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船政文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融合創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船政學堂”,被譽為“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船政學堂以其深厚的人文底蘊和深切的時代使命感,潤育了獨具韻味的船政文化。在海洋強國的時代背景下,重新審視船政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時代意蘊,深入探究船政文化與校園文化的內在契合,進而探索出船政文化與現代校園文化的融合共生之路,對于現代化高職特色校園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船政文化;校園文化;融合;創新
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作為船政學堂的直接傳承者,在海洋強國的時代背景和“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下,重新審視船政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時代意蘊,從船政先驅的身上汲取精神營養和培育文化自信,深入探究船政文化與校園文化的內在契合,進而探索出船政文化與現代校園文化的融合共生之路,以船政文化的精髓來培養、引導、塑造新時期的船政學子,為實現“海洋強國”的中國夢貢獻力量是新一代傳承者應有的擔當。
1.船政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時代意蘊
1.1強軍衛國的愛國信仰和自強不息的民族氣節
19世紀初,西方艦船由風帆時代跨入蒸汽時代。而滿清政府在長期的閉關鎖國政策中故步自封,海上防衛力量日漸衰敗。時任閩浙總督的左宗棠,對西方列強憑借堅船利炮頻頻侵擾、襲擊我國沿海地區,“而我有海無防,蕃蘺竟成虛設”深感憂慮,遂于1866年上奏朝廷,主張設廠造船組建新式海軍,以鞏固海防,抵御外侵。在近代工業、科技幾乎空白的艱難處境下,全體船政人迎難而上,以自強不息的民族氣節,完成了從依樣仿造到按圖自造進而自行設計制造的造船技術三級跳,實現了造船技術上完全依賴他人到全力自主研發的跨越。1874年,近代中國第一支海軍艦隊———福建海軍,在侵擾臺灣的戰役中成功逼退日軍,船政在鞏固海防捍衛主權中初建功勛。1884年中法馬江海戰爆發。福建海軍浴血抵抗,700多位將士壯烈犧牲。船政英烈們強軍衛國、視死如歸的愛國信仰從此成為中國海軍的軍魂。孫中山先生曾高度評價福建船政,贊曰:“船政足為海軍根基”。
1.2敢為天下先的創新勇氣和獨立自主的開放精神
在腐朽的封建體制和閉關鎖國的思想禁錮下,福建船政“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不斷受到壓制和抨擊,但船政先驅們以“敢為天下先”的創業勇氣,沖破來自官僚階級和西方列強的阻力,克服經費不足、經驗匱乏等各種困難,創立了船政學堂。船政學堂一改傳統教育中重義理,輕技藝的辦學理念,課程的設置由專學四書五經,改成以自然科學與近代技術為主;在教學模式上,船政學堂按照近代學校模式設立,分專業,設校長,聘請洋教習,教授英、法語言以及造船駕船的近代科學知識;在教學方法上,首次探索廠中校“半日在堂研習功課,半日赴廠習制船械”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及船政學堂注重培養獨立自主的開放精神,強調“今日之事,以中國之心思,通外國之技巧可也,以外國之習氣變中國之性情不可也”。
1.3求真務實的辦學理念和精益求精的治學精神
船政學堂在辦學中崇尚科學,設立造船專業的“前學堂”和以培養海上航行駕駛人員和海軍骨干為主,開設駕駛、輪機專業的“后學堂”。先后配置“福星”、“建威”、“揚威”號等練船供學生實踐航海術、炮術、指揮等航海技能。求真務實的辦學理念讓船政人“可不用洋匠而能造,不用洋人而能駕”。在船政衙門的頭門懸掛著一則楹聯“且漫道見所未見聞所未聞,即此是格致關頭認真下手處;何以能精益求精,密益求密,定須從鬼神屋漏仔細捫心來”,以此來熏陶學生嚴謹求精的治學態度。本著精益求精的治學精神,船政學堂首創留學生制度,向西方發達國家派遣了中國第一批留學生,以開拓辦學思路,提升人才層次。
2.船政文化和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在契合
2.1船政文化有利于強化校園文化的育人效能,增強熏陶力
高職院校由于成立時間較短,精力投入主要在整合資源和基礎建設上,校園文化建設底蘊不足,流于形式。當中國社會轉型升級的矛盾沖突、中西文化的激蕩碰撞這些時代命題具體而深刻地體現在校園文化中時,很多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顯示出育人效能不足,力不從心的態勢,學生們的愛國主義意識淡化,民族精神向度趨于減弱。而船政文化所蘊含的豐富內涵,讓當代大學生在為船政學堂興衰榮辱感慨唏噓的同時,更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在積弱積貧、受盡欺凌之時不甘屈辱、奮起直追的家國情懷,更清醒地認識到肩負的歷史使命與現實責任。
2.2船政文化有利于培育校園文化的創新精神,提升創新力
很多高職院校雖然在專業建設、師資隊伍、技能競賽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績,但大多還未梳理、凝練、構建、升華屬于自己的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因此,大多數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面臨著定位模糊、模式趨同的困境,浮于表面的校園文化建設也讓很多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成為無個性、無特色的批量化產品。在對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與求索中,重新審視船政波瀾壯闊的發展史,船政先烈們以“生死以之”,“敢為天下先”的創新勇氣沖破封建統治的禁錮,以新觀念新知識喚醒民眾,從而讓船政學堂大放異彩的創業歷史可以給我們啟示與激勵。在“雙創”的時代背景下,將船政文化中的創新特質有機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以培育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追求的高素質人才,是對時代呼喚的有力回應。主動探求和培育創新精神和校園文化建設的契合點,構建校園創新創業的培育體系,對于提升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和人才培養素質意義重大。
2.3船政文化有利于重塑校園文化的至善追求,創造卓越力
隨著社會科技的快速發展,中國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制造大國”,但過快過猛的的發展勢頭也讓人們在資本繁榮的狂歡中喪失了理智,急功近利、利益熏心、投機倒把等行為屢見不鮮。高校在社會腐朽思潮的沖擊中也難獨善其身,學術造假、敷衍塞責、心浮氣躁,“60分萬歲”等不良風氣在高校中蔓延滋長。而船政文化所崇尚的求真務實、精益求精辦學精神和治學態度正是對高校彌漫的不正之風的正本清源。船政文化所蘊含的至善追求,彰顯的是對科學的敬畏,對責任的擔當和對質量的珍視,是高職院校現代化建設中不可或缺的職業態度和精神理念,也是高職院校的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后重要的職業價值取向和職業道德訴求,更是打造高校特色校園文化核心競爭力和創造卓越力的有力保障。
3.船政文化與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融合和實踐路徑
3.1以物質文化為載體,彰顯船政文化與校園文化融合的傳承之路
校園物質環境文化是大學精神的物化載體和大學文化的外化體現,內涵豐富的校園物質文化不僅是學校綜合辦學實力的重要標志,更為師生學習、工作、生活提供文化濡染與熏陶。船政文化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有利于提升校園文化建設的品味,增強校園文化的號召力和感染力。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可以豐富具有船政特色的元素,以恢弘、大氣、莊重、地域特色等作為審美傾向的主基調,設立船政校史館,通過照片、史料、視頻影像等多種手段全方位展示船政英烈們在民族危亡面前艱難求索、奮發圖強、悲壯報國的史詩篇章,可以在主體建筑群中樹立船政先驅們的藝術雕塑、歷史壁畫等,讓師生在對船政先行者充滿敬畏與崇敬的同時,增強對學校的歸屬感和自豪感。還可以在走廊、教室、禮堂、標語、格言、名人畫像、宣傳、網站等物質方面精妙安排,使校園內處處能夠體現船政精神和人文特質,使師生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船政精神的感召和濡染,讓船政校園成為師生們的精神家園。
3.2以精神文化為引領,探索船政文化與校園文化融合的創新之道
校園的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彰顯大學特色的旗幟象征。高職校園應發揮課堂主渠道的作用,開設《船政文化素養》等必修課,充分開發利用船政文化所蘊含的豐富資源,將船政精神與時代精神融會貫通,使同學們增強對船政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引導學生們將愛國熱情轉化做好本職工作的具體行動,轉化為愛國、愛校、愛專業的統一。還可以設置文化、學術、論壇等交流項目,通過邀請專家、學者來校進行學術和思想文化交流,擴大船政影響力,增強師生對船政文化和校園文化的認同感。榜樣能產生巨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舞力,對大學生產生人格感化效應。因此,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也要注重榜樣的引領示范作用。我們要深入挖掘船政精神的時代內涵,注重在本校學生中發現、培育典型具有當代船政精神和時代氣息的優秀典型,使之與學生們形成情感共振和共鳴,讓學生們在船政榜樣的引領中,提高思想認識,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和價值觀念。
3.3以制度文化為抓手,夯實船政文化與校園文化融合的保障之基
校園的制度文化對于維持正常校園秩序,培養師生優良品行具有重要意義。良好的制度文化不是片面強化制度管理和行為約束,而是通過科學性、實效性、人文性的有效融合使校園制度內化為師生的自覺意識和行為習慣,從而彰顯校園制度的規范和導向功能。船政文化所蘊含的豐富內涵和人文品質作為一種潛在的教育力量,能夠影響學生的思想情感和道德行為。因此,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將船政文化融入校園制度文化建設,使校園制度在充滿剛性和權威的同時,更體現出人性化和親和力的溫情色彩。《大學章程》的制定是校園制度文化建設中最重要的活動,要積極以船政文化和現代大學精神來指導和引領《大學章程》的制定,在確保校園文化正確方向的同時,更彰顯出校園文化的個性與特色。還要把船政文化的學習和實踐納入教學的整體規劃和教學大綱,規定學時和學分并提供必要的經費支持,使學生們在船政文化的學習體悟中,在船政遺址的參觀實踐中,進一步增強對船政文化的自豪感和對校園文化的認同感。
3.4以行為文化為考量,筑牢船政文化與校園文化融合的建設之本
行為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點和落腳點。要將船政文化融入校園行為文化建設,一方面,要積極探索船政文化與教師隊伍建設的有效融合。用船政精神和人文品質來感染、影響教師的言行,并內化為其自覺的行為,并且通過其言傳身教影響和帶動廣大學生,形成教師率先垂范、學生積極跟進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要積極探索船政文化與校園活動有效融合。如通過船政藝術節、文化沙龍、演講比賽、書畫展等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開展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教育,弘揚船政文化和愛國主義主旋律。舉辦“船政論壇”“學術報告會”“創新創業大賽”“產學研成果匯報會”等融科學性、創新性為一體的科技學術活動,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創新是國家發展的動力和民族進步的靈魂,引導學生求真務實,勇于創新,精益求精的作風與品性。深入推進大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和“四進社區”、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服務社會,回報國家的榮譽感和自豪感,進一步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感和社會責任感.
【參考文獻】
[1]潘懋元.船政學堂的歷史地位與中西文化交流[J].中國大學教學,2006,07:14-19.
[2]陳龍.福建船政學堂愛國主義學校文化探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2,03:7-9.
[3]趙勇.近代中國海防思想與船政近代化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2,04:94-98.
[4]任世雄.把握校園文化育人內涵增強校園文化育人實效性[J].思想教育研究,2015,04:81-83.
作者:梁晶 單位: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