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立德樹人下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優秀的校園文化對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至關重要,也是新時代實施愛國主義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載體和實踐形式。以高校校園文化基礎理論為分析框架來審視當前我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主要存在內涵認知偏差化、建構方式片面化、目標取向模糊化等問題。因應之道就是以《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和《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高校校園文化內核,以全面協調立體推進為建構方法,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根本目標,不斷推進高校校園文化創新發展。
[關鍵詞]高校;校園文化系統;立德樹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體推進
高校校園文化代表著高校的風骨氣韻和精神標識,具有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優勢,是高校貫徹落實《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和《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以下簡稱兩個《綱要》)的重要載體。如何建設以及建設怎樣的校園文化直接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在當前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社會思潮多元多樣多變的新形勢下,要以貫徹落實兩個《綱要》為契機,強化高校校園文化立德樹人的本體功能,不斷推進其創新發展。
一、理論分析:高校校園文化的基礎理論
(一)高校校園文化的主要特征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1]。一定的文化總是以一定的價值觀為核心,由此生發而成的文化系統。我國高校校園文化是我們黨領導下經過一定的歷史時期所積淀形成的以意識形態和理想信念為核心、以校規校訓和制度體系為中介、以情感態度和行為作風為表象的文化系統。它既具有相對穩定的靜態結構,又具有與時俱進的動態屬性。在這個基本內涵中,包含著三個顯著特征。1.先進性。意識形態和理想信念是校園文化的核心,決定其性質與方向。高校校園文化的開放性使其成為各種文化的集散地,而不同文化之間既有交流和互補,也有沖突和拒斥,為避免高校文化的無序發展,需要有一個價值觀內核來凝聚、整合和引領多樣性的文化。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也是我國大學最鮮亮的底色。”[2]6當前,我國高校校園文化最鮮明的要義就是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和統攝,這是其先進性的根本保證。2.系統性。高校校園文化是一個特定的文化系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由生發系統、運行系統、反饋系統等子系統構成,并通過自身的內循環以及與社會文化的外循環而形成。從內循環看,高校校園文化是從理想信念和核心價值觀中生發并固化為高校的制度體系和規范訓誡,而后通過制度規范的運行,外化為高校師生的行為方式和形象作風,從而助益于高校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并形成高校的獨特形象和品牌標識;從外循環看,校園文化系統與社會文化系統不斷進行交流,正是在這種持續性的文化輸入與輸出的過程中,校園文化得以不斷優化、深化和強化。從這個意義上看,校園文化系統是一個雙向互動的循環系統。3.發展性。高校校園文化的發展性,是校園文化自覺、自信、自強的必然表征。高校校園文化的內在先進性是一種理論上的應然狀態,它與當前高校校園文化的實然狀況存在一定的張力,由此彰顯了校園文化創新發展的必要性,也構成其根本動力。當前我們既要持續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設,厚植家國情懷,培育精神家園,又要廣泛吸收外來文化的優點,兼容并蓄、博采眾長,不斷激濁揚清。
(二)高校校園文化的基本構成雖然校園文化的抽象性使其難以具有清晰的層次與分明的結構,但從不同角度去考察,仍然可以呈現校園文化更多的面相,從而為其創新實踐提供更具體的理論指導。1.從層次上看,校園文化可以分為核心層、中介層和表象層。其中,意識形態和理想信念是核心層,決定了校園文化的基本性質和根本走向;校規校訓和制度體系是中介層,規定了校園文化的承繼途徑和運行機制;行為方式和形象作風是表象層,確定了校園文化的外在標志和獨特表達。在這三個層次中,核心層意味著倡導和踐行什么樣的價值觀這個根本問題,是校園文化建設中應該著力把握的關鍵部分。2.從形態上看,校園文化可以分為顯性文化和隱性文化兩部分。顯性文化以校園的物質文化為主,給人以直接的視覺沖擊,彰顯著校園的外在形象。諸如校園選址、建筑式樣、基礎設施以及成文的規章制度等;隱性文化以校園的精神文化為主,給人以深刻的心靈震撼,內蘊著校園的精神氣質,如各種沿襲已久的、不成文的道德訓誡和行為準則等。校園的隱性文化能夠更深刻地融入廣大師生的言行當中,從而起到很好的型塑作用。就此而言,是隱性文化而不是顯性文化在引領高校校園文化的發展。
(三)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功能從根本上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為了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可以說,立德樹人構成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本體功能。一方面,校園文化會對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立德樹人,應借助文化的力量實現對學生理想信念的教育、道德素養的教化、人文精神的培育、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3]具體就是要“建設優良校風,用校訓勵志,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營造有利于學生修德立身的良好氛圍。”[4]另一方面,校園文化并不能自發形成,而是需要學校的自覺培育和積極建設。立德樹人是一項長期的戰略工程,因此建設高校校園文化要善于把根本目標分解為環環相扣的層次性目標來漸次推進。具體來看,立德樹人需要高校、社會、國家三個層面的循環接力,因此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相應地也可以分為微觀、中觀和宏觀三重目標。微觀目標是高校校園文化對廣大師生思想品質和精神氣質的涵養,中觀目標是校園文化對社會文化的反哺和促進,宏觀目標則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三重目標形成了層層遞進的整體性布局。
二、問題剖析: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高校在物質環境、精神文化、文化管理制度、校園文化活動以及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仍不可避免地存在問題。統而言之,主要存在如下不足。
(一)內涵認知偏差化厘清高校校園文化的基本內涵,是校園文化創新發展的前提。總的來看,對校園文化內涵認知的偏差化傾向集中表現為兩個極端:一是簡單化。把校園文化的內涵縮小,認為校園文化就是校園的物質文化,校園的基礎設施建設得越高大上,校園文化越有品位;校園文化主要是指制度文化,那么制定疊床架屋式的各項管理性的規章制度就能自然而然地豐富發展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就是搞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把校園文化誤解為口號文化、標語文化、活動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就虛化為喊口號、掛標語、搞活動,這些都未觸及校園文化的實質核心層。二是復雜化。把校園文化的外延無限擴大,認為校園建設的每一舉措都屬于校園文化建設的范疇,以至于把高校的發展等同于校園文化的發展。這固然凸顯了對校園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但在實踐中反而會沖淡或稀釋校園文化的作用濃度,實際上會使校園文化建設趨于虛無化。
(二)建構方式片面化這主要源于對校園文化的構成把握不準確,對校園文化的系統性特征理解不到位。如前所述,高校校園文化作為一個文化系統,有著豐富層次的內部結構。如果對校園文化的層次構架、校園文化的形態,或是其性質把握不準,看不到校園文化的豐富性、層次性和多維性,那么在建構校園文化時,往往只注重某些部分,而忽略其他部分,這將導致校園文化建設不成體系的局面。同時應該注意的是,在建設高校校園文化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采取了較多缺乏戰略考量性的措施。校園文化作為時空的統一體,其發展具有累積性和過程性特點,只有持之以恒地發展,校園文化才能漸次厚重起來。
(三)目標取向模糊化這主要是指對建設什么樣的校園文化定位不清。目標定位直接關系到校園文化相應的功能作用,定位不準則作用不彰。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歷史和校情,高校應明確堅持“自己的就是獨特”的基本原則,充分釋放自身特色資源的文化效能,打造具有獨特氣質的校園文化品牌。但當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仍存在忽視自身內在優勢,熱衷于追逐所謂的文化熱點,從而導致校園文化建設目標游離于各種文化范式之間的現象,忽視了對校園文化立德樹人本體功能的修煉,結果導致校園文化徒有其形而無其用的尷尬局面,事實上這是對高校校園文化發展性這一特征的誤讀。
三、對策研析: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基本策略
(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高校校園文化內核“實踐深刻表明,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在于培育理想信念”。[5]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前提是要明確高校校園文化的基本內涵與前進方向,關鍵要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校園文化的內核,為學生成長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文化內核,體現了校園文化建設的政治性原則。“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6],校園文化所蘊含的意識形態是校園文化性質與方向的決定性因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最集中的體現和最突出的表達,因此高校要“堅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2]6-7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文化內核,體現了校園文化建設的道德性原則。道德是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尺,也是衡量一所高校辦學理念與建設成效的重要依據。高校校園文化的生成和發展既是一種歷久彌新的文化積淀,也是一種生生不息的道德傳承。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圍繞一個凝聚核來不斷吸收優秀文化基因和道德傳統,這個凝聚核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它不僅是優秀文化的生成器,也是落后腐朽文化的過濾器和凈化器。因此,發展高校校園文化“要持續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增進認知認同、樹立鮮明導向、強化示范帶動,引導人們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明德修身、立德樹人的根本遵循。”[4]
(二)以全面協調立體推進為建構方法創新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關鍵在于堅持系統性思維。要求,“要把立德樹人內化到大學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做到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2]7這為我們提供了方法論指導,即要全面協調立體推進校園文化的創新發展。按照系統論的運行方式,高校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特定的文化系統,主要包含兩個維度、三個層次、兩種形態。兩個維度即空間和時間,三個層次即意識形態核心層、制度規范中介層、行為作風表象層,兩種形態即顯性文化和隱性文化。高校校園文化看似由于諸多要素的存在而顯得紛繁復雜,實則有著易于遵循的內在機理:系統性和發展性。創新高校校園文化,需依循這個機理。系統性要求核心層、中介層和表象層必須形成良性的雙向互動,而不只是單向度運行。對此我們可以采取的策略是:由內而外和由外而內互動共進法。所謂由內而外,就是在校園文化系統的核心層中理直氣壯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旗幟,進行明確的意識形態宣示和價值觀引領;在中介層,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高校的培育與踐行,推進各項規章制度的制定和實施;在表象層,根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標準,進一步培育優良的校風、教風和學風。所謂由外而內,就是要及時把校園中的各種文化活動、先進事跡、優秀品質等通過制度體系的提煉,充實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中。發展性要求我們注重加強對高校隱性文化的因勢利導以及努力吸收邊緣文化中的積極要素。比如校園網絡是高校各種隱性文化以及邊緣文化的集散地,也是校園文化發展的肥沃地,關鍵在于如何正確引領。當前要把愛國主義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設作為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主題,要旗幟鮮明地唱響互聯網愛國主義主旋律,傳播真善美、弘揚正能量、產生正效應。值得一提的是,高校校園文化的發展是一個不斷累積的漸進過程,但這并不排除在條件成熟基礎上的躍升。校園文化建設應采取在漸進中有突進,漸進與突進循環交替的發展策略,實現既能防止盲目冒進無序突變,又能有序求變不斷創新的良性發展局面。
(三)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根本目標黨的報告提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6]那么什么是時代新人、如何培養時代新人?兩個《綱要》為我們提供了思考的方向和依據。一方面,時代新人需要具備堅定的愛國主義信念。新時代造就時代新人,沒有新時代,時代新人就缺乏培育土壤,而新時代是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造就的。因此青年人應該“以堅定的信念、真摯的情感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以貫之進行下去”[7]。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與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故而,“學校辦學必須始終堅守為黨育人的初心,堅定為國育才的立場”,“引導學生增強‘四個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8]另一方面,時代新人需要具備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質。新時代呼喚時代新人,沒有時代新人,新時代就缺乏發展動力,而時代新人必然是一個合格的現代公民。因此,我們需要“全面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持續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不斷提升公民道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4]。需要注意的是,社會主義底色是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區別于資本主義國家的鮮明特征,由此培養的時代新人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和社會主義道德觀,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將繼承傳統與創新發展、提升道德認知與進行道德實踐相結合。[4]總之,校園文化建設能夠為高校實施愛國主義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設提供涵育載體,更好地服務于立德樹人這一根本目標。在建設過程中要根據校園文化的先進性、系統性、發展性特征,立足微觀、著眼中觀、把握宏觀,漸次推進。同時,每個高校都擁有獨特的辦學歷史,這是創新校園文化的豐富資源。因此,高校既要堅定對本校獨特的歷史和校園文化傳統的自信,也要突出校園文化清新的時代感,為培養兼具堅定的愛國主義信念和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質的時代新人提供堅實的文化支撐和豐厚的精神哺育。
參考文獻:
[1]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N].人民日報,2014-02-26.
[2].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羅莎,熊曉琳.新時代高校文化育人實現理路探賾[J].思想教育研究,2020,(4).
[4]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N].人民日報,2019-10-28.
[5]艾四林.領航理想信念落實立德樹人[N].中國紀檢監察報,2019-05-16.
[6]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
[7]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N].人民日報,2019-11-13.
[8]艾四林.新時代如何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N].光明日報,2019-04-19.
作者:周萍 單位:首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