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校園文化活動“泛娛樂化”趨向及對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伴隨著新興媒介技術的廣泛應用和商業資本的裹挾與推動,娛樂文化正快速地影響著高校學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高校校園文化活動娛樂化日益凸顯,隨處可見、庸俗化和過于形式化的娛樂活動呈蔓延之勢。校園文化活動的“泛娛樂化”傾向有可能弱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鈍化學生理性思考能力、侵蝕學生主流價值觀念。究其根源,學生個體的價值偏好和壓力釋放、消費主義崛起與外來文化沖擊、思想政治教育的職責錯位和傳統文化的消解等是“泛娛樂化”生成的土壤。高校校園文化活動必須從亂象叢生的娛樂化中理性回歸,回歸思想政治教育本職,豐富校園活動的文化內涵,創新校園文化活動載體,以實現創新性發展。
關鍵詞:高校;校園文化活動;泛娛樂化;對策
在商業資本和信息化媒介的雙重助推下,文化娛樂業空前繁榮。各種娛樂形式隨著全媒體的傳播無孔不入地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高校校園也不可避免成為娛樂傳播的重要場所。娛樂本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一種情感表達的啟發性活動,但當社會生活過度泛濫地通過娛樂的方式來傳遞信息,交流、表達某種情感時,就表現為“泛娛樂化”。所謂“泛娛樂化”是指在信息化條件下娛樂元素在社會生活中過度泛濫,以娛樂化的心態對待一切,以娛樂作為價值衡量標準所形成的一種社會現象[1]。當前高校校園活動中“娛樂至上”的“泛娛樂化”現象呈蔓延之勢,對社會主流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沖擊,應引起我們重視。
一、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泛娛樂化”表現
環顧當今,強調光影效果,充斥著庸俗化、形式化的娛樂活動時有出現。“相親節目”“現場秀”“真人秀”“八卦娛樂”等電視娛樂節目霸占著熒屏,沖擊著學生的主流價值觀。在2015年中央黨的群團工作會議上指出,“群團組織脫離群眾,作風漂浮,存在‘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和娛樂化’問題”[2],直接指出了當前社會娛樂化過頭的問題。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娛樂化表征日益凸顯。
(一)呈蔓延之勢的校園娛樂活動
大學生是一個特別容易受到新事物、時尚風潮和大眾傳播影響的群體,他們處于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塑期,特別需要正確的引領。當前高校校園文化活動日益豐富多樣,但受網絡媒介傳播的影響,校園里圣誕節、情人節、萬圣節等西方節日性娛樂活動日益增多,電視媒介中的“明星秀”“現場秀”等娛樂活動也在校園中悄然出現。個別學生組織傾向于開展娛樂性的活動,而實踐類、學習教育類活動受到冷落。“泛娛樂化”趨向初露端倪,校園文化活動趨向“校園娛樂”,娛樂的元素或表現形式呈蔓延之勢。高校學生娛樂活動屬于正常的文化活動,需要多樣化,但當學生過分注重娛樂表現方式時,就要引起我們重視和再審思。
(二)稍顯庸俗的校園娛樂活動
在信息化時代,學生浸染在傳播媒介的娛樂活動之中,容易形成集體無意識,進入狂歡之中,如明星演唱會和網紅直播的娛樂現場,我們稱之為“尖叫的娛樂”。這些博眾人眼球、泛娛樂化的綜藝節目一定程度上擠占了校園高雅文化的空間,傳統的戲劇、舞蹈、曲藝等校園文化活動受到一定的擠壓。有些庸俗化的娛樂節目在校園里傳播,被學生模仿,倍受一些學生青睞和追捧,成為他們文化活動的生活化來源。一些娛樂八卦、熱播影視劇臺詞會被個別學生調侃和模仿的對象。比如近年流行于不少高校校園的“3.7女生節”,會出現一些“雷人”“庸俗”的橫幅標語,成為校園一道奇特的景觀,折射出當前校園文化一定程度受到外界娛樂媚俗的影響。
(三)較為形式化的校園娛樂活動
以“娛樂”的心態所開展的活動,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過于注重其表現形式,不注重內容;過于注重流光溢彩、光影聲效,不注重實質內涵,用笑聲代替效果,用口號、標語淹沒主題和內涵。受一些以收視率為目的綜藝節目的影響,校園文化活動中也出現了效仿、復制、照搬的類似文化活動,這些活動過于注重形式,追求趣味表現方式,而忽略了內容,缺乏實質性的內涵。網絡傳播中的“泛娛樂化”傾向也比較明顯,“抖音”“快手”等各種網絡剪輯、自拍的微視頻也在移動媒介傳播中得以發酵。各種碎片化娛樂擠占了學生的閑暇時間,由此而導致一些反映社會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科學探索、傳統節日等具有教育意義的校園文化活動受關注度明顯不足。
二、高校校園文化活動“泛娛樂化”的影響
隨著現代全媒體的廣泛應用,泛娛樂化思潮的波及面越來越廣,“泛娛樂化”在高校校園愈發凸顯,沖擊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學生的主流價值觀,也深刻地影響著學生的理性思考能力,對校園文化健康發展和學生自身成長產生了不良影響。
(一)校園文化活動“泛娛樂化”會弱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校園文化活動的過度娛樂化帶來的嚴重后果之一,是可能導致學生對活動的“娛樂性”依賴和上癮。校園文化活動的娛樂化傾向,把大量的娛樂元素、形式加入到文化教育類活動中,表面上好像打破了活動的嚴肅性和刻板印象,實際上是過度的娛樂化,把活動變成舞臺,結果是學生只記得娛樂的形式,卻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泛娛樂化”現象使校園文化活動趨于淺薄、平庸和浮夸,也沖擊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習慣了喧囂和娛樂的環境,導致了學生對較為枯燥的理論課的不習慣,出現了昏沉的課堂。為了改變課堂的沉悶,有些老師在課堂上引入娛樂元素,調節課堂氣氛,目的和初衷可能是好的。但是娛樂化的教學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的實現,把課堂變成舞臺,吸引了學生眼球,使上課過程變得輕松愉快,搞一些表面上熱熱鬧鬧的娛樂形式,實際上卻偏離了軌道。看上去學生好像是參與了課堂,但卻忽視了課堂內容的邏輯演進與理論講解,學生更多停留在了未經過思考的“娛樂”上,忽略了課堂內容,也弱化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效果。
(二)校園文化活動“泛娛樂化”會鈍化學生理性思考能力
時常出現的校園娛樂,導致一些大學生浸泡在娛樂化的環境中,養成了娛樂化的思維模式,鈍化了理性思考能力。大量的娛樂信息轟炸,明星娛樂八卦、“肥皂劇”和偶像劇填滿了部分學生的閑暇空間,這種膚淺的娛樂和過度感官沖擊會抑制學生的思考能力,不利于其理性分析能力的培養。校園文化活動的“泛娛樂化”傾向及當前網絡影視媒介娛樂化傳播的推動,可能會讓一些學生怠于思考,沉溺于享樂和安逸之中,鈍化理性思考能力,導致他們品味甄別愈發遲鈍,進而導致思維的簡單化和膚淺化。“泛娛樂化”使得沉溺于娛樂的學生在自主判斷上變得怠惰,失去耐心與判斷力,這無疑是獨立思考能力被削弱的先兆。
(三)校園文化活動“泛娛樂化”會侵蝕學生的價值觀念
校園文化活動的“泛娛樂化”沖擊和瓦解校園傳統文化,影響大學生身心健康,弱化大學生主流價值觀的塑造。“泛娛樂化”導致有些學生過度強調視覺、聽覺的體驗,醉心于娛樂化層面,減弱了校園文化活動對這些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對主流價值觀教育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泛娛樂化”也會導致娛樂性不強或不具娛樂性的主流價值觀話語被娛樂化,從而導致主流價值話語被“娛樂”消解。娛樂談資和同質化關注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的表達方式和思維方式,影響著他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塑造,影響和侵蝕了部分大學生的價值觀念。
三、高校校園文化活動“泛娛樂化”的生成探究
要探究“泛娛樂化”現象之根源,我們必須將這一社會現象放在時代背景之下。我們不難發現,個體的價值偏好和壓力釋放、思想政治教育的職責錯位和傳統文化的消解,消費主義崛起與外來文化沖擊,是其生成的土壤。
(一)個體價值偏好與學習壓力釋放
1.大學生的個體價值偏好。價值偏好是引發個體行為的關鍵因素之一,個體的價值偏好會隨著時間和環境的改變而改變。大學階段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塑期,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的內心偏好和行為方式,而娛樂最能直觀表達他們的內心活動和情感訴求,任何活動在他們的眼中都可能轉換成娛樂的方式來表現。因此,在不加約束、不進行適當引導的情況下,由于外界環境的推波助瀾,娛樂的方式會隨著群體無意識而不斷放大,并內化為大學生的行為,導致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泛娛樂化”不斷蔓延。2.大學生學習壓力的釋放需要。學習壓力釋放是“泛娛樂化”的又一推力。大學生從高考的應試教育壓力中擺脫出來,進入大學后,積壓了許久的精神壓力隨著高考的結束,以及對大學學習認知的偏差,而在大學校園盡情地釋放。一些大學新生,剛剛遠離家鄉,獨自從“父母的眼皮底下”“老師的嚴厲監管下”的高中來到了管理相對寬松、學習相對自主的大學,樂此不疲地奔走于各種娛樂性活動組織,釋放著他們的激情。部分高年級學生因就業、升學壓力、學業緊張而精神高度緊繃,他們也會通過娛樂來釋放壓力。這導致有的大學生用毫無營養價值的娛樂節目填滿自己的生活空間;有的沉浸在游戲世界里,虛度自己的光陰。在個體價值偏好和學習壓力釋放的雙重推動下,高校校園活動呈現出“泛娛樂化”傾向。
(二)思想政治教育職責錯位與傳統文化消解
1.思想政治教育職責的錯位。我國高校歷來十分重視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提升明顯,工作方式日趨多樣化。但受環境影響,校園文化活動的娛樂化現象比較明顯。正如所指出的:“在實際工作中,在有的領域中馬克思主義被邊緣化、空泛化、標簽化,在一些學科中‘失語’,教材中‘失蹤’,論壇上‘失聲’。”[3]實際工作中受認知及環境的影響,有些高校為迎合學生娛樂化的活動需求,在教育過程中安排大量娛樂化的教育活動。一方面是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活動參與率,另一方面希望通過娛樂化的活動進行寓教于樂,但現實往往不盡如人意。另外,受各種繁瑣事務性工作的影響,在一些場合娛樂活動替代了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體職責。2.傳統文化活動的消解。引入、轉播和模仿西方市場打造的娛樂節目霸占著我們的熒屏、媒介,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空間。這種迎合商品文化的市場規律、契合年輕人消費心理的娛樂文化吸引著青年學生。習慣于娛樂化思維的一些大學生因追求新奇和感官刺激,沉溺于其中,而傳統文化活動與這些學生的娛樂化思維很難契合,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傳播。與此同時,西方娛樂文化卻在沖擊著我們的傳統文化,弱化了我們的文化自信,侵蝕著我們的文化自尊。
(三)消費主義影響與外來文化沖擊
1.消費主義的影響。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隨著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到新的高度,老百姓的購買力也隨之迅速增長。我國目前已經進入了大規模消費時代,消費主義思潮對人們產生了不容忽略的影響。所謂的消費主義其實是指一種不斷被制造出來的欲望,不是為了滿足實際的需要的一種生活方式,它常常暗示一種對消費過度甚至病態的沉迷[4]。而在數字化時代,消費欲望被數字化媒介傳播挑起并予以無限放大。消費主義給我國社會帶來了很多消極后果。少數大學生被消費文化塑造,被信息媒體和商業資本誘導,使娛樂消費相互推動、同向放大,呈核裂變式發展,客觀上助推了“泛娛樂化”趨向。2.外來文化的沖擊。、個體主義、享樂主義等外來思潮隨著現代無邊界媒體的快速傳播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持久地影響著我們的文化,也深刻影響著年輕一代的行為方式和思想觀念。國內一些影視媒介和網絡媒體也有意無意間傳播這樣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這種娛樂化的生活方式以及自由主義的價值觀對年輕一代產生了不可忽略的影響。西方的全球文化戰略和文化輸出客觀上影響了年輕一代的文化思維方式,也是“泛娛樂化”的強大外因。令人擔憂的是,少數年輕人的文化思維正往美國文化學者所告誡的方向發展:“現實社會的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曾經的理性、秩序和邏輯被脫離語境、膚淺、碎化的娛樂所瓦解,……我們將成為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5]
四、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理性回歸與創新發展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提出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以及如何培養人,指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工作的根本任務和根本職責[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加強思想引領,推動校園文化活動從過度娛樂化中理性回歸,豐富校園文化活動的內涵,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實現創新性發展。
(一)回歸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職,重塑校園活動的理性
校園文化活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和抓手,應重視校園文化的理性建設,回歸其本職。首先,高校宣傳部門、學生工作部門和團委等群團組織要回歸自身的教育職責,理性引導學生的校園文化活動,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導向,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教育,加強大學生思想引領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抵御西方、自由主義以及娛樂化思潮文化的沖擊。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科學施教。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理論水平和授課能力,把思想政治理論課講得生動、風趣,引起共鳴。要適當地創新授課方式,引入小組討論、辯論、對話和實踐等形式,激發學生內在的激情。要回歸生活化的世界,就地取材,把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演繹清楚,增強他們的同理心,提高課堂的效果。
(二)豐富校園活動的文化內涵,增強中國文化的自信
首先,高校要充分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優勢,研究和設計出一些受學生歡迎并樂于參與的經典文化傳統活動,如經典誦讀、傳統節日儀式等。要學習和借鑒央視制作的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類節目形式,如“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通過講故事、專家闡釋和現場“PK”等深受學生喜愛的形式,使學生重新發現國學的博大精深和詩歌的意境美,激發傳統文化熱。高校校園活動要從過于娛樂化的、滑稽式的形式活動中走出來,從過于迎合學生娛樂需求或被商業資本所裹挾嵌入的流行文化活動中走出來,去復興和重塑那些被我們遺忘或忽略的與我們文化土壤、文化基因相適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如黨的報告所提出的“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7]。其次,要增強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習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8]文化自信是塑造一個民族精神脊梁的前提,也是一個民族精神動力之源,加強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應有職責。高校要進一步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讓年輕大學生真正觸摸到積淀數千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要進一步弘揚中國革命文化、紅色文化以及在改革開放后所凝聚起來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開展感受社會主義輝煌成就的文化教育活動,使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道路、理論和文化自信;大力開展內化為思想、外化為行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活動,從根本上扭轉“泛娛樂化”思維。
(三)創新校園文化活動的載體,發揮文化的導向功能
首先,創新校園文化活動的生活化載體。校園文化活動要把一些學生從光影聲效刺激,從游戲、“肥皂劇”的娛樂化思維中拉回現實生活,回歸生活的世界。要精心設計,創新載體,豐富文化活動的多樣性。在時展中創新表現形式,通過講故事、同伴競爭、權威作證、線上線下、課堂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等互動形式,開展能讓大學生產生文化共鳴、思想碰撞的文化活動,發揮文化的導向功能。其次,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網絡是當前大學生最為重要的交流和活動陣地,必須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品的數字化、媒介化創作,創作一批有價值、有內容、有內涵、可傳播、觀眾喜愛的網絡文化作品。同時,要注重和加強網絡平臺的內容建設、人文精神和人文智慧建設。網絡化生存越來越成為一種形態,沒有內容、內涵和精神的網絡平臺終究會被大學生拋棄。移動互聯網平臺是把雙刃劍,必須加強網絡新媒體使用的管控與引導。美國文化傳播學者波茲曼在《娛樂至死》里警告:要防范導致精神枯萎的赫胥黎方式,即“文化成為一種滑稽戲”[9]。這無疑是在警醒我們,要防止“泛娛樂化”傾向,以防我們的學生喪失判斷和理性思考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孫志飛.泛娛樂化思潮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及應對策略[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11):109-110.
[2]吳振東,蕭海川.群團組織應扎根群眾服務群眾[EB/OL](2015-07-08).[2018-07-03].
[3].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2).
[4]AlanAldridge.消費社會學的概念[M].劉耘安,譯.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12:7.
[5]尼爾•波斯曼.娛樂至死[M].章艷,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4.
[6]靳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根本任務的科學概括[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0):9-13.
[7]劉書林.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8,(1):9-18.
[8].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
[9]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章艷,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62.
作者:黃永斌 張志泉 單位:1.福州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 2.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