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統文化和校園文化整合注意問題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傳統文化是人們在歷史中創造的,它體現了人們生成的智慧,對于學生具有很好的教育價值,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的整合是文化育人重要途徑。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注意體現師生主體地位、扎根學生生活世界、挖掘地方文化資源、重視學生思想陶冶。
關鍵詞:民間文化;校園文化;文化整合
新時期,深入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并加以靈活運用和有效鏈接,對加強和改進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具有很強的時代價值。[1]研究表明,對于學生而言,傳統文化可以培養民族情懷、養成民族性格、塑造健全人格、增強審美能力、提升人文素養、提高道德修養。對于學校教育工作而言,傳統文化是學校教育工作開展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是學校教育內容和方法創新的材料來源,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特色保障。[2]正是基于對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的認識,不少中小學紛紛開展傳統文化教育。而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中小學特別重視利用校園文化建設來推進傳統文化育人工作,以此實現傳統文化傳承與校園文化打造相得益彰。但是,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堅持怎樣的價值取向,關系到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整合的實際效果,本文對此進行一些探討。
1以人為本:體現師生主體地位
校園文化與傳統文化整合常見的失誤就是建成“他人的校園文化,他人的傳統文化”。讓師生在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這一過程中缺位。須知,校園文化的主體是師生,享受者也是師生,不能得到師生的認同的校園文化就僅僅是被懸置的符號,不是有意義的文化存在。而且如果缺失了師生的認同感,傳統文化的現實傳承與意義生成也會失去了“人”這一重要的載體。我們知道,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都以客觀形式存在,如果要發揮育人的功能必須讓其實現從客觀到主觀轉化。為此,在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這一過程中,應該充分體現“以人文本”的理念。要實現“以人為本”,需要做到四點:第一、校園文化與傳統文化整合的過程中應該展示學校的辦學理念。人格化的學校應該具有獨特的文化特質,因此,讓校園文化在展示其承載的社會的地域特點、民族特色的同時,還要彰顯獨特性質的辦學理念,而這個理念應該是集合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思想、情感、價值觀等氣質修養的精神文化底蘊。我們說,物化的形式或許可以改變一個人、一個地方的生活習慣,但是思想才是一個人、一種文化能看多廣能走多遠的決定因素。第二、校園文化與傳統文化整合的過程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性格。校學生的文化性格是學生對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綜合涵養的體現,是傳統文化在青少年身上再現的體現。因此,需要把培養學生的文化價值取向、豐富學生的文化內涵、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作為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的重要目標,從而讓學生在傳統文化的氛圍中成長,培養起自身的民族情感,陶冶出自己的民族性格。第三、校園文化與傳統文化整合還需要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以人為本”中的“人”天然包括學校中的教師,教師除了擔負著教學工作,在校園文化中他們還扮演著傳統文化傳承者的角色,這不僅對他們的專業知識有基本的要求,還對他們的文化底蘊提出了挑戰,讓教師參與傳統文化建設也是讓他們自我提升和實現文化育人的過程。當今的學校都是多元文化心理和文化背景共存的地方,更加劇了對傳統文化建設者和傳承者心靈與精神的修養要求,這樣的社會與時代背景,督促著教育者用毅力、用夢想、用靈魂去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傳遞。同時,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的整合離不開師生的共同合作,中小學需要通過校園文化的建設來彰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頑強的生命力,反過來校園文化對傳統文化的塑造也能夠讓師生們感受到民間文化的尊嚴與信仰。
2意義生成:扎根學生生活世界
傳統文化是人們為了優化和服務自己的生存而創造的,所以從產生之初就與生活世界緊密聯系。但是文化一旦被濃縮和符號化之后往往容易給人一種遠離生活世界的感覺。中小學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整合傳統文化,肯定不能把文化只以符號的形式存在,而應該是為了影響學生當下和未來的生活世界。這就要求必須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拉近傳統文化與學生生活世界的聯系。有意義學習理論認為,兒童在理解學習內容的意義的前提下更容易習得知識。這里所說的意義包括文本內容層面的知識意義和價值觀層面的精神意義。所以,在校園文化與傳統文化整合過程中,要實現意義生成,需要注意兩個個問題。第一、需要關注兒童的視角。一些學校機械照搬傳統文化中的經典案例的文本或者符號,雖然體現出傳統文化的神圣性和嚴肅性,但是卻完全是學生生活世界。所以,學校一定要考慮學生的視角,以學生能夠接受的形式呈現文化現象,讓學生覺得文化是可以理解、接受并分享的。第二、要重視學生的實際參與。如果學校認為學生只是涉世不深的孩子,對傳統文化知之不多,不能很好地參與到傳統文化建設中來,就忽視或者杜絕學生的參與,那就必然會讓學生覺得傳統文化與自己的生活世界關聯不大。相反,一些學校在文化建設的時候專門留有學生專區,讓學生有機會展示自己對文化的理解,收集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影子,大大激發了學生參與文化建設的熱情,并讓學生有機會在生活世界中實踐文化。我們認為,學校通過實現傳統文化的時空延展和意義再生來傳承傳統文化,實現以學生為載體的傳統文化生命力的延續,讓學生習得傳統文化,延續文化基因,記錄民族智慧,發揚文化精神。這種傳統文化的傳承實質上也是人生教育,讓文化進入并影響學生的生活世界。[3]而一旦傳統文化進入學生的生活世界,就有可能激蕩學生的心靈,并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影響學生的現實和未來。
3橫向關聯:挖掘地方文化資源
當我們談及傳統文化的時候,往往理解為是國家傳統文化。其實傳統文化包括不同層面,從被分享的角度來看,可以分為在國家層面被分享的國家傳統文化和地方傳統文化。[4]前者是指作為一個政治實體的國家內的各民族各階層所共同認同的價值規范、社會制度和行為模式等;后者是指是被某一民族或者在某一地域內人們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本民族或者地域特點的地方文化。地方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與學校和學生所生活的區域緊密聯系,對學生的生活影響更大,而且因為中華文化多元一體,地方文化往往與國家傳統文化密切聯系,從這個意義上將,地方文化也是理解國家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切入點。所以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不僅要重視與歷史深度的縱向聯系,還應該注重與地方文化的橫向關聯。學校始終只是一個連接的紐帶,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還是將學生們培養成才,并輸送到社會,為建設更加和諧美好的社會做貢獻,這是一段從“小家”走向“大家”的必然過程。社會變遷使得很多學校在建設過程中盲目注重普遍性知識的記憶,而忽略了社會之間的地域差異性和文化特殊性,導致了校園文化建設割裂了與地方資源的聯系。社會中可資利用的資源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多得多,變遷的社會帶來的是多元的文化視角和多樣化的文化傳播途徑,地方文化是屬于民族社會的文化也是屬于整個中華民族社會的文化,它通過參與校園文化的建設,既能夠平等、和諧地促進學校師生接受現代教育,并將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與地方文化融合,也能夠讓民族學生、家長逐漸認同并接受現代教育理念。與此同時,社會中的民族資源的參與還能夠為學校提供新鮮的、多層次的校園文化建設理念。校園文化將優質的地方文化資源納入建設視野,可以極大提升民族師生的社會主人翁意識,使民族地區的教育工作者能夠更加主動地投身到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踐過程中去,對整個文化教育環境改善起著積極健康的作用。當然,在這一過程中,學校還要積極努力地改變部分家長傳統而保守的淡漠教育的觀念,通過家校合作的方式,喚醒、激勵家長共同參與校園文化建設,從而提升家長、社會對孩子教育的參與和關心,從根本上實現地方文化與校園文化的穩步整合。要知道,民族地區的校園文化建設絕不是一種文化單向地、簡單地接受另一種文化,而是兩種或多種文化的有機融合與共榮共生。
4潛移默化:重視學生思想陶冶
傳統文化是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的綜合,但是文化的核心還是精神文化。文化精神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性格的集中體現,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我們要注重傳統文化四個層面的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協調發展,統籌共建,還要特別重視對學生的思想陶冶,讓傳統文化鑄魂育人,[5]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從思想上讓學生認同文化精神,踐行文化精神,這樣才能夠從上而下、由內而外地有效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在精神與行為方面的相互聯結。要讓傳統文化對學生進行思想陶冶不能生硬灌輸而應該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灌輸式的教育只能讓學生習得知識而很難改善價值觀。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注意四個方面的問題。第一、高度重視對傳統文化的解讀。傳統文化生長于過去,當下的學生已經不熟悉當時的社會環境,有可能會對傳統文化產生疏離感,文化解讀才更有利學生明白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尤其是讓學生明白文化在當代的生命力,讓學生在理解文化的厚重與實用的同事增強文化的認同、內化文化的價值。第二、創造機會讓學生踐行傳統文化。學校還可以利用經典誦讀活動、傳統文化知識競賽等活動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層面掌握,與此同時,還可以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思考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存在,并自覺在改善學習生活習慣,確定人生理想等方面踐行傳統文化中的積極精神。第三、要整合多方面資源。學校通過對資源的優化和合理配置,讓傳統文化資源與現有的教育資源整合,充分發揮教育的導向、塑造、陶冶等功能,通過對年輕一代思想觀念的轉變,從基礎開始培養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從而發揮民族優秀文化的真正力量。第四、讓學生正確理解傳統文化與多元文化的關系。世界上所有的文化都是平等的,沒有孰優孰劣之分,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整合的過程中要幫助學生樹立兼容并包的思想。
參考文獻
[1]沈建華.傳統文化視角下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活化和鏈接[J].教育研究,2015(11):25-29+48.
[2]盧德生.傳統文化育人的現實與超越[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26-42.
[3]盧德生.從普遍境域到特殊境域:學校民族文化傳承的路徑探析———基于生活世界現象學的視角[J].民族教育研究,2016(06):123-128.
[4]盧德生.傳統文化育人的現實與超越[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23.
[5]張利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魂育人的精神滋養[J].社會科學戰線,2016(06):21-25.
作者:楊萌 單位: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