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本科高校校園文化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高校校園文化資源整合相關概念界定
在推動校園文化資源整合的工作中,我們首先應了解文化和校園文化的內涵和含義,并對校園文化資源整合有進一步的認識。
1.文化的內涵文化
屬于一個具有深厚內涵的范疇,其概念至今仍然是專家學者熱議的焦點?;谖幕軐W這一視角審視文化的內涵,總體上達成了較為一致的觀點,即文化內涵包括器物、體制和觀念三個層面的內容?;谶@個視角,可以對文化進行如下定義:文化屬于人類特有的創造活動,是對人類存在形式的一種解讀,是人類活動方式、環節以及結果的整合與升華。這是對文化的一種廣義層面上的解讀。部分專家學者認為文化實質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又被稱之為精神文化,這是對文化的一種狹義層面上的解讀。
2.校園文化的含義
校園文化起源于11世紀末意大利薩勒諾大學和法國巴黎大學等歐洲學校。1932年,美國學者沃勒在他的《教的社會學》(TheSociologyofTeaching)一書中正式提出“校園文化”的概念。一般認為,校園文化作為一種亞文化形態,由校園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觀念文化等構成文化的統一體,帶有明顯的系統性以及綜合性,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本文認為,校園文化是指學校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被全校師生和社會基本認同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的總和,包括校園建筑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和學校的價值觀標準、大學精神、傳統、校風、學風、人際關系等內容,是全校師生精神風貌、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的綜合體現。當然,很多專家、學者對校園文化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在此不再贅述。
3.校園文化資源整合的認識
校園文化資源由于各個高校發展的歷史背景、軟硬件條件、校園建筑、大學精神等不同,導致其不同高校的校園文化資源不太一樣。一般認為,廣義的校園文化資源是指與學校文化活動有關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資源的總稱。本文研究的高校校園文化資源整合是指對相關高校校園文化(包括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物質文化等層面)資源進行有機整合,最終形成一種優勢互補、優勢集成、良性互動、共同發展的特色校園文化品牌。
二、高校校園文化資源整合的意義
聯盟高校發展到今天,合理配置資源、相互借鑒、優勢互補、取長補短是重要的成功經驗。盡管各個高校校園文化存在多樣性和差異性,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通過不斷探索、揚棄、凝練,對分散的校園文化資源進行科學、有效整合,形成一個符合時展的、獨具特色的、較高層次的、兼容并蓄的校園文化,對于整個社會文化的進步、文化強省和正處于轉型時期的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發展來說意義重大。
1.有利于推動學校健康可持續發展
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特殊性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其校園文化的特殊性。地方性、應用型的特色校園文化將會給每一位在校大學生的思維以及行為產生直接而重要的影響,并明顯體現在學習、生活以及工作等諸多方面。例如,銅陵學院大力實施“八百工程”,被安徽省教育廳領導譽為“具有戰略思維的大手筆”,與地方共建“四個中心”,發揮青銅文化建設優勢,加強服務地方經濟文化建設,擔任首任“安徽省應用型本科高校聯盟”輪值主席單位,受到了劉延東等領導的關注和批示。通過“八百工程”、“四個中心”和青銅文化建設帶動整個校園文化資源的有機整合,讓銅陵學院在日趨激烈的高校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目前,聯盟各高校利用資源共享優勢,對各自的校園文化進行了有機整合、凝練和提升,豐富了各成員學校的校園文化內涵,推動了學校健康可持續發展。
2.有利于培育具有特色鮮明的大學精神
分散的校園文化資源通常無法形成大影響和大格局,雖然特色校園文化能夠展現一所院校的與眾不同,但值得注意的是,太過“單調”的校園文化也存在諸多弊端,如給自身的推廣及傳播帶來一定的阻礙。所以,有必要積極運用多種形式和途徑以整合不同高校的校園文化資源,讓校園文化得以豐富的同時,更加突出各自的特色。作為一種在全國有一定影響的多所地方本科高校聯盟組織,聯盟高校比較早地落實校園文化資源整合工作,形成了一批自身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成果,創建國家級和省級思想教育實踐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基地、大學生科技文化創業園,成立大學文化研究中心、文化產業研究中心、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等省級高校重點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作為整合校園文化的重要平臺,開展各種項目研究、競賽活動等,以推動不同高校的學風建設,從而促進各自校風的形成,最終使得所有聯盟成員均能夠建立起屬于自己的大學生精神品牌形象。
3.有利于學校構建共同的文化價值觀
整合那些具有較大影響力和價值的校園活動,并使之成為整個聯盟高校的共同活動,能夠擴大該校園文化的知名度,發揮其更大的作用,有助于促進校園文化整體品位的提升,促進校園健康形象的樹立,與此同時,能夠為成員學校之間的比較設定一個科學合理的參考標準。如聯盟各高校都認同了“地方性、應用型”的辦學定位,但合肥學院增加了“國際化”,安徽科技學院提出“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又彰顯了各自特色。這些“求同存異”的辦學價值觀便于聯盟高校相互取長補短,讓自己獲得更進一步的發展空間。就成員學校內部而言,共同的“地方性”辦學定位在校園文化建設的實際落實中又體現了各自“地方性”特色,各高校結合各自地方區域文化和辦學歷史積淀的大學文化和大學精神,通過有效整合校園內外部的文化資源,凝心聚力,積極營造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良好氛圍,從而促進學校綜合實力的不斷提升。
4.有利于提升學校自身的文化軟實力
聯盟高校通過取長補短,資源共享,能夠加強各成員高校的交叉互動聯系,從而促進整個聯盟功能的完善,通過各自成員高校內、外部資源整合的方式促進所有成員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與發展。在實際操作環節,基于文化管理角度分析,成員高校應針對價值觀念以及行為風氣等予以重點融合,不僅如此,還需要對各個成員高校建設的側重點進行溝通協調,避免重復建設。目前,安徽省應用型本科高校聯盟成員高校不斷增加,功能不斷完善,通過組織和參與大型的“高雅藝術進校園”等活動,影響力日益增大。如皖西學院立足皖西大別山革命圣地,發揮紅色文化精髓,將弘揚皖西紅色文化和優秀地方文化資源為教育資源作為學校的辦學特色,整合校內、外文化資源,設立皖西地區革命傳統教育展和皖西文化展兩個展館,與地方政府共建了20多個校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通過課堂教學、開展課外活動、課題研究、創建廉政文化研究中心等多種舉措,將地方紅色文化融入校園文化,非常好地處理了地方高校在傳承地方文化建設中的作用。總之,通過高校自身努力,校園文化資源的有機整合,不僅能夠促進高校與地方優秀文化的融合,而且能夠推動高校對地方文化建設的引領作用,最終促進聯盟學校各自文化軟實力的不斷提升。
三、高校校園文化資源整合應遵循的原則
1.客觀性原則
校園文化具有典型的動態特點,會由于所處社會環境的不同而表現出一定程度的變化。所以,在大學校園文化資源整合的過程中不可因循守舊,機械地套用某一種模式,特別是企業文化整合典型的集中模式,而應該立足于學校自身的客觀情況,根據本校的辦學理念、文化價值理念以及未來發展目標來選擇性地汲取其它成員高校的校園文化資源。換而言之,不同文化、區域和歷史背景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在校園文化資源整合過程中應有所側重和取舍,既落實好中央文件精神,又體現自身辦學活力和區域特色,真正貫徹客觀性原則,做到“百花齊放”。
2.可持續性原則
文化屬于典型的歷史生成物之一,任何文化均誕生于歷史發展和運動之中。沒有歷史的文化往往都是淺薄的文化。對于學校尤其是高校而言,其核心價值在于文化的繼往開來,在高校校園文化資源整合過程中,應繼承地方文化的優秀傳統,積淀底蘊,堅持那些積極的傳統辦學理念,不斷深化校園文化所具有的育人功能。例如,黃山學院成立徽州文化研究所、創建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發揮皖南文化特有的優勢,校園文化建設特色鮮明,成績顯著,成果豐碩。合肥學院一直秉持不斷創新、繼往開來的理念,上世紀80年代初就面向國外,與德國等相關高校和地方政府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汲取西方國家優秀的教育管理文化理念,及時且高效地解決學校運營及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新問題,從而走上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3.目標導向原則
行為屬于一種典型的習慣性模式,在校園文化資源整合過程中,有必要確定正確的目標導向,并采取積極的引導方法。聯盟高校要有意識地大力倡導和深入發掘本地、本校歷史文化中表現出中國傳統美德的典型人物或者事例,通過專業設置、思想政治教育、校園文化活動、科研項目等作為載體,深入研究,充分宣傳,使其能夠起到積極的榜樣模范和目標導向作用。如宿州學院充分挖掘本地和校內歷史文化資源,建立“三館三所一園”,創建“泗州戲學院”,給大一新生發放學校大學精神讀物《孟二冬:不朽的師魂》、組織大一新生參觀校內大學生教育實踐基地——“孟二冬紀念館”和觀看電影《孟二冬》,便屬于一種積極的、正面的引導,借助多種形式幫助大一新生能夠在盡量短的時間之內了解這所學校的大學文化和大學精神,充分發揮孟二冬精神的育人功能。4.最優化原則在校園文化資源整合過程中,應堅持最優化原則,即盡最大努力地科學組織以及安排校園文化資源的整合以及優化活動,一方面要竭盡所能地實現校園文化資源整合效果的最大化,另一方面還應避免給學校以及全體師生帶來過重負擔,以免過猶不及。只有堅持最優化原則,才能夠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獲得更大的回報。聯盟高校在校園文化資源整合工作中要充分認識到最優化原則的意義并積極付諸實踐。
四、高校校園文化資源整合設計的思考
安徽省應用型本科高校聯盟經歷6年的磨合與發展之后,已經找到了一條適宜自身發展的道路,影響力逐步擴大。2014年5月26日,長三角地區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學聯盟籌備會在合肥學院已經成功召開,標志著聯盟正擴展到長三角地區。高校聯盟始終遵循科學發展觀這一指導,以充分踐行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知行教育思想,持續培養和塑造滿足社會實際需要、知識與能力統一、用人單位滿意的高素質人才為辦學宗旨,以建立健全安徽省(部分)交流以及合作平臺為基礎,遵循客觀性原則、可持續性原則、目標導向原則、最優化原則等,深化當前形勢下的高等教育改革,優化校園文化資源配置,充分體現開放式教學的理念,共同打造安徽?。ú糠郑鹇月撁斯餐w,從而促進安徽省高等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不斷提高所有成員高校的辦學競爭力、社會效益以及經濟效益,積極適應和推動安徽省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推動安徽省高等教育強省工作的深入開展,為實現安徽文化強省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1.高校精神文化層面的整合設計——追求“與時俱進”
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辦學目標在于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在學校精神文化層面的整合設計中,要堅持“與時俱進”的辦學思路,唯有如此,才能滿足國家、社會日益發展的現實需要。那么始終堅持“入世”的辦學思想便顯得尤為重要了。聯盟高校宿州學院升本10年以來,一直堅定應用型辦學定位,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為根本任務,以頂層設計“十大工程”和“四創工程”為抓手,把大力弘揚“敬業向學”的孟二冬精神和學習實踐孟二冬“淡泊名利、潛心育人,坐冷板凳、做真學問”的崇高品質作為該校大學精神的核心,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皖北經濟欠發達地區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地方高校發展之路。學校依托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宿州學院大學文化研究中心為研究平臺,整合校內孟二冬紀念館、賽珍珠紀念館、革命傳統教育館、孟二冬精神及傳統文化研究所、賽珍珠研究所、布克研究所等校內文化資源,深入推進“創優秀大學文化工程”,形成特色鮮明的應用型高校大學文化體系,開展的“弘揚孟二冬精神,建設宿州學院大學精神主題教育活動”獲教育部2010年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獎。2014年4月15日,CCTV-4《中國新聞》欄目以《宿州學院實施優秀大學文化工程構建文化育人體系》為標題,報道了宿州學院在創優秀大學文化工程方面取得的優異成績。
2.高校行為文化層面的整合設計——體現“愛與責任”
“愛與責任”是高校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重要體現。在校園文化氛圍營造工作中,和諧師生關系將發揮著直接而重要的作用,影響著教學和育人的雙重目標。聯盟高校已經充分認識到這一點的重要性,并采取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措施。2012年12月,淮南師范學院頒布文件,在全校范圍內評選“我最喜愛的老師”專題活動,發動全體學生通過投票方式從學校諸多優秀教師中再挑選出最優秀的前10位。池州學院2014年4月11日舉行第四屆校園科技文化藝術節,以“與祖國共成長、與學院共奮進”為主題,包括思想教育、學術科技、實踐創新、文體娛樂等主體活動,有力推動了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巢湖學院等其它成員高校也舉辦類似活動,在參考自身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將該活動變為校園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通過這些評選活動的開展,能夠加深學生對任課教師的了解,在潛移默化中便能夠加深學生對教師的愛戴之情,從而為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當然,僅僅通過諸如此類活動的開展,其效果還遠遠不夠。若想讓師生關系發生實質性轉變,拉近兩者之間的心理距離,還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努力,充分體現對學生的“愛與責任”。一方面,教師應不斷“充電”,提高修養水平。不僅要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而且要有一定的真知灼見,同時還應培養和完善自身的人格魅力,不吝嗇對學生的愛,來吸引和影響學生,獲得學生的配合,使其參與到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之中。另一方面,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以及探究欲望,讓他們愿意親近老師且有親近的途徑,從教師那里獲得彌足珍貴的經驗或啟發。積極溝通是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前提與基礎。聯盟高校通過組織各種校園文化活動,如開展校園文化節、大學生科研項目、大學生創業、大學生辯論賽等,提供良好的條件和場所,為師生溝通和交流提供便利,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學生在組織和開展一系列活動時,相關領導、專業教師應積極參與,既能提高校園文化活動的層次和質量,又加深了老師對學生的了解,充分體現了老師對學生的“愛與負責”。
3.高校制度文化層面的整合設計——強調“以人為本”
良好的管理制度是高校健康發展的保障。聯盟高校大部分都是新升本地方院校,升本時間短,本科辦學經驗不足,管理制度建設需要在不斷摸索和實踐中完善。成員高校通過聯盟這個大平臺,積極借鑒其它高校的制度文化,查缺補漏,促進自身制度文化的不斷升華,真正落實了“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巢湖學院在制定“十二五”校園文化建設規劃文件中,把“以人為本”作為其建設的基本原則,整合學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環境文化、學術文化、活動文化、形象文化和網絡文化等各種文化資源,積極培育大學精神,堅持校園文化“三貼近”,充分發揮師生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聯盟各高校要將校園文化精神貫穿到高校管理的各個方面,特別是要健全管理體制。在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的工作中,不僅要充分聽取教師的意見,同時還應該充分聽取廣大學生的心聲,真正落實“以人為本”。針對一些高校學生自我管理普遍存在空間不足問題,學校有必要重視并推動“無為而管”的政策。后勤管理與班級管理和學生的日常生活及學習有著直接而密切的聯系,一些聯盟高校嘗試讓學生參與,實現了共同管理,效果很好。成立一個負責學校膳食管理的委員會,讓學生和食堂管理部門能夠有一個相互溝通和交流的橋梁,選出優秀學生,讓其擔任副班主任等職位,通過這一類途徑培養一批實踐能力優秀的學生干部。成立一個調查研究機構,專門負責調研以及解決和學生學習和生活有關的諸多問題,如晚自習場地問題、宿舍夜間定時停電問題、食堂菜色問題等。上述舉措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自我管理意識和能力,減少學校相關方面過多的投入,從而實現對學校制度文化層面上的不斷整合與優化。當然,個別學校在某些管理上投入過多關注和資源,顯得過于“有為”。輔導員對學生進行管理時,表現的太過細致,凡事均親力親為,嚴加管控,然而這對學生而言有時并非一件好事。諸多宿舍檢查和上課情況檢查等事宜完全可以交由學生去做,一方面能夠通過實踐以鍛煉學生的做事能力,另一方面能夠增強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和能力。在管理過程中,學校各級領導和教師均應堅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原則,發揮榜樣作用,按時出席相關活動,假若因事遲到或者早退應對其他人員說明緣由并表達歉意,切忌以職位壓人。領導和老師如果觸犯相關規定,學校不應刻意隱瞞,而應該如實通報并給予相應的懲罰,千萬不可徇私舞弊,給學生造成負面影響。在學生工作中,絕大多數領導和教師均能夠做到平易近人,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實際問題。這種工作作風和原則更容易走入學生心中,獲得他們的認同,所以,在學校制度文化層面的整合設計工作中應大力推動。
4.高校物質文化層面的整合設計——突出“文化特色”
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需要以良好的物質硬件條件為前提。特色鮮明的校園環境是高校在制定校園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必須重點考慮的。一些聯盟高校在規劃新校區和老校區改造的過程中,與設計單位緊密合作,堅持“生態校園”的設計理念,以當前社會普遍推崇的生態環境意識為建校指導,讓行為環境、形象環境能夠更好地契合在一起,最大可能地尊重和利用校園內部及周邊的自然生態環境,并結合地方特色,著力打造集自身特色、本地特色、現代特色于一身的理想生態校園環境。例如,黃山學院按照徽派風格、彰顯徽州人文特色的要求,校園從整體布局、建筑形體、立面造型、廣場布置等方面綜合考慮,充分體現徽州地域的文化特色,展現了“校在山上,樓在林中,人在畫中”的生態校園、人文校園、現代化校園的風采與魅力,被評為“安徽省花園式學?!薄M钗鲗W院該校主校區位于安徽省六安市主城區四面環水、風景秀麗的月亮島上,校園內建筑設施、自然景觀、人文氣息相映成趣,構成了全國高校中獨具特色的湖中學府、濱水生態校園文化特色。學校教學樓、學生宿舍以及配套的附屬設施均采用沿河帶狀的布置形式,在外觀上構造了一種仿佛“伸開的手指”的整體布局。不僅對校園進行了清晰而高效地功能分區,而且預留了便捷的交通流線,不僅如此,還使得校園空間和周邊自然生態環境形成了理想的融合。指狀布局形式能夠讓學校幾大重要功能建筑和設施沿園區內既有水系合理展開,形成了一種依山帶水式的具有濃厚自然氣息的校園空間,不僅展現了河道的蜿蜒曲折,而且展現了校園建筑的錯落有致,同時還展現了校園空間的收放自如,一方面繼承了地方傳統文化的脈搏,另一方面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園空間。學校依托六安市青山綠水,輔以現代建筑及設施等,致力于構造一個洋溢著濃濃生態氣息的綠色校園。因此,特別關注綠化。行走于校園可以發現,除操場等地方之外,只要是空地不是植樹便是種草,幾乎沒有廢地的存在。學校在路旁種植了多種本土樹木,營造了一種集樸素大方和經濟實用等優點于一身的生態景觀,充分體現了學校的辦學理念。學校占地一千多畝,借助天然形成的河流來守護學校,這也充分體現了安徽文化中那種兼容開放的文化特征,實現了當代人所推崇的那種“校園、城市之間無障礙對話”的意境,最大程度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這一文化特色。
五、結語
綜上所述,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強調:“校園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目前,我國正處于重要的社會轉型期,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念在匯聚、影響和蛻變。良好的校園環境和文化氛圍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近期,根據教育部統一部署,我國大部分地方本科高校正面臨重大轉型,尋求突破,在這個過程中,如何營造良好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校園文化氛圍,“讓文化資源‘活起來’”,將大學生培養成德才兼備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是這些大學的重要使命。各地方本科高校,要抓住這難得的發展契機,深刻領會“5•9”重要講話精神,圍繞‘勤學、修德、明辨、篤實”,深入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文明風采”等多種形式的專題教育和主題教育活動,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建設和管理,充分發揮校園網的引導作用,把高校的文化資源有機整合起來,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打造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校優秀文化品牌。
作者:周家華 單位:宿州學院大學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