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個體文化自覺視角下的校園文化構建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個體文化自覺的核心和實質是個體價值觀的自覺。提升學生的個體文化自覺意識,關鍵在于校園文化的開發和挖掘。校園文化的建設需要充分汲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在校園文化實踐中促進學生個體文化自覺需要通過校本資源實踐生成、日常生活世界的構建、傳統文化優秀資源發掘等三個方面著手。
關鍵詞:學生;個體文化自覺;校園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方式;價值認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信仰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指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作為學生,在接受課堂系統教育的同時,不斷受到校園文化的熏陶。潛移默化的校園文化熏陶程度得益于學生個體的文化自覺意識,而這種文化自覺意識的核心與實質在于個體價值觀的自覺。因此,基于個體文化自覺,通過校園文化構建,探尋引導學生理解、認同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路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校園文化與學生文化自覺的內在聯系
費孝通強調文化自覺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的過程,在生活各方面起的作用,也就是它們的意義和所受其他文化的影響及其發展的方向。”〔1〕文化自覺就是在對自身文化和外來文化的比較鑒別中進行整合認識,在這個過程中也是人的自覺、覺悟、覺醒,是人對文化主動認同、選擇與發展的過程。這個主動發展的過程是主體在一定外部環境下,在與主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通過不斷實踐和積累而獲得發展,包括主動發展的意識、能力和心理品質。個體的主動性表現為對行為價值等有了認識并產生意愿后作出的選擇與行動。人在復雜背景下自我選擇的意識與能力對于人生的發展尤為重要,是個體實現生命價值、獲取幸福人生的內在保證。我國古代“以文教化”的傳統教育思想就十分注重對學生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養。在科技日益發達的今天,人性的異化和文化的缺位已成為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學校作為在人化的環境中互動化人的場所,其生命特征的最高表現就是文化。中學至大學階段,正是學生群體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的價值觀形成過程中伴隨著主體自我意識的覺醒。主體不斷突破自我無意識狀態,獲得自我認識、自我反思和自我確證,主體的自我意識和潛能得以充分激發,從而能夠主動參與、積極認同并自覺接受正確的價值觀。作為在校學生,其主體精神生活環境和實踐場域主要是校園。浸潤在學校的一切教育行為、各種物質載體和全部符號的校園文化是促進學生文化自覺的落腳點和關鍵點,它具有連續性、長期性、影響強度大、范圍廣等特點。
二、學生個體文化自覺的三個層面
“個體文化自覺,本質上就是個體對其自身的自覺,展現了人的自由本質的回歸,與人的全面解放過程展現出內在同一性。”〔2〕學生個體文化自覺是主體對文化的自我反思、自我意識、自覺審視,顯示了學生自由自覺的主體性力量。學生個體文化自覺對于社會發展和學生自身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般而言,通過學校教育引導學生個體實現文化自覺主要有三個層面。
(一)促進主體的自我教育,實現學生對自身本質力量的占有和實現
現代社會中,部分學生缺少對人生的自我策劃,容易受社會、家庭環境的負面影響。有些學生缺乏責任心,生活和學習不思進取,很少從自身去挖掘潛力以求得主動發展。對此,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促進學生主動發展。例如,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通過“學位、寢位、餐位、工位、崗位”學校生活的空間定位,從“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節約”七個方面做規范要求,以激發學生“我優秀、我能行、我負責、我幫你”的主體意識和合作意識,構建了“四我五位一體”“7S訓練日常推進”的德育規范模式,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習慣,挖掘自身潛能,為學生的文化自覺提供德育助推力。
(二)促進主體的自我審視,實現學生對自身生活方式進行文化反省
社會生活方式在廣義上被理解為“人們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領域所從事的一切活動方式,既包括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與消費方式,又涵蓋精神生活資料的生產與消費方式”。“將個人生活方式納入全民文化自覺和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對公民個人生活方式進行文化反省,以此促進個人生活方式意義上的‘文化自覺’。”〔3〕文化反思一直作為宏大敘事式的修辭出現,但是作為個體的人來說,文化就是“人化”,就是“三省吾身”的道德追求。學習、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既可以是經驗,也可以是教訓。其間除了制度的規范外,自身的省察也是不可缺少的,尤其是對具有一定理性思維能力的學生,要引導他們學會對日常生活進行及時反思,并通過生活德育育人體系,幫助他們建構健康、快樂的生活方式,以促進個體的文化反思,實現個體生活的文化自覺。
(三)促進主體的價值認同,提升學生價值觀追求和選擇的能力
“價值認同是價值主體借由價值認知、價值選擇、價值評價等過程中不斷革新自身價值結構,把社會一定的價值規范、價值觀念內化為自身的價值取向,并外化為一定的價值行為的過程。”〔4〕個體文化自覺就是主體的價值觀形成過程,是一個動態的追求過程和實現過程,其依賴于主體具有正確的價值選擇能力。價值的判斷和選擇是價值認同的過程,是價值順應和同化的過程。因此,價值認同必須建立在對社會文化的深刻認識和社會責任主動擔當的基礎上。學生個體文化自覺即個體價值的自覺,通過價值澄清、道德認知發展等形式提升學生主體對價值的追求和選擇的能力,使學生的個體文化自覺與價值認同在互動共生中不斷凝練發展。
三、校園文化促進學生個體文化自覺的實踐路徑
相對于學生群體,校園是他們個體文化自覺的實踐場所,而文化自覺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理性支撐,其落腳點就是個體文化自覺。因此,立足校園文化構建學生個體文化自覺的具體實施路徑至少有如下三個方面。
(一)促進主體的自我覺醒,必須重視文化自覺的實踐生成
文化自覺的實踐,表現為主體自覺地接受并主動追求自己所認同的文化并積極外化于自身行為之中。要想實現學生個體的文化自覺,必須重視文化的實踐性,使個體在校園文化實踐活動中潛移默化。同時,作為制度化、體系化的意識形態,其本質也是源于人類的實踐活動。又因為文化特別是意識形態觀念的接受的作用機理是情感認同,所以主體文化自覺意識的產生要通過實踐并借助激情的方式才能夠見效。這就要求在生動活潑的校園活動中引導學生主動發現感動、傳播感動、體驗感動。《金牌選手去哪兒了》是新生入學的校本教材,其中精選的國賽金牌選手的榜樣事跡便是對學生進行文化認同教育的最好素材,能夠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邀請畢業的金牌選手回校現身說法,用他們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質感染在校學生,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為主體文化自覺意識的覺醒提供榜樣示范,也使學生切身體會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個人成長的內在意義,從而把國家層面的意識形態要求落實到個人的文化自覺中去。
(二)立足于主體的日常生活世界,構建健康生活方式
文化的構建應當從日常生活領域反思個體生活方式,促進個體走向文化自覺。社會生活方式包括四個方面:第一,從物質生活資料的消費方式來說,單純依靠宣傳某種抽象的理論達到認同是不可能實現的。馬克斯•韋伯提出:“利益(物質的與理念的),而不是理念,直接控制著人的行動。”〔5〕因此,價值觀認同應是基于物質利益的滿足而不是純粹的精神享受,我們需要滿足學生合理的物質利益需求。第二,從精神生活資料的消費方式來說,由于市場經濟轉型帶來的負面影響,物質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泛濫,人被異化和物化,學生的精神生活充斥著拜金主義、實用主義、快樂主義和享樂主義。這就需要我們通過校園文化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用集體主義價值觀影響學生的生活。第三,從社會交往方式來說,人在本質上是社會關系的總和,這就需要讓學生自覺參加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的校園活動和社會實踐中來。如到社區做義工、參加獻愛心志愿者活動等,從學生在校學習、家庭與社會生活多角度融入,構筑生活德育體系。第四,從日常生活方式來說,一種價值體系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人們的生活世界,讓人們感知和體驗。價值觀如果脫離人的社會生活,沒有親身體驗,再好的價值觀也只能是空中樓閣。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落實,不僅是理論傳播、分清是非的思辨過程,更是實踐體驗過程。這樣的文化啟蒙和價值認同就不是從生活世界之外,人為地灌輸某種價值觀或文化,而是立足于學生社會生活方式的內在根本性,逐步內生文化自覺。社團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興趣、陶冶情操、展示才華的舞臺,有“拓展學生素質、幫助學生成才”的積極作用。要大力創建文體藝社團和專業特長社團,讓學生充分展示個性特長,成就“人人出彩”的校園文化。勞動禮儀值周活動就是培育體現職業特色校園文化的一個環節,活動嘗試將學校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和融合,推進7S管理,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經歷實踐洗禮和健康的“日常生活”,形成了源于學生自己生活的文化自覺。
(三)把民族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實現學生文化的自我認同與文化自信
認同,從個體層面上講,是指個人對自我身份或社會角度的理性確認,成為個人社會行為的巨大動力;從社會層面上講,認同是指社會共同體成員對一定情感與信仰的認同與共享,成為維系社會共同體的強大凝聚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就是社會全體成員對其情感認同與共享,行動自覺,并內化為一種信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機制是“受教育者通過顯性的學習、實踐、體驗和內在的思辨、選擇、融合等活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思想精髓逐步融入自身價值觀并不斷固化的運行方式之總和”〔6〕。“誠信勤韌”校訓及“三風”的征集、凝練過程就是不斷地將這一核心價值觀由情感認同與共享,到行動自覺,并不斷積累內化為一種信仰、一種遵循的過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需要認知、實踐、體驗,還要思辨、選擇和融合。在我國古代文化體系被顛覆和解構的過程中,現有的共同文化體系還未建構完整,致使學生價值觀混亂與核心價值觀缺失。同時,由于資本主義生活方式和價值觀被學生崇拜,對學生的價值選擇產生了沖擊,淡化了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導致了部分學生忽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閃光點,缺乏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因此,需要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正確對待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學校對文化自覺的培育,需要對校園文化弘揚傳承、反思積淀、創生超越。學院結合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紀念日等開展蘊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校園活動,弘揚社會美德,強化學生的文化自信意識,提高其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度以及民族文化中蘊含的價值觀的認同。基于校本的精神文化的培養,是把學校的辦學追求和辦學理念轉變成真實的教育行為的過程,將無錫傳統的工商精神與學校發展的歷史沉淀在學生的物質環境和校本課程中,最終形成具有無錫機電分院特色的學校文化品格和文化特質。這種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本土傳統和個人發展相結合的文化構建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信心,促進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認同。“認同是在文化特質或相關的整套文化特質的基礎上建構意義的過程。”〔7〕校園文化形成過程本身使學生主體在深層感受和情感體驗中,潛移默化地進行價值判斷的文化內化。在校園文化熏陶下,個體文化的建構過程就是文化認同的過程。我們要極力挖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積極汲取傳統文化的優秀因素,不斷提高校園文化在推進核心價值觀認同方面的價值和作用。
參考文獻:
〔1〕費孝通.反思、對話、文化自覺〔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3).
〔2〕王縱橫.從個體文化自覺到人的全面解放〔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2,(2).
〔3〕孟登迎.文化自覺、生活方式與政治想象〔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3,(4).
〔4〕賈英建.認同的價值意蘊與價值認同的本質〔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1).
〔5〕〔美〕馬克斯•韋伯.儒教與道教〔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19-20.
〔6〕唐澤,羅湘明.社會認同視閾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
〔7〕〔美〕曼紐爾•卡斯特.認同的力量〔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2.
作者:曾海娟 單位: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無錫機電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