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國立大學校園文化價值取向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二十世紀前半葉的中國處在動蕩轉變的時期,自1912年廢除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短暫的38年民國時期卻在歷史的畫卷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一段時期國家風雨飄搖,軍閥割據,社會動蕩不安,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卻大放異彩,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此種背景下,民國時期的國立大學其校園文化的價值取向與這個時代的各個方面息息相關,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例如時代趨勢、大學的校園文化傳統、大學功能定位、大學領導的理念等。目前,我國大學面臨著深刻的變革,而研究民國時期國立大學校園文化的價值取向對當前大學的校園文化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民國時期;國立大學;校園文化;價值取向
一時代趨勢的引領
在近代中國,隨著西方列強的不斷侵略,社會的各個領域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教育領域,傳統封建教育指導下的科舉制度滋生出很多弊端,嚴重阻礙近代化進程。在“西學東漸”思潮的引領下,近代意義上的新式學校教育蓬勃發展。雖然在民國時期的社會正處在動蕩不安中,但思想教育卻得到空前的解放與發展。新文化運動和的爆發,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倡導“愛國救亡”和“文化啟蒙”,一掃幾千年來封建思想控制下的陰霾,為中國注入了新鮮的活力。而這時期的大學不僅為國家培養出一批優秀的先進人才,推動社會發展進程,孕育出深厚校園文化,其所反映出的價值取向更是深刻的影響著后輩在校師生,激勵其不斷地學習與探索。民國時期的大學大致分為三種,其中國立大學是由國家組織舉辦的大學,是中國近代大學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其資金主要由財政部直接提供,具有國家性與公共性的特質,國立大學與國家的關系最為緊密,對民族國家建設的參與是最廣范和程度最高的,與中國高等教育的整體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國立大學在傳統文化、地理交往、培養人才和社會影響力等諸多方面相較于私立大學和教會大學保持著優勢,其文化氛圍十分濃厚,所體現出的價值取向也更為深刻。
(一)民主
在時代趨勢的引領下,國立大學作為國家高等教育的最高學府,為思想的解放、科學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新文化運動倡導的“科學”與“民主”不僅融入了校園文化,成為重要的一部分,更是反映在價值取向上。伴隨著這場洗滌中國舊觀念的文化運動,科學與民主的精神在以北京大學為首的國立大學中得到了空前發揚,這時期國立大學迎來了嶄新的時代。這股在思想文化領域里掀起的反對獨裁專制、追求思想解放與民主自由的思潮與大學追求自由獨立、批判創新及科學與人文主義相融合的校園文化精神高度契合,也成為推動髙等教育領域發展以及惠及國家社會方方面面的強大驅動力。
(二)救亡圖存,愛國奉獻
民國時期的中國在外西方侵略,在內軍閥割據,國無寧日。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國人們救亡圖存的愛國情緒日益高漲,而的爆發將愛國的精神推向新的高潮,在全國掀起愛國的颶風,社會的各個階層各個領域的人們都在為國家的強大做著貢獻。尤其是大學在這段時期里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而大學生在這種校園文化價值取向的影響下,不僅在一系列的愛國運動中處于核心位置,更是在走出校園后,憑借自身的知識與能力繼續投身到挽救國家危亡的事業中,為國家的崛起與發展奉獻出自己最大的力量。
二大學本身的校園文化傳統
大學的傳統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審視,一方面是每所大學普遍具有的、區別于其他社會組織機構的文化傳統,主要是要彰顯大學作為高端的科學研究和教育機構的性質與特點,另一方面是指大學自身所具有的、有別于其他大學的學校特色與辦學風格。大學本身校園文化傳統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緊密相連,一些具有特別地位與影響的大學,更是以其風格與特色而影響和引領整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并進而代表著一定的國家、民族與時代[2]。大學的校園文化傳統與大學的文化價值取向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也或者可以理解為文化傳統在本質上就是一種價值取向。因此每所大學的價值取向同樣是存在著普遍性的,同時在普遍性價值取向的指引和影響下,每所大學在此基礎之上,都逐漸形成了自身所具有的獨特特征的價值取向。民國時期的高等教育領域進入了飛速發展的時段,尤其是這時期的國立大學原本自身就具有特色十分鮮明的校園文化傳統,進而校園文化在其價值取向上也表現的尤為突出。
(一)反帝反封建
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成立于1898年,初名為京師大學堂,1912年正式改名為北京大學,其成立標志著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開端。北京大學本就是在甲午戰敗后的中建立,其建立的目的就是要挽救被西方列強和封建統治殘害的千瘡百孔的中國,可是由于反帝反封建不徹底,最終失敗,但京師大學堂(即為北京大學)得以保留,繼續肩負著反帝反封建的國家使命。在這種校園文化傳統影響下的價值取向不斷引導和督促著北大師生將反帝反封建落實在實際的行動上。因此,在之后的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運動中,北京大學身先士卒,尤其是的發起者和學生主力軍皆來自北京大學,而由于有徹底的反帝反封的性質被認為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歷史事件。歷經磨練后的北京大學成為全國各所大學學習借鑒的榜樣,其校園文化在全國范圍內廣泛傳播,而反帝反封建的校園文化價值取向更是深入人心,成為中國前進的方向。
(二)文化啟蒙,思想自由
沿襲了幾千年的科舉制度致使學堂書院等教育機構組織淪為封建統治階級維護其專制統治的工具,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嚴重禁錮了人們的思想,自1905年將科舉制度以及1912年將專制統治制度接連徹底廢除,新式大學在全國范圍內逐漸建立,這才為文化啟蒙和思想自由提供了穩定的發展空間。由于長時間受到封建文化的影響,使得國人思想閉塞迂腐,在這樣落后的文化環境中,亟需解放人們的思想。這時期成立的國立大學與生俱來的就具有倡導文化啟蒙與思想自由的校園文化傳統,而這種文化傳統已經轉化成為激勵在校師生不斷進步的價值取向。
(三)走出國門,崇尚科學
經過新文化運動洗禮,封建觀念被大大的削弱,科學觀念開始深入人心,國人對科學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對世界也充滿越來越多的好奇。特別是爆發后,國立大學在弘揚科學救國和學習借鑒別國科學經驗等先進理念的這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指引青年學生、新式知識分子及大批海外留學生通過各種形式啟迪民智、普及科學以及促進學術交流。校園文化傳統開始走上崇尚科學、鼓勵創新、激勵廣大師生走出國門開闊眼界的發展之路,而這不僅是轉化成校園文化價值取向,更是成為整個國家社會科學發展進步的價值取向。正是因為這時期國立大學的帶頭作用使得科學傳播的深度和廣度有所推進,不再只是局限于大學校園內部,更是推廣到社會各個階層。
三大學的功能定位
大學的教育功能在任何時期都是大學的根本性使命,也是大學得以存在發展的基本依據。民國時期成立的大學,其最初的功能主要是傳播科學先進的文化知識,培養優秀人才。但當時國家和社會處于一落后且不穩定的狀態,亟需一批具有科學思維和先進技術的知識分子對其進行恢復整頓,而作為國立大學面對此種情況更是應當義不容辭的為國家社會盡一份力,因此,大學的功能根據國家和社會的需要進行了一系列的轉變、豐富與提升,具備了科學研究和為國家社會服務的功能。同時,國立大學在通過傳播知識和培養優秀人才以及通過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表率主導作用而承載著引領校園文化發展方向的功能,這也直接決定了在民國時期國立大學乃至全國各所大學的校園文化的價值取向。
(一)育人
社會之所以需要大學,國家之所以花錢來辦大學,最直接的就是需要大學的教育功能[3]。而這項最根本也是最基礎的功能決定了所有大學校園文化的基調,同時也明確的對大學校園文化價值取向作出了定位。民國時期的國立大學更是將“育人”這一價值取向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進而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的知識分子。
(二)服務國家和社會
民國時期的大學,特別是國立大學不僅僅是要培養出優秀人才,更是要培養能夠為國家和社會積極奉獻的優秀人才。正因為國家的需要和社會的期待,國立大學肩負的責任十分重大,其校園文化的價值取向也與整個國家社會的發展走向息息相關。為國家和社會服務逐漸成為國立大學校園文化價值取向中尤為重要的一部分,也正是在這種價值取向的引領下,在校師生以及走出校門的畢業生都在自己的崗位、社會的各個領域無私奉獻著,力求建設出一個強大的中國。
(三)文化傳承與創新
民國時期,大學在傳播先進文化的同時,也轉變了人們根深蒂固的傳統封建思想,同時將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進行傳承和創新。弘揚傳統文化和傳播先進科學相輔相成,不一味的“閉關鎖國”也不一味的“崇洋媚外”,大學不僅要準確定位校園文化的價值取向,更有義務和責任端正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這種在文化上的“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在國立大學的校園文化中體現的尤為明顯,而這也成為了重要的校園文化價值取向,深刻影響著在校師生的思想和行為。
四大學領導的理念和能力
民國時期的高等教育處于百廢待興的狀態,需要能夠肩負起振興高等教育事業這一重大責任的大學領導人。大學領導的教育理念和自身能力以及在大學校園文化上的理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校園文化的價值取向。在這段時期出現了很多位有先進教育理念和開闊視野以及自身能力非常出色的教育大家,對于中國的高等教育來說是一大幸事,這也是中國高等教育在此時期飛速發展的重要原因。在民國時期的高等教育領域,擁有蔡元培、梅貽琦、羅家倫、吳玉章等有著深厚的學術和專業背景的著名高等教育家,而當時的國家和社會還需要大學的校長具有深沉濃烈的愛國情懷和遠見卓識的政治思想。由此可見,民國時期國立大學的領導應當是大學精神的領悟者,實現大學理想的創造者[4],同時也是校園文化價值取向的引領者。
(一)兼容并包,學術自由
“兼容并包”是蔡元培先生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時所提出的著名教育理念,學術自由也是梅貽琦先生等教育學大家都非常重視的校園文化。大學作為學術交流的主要根據地,本就應當不因學術爭議而相互排斥,廣泛的汲取各家所長。尤其是在民國時期,提倡并鼓勵沖破舊有的思想和習俗,積極接納新文化,對當時國家和社會的進步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兼容并包”一經提出,就受到在校師生以及社會上有志之士的贊同,這也使得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傳播的堡壘和平臺,科學民主的新思想得以在校園乃至整個社會進行廣泛的傳播。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來講,蔡元培先生不僅是北京大學的締造者,也是中國現代大學教學理念和大學校園價值取向的締造者。而兼容并包,學術自由的校園文化價值取向時至今日仍然被全國高校所提倡和遵循。
(二)民族特色
著名的教育家吳玉章先生提出“中國的高等教育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反對機械搬用外國經驗”[5],因此,要走適合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道路。從另一種角度說,大學應當在保持本民族特有文化的基礎上,傳播西方先進科學文化,力求能夠達到中西結合,達到促進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目的。自1912年清王朝退出歷史的舞臺,中國逐漸開放國門走向世界,代表著中國高等教育文化水平的大學特別是國立大學進入到全世界人們的視野中,同時,國立大學體現出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園文化和價值取向也是一張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特色的名片。
(三)學生的全面發展
蔡元培先生提倡“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廢”[6],即五育并舉。在另種全面發展的角度,梅貽琦先生首先提出了“通才教育”這一核心觀念[7]。由此可見,無論是“五育并舉”或是“通才教育”,在民國時期的國立大學已經將學生的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逐步實施。而這一理念也成為了國民時期國立大學校園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引導全國范圍內大學校園文化的價值取向。
五結語
短短的38年的民國時期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不過一瞬,但卻是中國的重要轉折點。這個時期是高等教育發展的黃金時段,很多沿襲至今的校園文化以及價值取向都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當前我國高等院校面臨這深刻的變革,而民國時期在創辦和管理大學中有很多值得現在學習借鑒的經驗和教訓,尤其是在校園文化價值取向的如何定位這一方面,當前高校應當尤為重視。
參考文獻
[1]葉心文.民國時期大學校園文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2][3][4]歐陽康.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價值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8,8.
[5]宋卓.吳玉章高等教育思想及實踐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
[6]蔡元培.對于新教育之意見[A].中國蔡元培研究會.蔡元培全集(第2卷)[C].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7]田奔、劉猛.梅貽琦通才教育思想的現實啟示與實踐[J].北京教育(德育),2018.
作者:王藝菲 單位:廣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