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方戲曲高校推廣的可行性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戲曲文化發展目前面臨著轉型,傳統藝術正日益受到現代生活的挑戰。沒有觀眾就沒有戲曲,對于傳承與保護地方戲曲文化,地方高校具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地方高校的土壤適宜地方戲曲藝術的生長,為地方戲曲的成長、傳播提供了有利的空間。淮北地方戲曲融入地方高校校園文化中,不僅可以提升校園文化意蘊,豐富藝術學科的內容,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還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民族傳統,弘揚地方文化,發展地方經濟,具有廣闊的時代背景和深遠的戰略意義。這些淮北地區“活態”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需要我們傳承它的歷史文化傳統,更需要我們在時代精神的表現中實現文化傳統的創造性轉換,這是地方高校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
淮北地方高校應開設地方戲曲專業及課程,聘請戲曲專業師資任教
淮北地方高校應開設地方戲曲專業,充分吸收同類戲曲教育專業的優秀培養經驗,從淮北地方戲曲教育自身的特點出發,制定淮北地方戲曲教育培養方案,培養具有較高藝術修養,具備和掌握淮北地方戲曲表演藝術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巧,能夠在淮北地方戲曲舞臺、影視等藝術活動中獨立完成不同人物形象創作的專門人才;培養從事淮北地方戲曲普及與推廣的德智體全面合格的群眾文化藝術人才。在教育中采用全新的培養手段和方法,實行新做法,按照“全程規劃、分段培養、因材施教、個性輔導”的教學步驟,強調實踐教學環節,教學質量高標準、培養人才嚴要求,將“口傳心授”的傳統戲曲教育方法納入高等學校戲曲教育的科學模式中,揚長避短,凸顯專業特色,為安徽戲曲文化傳承發展輸送優秀人才。與此同時,淮北地方高校還應建立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師資隊伍,聘請戲曲專業師資任教,組織淮北地方戲曲科研討論,邀請戲曲表演藝術家來學校講課教戲或輔導排練。開設相關戲曲課程,如:《戲曲賞析》、《戲曲表演基礎》、《地方戲曲音樂舞蹈》等,引導教育大學生了解中國戲曲,認識中國地方戲曲,普及淮北地方戲曲。教育大學生從戲曲中學習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音樂舞蹈、舞美表演等等,從中汲取知識營養提高自身藝術修養、文化內涵和綜合素質,引領大學生豐富審美體驗、提升精神境界,從而傳承優秀民族文化,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營造富有人文內涵的校園文化。
淮北地方高校要建設大學生戲曲社團,拓展淮北地方戲曲學生觀眾
在高校成立大學生戲曲社團,南京師范大學光裕戲曲社是一個典范。光裕戲曲社成立于2003年9月,是一個擁有京劇、昆曲、越劇、黃梅戲、揚劇、豫劇、錫劇、評劇、蘇州評彈等多個劇種,自發成立,自主管理,自力更生舉辦各種類型活動的校級學生社團,在校內外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光前應種書中粟,裕后宜耕心上田。”光裕戲曲社作為南京師范大學的一個特色社團,以弘揚戲曲藝術,豐富校園活動為己任。光裕戲曲社團每周都有固定的活動:周六下午是戲曲排練,邀請藝術家或資深社員親自來校指導;周五晚是戲曲欣賞,播放各劇種經典劇目,組織藝術討論。例如,播放各個劇種的《西廂記》然后請專家來進行深入的闡述。此外,社團還組織社員去南京市文聯戲曲培訓班、雨花老年大學戲曲班學習,不定期觀看各類戲曲演出,廣泛開展和省內外戲曲藝術家的交流。社團聘請了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以及江蘇省京劇院、江蘇省錫劇團、南京市越劇團等表演藝術家為該社的指導老師,每周請表演藝術家來學校講課教戲或輔導排練。社團還與南京其他高校的學生戲曲社團也保持了良好的關系,展開了豐富的交流。除了舉辦一年一度的“南京高校戲曲社團聯誼演唱會”之外,還積極參與各高校戲曲社團的活動,并在網上建立網站與論壇,進行活動通知、活動總結回顧、藝術探討、演出資訊及社員交流等各項活動。在全體社員的共同努力下,社團和社員多次在校級、省市、國家級的評比中獲獎。社團舉辦的“戲韻流觴”、“曲韻韶華”等戲曲專場受到中央電視臺、新華日報等多家媒體的關注,也受到媒體、專業藝術院團、藝術家、戲迷以及高校兄弟社團的一致好評。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很多同學都成為了瘋狂的戲迷。他們通過學習感受到戲曲藝術中蘊含著的傳統民族文化和中華傳統道德,認識到作為一個中國人可以不懂芭蕾舞但是不能不懂中國戲曲。沒有觀眾就沒有戲曲。大學校園的學生是戲曲傳承與發展的生力軍,可以說中華戲曲文化的未來如何掌握在未來觀眾的手中。筆者認為,淮北地方高校也應如此。校團委可成立大學生戲曲社團,合理利用地方資源,可先從淮北地方戲曲做起,開設戲曲類公選課程,聘請地方戲曲專業的教師、演員來學校講課教戲或輔導排練,為學生講解示范,言傳身教,每年堅持排演一些大學生較容易接受和喜愛的戲曲作品(比如排演一些短而精的折子戲),作為學校的文化活動與對外交流的品牌和窗口,廣泛開展戲曲表演、藝術交流等各項活動,形成一種文化氛圍。相信這樣會大大提高學生對淮北地方戲曲的興趣,取得顯著的成績。
淮北地方戲曲院團應與地方高校合作,建立地方戲曲教育基地,尋求共同發展
2011年,榮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淮北花鼓戲劇團與淮北師范大學合作,建立安徽省實習基地建設項目———淮北花鼓戲音樂教育專業實習基地。淮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每學期安排音樂表演專業學生赴宿州淮北花鼓戲團學習花鼓戲,并參與劇團演出。花鼓戲教育專家定期赴淮北師范大學指導培訓音樂學院師生排演花鼓戲劇目———淮北花鼓戲現代劇《陽光下的召喚》并計劃公演,這是地方戲曲在高校推廣的成功案例。淮北地方戲曲院團和地方高校密切配合,戲劇專業教師和大學生實現溝通,可以很好的整合藝術教育資源、形成藝術教育合力,取得多方面共贏。淮北地方戲曲在高校校園推廣活動的受益者不僅是廣大青年學子。對于淮北地方戲曲院團來說,得到了地方高校的支持,拓寬了演出陣地,鍛煉了演出隊伍,提高了演出水平,培養了觀眾、擴大了演出市場,調動了演員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促進了演出事業的發展。另外淮北地方戲曲在高校校園推廣中吸收了現代的元素,捕捉了新題材,加強了劇目舞蹈性和表演性,注重了娛樂性、通俗性和知識性的有機統一。對于地方戲曲教育者來說,有助于地方戲曲走出書齋,面向廣大青年學子普及研究成果,擴大了學術影響力。對于地方高校來說,豐富了高校文化生活,有效提升了校園文化的品質。對于學生藝術社團來說,得到了更多的鍛煉機會,排練和演出水平明顯提高。
綜上所述,戲曲是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積淀的精華,與校園文化“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特質最為接近。在高校校園推廣地方戲曲藝術不僅可以營造富有人文內涵的校園文化,引領青年學子豐富審美體驗、提升精神境界,而且是普及優秀文化藝術,增強青年學子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藝術熱愛的途徑。相信經過時間的發展和積累,淮北地方戲曲經歷一個普及過程后,會有越來越多的青年學子開始走近地方戲曲、熱愛地方戲曲。(本文作者:汪源 單位:淮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