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區域資源校園文化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善”的制度建設:讓規章化為文化執行
1.適時完善制度。“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平時學校管理過程中,遵循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依據“規范”說話,按照“制度”辦事,已成為我們工作的信條。我校通過教代會完善《小教師工作評價指導方案(試行)》《小教師教學常規管理制度》《小首輪崗位設置管理實施意見》等考核細則,并在制度實施過程中,堅持民主管理,量化考核。
2.改變常規做法。一是關注弱勢學生群體。改變過去只強調思想素質和學習成績評選優秀學生的做法,一切為了學生,懂得欣賞、尊重學生,尤其是對那些“學困生”采取“特殊政策”予以照顧,使他們真正地感受到學校和老師對他們的關注和期望。二是關注教師主人翁地位。在制度建設方面,改變過去“學校負責制定,教師遵照實施”的老模式,而是征求教師意見,讓教師參與修改,并在實施中逐步完善,努力做到內容人文,過程參與,結果公開。
3.關注人文管理。在長期學校管理中,要堅持以人為本,校長平時在關注教師婚戀、身體健康、家庭幸福的同時,更應對家庭困難、因病住院的師生予以更多的關懷,及時給予慰問或捐助。通過制度加人文的管理,將硬性制度管理可能帶來的弊端———化解,使制度成為學校文化建設的推進器和加油站,以精神的提升和價值的引領來管理師生,達到“無為而治”。
二、“新”的課程建設:讓教學傳遞文化精神
1.構建“新”的校本德育體系。省長生動詮釋了“精”“勤”“儉”“孝”品格,這些品格特點,就是精神,甚至是福建精神的凝結和集中體現。目前,學校有機地把“精神”融進“一訓三風”,構建了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精神”為主的校本德育體系,創造性地開展學校德育工作。學校把禮儀教育改編成“民間童謠”,譜成“文明禮儀之歌”,開展“精”“勤”“儉”“孝”的感恩教育、養成教育,讓學校德育工作在繼承區域文化傳統基礎上得到創新。
2.開發“新”的校本課程體系。我校結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依托“戲曲進校園”試點學校的優勢,在市教育局組織編寫《戲劇本曲譜選編》的基礎上,我校又整理編寫一套比較簡單適合小學生演唱的校本教材。去年初,我們以“廉潔文化進校園”宣傳教育為契機,聘請民間老藝人和組織教師創作并編排了三個新的劇目,它們分別是方言說唱《八項規定說作風》,三句半《廉政建設正黨風》以及小戲《新春草闖堂•罷宴》選段。這三個新劇目的成功創作和編排,不只是數量的增加,更反映出我校戲曲校本教材編寫更具多樣化、趣味性和時代感。
3.開展“新”的主題實踐活動。
(1)建設書香校園。一是學校在圖書室專門開設了教師閱覽室,向教師推薦了籍古今文化名人的書籍。如南宋史學家鄭樵歷史巨著《通志》,北宋名臣蔡襄著作《荔枝譜》《茶錄》,現代兒童文學家郭風作品《葉笛》等。每年向教師贈閱《日報》等報紙雜志,讓教師了解時事政治,風土人情,擴大視野,增長見識。二是開展中華古詩文、文化經典誦讀活動。要求教師將閱讀納入課程計劃,使活動具有實用性、長效性。
(2)開展實踐活動。一是“講”。學校在不同時期舉行不同主題的演講、誦讀、講故事等比賽。二是“看”。組織師生參觀文化古跡,不僅讓師生領略家鄉古建筑之美,還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三是“演”。“六一”節期間,學校多次成功舉辦了“校園文化藝術節”“廉潔文化進校園活動”等。其中“十音八樂”演奏興趣小組和小戲《新春草闖堂•罷宴》選段等劇目,分別參加省、市、區級比賽或文藝匯演,得到社會各界和師生的好評。
總之,學校文化主題已經從局部走向整體,從外顯走向內涵,從而為學校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勁的精神動力,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作者:蔡國柱 單位:福建省市城廂區華亭第二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