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黨的十八大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大學校園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文章通過對大學校園精神文化、物質文化、網絡文化以及教學文化等方面研究,探究大學校園文化如何更好促進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完成。
【關鍵詞】立德樹人;校園文化;育人功能
黨的十八大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大學校園文化作為一種隱性的教育因子,承載著學生的德性成長,是立德樹人的重要基礎。
一、立德樹人是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主旨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校園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各學校要重視校園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建設,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把“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是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主旨,其主要完成三個教育任務:一是教授知識,二是傳授技能,三是引導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使大學生學會如何做人。第一和第二可以看作是“育才”,第三可以視為“育德”,國家需要專業知識過硬的“有才之人”,更需要有正確價值觀的“有德之人”,培養“德才兼備”之才是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
二、立德樹人視閾下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原則
(一)方向性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大學校園文化從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需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大學校園文化需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證大學校園文化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不可否認的是,西方價值觀念的侵入,的確使大學生的價值觀發生了從一元到多元、從傳統到現代的轉變,處于價值觀還未成熟時期的大學生,缺乏對多元文化進行分析判斷的能力,缺乏對文化資源進行篩選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很容易誤解本民族的優秀文化,產生價值觀模糊現象。大學校園文化作為一種隱性課程,應堅決抵制各種不良觀念,堅持正確方向,引導大學生辨別不良的價值觀念,不斷進行理想信念教育,使高校師生矢志不渝地朝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方向前進。
(二)主體性
馬克思實踐哲學認為,文化的本質是人的自我生命存在內容及其實踐活動,是“人化的自然”。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本質上是校園人的自由本性和創造能力的發揮,是“人化的校園”,因此,大學校園文化的建設應堅持主體性原則。主體性原則包含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應努力培養師生的主動性,促進師生作為生命個體潛能的發揮。即充分重視大學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以文化人”,發揮大學校園文化在師生全面發展中的促進作用。“將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差異性,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和批判思維、創新創業能力,促進學生個性自由發展、全面發展和長遠發展作為人才培養的出發點和落腳點。”[1]第二層含義是依靠師生開展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即充分重視高校師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發揮師生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的能動作用。
(三)時代性
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文化是一定經濟和政治的反映。當代大學校園文化就是要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最終實現中國夢。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堅持時代性原則,要求學校從實際出發,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找準符合學校發展的定位。找準定位,需立足于歷史,結合學校的特色,并“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進一步樹立全球視野、世界眼光,在人類文明進步的大背景中思考定位學校發展,緊密結合國家當前和長遠的重大戰略需要”[2],在文化輸入-輸出中反思自己,構建符合時代要求的高校校園文化。
三、立德樹人視閾下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選擇
(一)增強大學精神文化建設發揮精神文化立德樹人功能
“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與靈魂”[3],劉寶存博士認為,大學校園精神文化的基本內容應包括自由精神、人文精神、科學精神、批判精神、獨立精神和創新精神等相互聯系的幾個方面。優良的大學精神文化,可以陶冶大學生的情操,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精神文化一旦缺失,大學校園文化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無魂之軀。加強大學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其一,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結合,樹立價值導向。大學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應努力激發大學生心底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引導大學生將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結合起來,激發大學生為社會主義國家而奮發終身的自我實現的需求。其二,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并重,發揚批判精神。科學精神要求大學人做到“真”,人文精神要求大學人做到“善”、“美”。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并重,可以促進大學生自由全面發展,提高大學人的修為。大學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堅持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并重,能夠引導大學生敢于批判,敢于懷疑,這不僅有利于其追求真理意識的增強,有利于其發揚科學精神,也有利于他們在面對多元價值觀時能做出正確而明智的抉擇。
(二)美化大學物質文化建設實現物質文化立德樹人功能
大學校園物質文化是人們通過感官可以感受到的高校內部一切物質性對象的總和,具體體現在有形的物質載體中,常常以校名、校徽、校旗、校容校貌、樓宇風格、校園景觀、地標建筑等形式存在。校園物質載體的整體風格體現了高校的文化傳統、歷史底蘊、育人理念等,加強大學物質文化建設,發揮物質文化的立德樹人作用,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其一,寓課程思想于物質文化建設。以飽含人文藝術氣息的校園建筑為教科書,以頗具特色的校園亭臺、草坪為講臺,以濃縮歷史底蘊的名人雕塑為榜樣,展現典范,垂范于師生。加強物型課程的建設,開發環境育人的新維度。物型課程“指向在物,關鍵在型,突破在課程,目的在育人,重在‘物’的文化塑型及課程意象。”[4]致力于從物質到文化,從文化到教育,從教育到課程的不斷探索與生成。加強物型課程的建設,讓原本沒有生命的客觀物質存在,與一定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相聯系,浸潤文化的靈氣,啟迪師生心智。其二,寓美學理念于物質文化建設。蔡元培說:“同一自然景物,在科學上為形體解剖,生理實驗,用途改造等等,而文學家乃注重于色、聲、香、味之觀賞的描寫與印證。”后者給人以美的感受。大學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應融入美學理念,通過美育的方式,引導高校師生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按照美學的規律對學校進行整體規劃、科學設計,使大學校園的每一個實體以及實體之間和諧統一,最大限度地呈現物質文化的整體之美、和諧之美,使高校擁有優美的校園環境、高雅的人文景觀、完善的校園文化設施、科學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如此一來,物質之美對高校師生產生“其來也漸,其入也深”的心理熏陶,從而增強師生的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
(三)強化大學網絡文化建設發揮網絡文化立德樹人功能
“網絡文化是指以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相互融合為條件,以網絡物質的創造發展為基礎的網絡精神創造,它是相伴網絡技術的出現和進步而產生的一種新型文化形式。”[5]大學校園網絡文化是網絡文化與大學校園文化的綜合產物,它重塑了校園的智育環境和德育環境,推進了教育信息化的進程。隨著教育信息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大學網絡文化攜帶著自己特有的價值和意義滲透到大學校園生活的每個角落,并逐漸成為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不容小覷的部分。大學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主要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第一,充分開發網絡文化的智育功能。教育的信息化不僅改變了教師“教”的方式,也改變了學生“學”的方式。信息社會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要求各高校在網站建設中,努力滲透學術性,將學術資源數字化,創設信息化的智育環境,形成高校師生良好的網絡智育課堂。比如開設網絡公開課,建立網上特色課堂,讓大學生在學習本專業知識之余,可以自主、自愿觀看并學習其他專業的課程,拓寬知識面。第二,著力開發網絡文化的德育功能。隨著網絡的發展,各種思想、文化在網絡中相互激蕩、碰撞、交流和融合,網上言論良莠不齊,“龐大的網絡空間,先進的思想文化不去占領,各種錯誤的思想觀點和腐朽落后的東西就會去占領,給社會和學校帶來不良影響”[6]。高校必須主動占領網絡德育新陣地,使網絡成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課堂。大學校園網絡這一無形的德育課堂,需抵制各種不良言論,營造有利于大學生成長的德育環境,使校園網絡成為高校師生提高道德修養的重要陣地。此外,大學德育網站的建立,需遵循“寓教于樂”理念,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和服務性于一體,使大學網絡德育課堂既具有社會主義鮮明特色和學校特色,又具有趣味性,能吸引廣大師生。營造大學網絡德育環境,還要盡量打通線上線下,將網絡中學生普遍反映的問題,帶到現實課堂中來探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網絡觀。
(四)加強大學教學文化建設發揮教學文化立德樹人功能
目前學術界對教學文化概念的認識并未統一。從研究現狀來看,別敦榮教授等人認為:“教學文化是學校在長期教學活動中形成的精神生態,是一種具有歷史延續性與現實再生產性的非物質環境。”[7]韓延明教授則認為:“教學文化,是指在一定價值觀支配下,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關于教與學的信念、理念、行為方式及支持性要素,包括教師文化、學生文化、教學文本文化、教學環境文化、教學制度文化等。”[8]雖然對教學文化概念的認識存在著爭議,但教學文化已受到人們的重視,這一點不容置疑。2012年7月,教育部《關于啟動國家級教師教學發展示范中心建設工作的通知》,明確“推動營造重視和研究教學的氛圍,建設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學文化”,為此,很多高校陸續設立了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加強大學教學文化,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第一,加強“人師”培養力度。早就說過,教改問題主要是教員問題。可以說,素質教育問題也主要是教師問題,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學生,就要有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師。”[9]對于人師的培養,高校應給予充分的重視。三寸粉筆,三尺講臺系國運;一顆丹心,一生秉燭鑄民魂。高校教師既要懂得“授業”,又要懂得“傳道”,“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如果一個教師只知道“授業”、“解惑”,不能很好地“傳道”,就不能完成立德樹人的使命,那就只是“經師”、“句讀之師”,而非“人師”。所謂“經師易求,人師難得。”“人師”應該是“經師”和“傳道”者的結合體,既精于專業知識,又善于提高學生的道德修為,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第二,建立現代教學模式。現代信息技術的進步,帶來了高校教學模式的不斷變革,大學教學文化應緊跟時代步伐,建立并不斷完善現代教學模式。建立現代教學模式,需分別從教師和學生兩個角度找到突破口:一方面,要促進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現代化。高校教師不僅應該具備專業的理論知識,較強的授課能力,更應該能夠做到用現代化教學理念引導學生進行學習,通過多層次,多元化、開放式教學手段,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實踐性學習;另一方面,要促進大學生學習能力現代化。大學生不僅應該具備接受教師講授的知識和書本知識的能力,更應該能夠轉變學習思維,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加強自主學習能力,并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增強自己的實踐能力和創新、創造能力。
【參考文獻】
[1]肖紅纓,姜勝耀.全球化視野下的清華大學發展戰略[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5,(1):43.
[2]陳吉寧.新年獻詞[EB/OL].清華大學新聞網.
[3]吳立保,唐赟.類主題視野下的立德樹人的范式轉換與路徑選擇[J].中國教育學刊,2014,(11):57-60.
[4]馬斌.物型課程:環境育人的嶄新維度[N].江蘇教育報,2013-12-04.
[5]王少安,周玉清.大愛精神與大學文化建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185
[6]鐘家全.和諧校園視域下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69.
[7]陳斌.建設教學文化服務教師發展———2014年兩岸四地“大學教學文化與教師發展學術研討會綜述”[J].高等教育研究.2015,(1):107.
[8]韓延明,張洪高.我國大學教學文化建設探析[J].大學教育科學,2014,(2).
[9]龔克.素質教育知與行[J].中國高教研究.2015,(5):8
作者:朱洪娟 馬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