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傳統教育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我國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由于偏重以社會職業要求為導向,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課程設置等方面過于注重人才的職業技能和專業技術,忽視了文化傳統教育在青年學生人格個性、價值觀念、人生觀、世界觀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須在職業院校創新文化傳統教育理念,探索文化傳統教育的全新途徑。
關鍵詞:職業教育;文化傳統教育;教育途徑
在報告中強調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職業教育作為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青年職業才俊的重任。在職業院校深入開展文化傳統教育是實現民族文化繁榮、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手段。
現階段我國職業教育正在向內涵建設轉型,職業院校都在不斷摸索,而內涵建設如何實施,文化傳統教育無疑是的重要手段。楊叔子先生說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科學精神,一打就垮;而沒有人文傳統,沒有文化精神,則不打自垮”。因此,必須以傳統文化的人文觀念為核心,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文化,融合傳統文化體系與職業教育體系,借鑒和創新傳統教育經驗,通過傳統優秀文化知識的傳授,強化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倫理道德思想,才能培育出新形勢下的民族棟梁,形成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職業教育的人才目標決定了培育的學生除要具有專業知識技能,還必須具備較高的道德素養,而道德品質與文化素養必然需要通過傳統文化教育在潛移默化的教育之中逐漸形成。一個學生的文化素養,一個學校的文化傳統,一個民族的文化底蘊歸根結底來源于其深厚悠遠的傳統文化,依賴于持續不斷的傳統文化的教育。職業院校的文化教育是在深入文化研究基礎上,采用多種文化教育形式,通過學習、了解、感悟傳統文化,充分了解中華傳統的文化精髓,認識民族文化的博大與優秀,逐步擺脫民族的自卑感,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進而形成包容、寬廣的文化胸懷。
二、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傳統教育現狀
(一)職業教育中人文觀念的輕視
職業教育的首要目標是培養高質量的職業人才,但職業素養并不是人才的全部。一些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過于偏重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教育,卻忽視了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人文內涵的教育,學生的人文素養有待提高。“在某種程度上對技能過于本位化的思想,難免使教育出來的學生文化積累略顯單薄并缺乏可持續發展性。[2]”功利性的教育方式和理念,造成學生過多關注專業領域的學習,減少了接觸了解人文知識的機會和精力,逐漸失去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從而造成學生的文化知識單薄、素養低下、人文精神的缺失。
(二)傳統文化教育課程體系不健全
為了滿足專業教育應用性和職業性的要求,很多職業院校在不斷地加大專業教學力度,提高專業課程的學時比例,造成了傳統文化類的課程學時縮減甚至取消,這就進一步阻礙了職業院校文化育人教育理念的貫徹和教育目標的實現。
(三)文化實踐活動缺乏實效性和多樣性
文化傳統教育是在課堂文化知識教育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理解傳統文化內涵與價值,感受傳統文化魅力,以“隨風入夜潤物無聲”的形式,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主動地接納優秀文化,進而使傳統文化深入學生的內心和思想,融入學生的生活和言行。由于缺乏實踐經驗和可供參考的成功模式,職業院校的文化實踐活動正處于摸索階段。因此,在文化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中,出現了活動形式和活動渠道單一,教師社團活動指導缺乏實效性,指導方法不當,指導效果不佳,學生參與活動的主動性、自覺性差等問題。
三、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傳統教育途徑
(一)充分利用網絡交際工具,拓展文化教育渠道和空間
隨著科技和網絡技術的日趨成熟和飛速發展,大量的網絡應用軟件和工具被開發出來,傳統的交流溝通方式被徹底改變,人與人之間的交際方式日益網絡化。開放性、即時性、虛擬性、自由性、跨時空性等成為網絡人際交往的主要特征。青年學生樂于追求時尚潮流、接受新鮮事物,網絡交流的快捷、自由、更是受到青年學生的歡迎與青睞,成為他們日常主要的人際交往方式。有關資料顯示,利用QQ群、QQ空間、微信群、微信公眾平臺、微博、社交網絡平臺等現代網絡交際工具已成為職業院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全新途徑。師生共建及共同參與的網絡交際工具為大量的教學資源開拓了廣闊的溝通傳輸渠道。通過全新的交流學習平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即時的師生互動,達到平等自由的交流狀態,也進一步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感情。
(二)文化傳統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
將校園文化、班級文化、宿舍文化、企業文化與專業教育相結合。職業院校把校園文化環境建設、院系班級文化建設、宿舍文化建設貫穿起來,將文化教育貫徹到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學生通過觀察、了解、感受、體驗,潛移默化的形成學生良好的精神內涵和文化素養。同時,還可以將企業的文化理念引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學中來,采用企業管理中的新穎方法,促進學生規則意識和團隊意識的形成和提升。如模仿企業的“明星員工”評選,選出班級的“明星學生”,形成互相競爭、互相促進的良好文化學習氛圍。健全文化傳統課程體系。在職業院校實施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和專題講座相結合的多樣化的課程設置形式,形成科學完整的文化課程體系。淮北煤電技師學院在這方面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形成了較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在全院統一開設《人文素養》等文化傳統公共課程;增設戲曲、方言、書法、國學等選修課程;配合由知名教授主講的文化專題講座。完整科學的課程體系使學生在系統化的中華文化傳統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感受文化的魅力、領悟文化的內涵,形成優秀的文化素養。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傳統文化活動
校園文化活動為大學生提供了個性張揚、情感表達、自我表現的機會和舞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滿足大學生的心理需求,陶冶大學生的情操,塑造大學生的個性,形成了大學生優秀的品德素養。堅持舉辦各種形式的與文化傳統相關的校園活動:1.傳統節日的聚會,如中秋節的賞月詩詞會、重陽節的登山演講活動、七夕節的情景劇演出活動等。2.開展文化競賽。如傳統禮儀競賽、文化技能競賽、傳統才藝大賽等。3.創新畢業典禮形式。將古代教育的傳統文化形式引入到學生的畢業典禮之中。通過禮堂環境的布置、服飾的改進、典禮流程的優化等途徑,強化學生的傳統文化意識。4.社會時尚元素的借鑒。如旅游管理系的學生采用時下流行的快閃的形式在食堂、操場進行服裝秀、音樂秀;工藝美術系的學生采用社會情景劇的形式,設置特定人物、場景,拍攝記錄普通學生的言行,弘揚正確的價值觀念。
(四)參與社會文化實踐活動
在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開展的同時,鼓勵和組織學生走出校門進入社會,在校外的文化實踐活動中接觸身邊的民俗民情、體驗生活中的百味人生、感受現實中的傳統文化是教育活動重要的一項內容。參與社會文化實踐活動的途徑和形式很多,如在傳統廟會、節日等民俗活動中組織學生參與服務、表演等工作;到中小學校園中進行各類文化成果展示;組織師生參觀文化展覽等。引導組織學生參與社會文化實踐活動,學生通過切身體驗和真實感受,一方面可以深化對文化傳統的內在感受,在文化活動中認識到傳統文化的生活內涵和巨大價值,逐步建立強大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也極大地提升了學院的文化知名度,為打造文化校園、特色校園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國娟.高校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理論思考與實踐[J].思想政治研究,2015(4).
[2]沈壯海.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樹人實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4).
作者:王為 單位:淮北煤電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