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現代文學思潮發生與演進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產生的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社會劇烈動蕩的特殊歷史階段。受特殊歷史背景的影響、以及外來文化思潮的沖擊,這一時期的文學思潮呈現出多元化的文化特點。西方現代文學大量涌入,帶動了翻譯思潮的興起,促進了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并涌現出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等多流派,是當代文學思潮形成的奠基。
關鍵詞:中國文化;現代文學思潮;發生;演進
文學思潮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是指特定歷史時期、特定地域內,具有影響力的文學運動、文學流派、文學思想。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特指新民主主義革命至新中國成立這段時期,是我國文學史上思維活躍、流派林立、文化沖突激烈的特有歷史時期,是我國文學史上一個特有的歷史現象,是當時社會政治與文化交融的體現。
一、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的發生
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的產生是基于特定歷史環境、政治制度、人文思想和外來文化四大因素基礎上的,并且是多因素交叉匯合的結果。因素一:歷史時空的更迭。任何文學思潮的興起并非時代耦合,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雖然中國現代文學思潮被公認始于1917年,但其思想的萌芽要追溯到1906年清政府設立西洋學堂。這一舉措標志統治中國一千余年的科舉制度被廢除了,無數知識分子思想被解放出來。在推翻封建帝制的同時,統治中國五千年的封建思想文化也走向沒落。舊思想消失,必然帶來新思想的確立。這樣一個歷史時空更迭的重要時刻,文學思潮的涌現是時代玉成的產物。因素二:政治制度的影響。自古至今,“文學與政治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1]。文學思潮的涌現離不開政治制度的影響。中國現代文學思潮得以應運而生,是基于中國當時相對寬松的政治制度。探究五四新文化運動至解放戰爭勝利這段時間我國的政治制度,是在新舊制度劇烈沖突的基礎上建立的。盡管社會動蕩不堪,政治制度也在矛盾變化中破舊立新、立而再破,但對于文學思潮的變化卻給予了相對寬松的環境。由于當時很多知識分子走上了政治舞臺,如陳獨秀、、林長民等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和領導者進入中國政壇,對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的涌現起到了推動作用。另外,中國當時正經歷政治制度的破舊立新,五千年封建制度剛剛被瓦解,封建制度殘余尚存,而新民主主義制度初立,整個社會正處于新舊政治制度的矛盾沖突時期,而“揭開中國現代文學思潮序幕的,同時也是新民主主義制度建立的奠基”[2],文學思潮與政治制度立場一致,必然得到政府的支持。因素三:人文思想的積淀。文學思潮的涌現離不開文學作品的積累和人文思想的積淀。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發生與演進的各個時期都產生了大量的時代作品,它們“深入描寫、真實記錄了特殊年代人們的心理感受與靈魂扭曲等隱秘的內心世界”[3],這些作品鑄就了特殊時代的人文思想,為現代文學思潮的萌芽與發展奠定了豐厚的土壤。因素四:外來文化的沖擊。文學思潮的涌現既基于社會變革這樣的內因變化,又基于外來文學思潮的外因發生變化,內因與外因的相互影響下,促成了中國現代文學思潮。可見,外來文化的沖擊對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的產生與演進起到了關鍵性的推動作用。一方面是外來文化的直接涌入。另一方面是海外留學生帶回的進步文學思想。
二、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的演進
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經歷了由興起、到拓展、到豐收、再到轉折四個重要時期。這段時期從1917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正是我國社會遭遇劇烈動蕩、經歷劇烈變革的特殊歷史時期,也是我國文學思想飽受外來文化沖擊、不斷求新蛻變的時期,為當代文學思潮的產生孕育了土壤。
(一)準備期
中國現代文學思潮可謂“破舊而立”。早在1840年鴉片戰爭時期,外國列強用先進科技與文化敲開了閉關鎖國的清政府大門,隨之而來的不僅是船堅炮利的戰火,還有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與現代文明。隨著大量西方文學作品及文學思想的涌入,在社會制度更迭的重要歷史時期,以人文精神為主的西方現代文學觀念與以儒學為主體的我國傳統文學觀念產生了激烈的碰撞,成為倡導新文化運動的里程碑。中國傳統文學觀念被西方現代文學觀念驚醒,也就此埋下了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的萌芽。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自由主義、社會主義、三民主義等新思潮不僅影響了社會文化、思想觀念,更影響了文學思潮。隨著封建帝制被推翻,文言文、八股文、科學制度也成為歷史塵埃,隨之而來的是白話文、外國名著翻譯作品、中文名著的英譯本、現代小說等文學形式涌現大江南北。盡管這一時期,人們的價值觀正在重塑,社會文化在混亂中呈現出無序的、多樣的狀態,但中國現代文學思潮已迫不及待地走上歷史舞臺。
(二)革命期
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的革命期,是指1917年到1927年這十年,正是中國社會從封建帝制走向新民主主義的重要時期。標志中國現代文學思潮興起的核心人物是陳獨秀與胡適,他們于1917年在《新青年》雜志上分別發表了著名的《文學革命論》和《文學改良芻議》兩篇文章,且正式提出了“文學革命”的口號,也開啟了中國現代文學的起點。《新青年》雜志強調“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它的創辦為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的興起奠定了重要基礎。隨后魯迅先生于《新青年》雜志發表了著名的小說作品《狂人日記》,這是中國文學史上首篇白話文小說的開山之作。隨后爆發了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五四新文化運動(1919年),這場文化革命迅速席卷了中國大地,廣大群眾、市民、工商界人士等中下階層的人們參與其中。而這些人正是中國現代文學觀念傳播與發展的廣泛基礎,是中國現代文學思潮演進的基石。
(三)成熟期
自1927年至1936年這十年間,是中國現代文學思潮逐漸走向成熟的時期。在這一時期的文學思潮中,仍然沒有間斷文學革命。在文化思想的動蕩中,各大文學流派逐漸成熟起來,不僅創辦雜志,還在極力倡導自由主義。這一時期的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由新民主主義轉向了社會主義。如太陽社于1928年創辦《太陽》月刊,雜志主創人員均為共產黨員。胡適和徐志摩等作家又創辦了《新月》雜志,公開表明了維護獨立的思想態度。這一時期的文壇處于矛盾爭論中,文學界分為針鋒相對的兩大陣營,一方是新月社,另一方是進步文學陣營。兩大陣營的文學爭論成為當時文壇一道風景。而這一時期具有標志性的歷史事件是,1930年3月魯迅、田漢、郁達夫等五十余位作家在上海創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又相繼成立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會”,主要對馬克思主義著作進行翻譯和研究宣傳。而巴金、沈從文、老舍、茅盾等一大批紅色作家也成長于這一時期。
(四)轉折期
1937年至1949年這12年時間,是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的轉折期。這段時期中國社會爆發了激烈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文學思潮在戰爭的影響下涌現,也為戰爭的發展和最終勝利提供了精神支持。文學思潮由社會主義轉向了愛國主義。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多具有宏大的主題,將戰爭與生命聯系起來,作品更具反思精神與批判精神。這一時期的文學思潮是以不同政治區域為根據地劃分的,中國出現了“國統區文學”“解放區文學”和“淪陷區文學”三大文學區域并立的格局。國統區文學展現了戰爭的殘酷與民族存亡的憂怨,將社會的黑暗盡皆揭示出來,作品往往以批判性視角提出反思;解放區文學充滿了光明色彩,對人物情感較少描寫、甚至直接摒棄,作品中往往運用大量篇幅或通篇描寫農民、士兵和干部,或為民歌、或為敘事詩、或為新詩、或為小說,體裁多樣,如《兄妹開荒》《小二黑結婚》和《白毛女》等作品;而淪陷區文學則呈現出人類處于困境中的覺醒與奮斗,展現堅毅的民族斗志的作品較多,具有深厚的影響力。中國現代文學思潮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特有的歷史現象。它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在新舊社會制度的交替更迭中,在人文思想涌動、社會處于動蕩起伏的狀態下,在外來文化的強烈沖擊中產生的。它經歷了辛亥革命前期破舊而立的準備期、思想涌動的革命期、碩果累累的成熟期和走向沒落的轉折期。在起、承、轉、折的四步曲中,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為中國當代文學思潮的產生與演進奠定了堅定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先國.從“想象”論文學與政治的關系———讀《文學政治學的創構———百年來文學與政治關系論爭研究》[J].南方文壇,2015(01):51-54.
[2]黃愛軍.如何理解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3):110-116.
[3]王俊虎,董蕾.1920-1940年代中國現代主義文學思潮摭談[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2):138-140.
作者:管燁 單位:廈門大學