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提琴作品創作特點及演奏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為驅動我國小提琴領域早日收獲發展新成就,提高我國在國際小提琴領域中的地位排名,為音樂受眾創造出更為精妙的小提琴作品以及更為震撼的小提琴演奏表演,本文以研究恩斯特作品為著眼點,分析其復調手法、詩意旋律,為我國小提琴的創作、演奏拓展新思路。鑒于此,本文將從恩斯特的介紹入手,剖析其小提琴作品的創作及演奏特點,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恩斯特;恩斯特小提琴作品;創作特點;演奏
恩斯特作為炫技派的代表性小提琴演奏家,其演奏生涯絢爛多彩,且生平創作出了大量優秀作品。分析恩斯特所作作品,多半以小提琴演奏為主,作品形式廣泛覆蓋了鋼琴與小提琴、弦樂四重奏、無伴奏式小提琴練習曲等,作品演奏難度也明顯超出了帕格尼尼作品。同時,恩斯特所創作的小提琴作品蘊含了深厚詩意,整體旋律悠長、抒情,藝術價值極高。細化分析恩斯特小提琴作品,合理借鑒、創新改進其在作品創作、演奏中的精髓,可為我國小提琴領域發展提供新的閃光點。
一、恩斯特的簡介
恩斯特全名為海恩里希·威廉姆·恩斯特,1814年在摩拉維亞出生,是杰出的小提琴作曲家、演奏家。恩斯特在小提琴領域的主要成就有創新推出了以復調思維為主基調的小提琴曲目的創作新方法,即將復調手法有機整合于炫技手法,切實推動了小提琴作品作曲、演奏領域的創新發展。恩斯特作為浪漫主義時期首個運用高難度技巧詮釋復調音樂的小提琴作曲家,其雙音表現力極強,大量引用了六度、八度、十度、雙泛音、撥弦等技巧,難以憑借單純的機械式技巧加以精準實現[1]。而對于連奏創作來講,恩斯特曲目中抒情部分的演奏難度較大,這是因為恩斯特追求在快節奏中連貫性地流暢演奏。總之,恩斯特作品的創作不斷挑戰著小提琴演奏家曲目演奏能力的極限。
二、恩斯特小提琴作品的創作特點
(一)以《羅西尼主題上的華麗變奏》為例
1.主題與結構該曲作為恩斯特早期作品之一,創作時間約為1829年。該曲形式為變奏曲式,整體構成有引子、旋律主題以及五段變奏。其中,“引子”的創作風格如芭蕾歌劇中的交響樂,這或許是因作者得到了法國小提琴學派的啟發;而旋律主題借鑒了歌劇《采而米拉》;五段變奏則以主題旋律為落腳點,在此基礎上完成了巧妙變奏。“變奏一”沿用了前段旋律音,對和聲織體進行了加厚,實現了演奏效果關鍵層次感的明顯突出。而對于節奏變奏來講,其伴奏聲部為“三連音”,兼顧了頓音、顫音的充分融合,多聲部演奏效果優異。“變奏二”則引用了較高難度的炫技元素,例如雙泛音、十度雙音等[2]。“變奏四”主要負擔了抒情任務,貫穿于“變奏三”“變奏五”全程,對比效果強烈。而“變奏五”的結束則穿插在八度及十度雙音中。2.音樂表情術語恩斯特被譽為炫技派的領軍人物,其創作的小提琴作品呈現出了濃厚的浪漫主義音樂特點。恩斯特所做的小提琴作品除了融合了高難度的專業技巧外,也充滿豐富、細致的思想情感。在該曲創作中,恩斯特將諸多音樂表情術語特殊標記在了各個變奏樂段中,如“dolce”“adlibitum”“Poussez”等,這類表情記號往往可對炫技樂段起到至關重要的功能作用。站在力度記號分析角度,該曲覆蓋的力度幅度有“強”“弱”,即“PPP-PP-P”與“mf-f-ff”。且速度與力度呈現出了正比的動態性關聯關系,二者互相促進、互相影響,能夠在擴展力度的前提下,驅動演奏速度完成聯動變化。
(二)以“六首無伴奏練習曲”為例
恩斯特推出的六首無伴奏練習曲作為其代表性作品,在小提琴領域具有較強的主導地位。而因這些練習曲并未標注作品號,或許是恩斯特晚期所創的作品。在創作這六首練習曲時,恩斯特對其皆設置了明顯差異的演奏難度。可將“第一首”劃分為三個部分,即熱情洋溢的和弦、流暢悠揚的連奏以及重現第一段和弦主題,并在燦爛明亮的曲目主和弦中進入曲目尾聲階段;“第二首”為A大調曲目,將左手撥弦有機整合了柱式和弦,和聲張力實現了極致表現;“第三首”練習曲整體速度中等,以“安靜表情”為曲目導入。該曲的創作做到了三度、四度、五度、六度等和弦、雙音的精巧搭配,并以漸弱、漸強的和弦交替驅動雙音旋律靈活起伏,完成了曲目方向感的優異表現。另外,在音程中,恩斯特在曲目進行中創新引進了旋律音符,可將復調音樂獨有的特征加以直觀呈現;在“第四首”練習曲的創作中,恩斯特運用十六分音符構成了長樂句,且分解和弦的表現效果能夠凸顯出旋律線條的清晰感、走向性;“第五首”由單音、和弦、撥弦等勻速構成,炫技特點明顯;“第六首”練習曲較為著名,也被稱為《夏日最后的玫瑰》。該曲構架為引子、主題旋律、變奏1-4及終曲,樂段布局也與帕格尼尼的變奏曲較為相似。分析該曲的炫技部分,恩斯特整合了雙音、雙泛音、撥弦、左手撥弦等系列技巧。主題旋律的設計則參考了愛爾蘭民歌,樂曲節奏強調重音效果,保證了雙音節奏性,促使曲目節奏展現出了較強的跳躍性特征。恩斯特所創的這六首練習曲,均以復調手法的精湛應用為優勢,在小提琴領域中切實彰顯了創造性、奠基式的貢獻價值,但也對小提琴演奏者的專業能力素養提出了嚴苛考驗。
三、恩斯特小提琴作品的演奏分析
(一)泛音
剖析恩斯特創作的小提琴作品,其大量運用了泛音。以《夏日最后的玫瑰》為例,其第四、第五變奏均呈現出了諸多單、雙泛音技巧的運用。而對于小提琴演奏者而言,泛音的生動詮釋難度較大[3]。在小提琴曲目演奏中,一旦手指位置存在細微偏差,均可對演奏聲音帶來負面影響,難以演奏出小提琴純潔、明亮、干凈的效果。因此,在演奏者探尋最佳泛音發聲位置時,應以手型固定為側重點,適當提高右手弓速,即可保障曲目演奏質量。
(二)左手撥弦
對于左手撥弦作品來講,恩斯特與其他作曲家存在明顯差異性。恩斯特強調聲部音效,將需以左手撥弦的聲部創新通過右手演奏的音節聲部實現伴奏。因形式的不同,所以在練習恩斯特左手撥弦這一小提琴演奏技巧時,首要任務是牢記曲目旋律,隨后在演繹這部分旋律時,才可自然衍生出歌唱旋律的內在沖動。由于“心中有旋律”,頭腦思維將會在個體演奏中支配手指演繹旋律音。在操作左手撥弦時,手指的力度把握將決定小提琴演奏得響亮與否。但單一依靠手指力量還遠遠不足,仍需演奏者優先探明手肘的最佳舒適位置,輔以上臂力量,實現小提琴的響亮彈撥。同時,演奏者在練習伴奏音型過程中,可以嘗試去掉曲目旋律音,著重訓練伴奏線條演繹的勻稱性、連貫性,為旋律音部的優質打造創造良好鋪墊。
(三)以“第一首練習曲”為例
1.曲式結構。分析這首練習曲的主體結構,其由一個活潑、明快,與吉格舞曲較為相似的音樂構思為主調,利用高低聲部以及節奏間的連續變化,突出了作品的旋律線條,使其更具趣味性、豐富性。具體來講:曲目第一段:恩斯特運用了兩個鮮明的主要樂句。即:在第一樂句中,和弦首次起于F大調;在第二個樂句中,由屬和弦起始,在前者基礎上,增加了和弦的厚重性,吸引受眾開始“想聽”。在音樂元素構成方面,這首曲目的第一段使用了八分音符、柱式和弦、十六分音符等,內容飽滿,能夠將吉格舞曲的獨有特色充分突出,加之動力充沛,使曲目旋律聲部得到了鮮明對比。曲目第二段:在這一段中,兩個樂句仍是核心,且對其進行了適當變化。在該段的第一樂句中,十六分音符的巧妙設計成為了旋律線條的承載體,可帶給受眾新穎、獨特的曲目欣賞感受,即該曲目是由演奏者操作兩把小提琴進行的演奏。而這種將曲目主旋律音特殊潛藏在大串音符中,也是恩斯特小提琴曲目創作的特色所在[4]。而在第二樂句中,恩斯提以第一樂句為依托,對音值長度進行了恰當縮減,但依然保證了曲目“停頓+跳躍”的動態節奏性,使該曲目伴奏段旋律線條格外豐富。曲目間奏:該曲目間奏部分在第66-75節,小提琴調性再次回歸于F調,實現了對曲目中段與曲目再現段的承上啟下,具有一定過渡銜接作用。此外,恩斯特在其中特設的大量雙音,直接突出了小提琴演奏的音響效果,使其更為明亮,能夠間接塑造旋律隱伏的結構層次感,并將呈示段中的舞蹈節奏進行音型方面的變形,強調出曲目“停頓+跳躍”的音樂感覺。曲目尾聲部分:恩斯特調高了該曲目尾聲段的聲部,并為其音樂增添了較多的重音,使該段的旋律張力表現得到擴大,實現了該部分和聲織體的加深、加厚。在曲目最終結尾部分,恩斯特設計了主和弦與屬和弦的聯動交替變化,在主和弦、華彩音的小段分解后,正式結束曲目演奏。這首曲目具有較為突出的調式特點,整體結構飽滿、層次明確。活潑、輕松,持有跳躍感的吉格舞曲獨有節奏全程貫穿曲目始終。且因恩斯特在曲目中創新增加了抒情感鮮明的流暢旋律,完善了該曲目小提琴演奏的音響效果,再次點明了曲目主題。2.演奏技巧。這首練習曲的實質屬性為詼諧曲,有“ConSpirito”的表情術語。該曲首段的和弦運用占比較大,且顫音明顯,要求演奏者在表現和弦時強調旋律音。此外,該曲雙音、和弦的分布較為集中,直接挑戰了演奏者左手手指的靈活性、獨立性。在曲目和弦演奏中,演奏者需將弓子微立,確保弓毛能夠緊貼琴弦,驅動琴弦連續振動。在和弦部分結束后,需迅速演奏休止符緊接的十六分音符。隨后則為八分音符搭配顫音的連貫演奏,以指根發力,保證手指間的獨立性,突出手指彈性。在曲目第二段演奏中,需著重突出該部分伴奏音符及曲目主旋律的層次感。在此間,旋律部分可以單獨練習,繼而精準把握曲目旋律線條。接下來,可再次進行伴奏聲部的專項訓練,在熟記后將二者加以結合。該曲這一段為恩斯特主打復調構思的典型代表,旋律線條的詮釋悠遠綿長,如小溪流水。并注意將旋律線條隱藏于聲部內,展現出了曲目演奏的趣味性、生動性。銜接于第二段的間奏部分,恩斯特在其中設計了一段炫技華彩,音區跨度較大,且琶音起伏明顯。而間奏的演奏需保持在一定速度中,突出流暢性的曲目旋律線條[5]。音符縮短,旋律干脆。在記號的時強時弱中強調旋律起伏,引用了上行強、下行弱的模式。在減弱部分的間奏演繹中,因弓段減少,所以右手需適當抬高弓子,減少琴弦受重。對于這首曲目來講,恩斯特巧妙地將兩個音樂構思融入其中,連奏、和弦占比較大。且因該曲目實質屬性為復調小提琴,恩斯特著重強調了旋律音,保證演奏聲部的干凈、明晰。總之,恩斯特這首曲目呈現出了較為直觀的跳躍、詼諧感,曲目中部設計了具有抒情韻味的小段旋律,能夠突出小提琴演奏效果的生動性、豐富感。揚格列維奇曾肯定,恩斯特創作的小提琴作品具有一定的技巧訓練價值。特別是在手指靈活性、力度方面的專項訓練中,能夠收獲較為明顯的訓練效果。且這首曲目內含的大串音符、和弦等音樂元素的設計,還可深化演奏者對小提琴旋律線條的掌握能力,加強作品演奏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恩斯特在小提琴曲目創作中深受帕格尼尼的影響,并在創作技藝逐步純熟后形成了獨創性風格,實現了復調創作手法的靈活運用,推出了全新的小提琴演奏音效。對于現代小提琴領域來講,恩斯特仍在其中具有較核心的地位,特別是在小提琴音樂會中,其作品仍被眾多年輕演奏家演繹,多角度彰顯出了恩斯特小提琴作品的藝術價值。對此,為開辟我國小提琴領域發展新路徑。領域人員還應全面分析極具影響力的恩斯特的小提琴曲目,剖析其作品創作特點、作品演奏形式,將精華部分加以精準提煉,引入新一代小提琴曲目創新創作中,結合小提琴曲目演奏精巧手法,設計出內涵深厚、曲藝精湛的小提琴作品,驅動我國現代小提琴藝術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鄒梁君.恩斯特小提琴作品的創作特點及演奏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1,(09):160-162.
[2]劉耕.高效與精煉的完美統一——〈約斯特小提琴系統〉中的技術理念與訓練原則[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21,39(04):58-67.
[3]趙娟娟.簡析斯特拉文斯基〈士兵的故事〉——以士兵進行曲、士兵的小提琴為例[J].北方音樂,2020,(12):21-22.
[4]金鑫.上海艾薩克·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印象寫在第三屆上海艾薩克·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開賽之前[J].音樂愛好者,2020,(05):25-30.
[5]李鵬程,陳素妮.從一次訪問到一個賽事——2018上海艾薩克·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述評[J].人民音樂,2019,(01):13-17.
作者:趙子瑜 單位:四川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