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校企合作共建特色課程研究淺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校企合作共建特色課程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新思路,推進校企共建特色課程建設,可以優化高校專業結構、逐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和高質量人才的重要舉措。以“機械工程項目管理”等課程為例,研究校企合作共建特色課程的思路與內容,構建優勢互補的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特色課程建設;教學質量
高校要想獲得長足發展,必須注重專業建設,而課程建設又是高校專業建設的基礎工作,課程建設與實施情況將直接影響專業建設成果和人才培養質量。為了讓專業凸顯優勢,與同類院校同類專業相比,脫穎而出,各高校越來越關注特色專業、特色課程建設。在產教融合校企共建協同育人的大背景下,高校和企業院所合作共建特色課程已經逐步被高校所重視。
1校企合作共建特色課程的必要性
為了響應國家號召,改善教育輸出與行業需求不夠契合的現狀,各高校不斷深化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與企業院所合作研究開發特色課程,實現“優勢互補、互惠共贏”。校企合作共建特色課程也是高校逐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途徑,可以全面提升專業課程的教學效果和人才培養質量,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傳統課程教學模式具有專業教師重視理論教學,但實踐經驗不足的情況,通過邀請企業技術人員參與教學、教師與企業工程師探討交流、到企業參觀學習、下企業頂崗鍛煉、參與企業技改項目等方式,強化專業課教師的實踐經驗累積,加深對本專業的認識,更好地服務于理論和實踐教學工作。很多高校培養出來的學生理論知識充足,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足,與行業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標準有一定差距。校企合作共同對課程教學內容和過程進行選擇、優化,將企業的實際產品研發和管理經驗引入到專業課堂,將人才培養過程與企業生產實際相結合,將人才培養質量與社會發展相適應,從而提升學生知識能力和職業素養,使其具備較好的職業競爭力,并且培養快速適應工作崗位的能力。專業課程理論性較強,知識點多且不容易理解,學生聽課效果不佳。校企共建課程可以將難理解的專業知識與企業實際生產相結合,讓專業課的教學內容更加新穎、更加契合社會需求。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可以充分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使學生對專業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引導學生探索專業領域的新技術,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
2校企合作共建特色課程的方法與途徑
校企合作共建特色課程是高校與企業院所深度合作、推進產教融合、促進高校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舉措。對專業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優化,采用靈活新穎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出色的創造力和自主探索能力,全面提升課程教學質量。校企合作共建特色課程的思路如圖1所示。
2.1制定課程標準
校企合作共建特色課程,由課程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組成教學團隊,從行業和企業需求出發,兼顧課程特點,共同探討、研究、制定課程培養方案,具體從專業人才需求、課程定位、教學內容構建、教學模式改革等多方面進行交流。從工作崗位對人才的各項能力和素質的需求出發,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設計教學過程,采用課程教師和企業工程師共同授課的模式,使師生和工程師之間、學校和企業之間建立有機聯系。制定課程標準,包括課程培養目標(知識能力目標、素質目標)、課程內容標準、考核方式、教學方法與手段、課程教師和企業工程師的授課內容及學
2.2改革教學內容與方法
發揮合作單位的技術優勢,根據行業及企業特點共同優化課程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和過程,使課程教學內容與實踐應用相結合,教學方法和過程與企業實際案例相融合。2.2.1更新課程教學內容。為了順應企業和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教師與企業工程師共同研討教學內容與教學重難點,剔除較為落后或者晦澀難懂的知識,并且在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與企業的實際生產相結合,在講授專業知識點的同時,配以易于理解的實際生產加工的圖片、音頻和視頻,讓教學內容更直觀易懂,提高學生學習課程知識的效率和效果,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2.2.2創新教學方法。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有助于提升教學質量,理論教學與典型案例分析相結合,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把多媒體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實物教學等手段運用到教學過程中,保證教學效果。具體方法如下。校企合作教學。專業教師負責教授課程理論知識,企業導師結合生產實際,講解與課程相關的實踐內容與案例,分享工作經驗,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案例分析法。教學與實踐過程中,通過引入企業實際生產及管理案例,將理論知識轉化成實際應用,讓學生更加了解學習課程知識的目的和意義。翻轉課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布置題目,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資料搜集、學習討論、結果匯報,根據小組匯報情況,教師進行考核評分。學習氛圍開放融洽,學生進行主動的交流與合作,培養動手能力、集體意識和合作精神,有利于提升學習效果。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授課模式,可以讓教師集中精力講授課程的重難點,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可與企業導師在線交流,企業導師也可隨時掌握學生的課程學習情況。豐富的在線課程學習資源可供學生反復學習與思考,并且可以完成在線考核,方法靈活適應性強。2.2.3企業專家進課堂。工程師將企業豐富的產品生產經驗和前沿技術引入課堂教學。以本校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學生為主體,講授新穎的教學內容、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主要教學內容由課程教師完成,部分教學內容由企業工程師承擔,讓專家走進課堂,講授企業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方法,將企業的資源引入專業課程,將專業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相融合,優化課程內容配置,共同培養新型人才?!皺C械工程項目管理”課程是理論和實踐性均較強的課程,為了彌補教師在機械工程項目研發與管理方面實踐經驗不足的情況,特邀請企業工程師共同授課。由于疫情及地域的限制,企業工程師采用了線上授課方式,針對課程內容和自身項目管理經驗,制作了大量的PPT和音視頻,詳細介紹了項目管理的基本概念、管理流程和管理經驗,供學生們在線學習?!坝嬎銠C輔助設計”課程實踐性很強,并且與企業對人才的能力需求相聯系。本課程邀請校企合作單位武漢博哲科技有限公司的工程師講授部分學時的課程,如SolidWorks軟件的新功能、企業需要學生具備的各項專業能力、企業的實際設計案例和設計流程等內容,通過與工程師進行深入的交流,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了專業意識,也對就業前景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皺C械創新綜合實訓”是武漢華夏理工學院智能制造學院具有鮮明的專創融合特色的實訓環節,在設計任務開始之前,由企業工程師給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專題講座,在專業教育中融入創新創業教育,企業還通過設立創新基金的方式,鼓勵學生進行創新,學生們在此實踐環節可以得到全面的鍛煉,增強創新、創業意識[1]。
2.3建設優質課程教學資源
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進行課前導學和課后復習是非常重要的,傳統的課程教學模式,對這一點不夠重視,影響課程學習效果。建設具有優質教學資源的在線課程,可以保證學生隨時隨地完成課程內容的學習,并輔助學生進行復習。教師利用在線課程教學能夠完成課前導學、重難點輔導、作業布置和在線考核等,滿足師生個性化的應用[2]。在線課程有專業教師和企業導師聯合授課的完整資料、企業的實際案例等,可以滿足學生對知識的反復學習與思考,強化學習效果。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下,線上優質課程教學資源可以靈活應對突發情況,確保教學過程能夠正常進行,保證教學質量。教師與企業專家合作,針對“機械工程項目管理”“計算機輔助設計”“機械創新綜合實訓”等課程和實踐環節,在學習通平臺上建設課程網站,包括完整的教學文件(教學大綱、課程標準、教學日歷、教學課件)、教學視頻、企業實際生產視頻、章節測練和作業、在線考核等,建設高質量的在線課程。
2.4改革多元化考核方式
打破以課程理論知識為主的傳統考核方式,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論文撰寫能力、繪圖能力等融入課程考核,全面考核學生的綜合能力。表1為“機械創新綜合實訓”課程考核標準,每個小組根據設計主題,進行設計方案匯報及作品演示,專業教師和企業導師對各組匯報情況、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作品完成等方面進行評分,提升了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鍛煉了學生的繪圖能力、小組協作能力、語言和文字表達能力。
2.5提升教師教科研水平
在校企合作共建特色課程的背景下,學校與企業深化合作,將企業的產品引入教學,教師承擔企業技改項目。例如,在“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教學內容中引入企業實際產品模型,讓學生了解產品的結構并完成零件圖、裝配圖的繪制,提升設計繪圖能力。教師對企業提供的實際產品進行虛擬建模、離散化、流場特性研究,得到產品的流場特性曲線、壓力云圖、速度云圖等,根據仿真結果提出產品的優化設計方案,發表相應的科研論文,提升了教師的科研能力。專業教師將繼續把企業的實際案例應用于課程教學過程,并且積極承擔企業的技術改造項目,將長期積累的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相結合,拓寬教師的知識領域,提升科研能力,教師的科研成果反之又可以服務于教學工作,逐漸提升教學質量,逐步讓更多的教師和學生參與進來,營造濃厚的教科研氛圍。
3結語
在“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合作共建特色課程,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標準,把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實際對接,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課程教師與企業工程師授課過程中巧妙融合思政內容,共同實施全面素質教育,把講授專業知識和培養職業精神結合起來,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形成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共同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以適應未來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促進學科專業交叉融合,加快推進新工科建設,為社會持續輸出高質量、高素質人才[3]。
參考文獻:
[1]汪芳.專創融合的機械類綜合實訓課程建設及實踐[J].現代制造技術與裝備,2019(9):200-201.
[2]宋晶,吳水萍,陳淑花,等.校企合作模式下機械類專業基礎課程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7(28):28-29.
[3]董晶.“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合作開發課程實踐研究[J].對外經貿,2019(11):145-147.
作者:朱鳳霞 汪芳 齊洪方 夏會芳 孫文文 單位:武漢華夏理工學院智能制造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