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校園文化與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銜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思政課程”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如何推動高校“課程思政”的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大問題。當前“課程思政”建設面臨的現實困境包括“課程思政”理念還未直入人心,高校課程之間依然“各自為政”,“課程思政”頂層設計和整體規(guī)劃不夠完善。因此,推動“課程思政”建設要深入研究“課程思政”理論,融合校園文化與思政課程實踐,為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制度保障。
【關鍵詞】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有效銜接
一、高職院校思政課程的育人目標及特征
1.明確目標。立足于“十四五”新時期,對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愈顯重要,思政課程的內在核心就是要全面深入貫徹落實黨的路線和思政理論教育方針,需要明確三大問題,即培養(yǎng)什么人,為誰培養(yǎng)人,怎樣培養(yǎng)人這一事關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根本性的重大社會歷史現實問題。要始終堅持牢固貫徹黨的指導思想和方針,堅持中國現代社會主義高等學生素質教育觀作為辦學根本和辦學發(fā)展方向的戰(zhàn)略指導方向。為新時代高等學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服務,努力加快建設一批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擔當起中華民族繁榮復興大任的新時代接班人。
2.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現狀剖析(1)“課程思政”理念還未直入人心。“課程思政”的建設首先需要“課程思政”理念深入人心,目前,這種理念尚未在高校中形成共識。當今高校大學生處于思想輿論相對多元化的時代,他們的成長伴隨著網絡和各種社交媒體,這就意味著他們的信息來源渠道廣泛,腦海中多種價值觀存在,他們亟須一個引導者傳授正確的價值觀。而且高校學生來源廣泛,區(qū)域的教育發(fā)展理念不同也導致他們對主流教育價值觀的認識接受程度不同,在教育思想觀念上往往存在較大差異。高校學生只有很少的時間是用于思政教育,思政教育不夠深入也導致思政教育效果較差,無法實現應有的教學目標。(2)高校三類課程之間依然“各自為政”。高校三類專業(yè)課程中政治思想理論課程是顯性知識課程,對高校學生學習有顯性知識教育的引導作用,綜合品質素養(yǎng)教育課程和專業(yè)課程分別是隱性知識課程,對高校學生學習有隱性知識教育的引導作用。思政教育課程的教學理論知識更加系統,思政教育課程教學老師具有高度的思想政治理論素養(yǎng)和系統的理論知識培養(yǎng)體系,因此在“課程思政”課程建設中就需要始終保持高校思政教育課程的教學主體作用地位,使之發(fā)展成為一個引領學生主流思想價值觀的中流砥柱。然而,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思政課來進行肯定力不從心,所以發(fā)揮綜合素養(yǎng)課和專業(yè)課對學生的思政教育至關重要。“課程思政”建設中要注重堅持思政課的主體地位不動搖,同時也不能忽視綜合素養(yǎng)課和專業(yè)課對學生的隱性教育作用,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形成“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課程思政”建設大合力作用。但在課堂教學實踐中,老師往往認為對學生的科學理想信念進行引導教育只是一個思政老師的基本工作職責,所以也造成了在專業(yè)課堂的教學中傳授知識與學生思想文化價值觀念指導引領嚴重割裂,思政課的課堂教育與其他專業(yè)課的課堂教學“兩張皮”這一特殊現象長久存在。(3)“課程思政”頂層建筑設計和項目整體規(guī)劃不夠準確完善。高校“課程思政”旨在建設思政教育與專業(yè)教育“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大思政教育體系,這是一項大工程,做好頂層設計和整體規(guī)劃非常重要。頂層設計和整體規(guī)劃做好,有利于為“課程思政”的整體建設提供大的方向和完整的制度保障。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要完善頂層設計和整體規(guī)劃,就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領導機制、管理機制、踐行機制、監(jiān)督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黨政領導要擔起主體責任,深入“課程思政”建設一線親自指導。學校教務管理部門要主動建設管理機制、踐行監(jiān)督評價機制,避免“課程思政”的教學實踐過程中走過場的情況。人事部門要建設激勵機制,對于主動加入“課程思政”建設,并且為之做出貢獻的專家學者給予一定的鼓勵,提高每一位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的積極性,使“課程思政”建設落到實處。
二、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目標及特點
校園文化教育是一個精神內涵十分豐富的文化概念,泛指以在校學生為主要教育活動主體、以校園活動環(huán)境為載體、以充分弘揚校園文化精神為主要教育活動、以充分展現校園文化整體精神風貌魅力為主要文化表現形式的一種群體性校園文化。它不僅包括一個文化物質層面的其他具體內容,也包括一個文化精神層面的其他具體內容,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比如校訓、學風、教風、校園文化教育傳統、規(guī)章制度、管理體制等。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育人的功能如下:
1.價值導向。校園文化的積極價值導向主要表現為內在,校園文化能夠對每一個在校學生的思想價值和道德行為起到積極的價值引導作用,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規(guī)范,利于學生的正確價值觀的培育。一個良好的大學校園文化系統能夠使得其價值導向向正確的方向發(fā)展,也能起到陶冶情操等作用。
2.精神激勵。校園文化不僅僅體現在充分發(fā)揮大學價值觀的導向作用方面,一個良好的大學校園文化也同樣能夠有效激勵學校的全體師生們保持一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和銳意進取的敬業(yè)精神。而且一個美好的大學校園環(huán)境、科學的專業(yè)管理制度、和諧的大學校園社會氣氛,都能幫助我們學校的全體師生身心健康的全面進步發(fā)展。
3.社會輻射。校園文化在影響學生以及老師行為的同時,也在學生以及老師的活動下,對校園周圍的社會產生一些影響,對地方的社會文明的建設起到積極促進的作用。社會輻射主要就是通過豐富校園文化來實現的。學生和老師都來自不同的地區(qū),學校就有機會借鑒其他地方的社會文化,豐富校園文化。同時,學校每年的畢業(yè)生在進入社會的時候,也會帶著校園文化以及理念進入到社會中來,對社會的發(fā)展也會起到積極促進的作用。
三、高職學校校園文化與思政課實踐教學相融合的可行性
1.二者教學目標有高度一致性。校園文化理念是每一所院校自建校以來逐漸發(fā)展形成的一種自身獨有的社會精神文化,歷史發(fā)展文化。高職院校的特色校園文化理念是每名學生都必須深刻學習的核心價值觀念,能夠為每名學生的生活學習、品德文化素養(yǎng)以及日后發(fā)展帶來積極的影響。思政課的理論教學課程是學校教學的一個重要教學組成部分,讓學生在學習了解這些知識后,再將這些思政理論真正地融入到工作生活中,幫助廣大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思政觀念來正確看待世界。相比之下,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政素質教育在實現教學目標上都特別側重于對學校學生政治品德思想素養(yǎng)的雙重培養(yǎng),讓學生在提高素質能力方面能夠取得一定的實質進步,二者在實現教學質量目標上面表現顯示出了一種高度的一致性。
2.層次上的差異促進教學效果。雖然二者在教育目標上具有高度的雙向一致性,都是為了有效引導在校學生獨立形成正確的核心價值觀,但二者在教學方式上還是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性,思政課更多是課程的專業(yè)教學,時間場地有限,所能起到的效果也有限。而文化熏陶無時不在,可以體現在學生的日常活動或日常教育中。二者在整體教學方式上所存在的差異性正好使之能夠進行優(yōu)勢互補,使學校思政課的整體教學效果能夠同時得到極大鞏固性的提升。
四、融合校園文化創(chuàng)新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策略
1.將校園文化內涵引入思政實踐教學中。目前我們的思政課教學還是遵循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只是單純地將教學理論融入課程內容進行一定的理論講述,學生很難在學習過程中提出自己的問題與思考,進而就會導致學校思政課學習效果大打折扣,而這往往是大學課堂教學普遍存在的通病,而思政課程的特點決定了它不應只是單單在課堂中完成,它要真正走出去,走到學生們的心里去。校園文化深深滲透在廣大學生的各個時期的學習成長階段,更加貼近我們廣大學生的實際日常生活,所以將思政教育教學充分融入到校園文化中去便是十分有必要的,通過這樣能夠讓更多學生對學校思政學習產生更多的興趣,更好在生活中理解它的運用與所要傳達的精神,并能夠在實踐中不斷得出自己的體會與感悟,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進而對自己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進行一定的管理規(guī)范,也可以通過各種具體形式對其進行宣傳,如學校掛廣告橫幅、打宣傳標語等等,豐富學生思政教學傳播方式。
2.將文化資源整合,改革思政教學方法。為了有效提升高職院校大學生的思政學習效率,合理充分利用更多的課程教學資源,高職教育院校教師可以對這些豐富的課程教學資源同時進行定期的優(yōu)化整合,并將這些教學方式進行一定的改革創(chuàng)新,目前我國高職教育領域已經大量引入了現代互聯網信息技術,所以在學校思政課程的實踐中,高職院校的思政老師也同樣可以將這些信息技術充分融合運用進去,通過這種多元化的課程教學方式講學,讓學生真正感興趣,想探尋,激發(fā)學生學習和了解的積極性,真正起到育人作用。同時配合進行課后答疑或讓學生自己進行資料搜尋,上臺講述,評選模范道德標兵讓學生隨時隨地對自己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進行自我規(guī)范,自我管理。
3.用校園文化豐富思政實踐教學活動。目前我國各級教育部門都在大力提倡一種多元化的課堂教學方式,高職教育院校也應該積極響應這一號召,將這種多元化的課堂教學方式充分融入學校思政課程的實踐中,將新的校園文化與學校思政課程實踐有機融合,這就是一種新型的課堂教學方式,思政課程不僅僅只是可以通過學校課堂教學的方式得以展開,也可以通過采取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的方式進行學校思政實踐課程的宣傳教育,這樣的活動實踐豐富了思政教學內容,并且可以讓越來越多的高校學生對整個思政學習產生濃厚興趣,可以定期組織展開與我們校園文化和思政課程有關的文藝晚會或其他各種形式的黨史知識比賽和各種社團活動等等,組織學習了解黨史,參觀博物館,觀看紅色電影等這些活動方式都可以是學校思政課程的一個重要課堂教學實踐平臺,通過對課堂教學實踐平臺的豐富,學生往往能夠在校園文化課程學習的實踐過程中親身感受融入學校思政課程實踐教學過程中。
4.推動思政課實踐教學考核方式變革。隨著高校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推廣,很多高職教育院校越來越多地重視建設思政教育課程,但現階段思政課程的實際考核方式還比較單一,大多數高校都是通過實踐報告或成績等方式進行考核,很少能夠有高校學生親身體驗參與到學校實踐管理過程中,大部分學生用來交作業(yè)的報告都是在網上進行下載并稍加改動的,并沒有真正理解它背后的內涵和教育意義。這樣的課程考核方式嚴重阻礙了思政實踐課程教學效果的提升,十分不利于促進思政學校實踐教育課程的教學發(fā)展。在與大學校園文化互相融合的實踐過程中,相關高職教育院校可以適當豐富課程考核方式評判方式,如可以讓高校學生自己組織與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有關的校園晚會或參加辯論類比賽等等,將更靈活的評判與實踐效果作為高校思政教學課程的實際考核評判標準,將課程考核方式評判進行一定的豐富,這樣的考核融合方式能夠有效促進高校思政教學課程實際教學效果的不斷提升,將課程考核方式和評判標準變得更加靈活,有利于高校教師在實踐教學管理過程中的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文化育人體系是高等學校最終實現自身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基礎,一個良好的、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將對社會對我國高等學校在讀畢業(yè)學生的整體綜合文化素質的持續(xù)發(fā)展水平產生非常巨大的影響。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靈活運用評判標準,真正實現育人作用。不斷培養(yǎng)老師的較高綜合文化素質和提高專業(yè)應用能力,適應新時代更高的教學要求。黨的十八大及其中央政治日常經濟工作報告曾正式明確發(fā)文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要以德修身,嚴于律己,始終堅持正確的核心價值觀,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而培養(yǎng)始終堅持黨的路線和方針全面發(fā)展的新時代人才也是高等學校師德優(yōu)秀人才選拔培養(yǎng)的一項重大特殊使命。育人立德之本歸根到底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根本問題,應從文化的視角出發(fā)尋求根本解決之道。長期以來,我國職業(yè)教育發(fā)展為我國更多的青年提供了繼續(xù)接受高等教育的良好機會,為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社會改革發(fā)展進步培養(yǎng)了大批高層次技能型專業(yè)人才。但是,高職職業(yè)教育在快速發(fā)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諸多現實問題,比如偏重于對學生基本專業(yè)知識和相關職業(yè)技能等的培養(yǎng),導致高職教育畢業(yè)生綜合素質普遍偏低,單條腿走路,而這可以說是教育的失策。所以思想道德教育不可或缺。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我們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yè),必須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在這個根本問題上,必須旗幟鮮明、毫不含糊。這就要求我們把下一代教育好、培養(yǎng)好,從學校抓起、從娃娃抓起。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非常必要的,是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魏超.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體系建設與創(chuàng)新[J].天津職業(yè)院校聯合學報,2019(2):29.
[2]印敏惠.淺談互聯網時代的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J].高等教育,2019(4):74-75.
[3]亢風華.高職院校思政課網絡實踐教學探析[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8(5):59.
[4]何瓊.依托校園文化構建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以常德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J].新課程研究:職業(yè)教育,2011.
[5]孫希顏.高校思政課與校園文化協同育人創(chuàng)新路徑研究[D].2019.
[6]張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與校園文化建設之關系探討[J].學園:教育科研,2011,000(017):4-5.
作者:代春燕 梅寒 單位:曲靖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