面之下那些長期壓抑并常常被人們自己所忽略的“內在”。薩提亞將“冰山”分為七個層次:行為、感受、對感受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和自我。這七個層次幫助我們看到個體外在行為背后的更深層次的期待與渴望,人類在最深的渴望層面,也就是被愛、被接納、被認可的需要是相通的[1]。在渴望的基礎上,人們會有各種不同的期待,當期待得不到滿足時,就會引發(fā)一系列的感受和行為。3.五種生存姿態(tài)薩提亞模式將人在壓力下的反應分為五種姿態(tài):討好型、指責型、超理智型、打岔型和表里一致型。薩提亞認為人們在壓力下,自我、他人和情境是三項重要的應對對象,只有表里一致型是建立在高自我價值基礎上的,能夠達到自我、他人和情境三者和諧互動的溝通類型,這種模式的人持一種開放的姿態(tài),表情流露與言行一致,內心平衡和諧,自我價值感很高,這也是薩提亞所倡導的人要達到的目標。而在自我、他人和情境三要素中一個或者兩個失衡的情況下,會出現(xiàn)以下四種姿態(tài):討好型的人通常忽略自我,內在價值感比較低,因為他們會對他們在交往中的人和情境予以充分的尊重,但卻毫不在意自己的真實感受,他們常常以一種令人愉悅的面目出現(xiàn),以犧牲自我價值為代價來取悅他人。指責型的人則與討好型截然相反,他們認為應該維護自己的權利,不接受來自任何人的借口、麻煩或者辱罵,同時喜歡藐視他人,認為只有自己和情境是需要考慮的。超理智型的人漠視自己和他人的價值,表現(xiàn)得超理智意味著僅僅關注環(huán)境背景,并通常僅限于數(shù)據(jù)和邏輯水平,顯著特征是保持著非人性的客觀,既不允許自己,也不允許其他人關注自己的感受。打岔型的人則經常企圖將別人的注意力從正在討論的話題上引開,打岔者不斷變換想法,并且希望在同一時間做無數(shù)的事情,對他們來說,自我、他人以及互動的環(huán)境背景都不具有任何價值。每個人從原生家庭的成長影響出發(fā),或多或少都會屬于或傾向上述四種類型,而極少數(shù)人才能達到表里一致型,這幾乎是一種完滿的狀態(tài),也是我們決定能成為更加完善的個體的選擇,而我們正需要一些行為的引導,使個體成長和改變,逐漸向表里一致型的狀態(tài)而努力。薩提亞的這種思想不僅與我們“德才兼?zhèn)?,德育為先”的選人用人標準相吻合,也與浙江大學“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創(chuàng)新人才和未來領導者”的育人目標不謀而合。

        二、薩提亞模式在“幸福園區(qū)”建設中的實踐與應用分析

        云峰學園“幸福園區(qū)”建設的根本目標是服務廣大的園區(qū)同學,促進學生們健康快樂成長,使他們在良好的文化氛圍中,明確自己的目標,找準自己的方向,以輕松快樂的姿態(tài)來應對在學習和生活中出現(xiàn)的問題。因此,云峰學園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以“做學生知心朋友,幫學生排憂解難,為學生發(fā)展謀劃,促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工作理念,將引領學生思想進步、培養(yǎng)學生學習習慣、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主要工作內容,全面落實學?!芭囵B(yǎng)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創(chuàng)新人才和未來領導者”的育人目標。1.通過自主建設外部環(huán)境促進學生尋找和增強自我價值感文化是一種精神性的活動,精神性的活動需要物質載體來實現(xiàn)其內涵和價值,并通過不斷更新載體,使文化進一步傳承。為了讓學生增強主體意識,真正發(fā)揮主人翁作用,找到自我的價值感,學園將所有學生活動場地和室外宣傳場地都面向學生開放,讓學生進行自我建設、修繕和管理。通過“幸福園區(qū)”場地建設修繕項目申報活動,將學園大多數(shù)活動室面向園區(qū)學生招募管理團隊,共有14支團隊100余人參與到活動室的建設和修繕項目中來。經過近兩年來的不斷建設,現(xiàn)在已經有投影儀、落地鏡、欄桿、電鋼等設備,有能容納40人開會的省級示范“黨員之家”,能排練舞蹈的“文體中心”,有淡黃色墻紙、沙發(fā)窗簾壁畫的溫馨的“心靈驛站”,藏書500多冊,以及可自習可閱讀可看電影的“悅空間”。大部分學生反映通過自己粉刷墻壁并在墻壁上創(chuàng)作的過程,感受到了快樂,找到了自身價值。因此,在活動室改造完后,學生們還“一發(fā)不可收拾”地給園區(qū)內所有車庫的墻壁都畫上了“新衣”。在宣傳場地的自主建設中,由學生定期展出與更換活動宣傳橫幅和海報;設立了LED電子大屏幕,由學生團隊負責收集最新最及時的信息,并進行公布和擴散;將辦公區(qū)、宿舍區(qū)走廊作為重要的文化載體,展出學生優(yōu)秀書法繪畫作品。讓學生們自己做主來設計、完善學園場地建設的過程,就好像是讓他們自己裝修和打扮自己的家,從裝修風格到布局、行動、管理,都是以學生為主體和管理者展開的。在這個過程中,有些學生擔任了領導者的角色,主動安排分工角色,統(tǒng)籌進度;有些學生言語不多卻在繪畫中展現(xiàn)了驚人的才能;有些學生在細節(jié)搭配和小物品擺放過程中特別細心;還有些學生一開始是被動的,后來越來越主動真正地成為了場地管理的主人。這些也印證了薩提亞的理論中“每個人都有或強或弱的自我價值的感覺,每個人也都有追求自我價值的能力”。通過對自己生活的園區(qū)的建設實踐來激發(fā)學生樹立主體意識,來尋找自我和更好地追求自我價值,效果顯而易見。2.通過心理健康和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知識普及促進學生探尋和了解自我薩提亞的“冰山理論”告訴我們,在每個行為的背后,都有深層次的原因和觀點。而我們常常忽視了挖掘深層原因這條途徑。由于大學的學習和生活節(jié)奏的緊湊和壓力大,學生們往往會被表象所困擾,而無暇認真思考背后的真正原因,因此大部分學生對自己的內心探析不夠,也對常與自己打交道的朋友、戀人和家長的行為背后的深層原因挖掘不夠,導致常因為人際關系處理不佳而產生極大的困擾。因此,學園致力于通過基礎性的心理健康和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知識的普及,讓每名學生都能夠認識自我,挖掘自我的資源,從而做出改變。在學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興趣愛好、價值取向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提升交往能力,樹立正確的職業(yè)觀和價值觀。在每個學生進入大學之初,都要分別接受一場新生心理健康普及講座和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講座,以及心理和職業(yè)生涯的測評,針對測評結果給每個人建立一份“成長報告”,記錄該同學的興趣愛好、職業(yè)傾向、抗壓能力等種種因素,并通過之后的團體輔導和個體輔導來不斷完善學生的“成長報告”[2]。除了團輔外,個體的談心談話、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大賽等多種方法和手段都能幫助學生探尋自我的類型、明確未來的道路方向。3.通過菜單式選項提供選修項目促進學生成長為更好的自我在引導學生了解自己之后,學園還提供平臺和途徑幫助他們提升自我。學園通過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給學生們提供菜單式選擇,學生可以針對自己的不足和短板來加強訓練,提升自我。比如針對討好型特征的學生來說,大部分內向寡言,忽視自我,常常會敏感或被巨大壓力壓得透不過氣,常常會因不懂得拒絕而讓自己陷入無助和痛苦之中,或對未來想成為什么樣的自己感到迷茫無力。因此,針對這部分學生,開展“名人堂”活動,邀請成功人士分享經歷;制訂“自信心提升三鷹計劃”來促進他們重視自我、學會拒絕;開展“口才與溝通”培訓,鼓勵學生勇于表達,敢于溝通,大聲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開展“禮儀與化妝”培訓,提升學生的外在形象,增強自信。同樣,針對指責型特征的學生開展“悅納他人”專題系列活動,引導他們傾聽和體會他人的感受,并能愉快地接納他人;開展豐富的團體體育活動,如籃球賽、趣味運動會等,體會團隊合作的重要性。針對超理智型特征的學生開展“幸福小班”活動,通過茶藝、詩歌等分享、體會和傳遞同窗的溫暖;通過“手寫家書”活動,鼓勵他們書寫和表達情感,懂得對家人、對師長、對同學的感恩;通過系列豐富的文藝活動,豐富他們的感性部分的生活。針對打岔型特征的學生,通過“大牛學長講壇”學長的成長故事分享幫助他人消除迷茫感;通過結對自習、集體夜跑的“天天酷跑”活動,拉近他們與集體的關系,不讓他們游離于現(xiàn)實之外,而是深刻地感受到“你是集體的一分子,你被這個世界深深地愛著”。

        三、進一步加強“幸福園區(qū)建設”的思考與探索

        基于薩提亞積極心理學理念營造的“幸福園區(qū)”,在近四年的實施過程中,已經看到了明顯的成效,創(chuàng)建了輕松怡人的校園環(huán)境,傳播了團結互助的幸福理念,營造了積極向上的學風校風。但在建設“幸福園區(qū)”的探索過程中,我們也在進一步地思考和改進,以期真正成為學生們的精神家園。1.以參與為主,更加注重民主管理大學有責任從思想、學習、生活、社團、心理等多維度引導學生,而以90后為主體的大學生卻往往不愿意主動接受這種引導式教育,他們常常只關注自身的現(xiàn)實生活需求,對公共生活、組織活動等方面較少有參與積極性。在“幸福園區(qū)”的建設中,注重學生的民主管理尤為重要和突出。通過給予學生更多的參與空間,讓他們自己說想法、提建議、組織活動,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人翁地位。讓學生參與學園建設,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熱情,充分調動廣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運用學生的智慧,匯集學生的力量,“幸福園區(qū)”才能真正深入人心、傳遞幸福。2.以需求為本,更加明確發(fā)展需要“幸福園區(qū)”的文化建設要適應學生需求發(fā)展的變化,提高文化建設的適用性。目前的建設中對大部分有自我認識的學生來說,引導他們結合自己的需求選取不同的提升方法是效果明顯的。但對于極個別對人生失去目標、網絡成癮嚴重的學生來說,“幸福園區(qū)”并不能引起他的注意,需要一定措施先引導他走下網絡,走進現(xiàn)實生活中,能與人溝通和交流之后,才能進一步進行提升和改變。此外,大部分學生對于社會、教育等深層次問題缺乏思考和認識,對于短期的各種實用技能培訓趨之若鶩,而對于文化品鑒和品格磨煉類的活動參與度較少。因此,要對他們正當合理的需要加以滿足,對不正當不合理的需求加以引導和改善,才能真正形成學生需要的校園文化。3.以成長為燈,更加堅定文化定位新時期的大學具有包容性與時代性,大學的開放性使得各種文化能夠互相碰撞?!靶腋@區(qū)”考慮了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考慮了不同學生的文化訴求,堅持以有利于學生的成長為衡量的唯一標尺。在日后的工作中,要更加堅定文化定位,努力打造有利于學生成長成才的“家”一樣的場所,努力增強園區(qū)對學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指明文化發(fā)展的重要方向。4.以教育為根,更加注重價值引導接下來園區(qū)的建設要結合我國高等教育的目的和要求,以核心價值觀為導向,通過文化宣傳等各種方式,聯(lián)系教育教學的目的,將幸福的理念傳遞到每名學生心中,將學生培養(yǎng)成價值明確的新時代人才。

        參考文獻:

        [1]維吉尼亞•薩提亞.薩提亞家庭治理模式(第1版)[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2006.

        [2]房超,王艷,達睿.薩提亞家庭治療薩提亞模式應用于高校輔導員成長團體的探索[J].輔導員工作研究,2010(9).

        作者:邵單 劉波 應偉清 單位:浙江大學

        第六篇: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性景觀的設計方法

        摘要:校園文化景觀具有較強的教育功能,而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性景觀的設計,不僅有較強的育人功能,并且還能突出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使其發(fā)揮出獨特的職業(yè)教育功能,所以在高職院校中進行文化性景觀設計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主要從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性景觀設計的必要性入手,提出了幾點設計方法。

        關鍵詞: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性景觀;必要性;方法

        1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性景觀設計的必要性

        1.1有利于高職院校特色職業(yè)文化的形成

        現(xiàn)階段,高職院校在進行校園文化性景觀設計的過程中,會將企業(yè)文化滲透進去,這樣有利于形成高職院校的特色職業(yè)文化。高職院校的特色職業(yè)文化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精神文化。高職院校的精神文化是其辦學價值觀的體現(xiàn),同時也是高職院校得以發(fā)展的支撐點。一方面,精神文化主要指的是學校自己的辦學理念、校風校訓、科研成果以及?;盏?。另一方面,精神文化則主要指的是高職院校師生經過長期努力而形成的相對穩(wěn)定的思想哲學文化。不管是哪一方面,精神文化的力量對高職院校的發(fā)展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不僅能規(guī)范學校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還能調動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和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廣大師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此外,高職院校在進行文化建設的過程中,還會將企業(yè)文化滲透到校園文化建設中去,使得高職院校的文化建設更加豐富。第二,制度文化。高職院校制定各項規(guī)章制度,是為了約束廣大師生的行為,鞏固高職院校的精神文化,從而促進高職院校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隨著校企合作的不斷深入,企業(yè)中的一些優(yōu)秀管理體系也逐漸被引用到高職院校中去,使高職院校能夠根據(jù)企業(yè)對人才的需求方向去培養(yǎng)人才。第三,物質文化。物質文化主要包括的是高職院校校園內的一些校園標識、櫥窗等靜態(tài)的景觀,同時也包括校園的文娛活動、實訓活動等。高職院校在文化景觀的設計中,不能過分地追求建筑物的美觀和教學設備的齊全,應該根據(jù)學校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1.2有利于表現(xiàn)出高職院校的歷史文脈

        學校的人文氣息比較濃厚,其自身在發(fā)展的過程中,或多或少地會出現(xiàn)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人物和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這些都承載著較多的校園歷史文化。而高職院校在進行校園文化景觀設計的時候,又將這些歷史滲透到建筑物、雕塑以及紀念碑等中去,這樣不僅能夠使全校師生的情感得到升華,還能夠增加校園的凝聚力。此外,高職院校的辦學理念、校風校訓也是從高職院校的這一歷史精神中提取出來的,使得學??臻g環(huán)境具有獨特的魅力。

        2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性景觀設計的方法

        2.1按照教育理念的要求進行校園規(guī)劃

        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終身化以及人才復合化的特點要求高職院校在進行校園規(guī)劃的過程中,要盡可能地從教育理念入手,在適應新的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對高職院校與城市、企業(yè)之間的關系進行完善。此外,在進行校園規(guī)劃的過程中,不能太過于拘謹,而應該自由開放。例如,對于理工科職業(yè)院校來說,其主要的教育目標是為社會培養(yǎng)實用型的技術人才,其在教學方面應多以嚴謹?shù)膶嵶C為主導,所以在校園布局方面較為拘謹。要想打破這一拘謹?shù)牟季址绞?,就需要設計者發(fā)散思維,將較為嚴謹?shù)膶W術實證以藝術的形式展示出來,從而更好地突顯出院校的特色。以軟件設計類高職院校為例,以軟件設計教學為主的高職院校在進行校園文化性景觀設計的時候,可以從軟件專業(yè)的學科特點出發(fā),根據(jù)電子線路集成版的布局特點和要素進行設計。集成電路板是校園基地環(huán)境,電子元件則為校園中的一些功能性的建筑物,連接各元件的線路則是學校的道路網。此外,還應該加入一些軟質的綠化帶和水體,在營造嚴謹有序的校園特色同時,體現(xiàn)出軟件類高職院校的學科特色。

        2.2景觀建筑物的設計要凸顯出時代的特點

        高職院校的校園建筑物不能只是以建筑物的形式存在,而應該賦予其生命,讓其具有民族精神和教育意義,以藝術的形式將歷史與現(xiàn)實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其具有使用功能和審美價值。所以,在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性景觀的設計中,首先應該以搬遷移植、抽象重構的形式將其與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意象相融合,通過建筑材料、色彩的類同來表現(xiàn)建筑與地域環(huán)境的關聯(lián),從而達到通過高職院校特色建筑物來傳達地域精神的目的。例如,南寧技術學院中組團型的連廊建筑群,這一建筑的景觀設計主要是借鑒了廣西傳統(tǒng)民居清秀和風格迥異的建筑文化來設計的。此外,其校園建筑物的設計還采用了桿欄建筑、風雨橋以及架空等建筑手法,創(chuàng)造出了具有時代特征和凸顯地域文化的建筑景觀。其次,不同類型的高職院校的認知視角不同,其校園氛圍或是嚴謹,或是浪漫,這也是對學科文化的一個全面體現(xiàn)。例如,藝術類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性景觀的設計應該留給人藝術想象的空間,建筑物的形式上應盡可能地形成簡約、質樸的風格,來突出藝術類院校的學科特點。最后,對于文化歷史底蘊較為深厚的高職院校來說,其在設計的過程中,應該采取修復設計的手法以及文化符號提取的手法,使其建筑物在視覺上具有象征意義,突顯出這一類高職院校的深刻歷史文化意義。在設計的過程中,文化歷史底蘊較為深厚的高職院校要特別注意的是,要在保留部分建筑物的基礎上,對破損的建筑物進行修整,再現(xiàn)其原貌。而對于那些原物不存在的建筑,在設計的過程中,則應該根據(jù)歷史資料所記錄的信息對其進行重建,并在建筑的過程中,提取一些具有象征意義的符號對建筑物進行創(chuàng)新,使其歷史文化在建筑物中得以延續(xù)。

        2.3對校園文化性景觀的命名應凸顯出其教育意義

        第一,高職院??梢詮男S栃oL以及學校的歷史人物、重大事件中選取,注重變現(xiàn)校園文化。例如,南京化工職業(yè)技術學院的“旭東大道”,則是以學校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范旭東命名的。第二,對高職院校實訓基地、文化廣場以及道路的命名則可以選用企業(yè)家或者企業(yè)的名字來直接命名,從而凸顯出高職院校的職業(yè)特色。例如,湖南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的“遠大路”,則是以其合作企業(yè)的名稱命名的。第三,根據(jù)院校的行業(yè)背景進行命名,體現(xiàn)出其專業(yè)特色。例如,武漢船舶職業(yè)技術學院中的“運鐸廣場”,主要是根據(jù)國防安全來命名的。第四,根據(jù)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來命名,從而表現(xiàn)出濃厚的文化氛圍。例如,重慶職業(yè)技術學院的“明德路”,主要是根據(jù)《禮記•大學》中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中得出。

        3結語

        在高職院校中,進行校園的文化性景觀設計并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它不僅要貫穿于高職教育工作的各個階段,還應該從發(fā)揮教育功能的角度出發(fā),對其設計工作進行引導和規(guī)劃。此外,在設計的過程中,還應該注重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使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景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鮮明的特色。

        參考文獻:

        [1]…張巍.高職院校校園景觀設計研究——以常德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J].中國園藝文摘,2012(26).

        [2]…李永晶,等.黑龍江地區(qū)高職院校校園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黑龍江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3……(20).

        作者:劉丹 單位:常州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

        第七篇: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研究

        摘要:學校要實施現(xiàn)代化教育,必須建構現(xiàn)代化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既是一種育人的氛圍,又意味著一種全面的育人方式和途徑,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它是在多維變化的過程中,通過辨證、批判地取舍,經過提煉和升華,形成具有核心意義的學校精神,促進整個學校的教育管理、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等變革,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和創(chuàng)造的意識,成為學校培育現(xiàn)代化所具有的獨特財富和資源。在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堅持大學內涵發(fā)展等多重背景下,校園文化建設是高校教育教學中一項十分有意義的工作。

        關鍵詞: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是一個立體化、開放性的概念。它包括了諸多的因素,它是一種環(huán)境,一種氛圍,一種精神性的創(chuàng)造,也是學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1]。一個有文化的學校,才是有魅力的地方,它能陶冶師生,它能提升學校。校園文化是推動學校不斷發(fā)展的強大動力,關系著學校生存發(fā)展的特色、質量、品位和精神風貌。對大學生的知識水平、職業(yè)情感以及心理素質,都會產生一定程度上的影響。校園文化建設作為高等學校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理所當然地要服從并服務于人才培養(yǎng)的大目標。

        一、校園文化建設

        物質文化建設和精神追求的和諧統(tǒng)一,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最高境界。物質文化建設與精神追求,是校園文化“有形”與“無形”的統(tǒng)一;是“硬的約束”與“軟的規(guī)范”的統(tǒng)一;是“外化他控”與“內化時空”的統(tǒng)一[2]。

        (一)精神文化建設

        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良好的校園精神,可以對學生的行為發(fā)生深層的調節(jié)和制約,增強學校的凝聚力。校園精神文化滲透附著在校園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等方面,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學校精神文化對一所學校的意義,是從校園文化中凝練出的學校精神,也是理念性、核心性的部分,即“?;辍?,猶如靈魂之與生命,思想之與人類,是一所學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實際上就是一個精神文化傳承的過程。學校精神應貫穿于校園文化的各層面,指導著學校的制度和文化,影響著學校的教育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念、價值判斷、價值取向要跟社會相適應,但要有自己的特色。北大和清華兩校近在咫尺,但卻有截然不同的校園文化,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更有著不同的風格:清華的學生理性穩(wěn)健;北大的學生思維開放、觀念自由,這就是由他們各自辦學特色、辦學方向、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決定的,更是由他們百年的大學文化積淀所決定的。文化育人是一種既古老又嶄新的教育理念,學校因文化而成名,學校因文化而恒遠。各高校開始重視創(chuàng)建發(fā)展優(yōu)秀的校園文化這一潛層教育資源,使之潛移默化地發(fā)揮著教育環(huán)境廣泛、久遠而又深刻的教育作用。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也是校園文化的最高層次。校園的精神文化建設就是讓每一個老師和每一個學生都將這些以真善美為追求的校訓內化為自己的品格,用以引導和規(guī)范自己對自我、對他人和對社會的態(tài)度與行為。開展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增強文化育人的感染力。學校不僅是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主要場所,也是塑造完美人格的靈動空間,還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陣地。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說過:“學校中道德教育重要的問題,是關于知識和行為的關系?!蓖瑫r,杜威再指出:“所需的信仰不能硬灌進去,所需的態(tài)度不能粘貼上去?!惫噍斖皇且环N說教,只是把學生當作一種容器?!霸⒔逃诨顒又小保菍W校實施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和重要途徑。在強化德育的過程中,陶冶情操,凈化學生心靈;提高審美能力,具有審美價值;促進人的智力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需要、意向、愿望和興趣;健體功能,促進學生正常發(fā)育,提高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等等。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內容的不斷豐富,將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實現(xiàn)學校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有力的保證,同時也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給予有力支持并規(guī)范校園文化活動模式,建立和完善各項規(guī)章制度,培育優(yōu)良的校風、教風、學風和班風,努力構建具有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體系,使校園文化在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基礎上朝著現(xiàn)代化、規(guī)范化、個性化、藝術化方向發(fā)展。職業(yè)院校的文化建設必須以專業(yè)文化為引導,突出專業(yè)文化的建設,這是校園文化建設中最顯著的一個特點。為了彰顯專業(yè)特色、體現(xiàn)專業(yè)風格、突出專業(yè)個性,在專業(yè)文化建設中要做到特色顯著、風格清晰、個性突出、氛圍濃郁。

        (二)校園物質文化的內涵

        物質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校園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一個相當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包括學院建筑及其造型、顏色、布局、教學工作的裝備設施、校舍的大小、教室的空間安排、花草樹木的種植、教職員工的服飾、校旗、?;?、校服,甚至包括文化傳播的媒體,如校報、校園廣播、校園網、校園電視臺、宣傳欄、張貼欄,等等。校園的物質文化建設時刻反映出學校文化的內涵,是學校形象的外部呈現(xiàn),是校內外人員認識和感受校園文化的窗口。從某種意義上講,學校的物質文化建設的目的就在于優(yōu)化校園的育人環(huán)境。對整個校園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規(guī)劃和布局調整,全面實施校園“綠化、亮化、美化”工程,同時高度重視校園管理與治安工作,努力營造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學校走廊的墻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動室里,學生看到的一切,對于他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這里的任何東西都不應當是隨便安排的。學生周圍的環(huán)境應當對他有所誘導,有所啟示。”有一位大學校長認為,“良好的校園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具有強烈的導向作用、凝聚作用和規(guī)范作用,它可以振奮人的精神、激勵人的斗志、約束人的行為?!保?]開展物質文化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中如何才能更加傾注人文關懷、提升文化品位,凸顯個性特色,激活審美張力,把校園建設成詩情畫意的花園、愛心洋溢的家園、主動求知的樂園、全社會向往的精神家園。良好的物質文化環(huán)境可以起到教育人和感化人的作用。如何利用校園的物質文化建設,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個性,發(fā)展其創(chuàng)造能力,已經成為世界教育的突出主題。

        二、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

        (一)深化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教育功能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要以文化為載體,著眼于人才培養(yǎng),著力于精神文化塑造。每一所高校在發(fā)展過程中都積淀了一定的校園物質文化傳統(tǒng)。首先,要重視凝練、傳承、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特別要大力挖掘利用本地、本校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資源。其次,不斷加強對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規(guī)范與引導,構建科學嚴謹?shù)闹贫缺U?。再次,及時選擇、規(guī)范、整合時代文化,勇?lián)S護社會價值觀念、規(guī)范社會行為的使命,積極推動社會文明發(fā)展做好校園文化建設,使其對高等教育擔負起載體作用,既需要領導者的重視、各部門的支持和配合,更需要廣大師生的熱情參與。學校重視結合時代主題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突出教育引導和環(huán)境熏陶。如開展大學生紀念“一二•九”系列活動,以“青春贊歌”為主題開展配樂朗誦和有獎征文比賽,進行“十佳大學生”評選表彰等活動,教育青年學生愛國愛校;組織學生圍繞大學生價值取向、人生信仰等話題展開深層次討論,從而引導他們關心國家發(fā)展,樹立回報社會的理想。精神文化的建設,意在培養(yǎng)一種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園精神,意在培養(yǎng)學生們積極樂觀、青春開放、健康向上、明理守紀德精神風貌。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不僅僅是為了“看”,而是滲透到了每一堂課中,滲透到了課外活動中,滲透到了教育的方方面面之中,讓師生在校園文化的熏陶中教育、學習、生活、工作。通過不同形式的校園活動,豐富高校的校園文化內容,深化校園文化主題,增強校園文化的厚重感,積極營造職業(yè)氛圍,努力將職業(yè)文化、企業(yè)文化和行業(yè)文化融入并滲透到精神文化建設中[4]。構建以企業(yè)文化為特色的校園文化,提升學校的精神文化生活;弘揚工匠精神精神,建設校園文化內涵,提升學校魅力。通過人性化的引導,初步建設一種“溫文儒雅、朝氣蓬勃、敬業(yè)樂學”精神氛圍,并把這種校園精神通過師生的不懈努力不斷做好,推向極致。

        (二)彰顯校園物質文化的教育理念

        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是精神文化的載體學校的物質文化建設,就內容而言,主要有校園的選址;校園的建筑與布局;校舍內部的陳設布置;校園的綠化和美化。首先,校園環(huán)境的布置彰顯職業(yè)教育理念。人和環(huán)境總是緊密相連的,沒有離開環(huán)境而單獨存在的人。環(huán)境可以影響人的發(fā)展,但是人又區(qū)別于其他生物體,具有主觀能動性。人在認識環(huán)境、適應環(huán)境的同時又能主動改造環(huán)境。也就是說,人能創(chuàng)造環(huán)境,環(huán)境同樣也能創(chuàng)造人。當學生漫步在校園中,無論是走廊,還是教室,一尊黃元培塑像、一幅成功人士畫像等都可能激發(fā)學生的崇敬之情和學習之心。無疑給學生提供了最好的可親可敬的榜樣,給學生注入了前進的源動力。同時,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關懷精神。高職院校應該利用校內宣傳欄、海報欄、主題景觀、文化藝術隧道、文化素質教育長廊等媒介,宣傳優(yōu)秀企業(yè)精神、先進行業(yè)理念、高尚職業(yè)精神等,讓校園重視校園物理環(huán)境的美化和校園活動儀式的完善,是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其次,校園各類建筑設施體現(xiàn)教育價值。建筑的設計和布局,樓房之間的協(xié)調與美觀,校園的綠化與管理,文化設施的配套與完善,錯落有致又彼此呼應,形成和諧的整體。無論是校標還是雕塑、圖案等無不是高校校園文化的具體體現(xiàn),是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重要部分,通過這些標志物的研究,形成“處處育人、事事育人”的校園文化氣息。比如,圖書館建筑應是一座有現(xiàn)代信息、人文色彩,具有生命力的建筑物。既要能反映學校的建筑風格、氣候環(huán)境、歷史文化底蘊等文化特色,又能使圖書館發(fā)揮最大的使用功能。這就要求圖書館建筑形體和外觀的設計規(guī)劃應與周圍的空間環(huán)境、建筑風格、學校的文化氛圍等相協(xié)調。教室的布置也各具特色,在教學走廊墻壁上有古今中外名人警句,有各個班級的班主任簡介、教育格言、班級目標、班級精神、班級基本情況,等等;室內有圖書角、優(yōu)秀作業(yè)布置墻等。墻壁上一幅幅鮮活的書畫,一句句精辟的話語,一個個深情的文字,都將成為校園文化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是校園建筑布局的靈魂所在。高職院校應引入企業(yè)元素,創(chuàng)新校企合作形式,嘗試以企業(yè)名稱命名校內建筑、道路橋梁等,讓優(yōu)秀企業(yè)精神以顯著的外在形式在校園中體現(xiàn),讓學生一進校門就接受優(yōu)秀企業(yè)文化的熏陶,潛移默化中成長為優(yōu)秀的企業(yè)人[5]。

        三、結語

        校園文化的建設需要時間的積累和創(chuàng)新。校園文化建設是一所學校發(fā)展的重要方面,學校要做強,必須在文化建設的創(chuàng)新上做文章,以此增強學校的競爭力[6]。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既要發(fā)揮骨干的作用,做好高層次、高品位的活動,也要兼顧不同層次和不同類型人才的需要,使大多數(shù)師生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建設校園文化是任重道遠的事情,需要我們全體教育同仁共同努力,不斷探索。希望每個學校都能在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營造出屬于自己的校園文化。

        【參考文獻】

        [1]張紅梅,王淑榮,孫曉東.人文素質教育在應用型本科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28.

        [2]吳春麗.校多區(qū)格局下校園文化建設的困境與出路[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3(8):1.

        [3]趙勇.基于校外教育的青少年國粹特色實踐活動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4(6):20.

        [4]張歡.新時期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路徑研究[J].知識經濟,2016(12):1.

        作者:劉玲 單位:江蘇農牧科技職業(yè)學院

        第八篇:高校黨建中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探究

        摘要:高校黨建和校園文化建設一直是各高校工作的重點,教師和學校領導必須要意識到高校黨建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意義,重視高校黨建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主導作用,明確高校黨建與校園文化建設的關系,并且做出相應措施,確保高校的正確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和校園文化建設方向。

        關鍵詞:高校黨建;校園文化;作用

        1高校黨建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意義

        (1)堅持高校黨建在校園文化中的主導作用,能夠保證高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和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先進性和正確性。我們的社會是社會主義性質的社會,它決定了我國高校是社會主義性質高校,從而決定高校社會主義性質的校園文化。我國高校的社會主義性質主要體現(xiàn)在我國高等教育的指導思想和教育方針。高校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著校園文化的建設必須貫徹社會主義國家的教育方針,并且充分體現(xiàn)了黨建設工作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主導地位。(2)經過多家高校實踐證明,堅持發(fā)揮高校黨建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主導作用是科學選擇,它能幫助高校建設先進的校園文化,增強校園凝聚力。首先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面臨的問題,是要確定校園文化發(fā)展的性質,如何把握正確的發(fā)展方向?不同的高校有著自己不同的發(fā)展目標,但他們有著一致的最終目標,那就是建設先進的校園文化?,F(xiàn)在是多種文化共同發(fā)展的多元化社會,在這種背景之下,校園文化建設很難找到正確的發(fā)展方向。就如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文化也會有腐朽的部分,采取博采眾長的文化發(fā)展方式時也會有一些不健康的外來思想文化乘虛而入,這些情況都會給校園文化建設帶來負面影響。

        2高校黨建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2.1給校園文化建設引導正確方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本質屬性是社會和諧,構建和諧社會是長期性、戰(zhàn)略性和復雜性的任務,而構建和諧校園文化已經成為和諧社會建設的任務之一。在這個文化多元化發(fā)展的社會背景之下,當前的校園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怎樣保證校園文化建設不移根基、不失本色?毋庸置疑,必然少不了黨建工作的滲透,并且高校文化建設離不開正確價值觀的規(guī)范和引導?,F(xiàn)今大學黨建工作的核心價值是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學生經過黨建工作的洗禮與熏陶,思想能夠與黨和國家保持高度一致,能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并且能夠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和建設現(xiàn)代化社會主義的信念,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爭當“四有”新人,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獻出一份力量。

        2.2提供思想支撐和精神支柱

        校園文化的主體是師生雙方,由于價值主體的不同,而導致其思想理念、行為利益具有差異性,不同主體之間也便難以產生一致的價值理念。要想高校長遠發(fā)展,校園文化就必須在面對風格各異的個體時,讓他們發(fā)揮各自獨特的優(yōu)勢作用的同時,能夠相互包容、走向一體。高校教育的工作歸根結底是培養(yǎng)人,思想政治素質是現(xiàn)階段我國大學生應該擁有首要的、最起碼的素質。大學生政治方向是否堅定、思想是否先進、價值觀念是否與時俱進,關乎到校園文化多樣主體之間能否和諧共生、共同促進。廣大的在校學生自然是高校黨建工作的主要對象,在改革開放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經由黨建工作,培養(yǎng)出全面優(yōu)秀發(fā)展的大學生,使之成為連接教師和校園服務員工的紐帶與橋梁,對優(yōu)良學術氛圍的形成具有積極而深遠的作用。

        3校園文化建設對高校黨建的作用

        3.1黨建工作的任務和目標

        建設先進的校園文化是高校黨建的重要內容和首要目標。在高校教學之中,教師加強對黨的理論教育,是順應了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在要求,例如增設《思想概論》、《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等課程,校園中的黨的標語隨處可見,為建設先進而正確的校園文化做好環(huán)境準備,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黨的正確引導,從主體上去促進先進校園文化的建設。

        3.2為黨建工作提供載體和平臺

        校園文化建設中最主要的是精神文化建設,它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而精神文化建設為高校黨建工作提供了載體和平臺。高校校園文化,是由學校領導、教師、以及學生的價值觀念、精神氣質經過長期的積累而自然形成的。若想要建設好校園文化,就必須堅持高校黨建的主導作用,而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精神建設為黨建建設提供了平臺,是黨建工作的載體。

        3.3為黨建工作提供新路徑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校園文化也是其中必不可缺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國文化建設采取博采眾長的發(fā)展方式,積極吸收國外優(yōu)秀文化,但也會有部分不好的文化見縫插針,干擾我國文化建設,高校學生生活在這樣一個多元化的文化氛圍之下,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道德會受到深刻影響。所以,若想能讓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陶冶情操,不斷完善自己,促進自身的全面發(fā)展,就必須保證校園文化的高品質,而發(fā)展社會主義性質的校園文化,能夠使大學生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之下,團結在一起,共同發(fā)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提高自身素質,朝著成為擁有良好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奮進。總而言之,高校黨建發(fā)揮主導作用,幫助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同樣,校園文化也作用于高校黨建。高校要處理好高校黨建與校園文化的關系,確保高校堅持正確的的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和校園文化建設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吳小英.高校黨建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5.

        [2]周彩根,劉鎖娣.高校黨建與校園文化建設的關系研究[J].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3).

        作者:李丹 單位:江蘇經貿職業(yè)技術學院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靖西县| 响水县| 噶尔县| 华坪县| 裕民县| 无为县| 怀安县| 上饶县| 安福县| 上高县| 吉林市| 镇赉县| 孙吴县| 尤溪县| 二连浩特市| 社旗县| 保靖县| 桦甸市| 吉隆县| 洞口县| 敦化市| 常德市| 义乌市| 虞城县| 晋江市| 大港区| 敦化市| 越西县| 绩溪县| 肇州县| 谢通门县| 会泽县| 贞丰县| 社会| 平安县| 汉中市| 灵武市| 伽师县| 福泉市| 乌海市| 南宁市| http://444 http://444 http://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