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提琴三步教學中審美體驗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淺談美育教育
美育教育是為了培養教育接受者發現美、欣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對于教育接受者而言,美育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質,并有助于開發智力,對于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盡可能讓教育接受者有豐富多樣的藝術體驗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切實感受到藝術多彩的精神世界[1]。在眾多藝術形式中,都有著經過歷史洗禮流傳下來的經典作品,這些作品可以使我們快速感受到藝術多彩的精神世界并且提升我們的審美能力,使我們相對建立一個對美的感知標準。但不能一味地讓教育接受者被動地去接受藝術,要讓他們感知后去嘗試實踐,表達出自己的內心感受甚至去創造去尋找自己所想要表達出的情感。主動進行藝術活動實踐,可以同步提升實踐者的綜合能力,通過實踐可以更深地領悟到藝術的內在精神。
二、“三步法”不同時期及運用
(一)何為“三步法”
三步法是我在教學中,通過線上及線下教學模式在數名教育接受者身上,不斷探索、發掘總結出來的適合從初次接收到能夠自我運用自我進步的一套教學方法。這套方法是以小提琴教學為基礎所構建,同樣適用于其他樂器的學習,也在音樂藝術學習中相對具有參考意義。
(二)初期
我們在接觸任何一門樂器時,都應該先從心理上消除對他的恐懼和緊張,同時要避免伸肌和曲肌同時作用造成我們生理上的緊張。在相對放松的狀態下,我們眼睛看見音符,大腦反映出音名和位置,然后傳導神經使我們去按弦按鍵,耳朵接收到具體音高又反饋給大腦,大腦做出判斷根據音的高低去調整。這是我們在演奏時的一個基本生理過程和狀態。當我們了解最初的生理狀態后,我們就可以根據需要抓住三個重點。第一是“什么音”(具體的音高或音名),第二是“音在什么位置”(小提琴是幾把位幾弦幾指),第三是“音準不準”。這就是初期時要對教育接受者所引入的三步法概念,使他能夠自我摸索自我前進自我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音準的問題在初期時也要開始訓練,一個答案的正確與否在于有一個標準,白天和夜晚的不一樣也在于有感官上的區別。那么音的準與不準,在于要先建一個標準的概念,在用實際操作產生的音去與之做對比,逐漸靠近標準使標準為常態,從而建立音高準確的概念。
(三)中期
當度過初期階段,教育接受者基本對學習對象和方式方法有了自我的認知和理解。我們要加以引導,在原先的三步基礎之上繼續分析,引入樂理知識。第一“什么音”,我們要能夠運用和推算出12個音中,以任意一個音為調式主音所構成的大小調音階。并理解全音、半音、變化音的意思,全音關系在小提琴上的手指表現為張開,半音關系為靠緊,變化音則為確定一個音位后,在此基礎上地張開或靠緊。第二“音在什么位置”,需要教育接受者有明確的把位概念,理解把位就是左手在指板上相對穩定的按弦位置,每一個把位四個手指都可以演奏出一組音,換一個把位就有新的一組音產生。從第一把位開始,越高的把位一指和四指之間的距離就會逐漸減小,2、3指和1、2指之間的距離也會隨之變小。第三“音準不準”,在前期對音準有了基本的認識后,我們要通過兩種方式對音準進行訓練。第一是唱音階,通過鋼琴、電子琴或者一些手機上的鋼琴軟件都可以訓練音高音準。一般以C大調音階為訓練音階,在此基礎上在加入小調、變化音等的模唱和視唱,最終目的是達到對樂音的音高記憶。第二是在小提琴上的音準校對,畢達哥拉斯的弦長比例中表明:按照一定的整數比例去分割琴弦改變其振動幅度大小,就可以得到一些悅耳動聽的聲音,如4:3(純四度)、3:2(純五度)、2:1(純八度)。我們小提琴弦與弦間是以純五度音程進行校音,也可以通過手指的按弦得到純一度或者純八度的音程進行校音。如:在第一把位中,四弦一指和三弦四指可通過純八度音程校對音高la、四弦四指和三弦空弦可通過純一度音程校對音高re、四弦空弦和三弦三指可通過純八度校對音高sol。在第二把位中,三弦一指和二弦四指可通過純八度音程校對音高fa、三弦三指和二弦空弦可通過純一度音程校對音高la、三弦空弦和二弦二指可通過純八度音程校對音高re。在第三把位中,二弦一指和一弦四指可通過純八度音程校對音高re、二弦二指和一弦空弦可通過純一度音程校對音高mi、二弦空弦和一弦一指可通過純八度音程校對音高la。其他把位也可以按照此方法在練習中去校對音準。當我們分析了三個把位后可以發現一把位2、1弦上的一組音和二把位4、3弦上一組音的音名相同,二把位2、1弦上的一組音和三把位4、3弦上一組音的音名相同,由此我們可以根據規律去熟悉各個把位上的音,每新學一個把位是對上個把位的總結和對下一把為的探索。當到七把位時,一指在每根弦上所對應音高比空弦的實際音高要高一個八度,因此我們在高把位時可以利用泛音通過純八度音程校對音準。
(四)后期
教育接受者在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基本可以自我發現并解決問題,但想要表達更高的藝術追求除了“技術”上的進步,同時還需要“理論”和“內容”上的提升。完成技術的前提是要學會相對的放松,其次才是需要訓練或者注意的方式方法,如:左手保留手指、手指離弦近、手指抬起時保持相對的高度、大拇指和食指基本上保持相對狀態等。“理論”方面是三步法在后期的變化,第一是“音高”(要求確切的音準),第二是“時值”(需要清楚在每一拍內的音符長短變化),第三是“節奏”(節拍、節奏型、拍號、力度記號等)。在后期的“音高”中,我們通過長期的訓練,左手的手型框架和聽覺上對音高的記憶已經基本形成,但我們還是需要通過科學的訓練方法使我們每次演奏時音高百分之百的準確。談論到“時值”和“節奏”,不得不說的前提是音樂速度和音樂強弱,我們所演奏的音樂或是想表達的情感內容都應該在每一個節拍里進行,而不是隨心所欲的熟悉的樂章快一點,不熟悉的慢一點。當我們演奏一開始,欣賞者所接受到的樂音節拍是演奏者所傳遞給他的,這就要求我們演奏者在一開始就要想好自己的速度和想表達的效果。音樂的強弱是矛盾對立的統一,有了差異的有機結合才會有不同的感觸。同理,拍號的強弱規律、節奏型的強弱關系、漸強漸弱的標記符號,只有將他們和音高旋律有機地結合起來,加上演奏者內心真實情感的流露才能使欣賞者感同身受。三步法在后期繼續發展中,不單指三個練習或者思考的方向,他需要教育接受者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去適應、發展、創造,找到屬于自己進步的方式方法,使內心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通過藝術的載體呈現出來,人琴合一。
三、藝術感受與表達
(一)藝術“聯想”
1.描繪性:這方面的作品大都是人類對身邊事物的模仿記錄,定格下事物美好的瞬間。視覺上作品有:文藝復興三杰之一拉斐爾的《圣母子》,充分展現了母性的魅力。聽覺上作品有:流行于河南、安徽(主要為皖北地區)、山東、河北等地的民間樂曲《百鳥朝鳳》(嗩吶曲),它以熱情歡快的旋律與百鳥和鳴之聲,表現了生氣勃勃的大自然景象[2]。2.情節性:這一類的作品都是根據發生事情的內容所創作。視覺上作品有: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北宋風俗畫《清明上河圖》,畫中有趕集、買賣、閑逛、飲酒、聚談、推舟、拉車、乘轎、騎馬等情節。聽覺上作品有:取材于民間傳說,吸取越劇曲調為素材,由何占豪、陳鋼老師于1958年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這首作品以“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墳前化蝶”為主要內容。3.情感性:這類的作品都是對現實生活中個人的主觀感受和情感體驗的一種表達,主觀性比較強。每個人欣賞后所產生的反饋會受到他生活中情感體驗的影響,視覺上作品有《星月夜》(TheStarryNight)是荷蘭后印象派畫家文森特•梵•高于1889年在法國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創作的一幅油畫作品,這幅畫用夸張的手法,生動描繪了充滿運動和變化的星空,但每個人的主觀感受都不一樣。聽覺上作品有中國民間音樂家華彥鈞(阿炳)的代表作《二泉映月》。在眾多的演奏形式中,人們對《二泉映月》的內涵有著不同的理解。初次傾聽是暢快的,融入其中后便可以感知它的愈久彌珍,回味悠長。在這憂傷又意境深邃的曲子中,流露出傷感愴然的情緒和昂揚憤慨之情,還寄托了創造者對生活的熱愛與憧憬。
(二)藝術“聯覺”
1.音色與聯覺:以古箏為例,任意撥動一根琴弦,演奏的位置在相對靠右邊和靠中間所產生的音色效果大不相同。最直接的感受是靠右邊撥出的聲音比較生硬,靠中間的比較柔和,再進一步感受會發現本質的區別在于中間撥奏出來的聲音余音比較長,靠右撥奏的聲音余音比較短。余音較長會讓我們視覺上感受到空間很大很寬廣,余音較短會覺得很狹窄很擁擠。這是觸弦的位置產生的聽覺效果從而讓我們視覺上產生空間感的聯覺效果。2.音樂與聯覺:在圣-桑斯的管弦作品《動物狂歡節》組曲中,第五曲《大象》用低音提琴模仿出大象笨拙的步伐和滑稽可笑的舞步。當我們聽覺上感受這部作品時或許在心理上會有對這種對象性事物很笨拙的感覺,從而聯覺到視覺上仿佛看見大象的聯覺效果。
(三)藝術“表達”
從“聯想”和“聯覺”中我們分析了是如何感受和感知對象性事物的,那么對于教育接受者的藝術表達先要讓他體驗感受到所要表達的對象性事物,從而在去模仿、去創造、去表達出屬于個體的情緒情感需要。
四、結語
藝術具有認識功能、教育功能和審美功能,我們正在不斷探索實踐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美育教育。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讓我們攜手共進,服務于最廣大人民群眾,為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奉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傅謹.美育視野下的戲劇教育[J].美育學刊,2021,12(02):7-12.
[2]劉曦.音樂美學研究的問題意識——評《中國傳統音樂的美學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21(06):146.
作者:陳浚哲 單位:貴州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