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校園文化育人的思政價值及實現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多次在講話中提到“以文化人”,強調文化育人的重要性。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實現育人效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性載體。充分認識校園文化育人的思想政治價值,對于推進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義深遠。本文以校園文化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為關注點,研究了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現狀,并提出了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校園文化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路徑
1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1.1教育導向
校園文化對長期置身于其中的大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影響著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取向。優秀的校園文化通過自身的精神引領,使大學生自覺調適個人的思想與行動,使之朝著學校和社會所期望的方向發展,逐步形成完善的人格,確立正確的“三觀”。一所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是積極、健康、向上的,那么作為師生來講,必然在生活以及學術方面也秉承積極、健康、向上的價值觀念;但是對于校風不正、學風不端的高職院校來講,老師和學生很容易染上不端正的生活以及學術作風[1]。
1.2道德規范
校園文化中的各項規章制度具有約束性功能,大學生一旦違反,面臨的即是相對應的懲戒。校園制度文化使大學生實現由他律到自律的轉變,從而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在校園文化環境中,校園人都有從眾心理和默認規則的心理,所有人的行為都受到道德的規范和制約。久而久之,道德規范就能在全體大學生中內化于心、外化于形,從而促進大學生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的不斷提升。
1.3情感激勵
大學生很容易被環境所感染,很容易對身邊的人和事產生“共情”。因此,無論是校園的精神文化、物質文化還是制度文化,只要內容是積極向上的,都能激勵學生產生不斷奮發向上的情感,從而形成特定的品質和精神。例如,學校舉辦的勞模報告會,學生會從內心深處激發對勞模的崇敬之情,進而產生對祖國忠誠、對社會負責的情感和覺悟;如存在自強奮發精神的校園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進學生們形成吃苦耐勞的奮斗精神,特別是那些貧困家庭的學生以及面臨生活挫折的學生來說,這是激發斗志,改變命運的力量之源。
2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現狀分析
隨著中共中央國務院、教育部、共青團中央相關政策文件的,高職院校對校園文化建設工作的重視度普遍提升,取得了一些成效。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高職院校關于校園文化建設方面依然存在著較多不足之處,對思想政治教育實現其價值有較大的影響。
2.1物質文化建設重于精神文化建設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政府,都加大了對教育的支持力度,各地高職院校的建設步入高速發展的重要階段,學校的辦學基礎方面得到了非常大的進步。但是其中的一些學校卻存在著求大求全的錯誤建設觀念,定位和特色不夠鮮明,大多偏重普適性,忽視獨特性,相互移植,簡單模仿,出現了“千校一面”現象,學校本身的歷史傳統和文化底蘊難以得到展現。物質文化是顯性的,物質文化建設得好,可以更好樹立學校的形象。但精神文化不是顯性的,卻又沁潤我們的生活。如果沒有精神文化,而只關注物質文化的話,那么校園文化的意義將會不復存在,也會讓文化育人的作用不健全,進而會阻礙高職院校培育德技兼備人才目標的實現[2]。
2.2偏文化活動娛樂功能,弱化教育引導功能
當今,非常多的高職院校依舊將校園文化方面的活動,簡單地認為是增加學生的業余生活的豐富度。為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一味將文化活動向娛樂化、流行化靠攏,力求活動的規模和震撼程度,貪圖表面上“風風光光”的校園文化活動,沒有足夠高的思想含量以及文化品位做支撐,最終很難達到教育的真正目的。而且會喪失活動的真正意義,甚至出現主辦方強行拉學生充觀眾數量的現象[3]。當今高職院校越來越注重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進行推送活動,但部分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在進行宣傳或者轉發相關信息的時候,通常會變得娛樂化,當中充斥著過多的網絡流行語,通過幼稚化的路線來實現“接地氣”的目標,其實很難達到教育引導作用。因此,如何發揮校園文化活動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其既能達到放松心情的娛樂目的,有能將主流意識形態融入到學生日常生活和校園文化活動中,引領大學生的精神成長,是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面臨的艱巨任務。
2.3制度文化存在缺陷,不夠以人為本
制度文化是高校以體制機制、政策規章等確定的制度環境,它能確保學校各項活動順利開展和落實。但長久以來,高校管理一直沿用行政管理手段,極度集權的管理制度讓學校同師生間產生了隸屬的關系。部分高職院校認為依法治校就是利用法對師生進行相應的管理和規范,沒有足夠的人性化管理,更是缺乏以人為本的基本點。建設有關規章制度的時候,不能夠有效地聽取師生的意見,忽視了他們的知情權與參與權,也導致了他們對制度缺乏認同感和信任感。另外以前的制度文化更加側重于約束性文化,注重制定的明文禁止條約,強調改正師生“不正確”的行為習慣,但是缺乏正向的激勵制度,很多時候就會讓師生形成一種對立的心理,收獲不到有效地教育效果[4]。對于好的制度文化而言,需要在最大程度上含有褒獎性的管理制度,做到獎懲兼顧,才能激發廣大師生的主人翁意識。
3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路徑
校園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需要利用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環境文化等不同途徑實現,從而達到文化育人的目的。
3.1加強精神文化建設,寓教于情
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內核,加強精神文化建設旨在使廣大師生在共同的氛圍中,接受情感熏陶、意志磨練和人格塑造,形成奮發向上的強大精神力量,實現寓教于情。首先,加強對校史文化的挖掘整理,發揮校史館的育人功能。組織人員對老教師和老校友采集口述資料,整理文字史料、知名人物和重大事件等,豐富校史內容,講好校史故事;建立“優秀校友”資料庫,定期開展“優秀校友”講座,加強全校師生校史校情教育。其次,抓好“三風”建設,創建良好校風。建設好領導作風,要求管理者清正廉潔、以身作則,勇敢改革創新,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方針;建設好教師教風,教師以高尚的師德修養去影響學生,以精湛的教學水平去培養學生;建設好學生學風,引導學生端正學習動機,培養學習的自覺性和自主性,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成才觀和就業觀。再者,對于校園文化的構建,應該將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當作重要的精神旗幟,以此來達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進”,即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師生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培育文明新風尚,大力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使其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3.2提升活動文化建設,寓教于樂
校園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是思想政治教育實施的有效載體,其對于大學生的道德品行、行為方式、價值觀念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潛在的影響力。因此,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要把握娛樂性和教育性的關系,堅持寓教于樂的原則。首先,校園文化活動必須弘揚主旋律,確定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促進校園文化活動與思想教育相結合,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次,高職院校要極盡所能,舉辦主題性強、思想性強的教育性活動,將德智體美的教育融入到校園文化的活動里面,盡可能的提高校園文化活動的規格,從而體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比如在植樹節組織學生開展植樹的主題活動,既美化了環境又提高了環保意識,在勞動中學生身體也得到鍛煉。第三,高職院校要特別注重面向社會開展不同形式的文化實踐活動,例如志愿者服務、公益培訓等,將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地區以及革命老區當作重要的服務對象。每所高職院校應積極地順應國家以及社會的發展要求,盡可能地展示自己所具有的特色和優勢,舉辦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類型的活動。通過開展這樣的文化實踐活動,幫助大學生鍛煉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增強自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3.3健全制度文化建設,寓教于理
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校師生的價值觀念和思想觀念也發生著變化。傳統的落后制度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現,只有通過改善制度建設、改革體制、寓教于理,才能滿足新時代校園文化的建設需要。首先,建立科學化和體系化的校園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學校在建立規章制度時,應體現民主性,廣泛聽取不同利益群體的聲音。讓師生參與制度的制定,做到約法在先,有言在先,增強師生對制度的認同和信服,自覺按規章行事。其次,校園制度文化建設要注重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高職院校要把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結合,既要發揮制度文化的約束功能,更要重視它激勵人的功能。學校要將制度管理的基本點從“事本”轉到“人本”,真正做到以尊重、理解為目的的人性化管理。再者,制度文化建設應做到執行公平公正。如果制度在執行過程中,因人而異、處理不一、獎懲不同,勢必會降低師生對相關制度的尊重,也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實現??傊?,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對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事關學生的全面發展、事關國家命運和民族未來,不斷推進校園文化育人的建設工作,對實現高職院?!傲⒌聵淙恕钡母救蝿眨哂惺种匾默F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鄭柔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實現研究[D].山東大學,2017.
[2]韓笑.高校校園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4.
[3]何艷玲.淺析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J].科學與財富,2019(09).
[4]王靖.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高校制度文化建設途徑淺析[J].科技視界,2017(1).
作者:梅寒 單位:曲靖醫學高等??茖W校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