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貧困地區在鄉村旅游扶貧下共建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鄉村旅游產業化扶貧是精準扶貧的重要實現路徑之一,也是實現農村人口回流、促進地區性經濟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文章論述了鄉村旅游的主要資源和常見模式,分析了貧困地區鄉村旅游產業化扶貧存在的問題,探討了鄉村旅游高效益產業化扶貧共建模式的創新,旨在為貧困地區鄉村旅游產業化精準扶貧提供參考。
[關鍵詞]貧困地區;鄉村旅游;共建模式
1引言
隨著我國城市化七十年的演進,大量人口流向城市,使得城市人口密度越來越大,城市環境壓力越來越大。相對于城市建筑、人口、交通的高密集化和環境的污染化,鄉村人口、景觀、基礎設施密度相對較低,森林、農田等自然景觀所占比例較大,擁有相對靜謐、清新、生態的自然環境。城市化進程發展的過程中,城市經濟獲得了較快的發展,人均收入顯著提高,生活壓力也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人擁有閑錢和時間,卻無處宣泄壓力、放松身心。與生活壓力同時存在的,還有較高的發病率。鄉村生態宜居的環境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景觀、文化景觀、民族特色等,對于長期生活在城市的人而言,產生了較大的吸引力。在這種背景下,利用鄉村特色及生態來打造鄉村旅游目的地,既可以幫助貧困地區脫貧,又能夠為人們提供更多選擇的休憩休閑場所,豐富我國的旅游產業結構,可謂一舉兩得。貧困地區生態性好,旅游開發價值相對較高。研究貧困地區鄉村旅游產業化扶貧建設模式,對新時期實現精準扶貧和全面促進我國旅游業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2鄉村旅游的主要資源
農村相對于城市而言,人口密度低、自然資源生態性好、環境及氣候條件相對宜人、社會文化及民族特點顯著,是旅游開發的主戰場。加之中國地域遼闊,各地鄉村農村旅游資源差異化較大,為鄉村旅游產業化、特色化規劃建設奠定了良好的物質條件。因此,我國鄉村的旅游資源類型非常豐富,常見的鄉村旅游資源包括農村自然風光、人文遺跡、民族風情、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環境、歷史遺跡、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活動等。因各區域、各民族人民文化及生產生活的差異、地區性自然環境及氣候條件的差異,各地農村旅游資源的差異性較大,為鄉村旅游產業化扶貧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鄉村旅游產業化扶貧建設中,特色是旅游市場永遠的主體,也是旅游目的地建設共建模式吸引力的核心要素。把握貧困地區鄉村旅游資源的特色,是提高貧困地區旅游產業化扶貧經濟效益和旅游目的地可持續發展的關鍵。[1]
3鄉村旅游在扶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鄉村旅游的開展能夠深入到每村每戶,有針對性地幫扶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而且它和一般的輸入式的扶貧方式不同,是一種“授人以漁”的扶貧方式,是精準扶貧長期有效的方法。對于一些經濟基礎薄弱的貧困地區來說,可以借助鄉村形成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來獲得發展動力,農戶們實現增收,因此其主要作用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通過土地經營權流轉的方式可以將家家戶戶閑置的土地由旅游項目開發業主充分利用起來取得租金收入,收入穩定且是長期的;二是農戶可以以土地、房屋等資產入股旅游項目獲得的股權收入,并且會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水平提高而不斷提高收入;三是務工收入,旅游業的發展勢必會帶動餐飲、交通等大量崗位的出現,農戶們可以通過務工獲得穩定的收入;四是特殊工藝品的收入,對于一些有特殊手藝的農戶來說,其完全可以通過制作工藝品進行銷售來獲得收入;五是農家樂所得的收入,農戶們不需要繳納房租,經營成本較低,收入自然更高。通過以上分析可以明確,鄉村旅游的發展大大拓寬了農戶們的收入渠道,推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實現了精準扶貧的目的,促進了新農村的建設,為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夯實了基礎。
4鄉村旅游的常見模式
4.1村集體模式
村集體模式是我國鄉村旅游最常見的村民共建模式之一。村集體模式由村集體統一開發經營及管理,村集體組織村民自愿參與。這種模式投資啟動資金由村集體出資,籌集形式包括村民資金入股、實物入股、勞資入股等。參與村民接受村集體的監督與管理,遵守村規民約。獲得的利益由村集體所有,并由村集體按照事先的約定統一向農戶分配,如常熟的蔣巷村。村集體開發模式投資規模小、市場競爭優勢弱、缺乏專業性、長期開發的資金難以保障,適合短期的鄉村旅游開發。長期開發需要政府或企業的支持,進行整體性規劃的改造,大力推介宣傳,并實施高水平、專業化的經營管理,以此激發游客們的二次旅游熱情。
4.2公司制模式
在鄉村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引入組織結構及公司經營模式,政府與集體不參與開發及經營管理。所有權歸公司所有,農民以個體身份加入,以勞動形式獲取收益。主要作用是增加鄉村就業、吸引農村人口回鄉、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等,如上海龍躍村。公司模式下開發、經營、管理更具科學性,發展規模相對較大,鄉村旅游生命周期有所延長,但農民參與性低、獲得的收益較少,且經濟帶動存在分層性。這種模式需要引入政府或農民合作社參與管理,多采納農戶對鄉村旅游發展的意見,提高農民的參與性和積極性,來確保農村的收入。[2]
4.3公司+村委會+農戶模式
公司+村委會+農戶模式指公司與村委會合作,由農戶通過村委會間接參與,公司為農戶提供服務培訓,由公司與村委會共同管理。相對而言,投資保障更大,一體化規劃性更強,但經營管理期間公司與村委會易發生矛盾,后期利益分紅也容易產生矛盾,如上海崇明前衛生態村。這種模式需要提高農民的直接參與度,公司與村委會需采納農民的意見,并提高農村的收益比。在規劃與經營管理中,要多整合村民的資源,了解村落特色及農戶特長,以農戶入股的方式多投資一些富有特色的、農戶熟悉的產業帶動經濟,增加農戶的收入。
5傳統鄉村旅游模式存在的問題
鄉村旅游在我國的發展起步較早,最初人們只是因為這一鄉村中有著名的旅游景點而去,因此在傳統的鄉村旅游模式發展中存在以下五點問題:一是缺乏產業聯動性,而且以旅游資源而發展旅游無法充分利用鄉村中的其他旅游資源,無法真正深度開發特色旅游資源;二是沒有長期規劃當地的旅游產業發展,這主要是因為旅游景區及資源比較單一化,缺乏長效吸引機制,而且農戶資源并沒有真正地參與其中,各個鄉村規劃都是復合式的應付性規劃,項目大同小異、覆蓋全面、毫無特色,各個鄉村千篇一律;三是旅游產品缺乏核心競爭力,旅游附加產業和附加商品缺乏創新性,很難發揮旅游商品的經濟帶動性,不少旅游商品千篇一律,缺乏消費者認可,缺乏廣闊的市場;四是部分鄉村的復合型旅游產業開發缺乏多樣化的旅游文化元素,缺乏對地區性的民族文化、歷史文化等的保護,造成復合型旅游開業效果與理論效果不符;五是旅游服務管理水平較低,主要是因為鄉村旅游帶動起來的交通、醫療、餐飲、住宿等多種行業也必然會發生融合,而融合過程中就會產生利益上的爭議,在服務管理水平低下的情況下,就會影響鄉村旅游的健康發展。
6鄉村旅游扶貧下的共建模式創新
6.1村落小鎮聯合開發的特色文化模式
特色村落小鎮聯合開發是鄉村旅游產業開發的常見模式。特色村落開發強調的是特色,主要是文化特色、村落建筑特色、景觀特色、服務特色、娛樂項目特色等。在開發特色村落小鎮時,應充分考慮旅游市場長期需要的生態性。鑒于貧困地區鄉村人口少、分布分散的特征,可以將周邊的特色村落集中聯合開發,取各個村落的一部分特色作為一個村的旅游吸引點,打造區域性競爭力較強的特色村落小鎮。各個村落的小鎮要包含山區特有的藥旅、文旅、養生旅、產業旅等形式。一個特色村落小鎮要引入地區性極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資源作為核心要素,圍繞特色文化進行擴展,打造集文化參觀、生態觀光、休閑娛樂、文化體現、運動拓展等于一體的復合型旅游小鎮。如貴州茅臺鎮可以圍繞酒文化為主線,聯合周邊村落整合資源,將文化產業與旅游資源相結合,由特色文化產業促進特色文化旅游資源創新發展,由文化旅游資源及產業帶動經濟,打造資源多元化、功能服務多樣化的鄉村旅游目的地。[3]
6.2村集體+企業聯動的產業項目模式
村集體+企業聯動的產業項目模式是企業產業精準扶貧項目支持下的鄉村旅游產業化扶貧共建模式。該模式重在由產業項目及其產業鏈帶動貧困地區的農業、林業、牧業、工業、輕工業等產業的發展,利用產業優勢建設鄉村旅游目的地。村集體可以與當地的林業企業、種植企業、養殖企業等聯合,通過產業帶動旅游業發展。如內蒙古的養馬企業可以與村集體聯合舉行地區性一年一度的賽馬節、羊文化節、斗牛節等,增加貧困地區鄉村旅游的亮點和特色。村集體+企業聯動的產業項目模式建設時,要因地制宜地確定旅游合作的產業。旅游產業能體現當地的文化、生活習慣等特色,還要使游客能夠近距離地接觸大自然、走進大自然,充分體現生態旅游的特色。在蒙古草原地區,可以與當地的那達慕大會、賽馬、斗羊等項目相結合;在客家山區地區,可以與當地的客家山歌、擔丁酒、紙馬舞等項目相結合。旅游商品也要與產業項目相一致,突顯特色旅游商品,如羊腿、牛肉干、乳制品、高山茶等。在藥材產區,可以設置采藥線路旅行、藥材培育參觀等一些圍繞中藥材開展的項目活動。[4]
7結論
貧困地區鄉村旅游產業化扶貧建設模式,重在鄉村全面發展和合理的開發建設,其是基于各貧困地區擁有的特色旅游資源和基礎旅游資源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分析地區性條件和經營的可行性,進行產業化建設的旅游開發模式。要實現高效益的貧困地區鄉村旅游產業化扶貧,就要充分把握好貧困地區旅游目的地建設時資源選擇的針對性和規劃的統一性原則。相對于傳統的農戶自己經營模式、個體農莊模式等,產業化扶貧建設模式由農戶模式、個體農莊向政府引導、企業支持的集體模式轉型。在扶貧建設模式上,還要結合貧困地區產業結構實際情況及發展需求進行產業模式創新,從規劃建設、經營管理等各方面,均引入了科學機制。在資源上,重視優化配置和長效利用,在資源及管理投入上采用一體化或系統化的模式,根據各地產業扶貧的實際情況,將農業、林業、牧業、文化、民族特色等相結合,各環節互相融合與滲透,因地制宜。根據地區性特色,綜合性地開發出符合市場需求和具有廣闊市場前景的美麗鄉村旅游目的地。
參考文獻:
[1]陳明輝,陳睿,許英豪,等.黑龍江省農業產業化扶貧研究[J].商業經濟,2019(10):10-11.
[2]喻玲,黃河,洪灝源.宜賓市鄉村旅游產業化發展與扶貧建設模式探討[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7(4):168-169.
[3]鮑青青,郭傳燕.廣西貧困地區鄉村旅游扶貧攻堅新模式探討[J].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6(6):113-116.
[4]劉化雨.貴州民族貧困地區鄉村旅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12):26-28.
作者:丘麗紅 單位:中共新豐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