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校園文化中的融合2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
(一)校園文化發展的創新性與傳統文化的守舊性之間的矛盾
隨著我國經濟、教育和文化的發展,高等教育已從精英教育轉向了大眾化教育,傳統高等院校有些不適應新形勢下的要求,越來越突出地表現為校園文化的創新發展與傳統文化的守舊性的矛盾,只有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同時也去適應市場,才能在教育市場上求得生存和發展的機遇。然而全新的價值觀念、行為習慣的確立和道德標準已經不是朝夕之功,只有克服了傳統文化的守舊性才能使高等學校校園文化有所創新發展。
(二)教職工隊伍整體素質無法適應建設先進校園文化的要求
雖然文化是人的創造產物,但是人才是文化的主體,而現有的高校教職工隊伍整體素質不高的問題直接影響著異質文化的融合和校園文化建設的進程和質量,必須要善用教育、引導的措施,通過文化的熏陶和影響去解決和提升。
(三)校園文化設施和文體活動難以滿足廣大師生的需求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高校學生人數急劇上升、學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而學生人均文化活動經費的逐年減少,學校文化設施的添加跟不上招生數量的增加,無法滿足學生及教職工文化活動的需要。
二、校園異質文化融合的途徑
遵循高職改革趨勢,不斷促進高職院校整合多種文化,使社會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不斷融入校園文化中,使其符合“工學結合,校企合作,訂單產學”的高職校園文化理念,有利于強化其“企業與學校‘和而不同’的相互融合”。高職與企業文化的不斷融合,是一種強調實踐先于理論的文化實踐,在高職教育中實踐不斷激發了全體師生的職業素養。要以訂單培養、工學結合,產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不斷創新為核心理念,來使校園文化企業文化不斷實踐創新,促進高職企業文化的形成。不斷對工學結合、訂單產學的過程進行文化反思。這就是以高職院校為主體,以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為目標尋求兩種文化的融合之處。
(一)更新教師理念,打破墨守成規的守舊思維
新的教育教學模式下教師會以學習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的身份走近學生、走進課堂,使師生平等,以互動和共同發展的教學過程形成“師生學習共同體”,這樣才能使課堂真正充滿民主思想、智慧火花和創造精神,使教師與學生之間關系更加親近。“以學生為本”是教師應有的核心理念,教師要盡可能多地提供一些機會來讓學生參與其中,不斷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目標。教師的教學活動將會更有利于引導學生主動、富有個性地主動學習;應當是更多地關注學生對過程的參與、體驗、感悟,學習成為一種快樂的感覺和積極放松的情感體驗,使教師更加關注學生有效的練習并以學生的個別輔導入手,不斷縮短學生之間的差距,讓那些學習好的學生更有余力地幫助那些“學困生”步入學習軌道。
(二)整合課程
課程文化是指按照社會對學生獲得社會生存能力的要求而形成的一種課程觀念和課程活動形態。其以課程文化建設和實踐教學為目的,不斷搭建校企文化活動的平臺。課程開發過程中,注重整體的優化,著重考察該課程在體系整體中的價值,強調專業課程體系的綜合效益。就教學過程而言,做到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的結合,做到學生心理與行動過程的一體,也就是融“教,學,做”為一體,構建以合作為主題的新型師生關系。堅持能力為本,拓展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培養他們的技能素質和綜合素質。
(三)責任意識
責任意識也是一種傳統美德。責任意識是一種自覺意識,表現得平常而又樸實。我國自古以來就重視責任意識的培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要求教師要有熱愛祖國的意識;“臥冰求鯉”是對晉代王祥恪盡孝道承擔孝順的責任;“擇鄰而居”講述的是孟母不怕麻煩尋找適合孩子學習的環境,來承擔子女的教育責任。這些美德已成為社會主體文化而被流傳、遵守,校園文化建設也應該吸取其精華。
(四)文化活動
大學是五顏六色的“文化花叢”,大學生社團作為這片“花叢”中的次生文化群落,發揮出了獨特的作用。參加社團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學術興趣,鍛煉學生的社會生存能力,豐富課余生活。譬如與讀書有關的社團可以使學生通過閱讀等形式更多了解異質文化并且不斷從中吸取有益的東西,從而建立其主流文化意識,參加傳統文化學習小組,通過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不僅能學習到傳統文化的知識還能對異質文化進一步的發展和融合。這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學術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學生社團應該成為校園主流文化的異質力量。作為能夠得到專家學者指導和校園主流強勢文化包容的異質力量,學生社團應該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姚瀟囡 單位:遼東學院形象學院
(二)
一、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一)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是高職院校自身發展的需要
首先,是高職院校為企業一線培養高技能綜合實用人才的需要。這是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所決定的。其次,是高職院校提升自身內涵的需要。近年來,國家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很多高職院校應運而生,其中不少高職院校都是由原來的中專或中職升格而來的。在經歷了前期的規模快速發展后,必然要求進入內涵提升階段。這也是高職院校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再次,是實現培養的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的需要。就業是民生之本,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要“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在校園文化中融合企業文化,必然會縮短畢業生就業之后的“試用期”與“實習期”,增強學生的企業適應性,使學生更好地融入企業群體當中,盡快完成由“校園人”向“職業人”、“企業人”的身份轉變。
(二)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也是企業自身發展的追求
現在校園招聘會上常出現的一個奇怪現象就是:畢業生沒能找到合適的工作,企業則感慨沒有合適的畢業生。而實際上招聘會上有些熱門專業的招聘崗位數是遠遠多于畢業生人數的,有的崗位數與畢業生人數的比例甚至達到7∶1。這幾年每年畢業生人數大約都在500萬甚至更多,而初次就業率連續多年維持在70%左右,但是跳槽率卻一直比較高。企業每年花費在員工招聘上的費用不菲,結果仍然招不到理想的員工,這就造成了很大的浪費。企業更加注重的是成本,于是,就出現了很多企業與學校聯合培養畢業生的“冠名班”、“試點班”等。企業主動走進校園,參與學生培養,學生有一定時間在企業邊學習邊實踐,畢業后直接到企業就業。因此,校企合作也是企業自身發展與尋求突破的途徑,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能夠更好地實現校企合作,幫助企業解決招聘的難題,培養出企業所需要的“留得住、用得上”的理想畢業生。
二、企業文化進校園的新途徑
(一)企業文化進學生課堂
在為數不多的有關校企文化融合專題調研的文章中,幾乎所有參與調研的企業都認為:非常有必要在高職院校課堂教學中進行企業職業道德教育和職業素養教育,甚至有近一半的人認為這項工作比培養學生操作能力更加重要。將企業文化引入課堂,具有很多優點。首先,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改變沉悶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課堂感受和了解與他們今后工作密切相關的職業道德、技能與文化特征,容易與學生產生共鳴,也使學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覺,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其次,學生更加容易接受在課堂進行的職業道德與職業素養教學,教師介紹與職業和就業有關的內容,也有助于培養他們入職前的良好心態,有利于他們做好職業生涯的規劃。最后,有助于學生工作后實現“校園人”向“職業人”的轉變。企業文化進課堂的方式有很多,可以通過“雙師型”教師的講解與展示,讓學生了解企業文化的概念、內涵、類型、特征與作用等;可以通過在實訓實習場所構建企業文化色彩,將企業特色文化、各種規章制度、操作規程等“上墻”展示,讓學生親身體驗企業文化;還可以結合教室文化布置與展覽,宣傳企業文化、企業理念與企業核心價值;有條件的可以讓學生統一著工裝、上下課打卡,模擬企業實際管理來營造貼近實際的生產環境、讓學生足不出戶感受企業文化,體驗職業認知。
(二)企業文化進學生教材
高職院校學生所學內容不應該僅僅局限在專業技術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上,應該把企業文化引入教材,用企業文化的理念來設計教學,以培養學生的素質、培養職業道德,要編寫特色教材,將優秀企業文化寫入高職學生教材當中,豐富教材結構,優化教學內容,進行職業道德、職業素養、職業行為規范等的系統訓練與培養。由筆者主編的國家示范項目教材《動物防疫技術》中的第一個項目就是“行業企業文化認同”。該項目下設有三個任務,分別是職業道德遵守、企業文化認同及防疫制度建立。筆者在教材中用一定的篇幅介紹了動物疫病防治員國家職業標準及相關的職業守則,并且專門進行職業道德的講解,附以職業道德實踐案例及違反職業道德案例。通過系統學習和訓練,要求學生掌握獸醫職業道德行為規范,熟悉社會職業道德的主要內容,通過開展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動物防疫制度學習以及企業文化體系認知,使作為養殖企業未來員工的高職畜牧獸醫類畢業生,承擔起促進企業經營與發展的責任。為了使企業文化進入學生教材,校企雙方要合作編寫適合高職教育的項目化教材。學校要鼓勵教師走出去,到企業行業一線走訪調查,取得第一手資料后,明確人才培養方向及崗位相關專業技能和職業要求。
(三)企業文化進學生宿舍
高校學生宿舍作為校園中最基本的元素,已經成為每個學生學習、生活、交流的重要場所,也是開展企業文化宣傳、教育的主要陣地之一。高職院校學生宿舍存在一些問題,如何妥善解決好這些問題,是管理者必須面對的難題。在宿舍文化建設中,我們引入先進的企業文化———6S管理模式,即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清潔(Seiketsu)、安全(Safety)和素養(Shitsuke)。以文明宿舍評比為抓手,狠抓學生宿舍管理。我院制定了詳細的《文明宿舍評比辦法》,二級系部還制定了相應的實施細則,細化宿舍管理各個方面。學院每周都會在校園內網公布隨機抽查的結果,以及檢查中存在的問題,以褒揚先進鞭策后進。通過長期定期與不定期的檢查,通過班主任長期的管理與監督,已將學生宿舍內化為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舞臺。實施6S管理模式,最關鍵的在于最后一步即素養,它強調的是在日復一日的檢查評比中形成規范、養成習慣,需要班主任付出更多的精力與時間,指導學生真正形成良好的生活作息習慣,這樣才能夠真正達到企業文化進校園的效果。通過實踐,最明顯的改觀是宿舍干凈了,校園美觀了,我院也順利通過“2010—2012年度江蘇省文明單位”檢查驗收。對于學生而言,遵照規則辦事,養成認真、持之以恒的習慣,“把每件小事做到完美”、“安全無小事”等理念逐步在學生心中扎根。
(四)企業文化進學生社團
各個高校的學生社團基本上都是在校團委的直接指導下,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生活動,豐富同學們的業余生活。高職學生有很大一部分對上課沒什么興趣,但是對于社團活動卻樂此不疲,興趣高昂,而且學生社團能組織各種活動,帶給學生榮譽感和滿足感。當前,學生社團遍布全國高校校園的各個角落,扮演著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提升校園文化品位、引領校園文化時尚的重要角色,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在社團組織中引入企業文化,首先要從組織機構文化入手,社團的組織機構,不再是主席、部長之類的學生社團稱呼,而是以企業組織中的董事會、CEO、總經理、部門經理等稱呼。其次,創新校園文化活動載體,學生活動不再是學校拿錢來辦,而是由企業贊助或者校企共同組織舉辦,既引入了企業的元素,又節約了成本。再次,提升校園文化活動的內涵,所有的活動均以體現職業認識、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等職業文化為目的,既增強了活動的主題性,又在活動中讓學生走進企業、了解了企業。比如,中西藥協會舉辦的中藥園實踐基地專業體驗活動,就是組織協會中的成員到江蘇神奇中藥科技有限公司的中藥材GAP基地,親自參與中藥材的種植、采摘、包裝等工作,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使學生貼近企業、貼近專業,這種專業性特色濃厚的實踐活動有助于學生專業素質的培養,縮短學生的就業適應期。
(五)企業文化進課程資源庫
我院建設了多門內容豐富的課程資源庫、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等網絡課件,在這些課件中,我們引入了豐富的企業文化資源,例如,榮獲江蘇省優秀多媒體課件一等獎的《動物防疫技術》網絡課程,設計了“企業文化鑒賞”欄目,課程組從我國眾多的養殖或獸藥生產企業中遴選了近40家龍頭企業,將他們的企業文化匯總集中展示。從教學使用的情況來看,學生對電子課件中的有關企業文化的關注度和瀏覽點擊量很高。說明高職學生對未來的就業情況關注度較高,另一方面也說明學生對企業行業的了解還不夠,也證明了優秀的課程資源庫一定要有足夠的企業文化元素。90后的高職學生更加習慣于網絡學習,而網絡知識浩如煙海,如果缺乏必要的指導,他們就會像大海撈針那樣,付出了精力與時間,消耗了激情,學習效果卻不佳。建設優秀的課程資源庫就必須考慮到這一點。做好頂層設計,照顧到學生的切身需求,要方便學生檢索,同時要引入企業文化,尤其是優秀企業文化的案例,并對之進行剖析,以生動鮮活的案例,培養學生正確的職業觀、價值觀。
(六)企業文化進實訓基地
工學結合是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主要模式,建立穩定的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是實現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途徑,也是對學生進行企業文化教育的有效方式。在實訓基地模擬成立企業,模仿現實中的企業設置相應的管理機構和職能部門,制定企業制度文化,包括企業章程、領導體制、組織機構、管理制度等相關細則,同時將企業精神文化中的創業精神、企業倫理道德、職業道德、團隊精神等做成標語、口號上墻,將制度文化中的管理制度、組織機構、員工行為規范等制成標牌上墻。在實習期間,企業為學生提供真實的職業環境,能幫助學生了解企業的經營管理、價值理念、文化特點、行業和職業特性以及怎樣通過具體的工作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同時,學生以企業準員工的身份接受企業的管理,執行統一著裝、上班打卡等制度,學生能真實、客觀地感悟到企業文化的具體內容與實際價值,并通過與企業員工的交流,加深對企業文化的理解與認同。這種企業文化的教育方式是一種逼真的教育方式,因為企業文化的教育者是真正的企業人,被教育者也是企業員工,教育者對企業文化的解讀也是企業文化的本意,被教育者也容易接受,具有真實性。同時,實習實訓條件接近或等同于實際工作環境,學生在專業技能的實訓中,能最大限度地感知企業生產氛圍,體驗企業文化。由于是學生主動地體驗企業文化,無形中也促進了學生對企業文化的了解和領悟。
(七)企業文化校園宣講
高職院校要對校企合作的企業進行篩選,對合格的企業要創造條件,搭建平臺,利用各種有形的手段來開展優秀企業文化校園宣講活動。通過精心策劃主題交流、典型示范、專題報告等活動,宣傳企業文化,將企業文化的精髓(例如,安全第一、質量第一、責任意識、服務意識、誠信、創新、協作等)融入到校園實踐活動中去,逐步增強學生的質量意識、誠信意識、競爭意識、團結協作意識、安全意識等,糾正學生對企業文化認識上的偏差,形成正確的職業觀和較好的職業素養。
三、小結
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這兩類不同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點和缺點,只要堅持取長補短,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就能夠達到校企合作的目的,培養出雙方都滿意的高素質人才。只有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才能夠更好地深化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從而提升高職院校內涵建設、彰顯高職院校辦學特色、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出現雙贏、甚至多方共贏的局面。
作者:段瓊輝 李永 胡新崗 黃銀云 李巨銀 單位: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