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互聯網下高校教師線上教學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當前,“互聯網+”與我國教育領域不斷滲透、融合。新冠疫情對傳統線下教育帶來了不小的挑戰,線上教育由此開始挑起大梁,面臨著一片叫好的形勢,已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為了保證后疫情時期線上教育的常態化及高校教師線上教學能力的提升,本文對高校教師線上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完善建議,以期幫助高校教師更好地適應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新模式。
[關鍵詞]“互聯網+”線上教學高校教師
引言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發,各高校將春季學期學生教學統一調整為線上教學,以響應教育部提出的“停課不停學”相關部署安排。隨著“互聯網+”教育在我國的大力提倡,融合了大數據、物聯網及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優勢的線上教育已成為我國教育現階段發展的大勢所趨。傳統教學的模式化人才培養在當前環境中出現了脫節問題,線上教學的發展使得教育天秤開始從“教”向“學”傾斜,彌補了以往教育中對“學”的缺失,教師利用網絡打造了區別于傳統課堂的智能化、創新性學習環境。這足以說明“互聯網+”教育的推廣賦予了后疫情時期教育變革的新常態。教育不再是坐井觀天,而是將視野擴展,讓教師及學生體驗無時無刻處處能學的在線式課堂,知識越過了高校圍墻,觸手可得。線上教學的興起,與當代教育理念及現實訴求不謀而合,本文以疫情后高校教師應如何組織線上教學為契機,分析線上教學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以期有助于提升高校教師的線上教學能力及線上教育的常態化建設。
一、高校教師線上教學的現狀分析
1.線上教育平臺的應用頻度顯著提高
疫情期間,在線下教育難開展、投入大的背景下,線上教育一躍成為支撐全國各大高校教育不掉隊的最佳選擇。目前,全國教學多媒體設備教室比例從不足40%增加至92%,且7000門國家級線上線下精品課、3000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及1萬門省級線上線下精品課,形成了示范課例的輻射效能,教育信息化已取得了巨大成就,疫情當前,線上教育平臺的應用頻度又被再度提升。統計發現,大部分高校采用的線上教學方式是先選擇線上教育平臺,再輔助線上教學工具的多元化線上教學模式。2020年3月,壹零財經對疫情暴發前后1月13日至2月23日六大在線教育平臺的周下載數據進行統計:疫情暴發之前,六大在線教育平臺的周下載總量峰值為12145.81萬次;1月27號疫情暴發后,六大在線教育平臺的周下載量隨著復教復學逐周遞增,在2月底達到了峰值17196.82萬次。以上數據表明疫情暴發后六大在線教育平臺的使用量明顯增加,遠遠超出了疫情前平臺的應用頻度,可見,高校教育的需求刺激了線上教育,令其呈暴發式增長態勢。在“互聯網+”教育的深度融合及相關部門的共同推動下,SPOC、MOOC、微課等網上教學模式以此為契機大力發展線上教育,為今后線上教育的常態化發展打好了堅實基礎。
2.在線教學重塑了師生關系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因“信息不對稱”而“地位不平等”,教師往往是把握知識信息源頭的一方,在教學過程中會根據自身的教學特點單向地對學生進行灌輸,學生只能選擇被動接受,而線上教學扭轉了這種不平衡的現狀。“互聯網+”教育的融合向學生展示了獲取知識的各類渠道,獲取知識的源頭不再僅僅被教師掌握。相較于以往的線下學習,線上學習對學生的自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設計線上教學的過程中,大多數教師嘗試利用不同工具增加線上教學的“現場感”,但囿于技術的局限及客觀條件的限制,較難判斷學生的在線聽課效果及狀態,從而無法依據學生的反饋對課堂進行適應性調整。所以,思考在線教學設計如何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才是決定教學效果的重中之重。教師應在線上授課中跳出原有的思維模式,根據在線學習的特點及規律重構課堂,以保證在線教學與線下課堂教學的質量實質等效。
3.線上教學具有碎片集成優勢
面對疫情防控新形勢,各校教師均掀起了一場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的改革浪潮。線上教育平臺的授課多為任課教師提前布置好章節預習內容,上課期間教師再進行內容梳理,并講解學生仍存在的疑問,以達到知識再度復習和鞏固的效果。教師多通過直播、錄播、直播+錄播、慕課+研討等途徑開展教學活動。經統計發現,各大高校名師課堂的錄制時長大抵都在半個小時之內,給學生留足了充裕的時間去進行相關學習內容的查詢及興趣的擴展。這樣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潛移默化地增強了學生的自主性。任課教師在進行某一課程的線上教學時,可以將網上的優勢教學資源碎片再度拼接,使其與該課程的教學目的契合。面對紛繁復雜的網絡資源,教師在進行課堂建構時,需結構化、系統化地審視該門課程,認真梳理所需要教授的知識點,合理重組網絡資源,使碎片化的教學資源可以真正實現其應有的價值。
二、高校教師進行線上教學時存在的問題
1.技術有待提高
雖然“互聯網+”的融入會高效輔助教師教學,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但線上教學方式不同以往,面對新技術,許多教師會有“信息化陷阱”的難題,常出現過猶不及的現象,因過度使用信息化教學方式,反而難以突出教學重點。在線上課堂中,使用恰當合理的信息化方式是目前大力提倡的,但不能為使用技術而舍本逐末,忽略了教學內容的傳授。教師在繁重的科研任務及新興技術操作難的雙重壓力面前,無法真正實現“互聯網+”與課堂的融合,難以使教學效果實現質的飛躍。對此,高校應為教師保駕護航,為教師提供教學方式的普及和培訓,幫助他們將單一化的教學方式向多元化轉變。只有教師與高校共同助力,一起革新“互聯網+”所帶來的教學手段,才能真正實現線上教學的“實質等效”。
2.互動性不足
在傳統課堂上,教師多處于主導地位,注重“教”但忽視了“教”與“學”之間的平衡,難以適應目前社會大環境對人才提出的高需求和高標準。現今,“互聯網+”教育遍地生根,對高校教師提出了新挑戰和新要求。線上教學雖提供了師生平等交流的機會和平臺,但仍有一部分教師只根據電子課件滔滔不絕地講解知識,并未關注學生的課堂反饋及其知識的掌握程度。這其實就是直接照搬了傳統課堂的授課方式,單向地對學生輸入知識。因線上教學方式的獨特性,師生雙向互動比較薄弱,線上監控留有空白,教師難以隨時監管學生的學習狀態,所以,線上教學的單向輸入會直接影響學生主動性及自覺性的發揮。在課堂之中,學生的知識習得不僅來源于教師的傳授,更多來自于師生、生生之間的討論學習,因此,良好的課堂氛圍至關重要,如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應成為高校教師關注的重點。
3.創新資源的豐富性不夠
“互聯網+”給予了人們可共享各類教學資料的平臺,大家能隨時隨地根據自己的需求下載觀看,教師也可從其中獲取到優秀的教學資源。教師在制作課件時,若單純地將網絡資源照搬至線上課堂,就難以實現網絡資源與教材的深度融合,甚至可能出現教材與課程不匹配、重點知識不突出等現象,會大大影響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導致學生對線上課堂不信任,甚至會產生排斥心理。正如1+1有時會小于2,就是因為簡單知識的堆砌難以達到初期預想的結果。為了保證線上資源與課程同步,實現教學目標,教師應合理梳理知識體系,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但是,在日常工作中,教師既要面臨繁重的科研任務,同時還要兼顧教學任務,致使教師創新線上教學資源的動力不足。
三、“互聯網+”時代下高校教師線上教學提升策略
1.提高課堂互動性
面臨教學的大環境變革,高校教師應積極改變傳統教學思維,認真進行線上教學模式的理論探索,以疫情為契機,加速推進線上教育的發展,實現線上線下教學的互補及融合。高校必須認識到建設信息化教育平臺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投入更多精力去挖掘與利用數字化資源,同時,要倡導教師轉變思維,提高信息化教學的普遍性。疫情時期,我國高校的線上教學以“云班課”為主陣地,融合了超星、愛課堂和畢博等多個平臺,確保了線上教學的質量。高校應定期對教師進行網絡教學工具的培訓,讓教師學會如何利用互聯網搭建教學課堂,如何進行線上講解及課后答疑,如何用騰訊會議、釘釘或學習通等進行教學互動。
2.角色多元化
傳統意義上的教師角色是知識的傳播者,而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教師需轉換自我定位,跟隨時代潮流不斷審視自身存在的價值。隨著“互聯網+”教育的發展,學生逐漸從被動式學習轉換成主動式學習,學習方式呈現多樣化,興趣與學業的融合更為緊密,自主學習時間不斷增加。但學生因受到心理、生理、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及影響,其自主學習會出現較大的隨意性。此時,教師正確的引導是必不可少的,教師要轉變知識傳播者的身份,變成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及時糾正學生的學習態度或不良行為。教師可利用優秀的慕課教學資源在課前采取網絡教學;課中以師生交互討論或項目式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索,使學生通過自我發問來獲取知識,而非傳統的“填鴨式”灌輸。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思索如何利用互聯網創新教育教學方式,以滿足所有學生的期望,讓自己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解惑者。
3.資源內容創新
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要積極進行教學資源創新,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讓“互聯網+”為教育保駕護航,不斷提升教學質量。我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曾表示:“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是教育的微觀問題,解決的卻是戰略大問題。”“建設中國‘金課’,沒有旁觀者,都是建設者。”對此,高校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探索如何建設“金課”,如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使課程內容兼具時代性及前沿性、教學形式兼具互動性及先進性、學習效果兼具個性及探究性。在課程制作上,教師可利用已有的線上教學資源,在現存基礎上積極進行知識創新,不斷豐富課程內容及授課模式。
四、結語
在“互聯網+”迅速發展及新冠疫情推動的背景下,線上教育開始呈現出無窮活力。高校教師可以此為契機,針對目前線上教學工作的開展情況,彌補自己的短板,高度重視線上教學的開展、在線教育平臺的應用、優質教學資源的重塑等,不斷強化自己的線上教學操作水平,以保障教學工作有序開展。同時,高校也應加快完善相關教育平臺的構建、創新教學資源,為之后線上教育的常態化發展打好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吳巖.建設中國“金課”[J].中國大學教學,2018(12).
[2]葉暉.“后疫情”時代下教育模式新常態探究[N].韶關日報,2020-07-18(A04).
[3]趙曉慶,姚琛,魏范青.“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大陸橋視野,2020(4):60-61+64.
[4]黃亞平,蒲德彥.“互聯網+”時代高校教師信息素養教育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6):20-21.
[5]張廣斌,劉瑾,周潔,張玉波.“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新進教師教學能力發展探析[J].科教文匯(中旬刊),2020(2):1-3+7.
[6]葉玲,高榮.“互聯網+”背景下地方高校英語教師信息化教學現狀調查與研究——以湖北××學院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9,6(64):232-233.
作者:李妮 計曉鈺 單位:長安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