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辦大學校園文化定位與特色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教育的不斷發(fā)展,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進入了大眾化的普及階段,民辦高校在高等教育中所占的比例也是越來越高。相比較于公辦學校來說,這些民辦學校在師資力量、教學歷史等方面擁有著非常明顯的劣勢,競爭力不高,要想提高民辦學校的競爭力,就必須走差異化發(fā)展道路,打造學校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教育特色,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提高民辦高校的競爭力。本文主要從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定位和特色辦學的現(xiàn)狀、文化定位和特色辦學是民辦高校的發(fā)展戰(zhàn)略、創(chuàng)建民辦高校文化定位和特色辦學的策略幾個方面對新型民辦大學校園文化定位與特色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民辦高校;文化定位;特色辦學
一、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定位和特色辦學的現(xiàn)狀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和教育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我國的民辦大學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已經逐漸發(fā)展成為了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學校數(shù)量上已經相當可觀,但是在教學質量上依舊參差不齊,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民辦大學的競爭力。要想提高民辦大學的競爭力,打造學校特有的校園文化和辦學特色是一個很有效的辦法,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大部分的民辦大學主要還是將精力放在了如何與公辦大學比較師資力量、教學歷史等方面,對于特色辦學以及校園文化的關注和重視程度并不夠。當然也有一部分民辦學校就校園文化定位和特色辦學展開了一系列的探索,但是由于沒有經驗,缺乏指導,在進行探索的過程中不得章法,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最后學校的定位沒有找準確,相關的研究探索也就無法取得其應有的效果。對于我國的大多數(shù)民辦大學來說,定位校園文化和開展特色辦學更像是一種口號或者是畫在紙上的畫作,看起來很美好卻找不到實現(xiàn)的辦法。
二、文化定位和特色辦學是民辦高校的發(fā)展戰(zhàn)略
民辦學校的社會認可度比不上公辦學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民辦學校教育水平參差不齊。在這種情況下,要想提高民辦學校社會認可度,依靠師資力量和教育經驗遠遠不夠的,只有找對文化定位,開辦特色辦學才能夠正整理稿民辦大學的核心辦學實力,也是民辦大學的發(fā)展策略。和公辦大學不同,民辦大學學風更加自由,相對限制和規(guī)章也要少很多,這有利于民辦大學形成與公辦大學不同的獨特的校園文化風格和辦學特色。校園文化定位主要可以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學生,學生是學校的主體,校園風氣的形成和文化的定位很大程度上與學生有關,因此想要找準學校的校園文化,可以從學生入手,將學生的特色特長放大、發(fā)揚,變成整個學校的文化特色;其次是校園環(huán)境,校園環(huán)境是校園文化的外在表現(xiàn),能夠讓人以最直觀的方式感受到學校的文化特色,因此在進行校園文化的定位和建設時,要將校園環(huán)境考慮其中,配合校園文化,打造出具有學校特色的環(huán)境;最后是學校精神,學校精神是校園文化的內在體現(xiàn),這需要一個漫長的形成過程,在進行校園文化定位的過程中,除了加強宣傳力度,渲染氛圍以外,最重要的是提升學生以及教師對于學校精神的認同感,從而讓這種精神成為一種文化。特色辦學主要可以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專業(yè)特色,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民辦大學更加符合市場發(fā)展的需求,民辦大學的很多專業(yè)都是根據(jù)市場需要進行設置,這些實用性較高的專業(yè)能夠幫助民辦大學形成特色專業(yè)體系;其次是師資方面,和公辦大學相比,民辦大學在招收教師方面的限制會比較少,民辦大學可以大膽引進青年教師,通過進修、培訓等手段將他們培養(yǎng)出學校的教學主力,從而形成民辦大學特有的教師力量;其三是就業(yè)特色,相比起公辦大學,民辦大學更注重的是專業(yè)是實用性和市場適應性,因此民辦大學可以打造符合市場需求的實習實訓基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形成民辦大學的學歷證書和職業(yè)資格證書“雙證畢業(yè)”的就業(yè)特色;最后在學校管理方面,除了必要的嚴格的管理制度以外,民辦大學還應該“以人文本”,給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從而形成民辦大學在學校管理上的特色。
三、創(chuàng)建民辦高校文化定位和特色辦學的策略
1.以人為本,大力推進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1)充分認識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構筑全員共建的校園文化體系。校園文化是一種環(huán)境力量,除了能夠幫助民辦大學提升競爭力以外,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能夠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的素質,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人格,對學生的未來發(fā)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因此民辦大學需要對校園文化建設有個正確并且全面的了解。校園文化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的兩種,狹義的校園文化指的是校園的精神文化,而廣義的校園文化中則包含有校園物質文化、校園制度文化和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存在方式的總合。因此進行校園文化建設要從三個方面入手,首先是校園物質文化,這里指的是校園的軟硬件設施,要能夠滿足學校的教學需求,并且能夠提供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其次是校園之都文化,應該根據(jù)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制定,由學校特色的校園制度,并且真正的落地實施,讓校園制度成為校園文化形成的助力;最后是校園精神文化,這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和基礎,在總結出校園精神的同時要將這種精神貫穿到學生以及教師的學習生活中去,讓師生對校園精神產生認同感并且成為他們日常行事的指導和標桿,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的開展。(2)以學風建設為核心,加強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校風學風是校園文化的外在體現(xiàn),民辦大學要想做好校園文化建設,就需要建設起擁有學校特色的校風學風。民辦大學的學生大多數(shù)思維活躍,學習動機良好,競爭意識較強,校方可以抓住學生的這一性格特點,圍繞尊重科學、勤奮好學、良性競爭等主題,打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以科技創(chuàng)新、學術科研為主導,將學生興趣與專業(yè)學習結合起來,通過科技講座、競賽、參觀、時間等方式來建立起學校的科技創(chuàng)新體系和校園學習風氣,將課堂與活動結合起來,為打造良好的校風學風提供條件。(3)以制度建設為保障,促進民辦高校校園文化發(fā)展。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校園制度也是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民辦高校要想做好校園文化定位和建設工作,就一定要有相配套的管理機制,制定嚴格的管理制度,并由專人進行專項的管理,確保制度的落地實施。校園制度的建設實際上是將校園文化“法制化”,通過校園文化管理制度,讓校園文化建設以及相關的活動能夠有序、有效的進行開展,同時校園制度還能夠對學生的行為進行一定的約束和規(guī)范,趟校園文化逐漸成為學生的行為標志,成為學生的日常行為指導,從而推動校園文化的定位與建設。
2.以校為主,完善民辦大學特色辦學條件
(1)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民辦大學與公辦大學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法人治理結構,法人治理結構是民辦法學賴以生存和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因此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十分重要,只有科學合理的法人治理結構才能夠給民辦大學帶來正確穩(wěn)定的發(fā)展環(huán)境,從而為特色辦學提供條件。想要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可以從完善董事會制度和完善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兩個方面入手。董事會制度的完善最主要的是體現(xiàn)在董事會人員結構的多樣化上面,吸納一定數(shù)量的教師職工以及社會人士進入董事會能夠使董事會的決策更加民主,有利于教育公益目的的實現(xiàn)。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的完善的關注點則在于校長的責任上面,在給予校長一定的權利的同時一定要對校長的責任進行確認和明示,以保證學校不會在沒人負責的狀態(tài)下運營。(2)加強學校內涵建設。學校的內涵建設是特色辦學的重要保障,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首先是管理者方面,校長是學校最大的管理者,在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校長的辦學理念、管理理念會在學校的辦學特色中最直觀的被體現(xiàn)出來,要想做好學校特色辦學工作的展開,最需要的就是一個有獨特辦學理念的校長;其次是師資隊伍,師資力量是學校特色辦學的保障,因此保持師資隊伍的穩(wěn)定,提高教師隊伍的專業(yè)素養(yǎng)是學校開展特色辦學需要進行的基礎性工作;其三是學科專業(yè),專業(yè)特色是特色辦學的外在表現(xiàn),相比較于公辦學校來說,民辦學校的專業(yè)設置具有市場導向性,更符合目前市場的發(fā)展需求,因此在進行特色辦學工作開展時,學校應該與開發(fā)本地區(qū)優(yōu)勢資源、發(fā)展本地區(qū)支柱產業(yè)、繁榮本地區(qū)文化緊密地結合起來,其學科專業(yè)結構與社會需求結構結合越緊密,學校的學科結構體系就越有特色;最后是硬件設施,硬件設施的投入是學校進行特色辦學不可或缺的,只有好的辦學條件才能夠有好的特色辦學,因此做好相關教學設備、藏書、公共設施的投入十分重要。綜上所述,民辦大學的文化定位和特色辦學是其提升競爭力的關鍵所在,要想和公辦大學比拼社會認知度,提高入學率,只有從這兩方面入手,培養(yǎng)出更符合市場需求、擁有更強的實踐能力和發(fā)展空間的學生,才能夠從數(shù)量到質量上都和公辦大學并駕齊驅,真正成為中國高等教學的“頂梁柱”。
【參考文獻】
[1]葛佳.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下的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J].傳播力研究,2018,2(25):16-17.
[2]閻獻平.關于民辦高校提高教學質量的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5).
作者:李怡 單位:黑龍江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